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成的女孩也是这样穿行在这个城里,禁不住怀疑今生就有轮回,至少在感觉里。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1上海石库门住宅单体外观(图)

  上海石库门住宅单体外观  一个拥有悠然片断的现在的你,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你都可以去想象……石库门,是你梦幻中的一个舞台。    

  (190…191)据说,新天地只是一个试点和开头,卢湾区政府在香港瑞安集团协助下,要把这片旧城区改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商住园区。  但是,“旧瓶装新酒”的改造方式,也因为每平方米2000美金的造价为人诟病。并且有批评说,这种改造方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为平衡投资而将大部分居民外迁到郊区,会使交通成本增加,阻碍了他们的就业、娱乐、进修等基本的生活需要。  还有什么其他的模式可供借鉴?  上海市静安区发动居民参与的“有偿回搬”成为改变石库门命运的有益尝试。具体做法是:政府优惠一点,居民出资一点,建成后的楼盘作为商品房出售再平衡一点。这三个“一点”的政策,使石库门的整治与改善成为现实,市民们不但增加了居住面积、拥有了独立的卫生间,而且还能够继续他们早已以熟悉的里弄生活。  如何解决文化遗产和现代舒适之间的矛盾,如何拿捏合理保护与适度开发之间的关系,都是需要反复考量的课题。城市的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否则,上海就还是那个黄浦江边的小渔村。但历史建筑的意义也不言自明,否则上海就无法保持独一无二的精神特质。  上海弄堂,是都市里的乡土。一本叫作《正在消失了的石库门》的书里这样写道:在那些终于没有了绿色萤火虫的夜晚,我们将一再怀念石库门,和那个埋葬在石库门的梦。    

  (190…191图说)太多太多的好东西了,看都看不过来,每一件每一样都是佳作,就这么把它们挂在墙上——真不如改成了衣锦穿在身上?  一面是高楼林立,一面是结余罗可倚,时尚与古朴同时融为一体——那酒吧里不小心闪出的摇滚忽然就会打破你坐在雕了龙凤呈祥的太师椅上喝茶的宁静……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南京中山陵(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    

  (026…027)中山伟陵(026…047)  南京中山陵  ·建筑年代  1926—1932  ·建筑名称  南京中山陵  ·建筑师  吕彦直    

    

  南京中山陵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南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决定在南京钟山为他修建陵墓。来自海内外40余份应征图案中,著名建筑师吕彦直的方案脱颖而出。他的设计,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警钟形的空间造型,暗含“木铎警世”的深刻含义。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融贯中西的建筑精神与中山先生的思想气度,融为一体。  中山陵,巧妙地应用了钟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  中山陵,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师第一次主持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群,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西文化关系的一次方向性的成功探索。  中山陵的建设,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的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等主体工程由上海姚记营造厂中标建造。第二期的水沟、石阶、护壁等由上海新金记康号中标承建。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安葬以后进行的,增建了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及墓道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2月底,工程全部告竣,历时6年,耗资220余万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门洞望祭堂(图)

  (028…029)(图说)门洞望祭堂  风云变化。似乎过了许多年。你已离去,你已离去,一切都纷纷扬扬,落定于岁月幽深处。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南京中山陵(图)

  中山伟陵  ——南京中山陵    

  一扇扇沉重的库门,一页页尘封的历史。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民国档案卷中,我们看到一份文献档案,这是孙中山先生去世后颁布的陵墓建筑征求条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征集的建筑设计。成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执业宣言。  70多年前,围绕这座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尘封了一段怎样的记忆?这座举世瞩目的陵墓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从中山陵的入口到墓室约700米,是中山先生最后走完的路程。一代伟人从这里走向天国。  1924年底,孙中山为谋求中国的南北统一,抱病北上,不幸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铁狮子胡同病逝,享年59岁。  中国国民党要员,成立了以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宋子文、孔祥熙等12人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那么,该如何安葬这位伟大的先驱者?墓址选在哪里?    

    

  (028…029图说)陵园路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是中华天翻地覆的一次偶遇,是史书不可省略的笔录,更是先驱者不褪色的生命基调。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中山塑像(图)

  (030…031)1912年3月10日,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的孙中山,与胡汉明等僚友,到南京东郊紫金山打猎。休息时,他看到山南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壮观,便对左右感叹道:“待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1925年3月11日,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对守在病床旁的汪精卫等人嘱托道:“吾死之后,可葬在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此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孙中山对自己的墓址安排,隐含了深刻的含义。  如果说,那次找猎只是他一时有感于自然形胜,那么此刻在弥留之际,选定走向共和之门的南京为归宿,则理性地寄寓了深刻的政治目的,使中山墓址蕴藏着纪念与象征的精神基调。  紫金山,又称为钟山,海拔448米。东西并列三座山峰:主峰为北高峰;西峰为天堡山;东峰便是小茅山。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孙科等在北京处理完丧事后,亲赴南京选择墓址。此后,又两次登山勘察。最后,选定紫金山东峰小茅山南坡为墓址。  墓址选定后,以什么样的陵墓建筑,来安葬这位名垂不朽的伟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最大的悬念之一。  谁来提纲这个历史的重任?  1925年5月15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悬奖5000元,登报征求设计图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建筑设计大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天际线,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次竞赛,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登上建筑舞台提供了机会。    

    

  (图说)中山塑像中山先生,一个人的身躯代表了一个年代、一个民族的海拔,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命运。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祭堂草图(图)

  (032…033)吕彦直堪称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    

  (032…033图说)祭堂草图  就在那个年代,当中山陵还在纸上的时候,这个举世瞩目的建筑,注定要蜚声海内外。  祭堂外望南京城区远景  伟人已逝。他的魅力播撒到城市空间的每一处,甚至在广场上、草丛间。无论置身何处,我们都能够真切感受到中山先生优雅从容的精神气息。  截至1925年9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共收到海内外应征图案40余份。全部应征图案陈列在这座建筑的三楼,公开展出5天,每天参观者达1000多人,一时轰动上海滩。从当时中西各报关注的程度可以看出,这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1925年5月,一位寓居在这里的年轻人,从报上看到那则陵墓设计的征稿启示。他就是留学回国不久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  是年9月16日至20日,由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四人组成的评判顾问,对全部应征作品进行了评选。最后,经全体葬事筹备会和孙中山家属的表决,一致赞同吕彦直的方案为首奖,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这一年,吕彦直31岁。  此次设计大赛,让西方建筑师们开始认识这些杰出的中国人的名字:除吕彦直获得一等奖外,范文照、杨锡宗分别获 二、三等奖;赵深与6名外国建筑师分获名誉奖。  吕彦直,以他出众的才华和中西建筑文化修养,为中国建筑师找到了执业尊严,堪称是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他的设计,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警钟形的空间造型,暗含“木铎警世”的深刻含义。表达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警世遗训。融贯中西的建筑精神与中山先生的思想气度,融为一体。  此后,由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在28份中外应征方案中,一逾群雄,再度夺魁,蜚声海内外。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视为“象征我民族复兴之始也”。遗憾的是,吕彦直没能看到这座自己呕心沥血设计的建筑最终落成,在中山陵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时,积劳成疾,患肝肠癌去世。年仅36岁,终生未婚。剩余工程由他的挚友、彦记建筑师李锦沛、黄檀甫主持完成。  为了表彰吕彦直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民国政府颁布发褒奖令并为他立碑纪念。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块碑后来在日军侵华时失踪,至今下落不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中山陵的建设(图)

  (034…035)中山陵的建设  共分三期完成  1926年1月15日,紫金山小茅山的南坡炸山填土,开工建陵。3月12日,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又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  中山陵的建设,共分三期完成。第一期的墓室、祭堂、平台、石阶等主体工程由上海姚记营造厂中标建造。创建于1899年的姚记营造厂,是称雄于上海滩的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营造商。1905年建造的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高楼——上海电话大厦,使厂主姚锡舟崭露头角。  中山陵是51岁的姚锡舟承办的最后一项工程。  由于军阀割据,时局动荡,工程历尽艰辛。1927年10月,第二期工程的水沟、石阶、护壁等由上海新金记康号中标承建。中山陵的第三期工程是在孙中山山安葬以后进行的,增建了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及墓道等,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建。至1932年2月底,工程全部告竣,历时6年,耗资220余万元。  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柩南下安葬,建造了一条从南京下关的江边,直达中山陵的迎榇大道,沿途所经码头、桥梁、道路、城门均以中山命名。这条中山大道后来成为南京的城市轴线。这样的路名,在全国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但是最早出现在南京。    

    

  (034…035图说)石柱  就像先行者那样伟岸!在高大的石柱下散步,抚今追昔,最能够体会历史的韵味。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陵园外广场(图)

  (036…037)1929年春,祭堂、墓室、石阶等主体工程竣工后,去世四年的孙中山终于得以奉安南京。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寝专列从北平驶向南京。1200公里的奉安盛典,成为北伐完成后一次规模宏大的思想宣传与文化展示。  同年6月1日,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全国降半旗志哀,民众停止工作,肃立、静默3分钟志哀。在101响的礼炮声中,108名身着蓝衣的杠夫,抬着中山先生的灵柩走完他一生最后的行程。  在中山陵祭堂西侧的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奠基石,石头上爬满岁月的痕迹。这块石头目击了70多年的历史风云,见证了这座中国20世纪第一陵的诞生。  在多灾多难、风去变幻、政局动荡的中国近现代,出现这样一组经典建筑,可以说是20世纪的奢侈品。气势恢宏的空间序列,显示出建筑师宏大的叙事能力。    

    

     

  (036…037图说)陵园外广场  缓缓地走,仔细分辨着岁月的裙摆留下的光与影。静静地看,生怕惊动了陵园的静谧。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博爱牌坊(图)

  祭堂奠基基座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刻。在时间的洪流里,随着石基的落成,演绎出多少故事。  (038…039)(图说)博爱牌坊  举目看看这大字,先生伟大的襟怀,与日月同辉,并且感动了无数的后来者。    

    

  蓝色屋顶白色墙  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  建筑师巧妙地应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