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知曰:言大汗后下利厥逆,急宜回阳也。大汗出而热不去,正恐真阳飞越,若内拘 
急,四肢痛,更加下利,厥逆,恶寒,则在里,纯是阴寒矣。 
程应旄曰:此证大汗出热不去,何为不在亡阳死证之列?不知亡阳由于汗不止而阳亡 
,此证内拘急,四肢疼,是汗已止,阳未亡而恶寒,故可行温法也。 
@@@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注】 
大汗出汗不收者,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大下利,利不止者,理中加附子汤证也。今大 
汗出,又大下利不止,而更见厥冷,乃阳亡于外,寒盛于中,非桂枝理中之所能治矣 
,当与四逆汤急回其阳,以胜其阴,使汗利止而厥冷还,则犹可生也。以上三条,皆 
厥阴少阴同病,因少阴寒甚,故俱从少阴主治也。 
【集注】 
喻昌曰:此证无外热相错,其为阴寒易明,然既云大汗大下,则阴津亦亡,但此际不 
得不以救阳为急,阳回方可徐救其阴也。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 
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注】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有阴无阳也。虽用附子四逆辈,恐阳不能急回,宜急灸厥阴以 
通其阳。若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反微喘者,乃无气以续之喘,是阳气 
上脱也,故主死。 
【集注】 
方有执曰:其喘必息短而声不续,乃阳气衰绝也。 
程知曰:少阴下利,厥逆无脉,服白通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厥阴下利,厥逆 
脉绝,用灸法,晬时脉还者生,不还者死。可见求阳气者,非泛然求之于无何有之乡 
也,必两肾之中有几微可续,然后可藉温灸为鸾胶耳! 
@@@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注】 
伤寒发热下利而厥,反烦躁不得卧者,乃寒盛于中,孤阳扰乱也。或发热下利至甚, 
厥逆不止,即不烦躁,亦为表阳外散,里阳内脱,故均死也。 
【集注】 
成无己曰: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卧,病胜藏也,故死。 
『金匮要略』云: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伤寒发热 
,为邪独甚,下利至甚,厥不止,为府藏气绝,故死。 
程知曰:厥阴病,但发热即不死,以发热则邪出于表,而里证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 
逆,下利不止,且至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矣。 
张璐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 
肢为诸阳之本故也。加以发热躁不得卧,不但虚阳发露,而真阴亦已消尽无余矣,安 
得不死乎? 
@@@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注】 
厥阴呕而脉弱,大便多利,今小便复利,虽身有微热,而又见厥冷,是邪既上逆,而 
下焦虚寒不固,为阴进阳退之象,故为难治。以四逆汤主之者,急壮其阳也,阳回则 
可望生矣。 
【集注】 
方有执曰:脉弱虽似邪衰,而小便复利,则是里属虚寒也。故曰:见厥者难治。以身 
之有微热,故虽厥犹可以四逆汤救其阳,使之复也。 
程知曰:言呕而厥者,宜温其下也。呕者,邪气上逆也。脉弱小便利,虚寒见于下也 
。身有微热,当为阳邪在表,然见厥逆,则为阴盛于里,而微阳有不能自存之忧也。 
汪琥曰:按诸条厥利证,皆大便利。此条以呕为主病,独小便利而见厥,前后不能关 
锁,用四逆汤以附子散寒,下逆气,助命门之火,上以除呕,下以止小便,外以回厥 
逆也。 
@@@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注】 
太阴有吐食而无呕也;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也;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今 
干呕者,有声无物之谓也;吐涎沫者,清涎冷沫随呕而出也,此由厥阴之寒,上干于 
胃也。三阳有头痛,必兼身热,至于太阴、少阴二经,皆无头痛,惟厥阴与督脉会于 
巅,故有头痛而无身热也。此少阳不解,传入厥阴,阴邪上逆,故呕而头痛也。以吴 
茱萸汤主之,从厥阴本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言呕而头痛者,宜温中而降逆也。 
张锡驹曰:呕者,有声有物者也;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今干呕 
吐涎沫者,涎沫随呕而吐出也。 
@@@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注】 
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而饮水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必内有痈 
脓,故曰不可治,但俟呕脓尽自愈也。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故不当治,若治其呕, 
反逆其机,热邪内壅,阻其出路,使无所泄,必致他变,故不可治呕,脓尽则热随脓 
去,而呕自止矣。 
【集注】 
汪琥曰:肺胃成痈,由风寒蕴于经络,邪郁于肺,或入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 
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 
郑重光曰:邪热上逆 ,结为内痈,肺胃之痈是也。 
@@@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注】 
厥阴中风,该伤寒而言也。脉微,厥阴脉也。浮,表阳脉也。厥阴之病,既得阳浮之 
脉,是其邪已还于表,故为欲愈也。不浮则沉,沉,里阴脉也。是其邪仍在于里,故 
为未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浮,为邪气还表作汗之兆,故云:欲愈。不浮则邪气深入,正多变证, 
故云:未愈。 
方有执曰:风脉当浮,以厥阴本微缓不浮,故微浮则邪见还表,为欲愈也。 
@@@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注】 
丑、寅、卯三时,厥阴风木乘王之时也。正气得其王,则邪自退,故病解。 
【集注】 
方有执曰:厥阴之解,自寅卯而终;少阳之解,自寅卯而始。盖寅为阳初动,阴尚强 
,卯为天地辟,阴阳分,所以二经同旺,其病之解,由此而终始也。 
音切 
撞宅江切 渍疾智切 蒂音帝 食与饲同 索当作素 瘾于容切 痹音畀 清与圊同 
圊七情切 晬祖对切 

卷二
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属性:伤寒有六经之证,有六经之脉,证脉井然不杂,则可直指为某经之病。若两经、三经 
,阴阳混淆,不可以一经名者;或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不归并一经 
者,则名曰合病。或二经、三经同病,其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则名曰并病。论中所着 
合病、并病,虽单举阳经,未及阴经,然阳经既有合病、并病,则阴经亦必有之可知 
矣。如太阳病脉反沉,少阴病反发热,是少阴、太阳合病也;阳明病脉迟,太阴病大 
实痛,是太阴、阳明合病也;少阳病脉细而厥,厥阴病呕而发热,是厥阴、少阳合病 
也。是虽无合病之名,而确有合病之实。且三阳皆有发热证,三阴皆有下利证,如发 
热而下利,是阴阳合病也,阴阳合病,若阳盛者属阳经,则下利为实热,即论中所谓 
太阳、阳明,阳明、少阳,太阳、少阳,合病者是也。阴盛者属阴经,则下利为虚寒 
,即论中所谓少阴下利反发热不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不恶寒而面赤者是也 
。盖阳与阳合,不合于阴,为三阳合病,则不下利而自汗出,乃白虎汤证也;阴与阴 
合,不合于阳,为三阴合病,则不发热而吐利厥逆,乃四逆汤证也。诚以人之藏府互 
根,阴阳相合,三阳既有合并之病,则三阴亦有合并之病,不待言矣。 
@@@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 
根加半夏汤主之。 
【注】 
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太阳与阳明合 
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 
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 
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 
【集注】 
成无己曰:邪气外盛,阳不主里,则里气不和。里气下而不上者,但利而不呕;里气 
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利,故以葛根汤以散表邪,加半夏以下逆气也。 

卷二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葛根汤方
属性:葛根四两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 
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 
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卷二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葛根加半夏汤方
属性:于葛根汤内,加半夏半升,余根据葛根汤法。 
【方解】 
是方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荣卫之汗;葛根君桂枝,解阳明 
肌表之邪。不曰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以葛根命名者,其意重在阳明,以呕利多属 
阳明也。二阳表急,非温服,覆而取汗,其表未易解也。或呕,或利,里已失和,虽 
啜粥而胃亦不能输精于皮毛,故不须啜粥也。 
【集解】 
柯琴曰:李杲定为阳明经药,洁古云:未入阳明者,不可便服,岂二子未读仲景书耶 
?要之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剂,故有汗、无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与 
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同也。 
汪琥曰:『外台方议』问曰:经云下利不可发汗,发汗则胀满,今此下利又发汗者何 
也?答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者,为里虚,若更发汗,则脾虚而胀。今太阳病未罢,或 
有头痛、恶风寒等证,尚在于表,其脉尚带浮,便传入阳明而有口渴、身热等证,又 
自下利,必须此方发散太阳之表,以中有葛根能除阳明之邪也。故诸证但发热,兼有 
里而脉浮者,此方最善。 
@@@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 
太阳阳明合病,不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壅于胸 
肺间也。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 
【集注】 
喻昌曰:两经合病,当用两经之药,何得专用麻黄汤耶?盖太阳、阳明两邪相合,邪 
攻其胃,不呕则利,故用葛根汤·今邪攻其肺,所以喘而胸满,麻黄杏仁者,肺气喘 
逆之专药也。 
魏荔彤曰:二经合病,独见证于胸肺之间,喘而作满,此正二经之表邪为患,不可误 
认胸膈属里,妄施攻下,如大、小陷胸之类也。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 
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 
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今里热盛而自下利,则当与黄芩汤清之,以 
和其里也。若呕者,更加半夏、生姜,是清和之中兼降法也。 
【集注】 
程知曰:言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宜用和法也。曰太阳则尚有表证也。然已见下利, 
则入里之热已明,故不解外而清内。成无己云: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为在表,当与 
葛根汤;阳明、少阳合病,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 
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呕者,邪上逆也。故加半夏、生姜 
以散逆气。 
汪琥曰:太、少合病而至下利,则在表之寒邪,悉入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 
芩汤以清里热,使里热清而在表之邪自和矣。所以此条病,不但太阳桂枝在所当禁, 
并少阳柴胡亦不须用也。 

卷二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黄芩汤方
属性:黄芩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卷二辨合病并病脉证并治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属性: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余根据黄芩汤法 
【方解】 
里热不和,故自下利,用黄芩清热,甘草和中,得芍药、大枣其功倍焉,热清里和, 
而利可止。 
【集解】 
柯琴云:因热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热已入半里,故主黄芩加芍药也。非微弱胃虚 
,不须人参,若兼呕者,仍加半夏、生姜可也。 
@@@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脉 
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