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脉 
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 
阳明属土,少阳属木,二经偏里,故合病必下利也。阳明脉大,少阳脉弦,脉得大弦 
,是为本脉,宜黄芩汤清热和土,兼泻木邪,利自止矣。若脉单大不弦,则为土不受 
邪,其病易愈,名为顺也;单弦不大,则为木来克土,其病难治,名为负也。今脉不 
大,弦而滑数,则知非木土为害,乃宿食为病之热利也,故不用黄芩汤,而以大承气 
汤下之也。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证居多,故以葛根汤发之;阳明、少阳合病下利 
,里证居多,故以大承气汤攻之;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半表半里居多,故以黄芩汤 
和之。若非合病,则桂枝汤、麻黄汤,分主太阳之表,五芩散、抵当汤分主太阳之里 
;葛根汤主阳明之表,三承气汤主阳明之里;小柴胡汤主少阳之表,大柴胡汤主少阳 
之里,是各有专司也。 
【集注】 
张兼善曰: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证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 
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痛,耳聋,凡遇两经病证,齐见而下利者,曰合病 
也。然两经但各见一、二证便是,不必悉具。 
林澜曰:此节是三证在内,大承气只治得脉滑而数有宿食之证,非并治上两证也。其 
脉不负者,虽下利而脉未至纯弦也,不言治法。陶华谓:尝以小柴胡,加葛根白芍治 
之,取效如拾芥是也。负者,脉纯弦也。土败但见鬼贼之脉,不必治矣。盖虽同是阳 
明之合病,而有入经在府之殊,安可以在经之际,概归之承气乎? 
@@@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按】 
浮大上之「上」字,当是「弦」字,始合论中三阳合病之脉。若是「上」字,则经论 
中从无两寸脉,主三阳病之理。 
【注】 
脉浮大弦,三阳合病之脉也。浮大弦皆见于关上,知三阳之热邪,皆聚于阳明也。热 
聚阳明,则当烦不得眠,今但欲眠睡,是热盛神昏之昏睡也,昏睡自然目合,热蒸则 
汗自出也。若施治得宜,使邪还于表而解,否则未可卜也,宜以柴胡、桂枝、白虎三 
汤,酌其所当,合而用之可也。 
【集注】 
方有执曰:太阳脉浮,阳明脉大,关上乃少阳之部位,故曰:三阳合病。 
魏荔彤曰:诊其脉浮为太阳,大为阳明,其长上于关上,则弦可知矣。弦又为少阳, 
是三阳之经同受邪,所以三阳之脉同见病。如此再谛之于证,但欲眠睡非少阴也,乃 
阳盛神昏之睡也。及目合则汗出,是阳胜争于阴中之汗出也。 
@@@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复详其证,以明其治也。三阳合病者,太阳、阳明、少阳合而为病也。必太 
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恶热、不眠,少阳之耳聋、寒热等证皆具也。太阳主背,阳 
明主腹,少阳主侧,今一身尽为三阳热邪所困,故身重难以转侧也。胃之窍出于口, 
热邪上攻,故口不仁也。阳明主面,热邪蒸越,故面垢也。热结于里则腹满;热盛于 
胃,故□语也。热迫膀胱则遗尿;热蒸肌腠,故自汗也。证虽属于三阳,而热皆聚胃 
中,故当从阳明热证主治也。若从太阳之表发汗,则津液愈竭,而胃热愈深,必更增 
□语;若从阳明之里下之,则阴益伤而阳无根据则散,故额汗肢冷也。要当审其未经汗 
下,而身热自汗出者,始为阳明的证,宜主以白虎汤,大清胃热,急救津液,以存其 
阴可也。 
【集注】 
江琥曰:或问白虎汤何以能解三阳之热?答云:病至自汗出,则太、少之邪总归阳明 
矣,安得不从阳明而专治之耶? 
郑重光曰:三阳合病,表里俱伤也。发汗偏攻太阳,则邪并于阳明而□语益甚。攻下 
偏治阳明,则额上生汗,汗出不流,手足厥冷,必成亡阳之证。然则既不宜于汗下, 
惟有白虎一汤,两解阳明表里之热。若无自汗,表犹未解,尚不可用此条,当与暍证 
参治也。 
@@@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 
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 
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 
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按】 
当解之下「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 
【注】 
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曰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 
。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 
寒反恶热,始为阳明可下之证。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 
可下也,下之为逆矣。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 
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缘缘,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 
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此由于汗出不彻,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所以其人烦躁短气 
,脉涩,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求之而不可得也。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 
无出路,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矣。 
【按】 
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骨蒸阴虚也。格阳浮赤,兼厥利脉微者,阳虚也 
。赤色深重,潮热便□,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短气脉涩,内因多 
气血虚,若外因短气,必气麤,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非过 
汗伤气,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外因脉涩必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壅滞,荣卫不 
能流通之脉涩,非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 
【集注】 
王肯堂曰:因病太阳,故当汗;因病阳明,故当小汗。先字最有次第,乃仲景之枢机 
也。下之以大、小承气,汗之以麻黄等汤 。 
程应旄曰:太阳既转属阳明,宜从阳明治矣。然恐转递之处,表邪去尚未尽,里邪乘 
其未深,两邪相持,而前后互见,是曰并病。纵使表少里多,终是带表之阳明也。太 
阳不应有腹痛,以邪无出路,意欲内攻,故乍在仍不知其处。 
林澜曰:汗不彻者,脉必涩,非再汗邪奚自去乎?是知未汗则为并病,已汗即为转属 
阳明。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已汗则为汗出不彻。汗不彻者,必更汗之;转属者, 
必下除之;未汗者,可小发汗;怫郁者,可解之以汗。邪由不同,为病自不同,故施 
治亦不同耳。 
@@@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语者,下之则愈,宜大 
承气汤。 
【注】 
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同病也。太阳证罢,尽归并于阳明,所以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语也,是皆阳明胃实之证,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集注】 
喻昌曰:并病二条,皆是太阳、阳明。上条初入阳明,太阳之邪未彻,故仍宜汗之; 
此条已入阳明,太阳证罢,而尽归并阳明,故宜下之。 
程知曰:并病者,一经证多,一经证少,有归并之势也。太阳证罢,而归并阳明,但 
手足□□汗出,是大便已□也,与大承气汤以下胃热可也。 
@@@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语。脉弦,五、六日,□语不止,当刺期门。 
【注】 
太阳与少阳并病,故见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之证。而曰、或曰时 
如者,谓两阳归并未定之病状也。病状未定,不可以药,当刺肺俞,以泻太阳,以太 
阳与肺通也;当刺肝俞,以泻少阳,以肝与胆合也。故刺而俟之,以待其机也。苟不 
知此,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发其汗,两阳之邪乘燥入胃 
,则发□语。设脉长大,则犹为顺,可以下之,今脉不大而弦,五、六日□语不止, 
是土病而见木脉也,名曰负。负者,□贼也。慎不可下,当刺期门,以直泻其肝可也 
。 
【集注】 
方有执曰:并,犹合也。彼此相兼合,而有轻重多寡之不同,谓之并。盖少阳间隔阳 
明,去太阳远,故但兼并也。 
喻昌曰:少阳之脉,络□肋间,并入太阳之邪,则与结胸证似是而实非也。肝与胆合 
,刺肝俞所以泻胆也。膀胱不与肺合,然肺主气,刺肺俞以通其气,斯膀胱之气化行 
,而邪自不能留矣。发汗则□语,与合病木盛克土之意同。脉弦亦即合病内少阳胜而 
阳明负之互词,刺期门以泻木邪之盛也。 
林澜曰:大椎即百劳穴,一椎上陷中,主泻胸中诸热气。第一间疑即商阳,在手食指 
内侧,主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肝俞在九椎下,肺俞在三椎下,各去脊中二寸,二 
穴并主泻五藏之热。期门在乳根二肋端,主伤寒,胸中烦热,过经汗不出。 
@@@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注】 
此承上条,戒不可下之义也。太阳、少阳并病,心下□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 
太阳也。当刺肺俞、肝俞,以泻太阳、少阳之邪,慎不可下也。若以心下□,而误下 
之,必变逆候矣。 
【集注】 
成无己曰: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经曰:太阳、少 
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 
程知曰:上言不可汗,此言不可下也。不可汗,恐其□语;不可下,恐其结胸也。 
程应旄曰:此并病心下□居首,颈项强而眩次之,似尚可下,不知少阳三法有禁,只 
可刺而慎勿下也。 
汪琥曰:大椎一穴,实合太、少而齐泻。诸家注皆不明用针之理,竟置大椎而不论, 
大误之极。 
@@@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注】 
此承上条,而言误下之变也。太阳、少阳并病,不刺肺俞、肝俞,而反下之,两阳之 
邪,乘虚陷里,则时如结胸,竟成结胸矣。心下□,变为下利不止,水浆不入矣。上 
不入而下常出,则中空无物,其人心烦忙乱,而变成坏证,虽有前条刺法,亦无所用 
矣。 
【集注】 
程知曰:此二阳并病,误下之变也。太阳表邪乘虚入里,则为结胸,心下□;少阳半 
里之邪,乘虚入里,则为下利不止。上下俱病,而阳明之居中者,遂至水浆不入,而 
心烦也。 
喻昌曰:并病即不误用汗、下,已如结胸,心下痞□矣,况又误下乎?故比太阳一经 
,误下之变、殆有甚焉。其人心烦似不了之语,然经谓结胸证具,躁烦者死,意此亦 
谓其人心烦者,死乎? 
汪琥曰:太阳病在经者,不可下,少阳病,下亦在所当禁,故以下之为反也。 

卷二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属性:伤寒新愈,起居作劳,因而复病,谓之劳复。强食谷食,因而复病,谓之食复。男女 
交接,复而自病,谓之房劳复。男女交接,相易为病,谓之阴阳易,谓男传不病之女 
,女传不病之男,有如交易也。盖因其人新差,余邪伏于藏府,未经悉解,故犯之辄 
复也。学者于临证时,审其脉证而详辨之,则施治自无误矣。 
@@@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 
【注】 
大病差后,谓伤寒病新差后也。劳复者,谓起居作劳复病,非房劳复也,宜枳实栀子 
豉汤主之。温覆,令微似汗自愈,不取其涌者,以热不在胸而在经也。若因过食复病 
者,谓之食复,以有宿食也,宜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 
【集注】 
成无己曰: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鼓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 
之。 
王肯堂曰: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 

卷二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
枳实栀子鼓汤方
属性: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枚 豉(绵裹)一升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 
,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