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奇妙的大自然-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耐用。

    在长期的跟踪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鲍鱼在长壳的时候,会不断分泌出一种高强度的胶水,这种胶水含有一种特殊的糖蛋白,能把所有的“砖头”牢牢地粘合在一起,就像一堵坚固的城墙。即使鲍鱼壳受伤,不幸有了一条裂缝,也会自动产生这种糖蛋白胶水来修补裂缝,直至完好如初。受此启发,科学家发明了“超级水泥”,可以用来粘合墙板、门窗和屋顶,文物专家用它来粘接陶制的文物。现在,骨科医生还试图用这种“超级水泥”来为骨折的患者粘合骨头呢!

    鲍鱼,在许许多多人的心目中,尤其是美食家的眼里,是一种让人垂涎三尺的佳肴,可是科学家研究它的外壳后,思维受到触发,发明了连锁结构的新材料和超级水泥。这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或者说,美食家的眼里只有美食,发明家的眼里只有发明。

    【小档案】

    现在,世界上各个产鲍国都在发展人工养殖,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培育出杂『色』鲍鱼苗,人工养殖获得成功。养殖人员把它放在带孔洞的桶里,悬吊在浮缆上,定时用海带等食物哺养,三四年后就能够收获。鲍鱼不仅是美食,而且鲍鱼全身可以入『药』。鲍壳的『药』名叫石决明,有平肝明目的功效,还能治疗高血压、头目眩晕等多种疾病。据悉,有关专家还研究发现鲍鱼肉中,含有一种被称为“鲍素”的成分,有能够破坏癌细胞必需的代谢物质。因此,鲍鱼又是餐桌上的一种抗癌食品。

第一百章 诱人的危险美食——河豚与河豚毒素() 
小问号

    河豚是海生动物中最神秘的一种鱼,全世界约有100多种,最大的有90厘米长,重达10多千克,不仅外貌长得奇特,身躯圆筒形、口中有4颗大牙齿、一对碧绿的转动灵活的大眼睛、眼睛下面还有几只鼻孔,而且是一种诱人的危险佳肴!俗语“拼死吃河豚”,一方面说明这种美食多么诱人,另一方面也明示吃这种鱼要冒多大风险,国内外每年都有人因此而送命……那么,河豚自己为什么不会被毒死?人类从河豚毒素中得到什么宝贵的财富?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写的就是阳春三月,正是河豚上市、人们争相冒险吃食的季节。我国的江苏扬州、江阴,国外的日本等地,都以吃河豚而著称。经过严格加工处理后的河豚,肉肥美、鲜嫩,令人垂涎三尺。然而,河豚也以剧毒令人谈之『色』变。

    我国古代人早就关注河豚这种危险的美食了。在《山海经》里我们可以读到关于河豚的描写:河豚的形状像蝌蚪,大的有一尺多,腹部是白『色』的,背是黑『色』的,长有黄『色』的条纹,体内有毒。它虽然喜欢在大海里生活,但是有时候也会在江河里旅行,目的是为了产卵育子。我国对河豚还有多种称呼,有的地方叫它龟鱼、球鱼,还有的叫它气包鱼、吹肚鱼等,一般都是根据它的外形或生理特征来给它起名字的。原来,河豚的体内有一个气囊,能吸气膨胀。要是遇到敌害的袭击,它立即把身体鼓起来,像个圆球似的以威吓敌人,自己则乘机逃之夭夭。所以,英语中河豚又叫“吹气的鱼”。但是不管哪一种称呼,它的剧毒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据科学家研究,河豚的卵巢、肝脏、肾脏、血『液』、头和鱼皮都含有毒素。一条河豚的肝脏和卵,可以使几十个人中毒而亡。可是,河豚自身为什么不会中毒呢?这些毒素是怎样积聚而成的?这些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近年来,人们对河豚的研究更加深入,我国科学家还从河豚的内脏里提取出河豚毒素。这种毒素的毒『性』比剧毒的*还要强1000多倍,有着极高的生理活『性』,价格也非常昂贵。国外利用人工合成技术,生产出河豚毒素结晶,每克高达5万美元。日本科学家对河豚毒素进行稀释,制成注『射』剂,作为晚期癌症患者的止痛剂,效果也非常好,很受患者欢迎。它的制剂具有的镇病『药』效长达10个多小时,却没有副作用,其救死扶伤的前景非常诱人。

    河豚,这道诱人的危险美味,给人类也带来了微笑和福音。

    【小档案】

    在公元前27世纪的埃及古墓里,人们曾发现有关河豚的记载。当然,那时候古埃及人只是把它当作原始的滚球,在海边的沙滩上踢来踢去,游戏取乐。日本人对河豚却非常崇拜,甚至推崇备至。东京的一家公园,建有一座河豚的塑像,大阪的一个庙宇里,还树立着一块河豚纪念碑,国家邮政部门还发行了一枚以河豚作为图案的邮票。当然,日本也争相吃河豚,仅东京一个地方就有1000多家*店。这些经营河豚美食的餐馆,必须领取『政府』的营业执照,厨师要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并且至少有6年的学徒经验,才能够执掌大厨烹调河豚菜肴。

第一百〇一章 在寒冷的南极创造抗冻奇迹——鳕鱼与抗冻蛋白() 
小问号

    鳕鱼是海洋世界的大家族,约有500多种,也是海洋渔业的主捕对象,仅1996年全球鳕鱼捕获量达1071万吨,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12%,大多数分布在大西洋北部大陆架海域。其中,生活在南极的鳕鱼以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抗冻蛋白质而闻名世界。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对人类有什么奇妙作用?

    南极鳕鱼生活在南大洋比较寒冷的海域,甚至在位于南纬82°的罗斯冰架附近都有它们的活动踪迹。它体长40厘米左右,体重为几公斤,体型短粗,呈银灰『色』,略带黑褐『色』斑点,头大,嘴圆,唇厚,血『液』为灰白『色』,没有血红蛋白。作为食用鱼类,它肉嫩质白,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较高。它的独特生理功能是抗低温,因此南极鳕鱼除了作为重要资源而进行商业『性』开发外,它的抗冻功能也备受重视。

    鱼类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鱼类在…1c就冻成“冰棒”了。南极鳕鱼却能在…1。87c的温度下活跃地生活,若无其事地游来游去。这是为什么呢?奥秘在哪?科学家在跟踪研究中发现,原来南极鳕鱼的血『液』中有一种特殊的生物化学物质,是一种特殊的抗冻蛋白。这种物质因为其分子具有扩展的『性』质,好像其结构上有一块极易与水或冰相互作用的表面区域,以此降低水的冰点,从而阻止体『液』的冻结。所以抗冻蛋白赋予南极鳕鱼一种惊人的抗低温能力。

    科学家还发现,在南极大洋浮冰成群地栖息着南极鳕鱼、松浮鱼、蛇齿鱼、多斑鱼等100多种鱼类,这些鱼一般体长只有25厘米,生长速度缓慢,属于底栖『性』鱼。它们体内都有一种抗冻蛋白质,被科学家们誉为“在寒冷的南极创造抗冻奇迹”。有趣的是,随着气温的升高,到了夏天,这些鱼的脑垂体就会自动调节,使血『液』中不再产生抗冻蛋白质呢。

    目前,科学家受此启示,正在模拟鳕鱼等生物抗冻的机理,用人工合成方法生产抗冻蛋白质,用来贮藏肉类食品、水果、蔬菜等。因此,对抗冻蛋白质的研究和应用,对科学发展和现代化生活都很有意义。

    【小档案】

    人类在抗冻上根本无法与鳕鱼相提并论,但是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08年12月9日报道,绰号“冰人”的荷兰人维姆·霍夫也具有超常的抗冻能力,并创造多项人类抗冻纪录。正常情况下,人长时间处于酷寒环境中会患上冻疮或失温症。当体温低于32摄氏度时,人体各项功能开始停止,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但是霍夫是个特例。当他与冰共存1个多小时后走出容器时,皮肤仍有血『色』。2000年,他只穿泳裤跳入北极冰下,创造冰下游泳最长时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他游出水面时,气温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2002年,他赤脚在北极圈内跑了100英里(约合160。9千米),完成了4个半马拉松。同一年,他还在欧洲完成了另外4个半马拉松。2007年4月,他只穿短裤攀登珠穆朗玛峰。2008年1月,霍夫又做出一项惊人之举: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大街上近乎『裸』体站立冰中72分钟。至今,科学家仍无法完全解释霍夫为何能够有如此惊人的抗冻能力。据霍夫自己透『露』,他多年前开始练习喜马拉雅地区一种叫做“内火瑜伽”的冥想术,这种冥想术被认为可以产生热量。

第一百〇二章 插在吻上的长剑——剑鱼与鱼雷() 
小问号

    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在我国的东海、南海和台湾沿海,都能发现一种长相很奇特的剑鱼。它肌肉发达,在海洋里能够快速游动,时速达100千米以上,速度之快,已经远远超过了离弦之箭,而且『性』情凶猛异常,挥舞一把长剑,横冲直撞,就是“海上魔王”鲨鱼遇上了也会退避三舍,不敢与它交锋。在人类的航海史上也有这样血腥的记录:剑鱼用它那锐利的长剑把舰船的木板或钢板撞击出一个大洞,甚至穿透而过!那么,剑鱼为什么能够游得那么快,那把『插』在吻上的长剑,对人类来说,有什么重要的启迪作用?

    剑鱼也叫箭鱼,是一种食肉『性』的鱼类,身长达3~4米,体重约300~400千克。作为一种海洋鱼类,从外表上看,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它的上颌突出近一半,而且骨质坚硬,好像一把利剑。当它追逐鱼群的时候,先是到处『乱』蹿,利用长长的利剑把鱼儿击得遍体鳞伤,再慢慢吞吃。它游得快,不仅与漂亮的流线型身体有关,体表还会分泌出一种光滑的粘『液』,以减少水流的摩擦力,再加上它那上颌突出的长长利剑,可以助它劈水前进。因此,剑鱼在海洋中以凶猛、快速著称。

    剑鱼很早就引起了人类的注意。1868年,出生在英国的工程师罗伯特·怀特海德从剑鱼的身上受到启发,想研制一种水上使用的新武器。他认为如果能发明一种武器,像剑鱼一样,向敌人的潜艇冲过去,把它炸毁那将是件最开心发明。恰巧,这时候,奥匈帝国的海军部也找到了他,希望能发明一种推式小艇,小艇上装*,冲到敌人的军舰跟前就能立即爆炸,把敌人的军舰炸沉。怀特海德欣然接受了任务,开始按照奥匈帝国的海军部的思路进行研制。后来,经过一番努力,这种受剑鱼进攻猎物启发的武器发明出来,起名叫*:长约4。6米,重约135公斤,头部为尖圆形,里面装有*,中部呈圆柱形,装有发动机,尾部有水平舵和垂直舵,整个外形很像一条鱼,一旦发『射』,就能盯住目标快速游去,速度每分钟达到200米,能像剑鱼那样发出巨大的冲击力,冲向敌艇,而后把敌舰炸毁。1877年深秋,这种*在黑海上把土耳其的“英且巴哈号”战舰炸沉并一举成名。从此,各种各样的*相继问世,像电动*、自导*等,逐步走上了自己的“岗位”,在海战中扮演起重要角『色』。

    剑鱼也曾让飞机设计师从中获得了灵感。他们给飞机装上一根“长剑”,这把长剑刺破了飞机高速飞行中产生的“音障”,使现代超音速战斗机的时速达到每小时3500多千米,其飞行速度进入了一个新水平。

    【小档案】

    剑鱼『性』情凶猛,哪怕船只也敢直面撞击,丝毫不畏惧。在英国的博物馆里,有些独特的陈列品,其中有一艘捕鲸船的34厘米厚的木板中间,镶嵌着一根长30厘米和12。7厘米圆周的剑鱼的“剑”,还有一块55。8厘米厚的木板,被剑鱼的剑穿了个孔。面对剑鱼的“杰作”,有人分析认为,剑鱼有攻击鲸鱼的习『性』,可能是把海上的船只错误地当成了鲸鱼,所以才会发生剑鱼把船只撞得人仰马翻的悲剧。也有人说,剑鱼和船仿佛是两辆急速行驶的汽车,来不及“刹车”了,才会发生不幸的“车祸”。不论哪一种情况,剑鱼的凶猛从中可见一斑。

第一百〇三章 会游泳的发电机——电鳐与电击疗法() 
小问号

    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象征,电灯、电磁炉、电动车等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生活如果没有电,那将是无法想象的。可是,人类发电只是近代的事儿,生活在水中的软骨鱼电鳐、电鳗等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能发电了,而且是与生俱来,这让人类觉得不可思议。海洋中,会发电的鱼类大约有300多种,像电鳗、电鳐、电钻、电星鱼等,而放电比较足的,能击伤人和大动物的,要算电鳐了,人们称它是“会游泳的发电机”。古时候,人们就知道电鳐,我国古代的器皿和花瓶上还常常绘有电鳐的装饰图案,可见它的历史有多久远,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有多高。那么,电鳐除了带给人类艺术享受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