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节选-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者。    

    

  蓝色屋顶白色墙  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  建筑师巧妙地应用了紫金山南坡由低渐高的地形,沿用中国传统的依山为陵的惯例,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从陵门到墓室,层层向上推进,有效地烘托出陵寝的宏伟气势。  中山陵的空间布局,突破传统帝陵封闭的庭院组合,以纪念性的开放空间和近人尺度,表达出中山先生的人格精神,镕铸了整个国家及国民的记忆和认同。  蓝色屋顶白色墙,在蓝天白云下泛着民主与自由的光芒。中山陵没有采用帝陵的黄顶红墙,它突破性的色彩造型,既是青天白日的党徽隐喻,又是中山先生一生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理想再现。  这道四楹三阙的牌坊,又称“博爱牌坊”。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西边第二根石柱上方已断为两截。这是当年施工时,石匠不慎将这根产自福建的花岗岩石柱截短一米。当时军阀混战,交通不便,工期又紧,无奈只好将断石投榫相接。这对一个天字号工程来说,无疑犯下杀头之罪。孙科得知此事后说:“为父造陵,不能杀人。”中山先生的博爱精神,救了石匠一命。  (039图说)祭堂蓝色琉璃瓦及斗拱  纯净的博爱的底色,显得是这般高贵,我们可以借此领略旷世奇才的风华。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博爱牌坊石雕局部(图)

  (040…041)(图说)博爱牌坊石雕局部  建筑师严肃地,甚至是带着虔诚立意刻画的,是一代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历史壮举被石雕记录并保存下来。    

      

  祭堂外“天下为公”  先生的思想,闪烁着万道霞光,普照中华大地,影响深远。  陵门是整个序列的空间转换  门上铭刻着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追求  步入墓道,顿生景仰之情。两侧松柏肃立,取代了传统帝陵神秘压抑的石人石兽。这些雪松是由法国政府捐赠的。70多年前,与中山先生一道来到这里,后来成为这个城市的市树。  陵门是整个序列的空间转换,门上铭刻着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追求。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意思是指天下不为帝王一家所私有。天下是天下人的。  这四个字,是孙中山赠给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之一黎民伟的。1924年,黎民伟在香港创办“民新影片公司”。孙中山在广东组织北伐时,黎民伟决心把孙中山的北伐业绩用影片记录下来,此后,孙中山的许多重要活动和病逝前后的影片资料都是黎民伟摄制的。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祭堂(图)

      

  (042…043)祭堂  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  走进陵门是碑亭。碑上刻写着出自国民党元老谭延   ???????????之手的24个镏金颜体。这位中华民国的大  总统,为何墓碑上刻写的却是党内的职务?  孙中山去世时,正是北洋政府执政,段祺瑞虽然同意为孙中山举行国葬,但是国民党出于政治目的,以党葬的名义安葬了孙中山,使国民党与墓主的特殊关系,得到了特别的强调。  在碑的后面,孙中山的生平业绩为何没留下只字片言?  孙中山逝世后不久,决定由汪精卫撰写碑文,可过了两年,也没定稿。大家一致认为,先生一生的思想和奋斗,已无法    用文字概括,民众已为他留下了不朽的口碑。  碑座丛山簇拥,碑顶祥去缭绕,中山先生的精神端然屹立于天地之间。  随着轴线的不断纵深升高,一种情绪也随之上升。雄伟的中山陵巍然矗立,令人顿生高山仰止之感。  随着坡度的改变,建筑师用石阶的变化放慢了谒陵者的脚步。392级产自苏州的花岗岩石阶,像白色的琴键,弹奏着浑厚的安魂曲。  祭堂,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四角筑以突出的堡垒式方屋,体现了西方古典石构建筑的稳定性。祭堂屋顶原来设计为铜瓦,后因价格昂贵,易招盗窃,改用蓝色琉璃瓦。  铜质的檐椽和门窗,与石质的斗拱一样,强调了纪念性建筑的永恒性,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永存。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孙中山先生(图)

  (044…045)孙中山先生  手书的《建国大纲》,镌刻了他一生未酬的壮志  祭堂内黑色的石柱、护墙与室外蓝瓦、白墙均为中国传统的孝色。东西两侧的护墙,是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  镌刻了他一生未酬的壮志。屋顶是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党旗图案,祭堂中央端坐着她的缔造者。祭堂后是整个轴线的终端建筑墓室。孙中山的紫铜棺,就安放在卧像下5米处。  半球形的墓室,浑圆的穹窿,是典型的西方石构建筑的造型。中华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意念与西方经典的建筑美感,在  此与中山先生融贯中西的精神气度融为一体。  从此中山先生便安卧在钟灵毓秀的钟山。  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当局曾想将孙中山的遗体带到台湾,因仓促未成。孙科对孙中山的护陵卫士说:“毛泽东、周恩来对总理是尊敬的,你们是总理的卫士,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清晨,解放军第二野战军105师团政委刘志诚率部进驻中山陵,保卫陵园。钟山因中山而名山有魂,中山因钟山而浩气长存。中山陵的海拔只有158米,但是它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却达到了令人仰止的文化标高。虽然英年早逝的吕彦直,还未来得及振鬣长鸣,便过早地陨落了,但是,他却留下了一座彪炳史册的建筑名著。他划亮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的寥然星空。  中山陵,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师第一次主持规划设计的大型建筑群,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中西文化关系的一次方向性的成功探索。  中山陵之后,羽翼渐丰的中国建筑师,开始主持重大的建筑活动,中国近现代建筑第一次云蒸霞蔚的鼎盛时期到来了。    

    

  (045图说)祭堂内孙中山卧像  在逝去的岁月中,他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的慈爱的父亲。我们凝视着的卧像,变化出不同的身影、音容。  祭堂内孙中山塑像及青天白日旗  他,在我们的心里。在这里,我们储存在记忆中的影像被剪辑,被播放,被赋予想象的翅膀,由衷的崇敬滔滔不绝。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吕彦直(图)

     

 (046…047)吕彦直  1894年出生于天津,原籍山东省东平县  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  1913年毕业后去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初学电学,后改为建筑  1918年毕业  1921年回国  1925年9月荣获孙中山陵墓设计首奖,并被聘为陵墓建筑师  1929年3月18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  南京中山陵、燕京大学、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  建筑风格  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融会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冰城石街(图)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  (002…003)冰城石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  ·建筑年代  1900—1928  ·建筑名称  哈尔滨中央大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是哈尔滨最繁盛、最有规划的商业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约140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米至6米,始建于1900年。现在仍保留了原方块花岗石路面。街道两侧为带有欧陆风味的古旧建筑群。包罗了欧洲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式、18世纪的折衷主义、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流派等多种风格的71栋建筑,涵盖了欧洲最具魅力的近400年文化发展史。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哈尔滨中央大街(图)

  (004…005)(图说)1927年10月,哈尔滨街头开始出现有轨电车,当时被人称为“摩电车”。行驶在果戈里大街与革新街之间“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在1987年走到终点,退出历史舞台。  1902年,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视察东清铁路,到达哈尔滨。吉林将军长顺专程赶到哈尔滨,并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冰城石街  ——哈尔滨中央大街  中东铁路,一条绵延万里的铁路,横跨欧亚大陆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附近,诞生了中国近代一座年轻的城市。  1896年5月19日,当李鸿章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在《中俄密约》中划出中东铁路的路线时,他或许没有想到,在这条铁路的枢纽总站旁,会出现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历史把哈尔滨定在中东铁路丁字型的交叉点上。哈尔滨,满语的意思是晒鱼场,原来只是松花江边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渔村。  1896年,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工程师E。E。阿涅尔特,率领“考察队”沿松花江流域,悄悄地进行了非法的地质考察,历时3年。    

    

  (005图说)全长约1400米的中央大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新文艺运动派及俄罗斯式,各种风格流派的经典建筑汇集于此,体现了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建筑艺术的庄严优雅,博大多姿。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马迭尔绑票案(图)

      

  (006…007)(图说)1933年,震惊中外的“马迭尔绑票案”中的受害者,马迭尔旅馆的少东家西蒙·开斯普。  1898年4月23日,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工程师施特洛夫斯基,率领先遣队抵达哈尔滨的香坊田家烧锅,并以8000两银子买下了这个地方,作为中东铁路局的锚地。这便是今天哈尔滨的城址,中东铁路成了哈尔滨的城市生命线。  1898年6月9日,中东铁路工程局副总工程师依格纳齐乌斯,率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从海参崴乘“海兰泡”号抵达哈尔滨松花江畔。他们是哈尔滨最早的规划设计者,怀揣着俄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走下了“海兰泡”号。  最初的规划设计,是按俄国首都莫斯科的模式设计的,依据哈尔滨北临松花江、南靠马家沟的地势环境,规划布置街道。  1900年,中东铁路局土木工程师列夫切叶夫,将办公移到马家沟渡口一带,开始对南岗进行规划建设。他的这次迁移,奠定了哈尔滨的城市坐标。首先,在全市最高点的南岗中心广场,建起一座东正教尼古拉中央教堂。这是典型的西方市政布局。然后以此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西北和东北布置了六条放射形道路,并在街道两旁建设了一批办公、住宅和服务网点等配套建筑,形成了一个俄式风格的行政办公区和商业建筑群。随着大规模的铁路修筑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中国劳工,开始大量涌入哈尔滨。这里原来是沿江地段的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拨给散居在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了这条“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这便是今天中央大街的雏形。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这条大街的最初建筑(图)

      

  (008…009)这条大街的最初建筑  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商行及住宅  这条大街的最初建筑,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商行及住宅。随着铁路的延伸,充满异域风情的欧陆建筑渐渐形成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中国大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吸引了俄国、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商人。他们纷纷在这条大街上设立了一家家洋行商号,修建了一座座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中国大街逐渐成为哈尔滨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随着街道两旁欧陆风情的渐渐清晰,中国大街的中国格调已荡然无存。1928年7月,中国大街改换街牌,更名为中央大街。  侯幼彬(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史学家):这个地点离哈尔滨的文化中心比较远,是个边远地区,这个边远地区旧的传统文化观念比较淡薄。它本身不是城市,完全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属于中国传统的那些文化理念在那儿积淀不深,这样就很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    

  (009页图说)大街两侧的建筑风格各异,却和谐组合,错落有致,组成完美的空间序列。


中华百年建筑经典·3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图)

  (010…011)1903年7月14日  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905年,哈尔滨辟为商埠。俄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荷兰、英国、丹麦等20多个国家先后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大批的外国侨民涌向这里,最多时达到20多万人。众多的外国侨民,带来了欧洲各国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