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孙膑兵法-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弥衡出使荆州;因为忌才,他 便以惑乱军心为由杀了杨修,等等方面,把曹操刻画成了一个奸雄形象。刘 备,作者是把他作为汉室后裔、正统代表来写的,作者充分表现了他的仁义 爱民,任用贤能等才德,但纵观全书,也只不过表现了他作为一般皇室继承 人所具有的仁君品德,而远非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这只须看他求得诸葛亮 前的遭遇便可知道,空有关、张、赵等盖世猛将,却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 再从几件具体事上,也可看出他并非理想人物,从新野往荆州撤退时,带着 大批难民,一天只能行军十多里,结果救不了百姓,反而弄得军队元气大伤, 刘备连夫人也失去了,这只能说是 “妇人之仁”;刘备在娶了孙尚香之后, 居然甘当江东驸马,沉醉于富贵温柔乡中,若不是诸葛亮授予赵子龙三个锦 囊妙计,还不知结果如何呢?更典型的是,他只知为兄弟报仇,心中只有哥 们儿义气,全无国家社稷,置诸葛亮等的苦谏于不顾,带领大军讨伐东吴, 又瞎指挥,在树林地区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个精光,75万 大军全军覆没,可见,刘备也不是理想人物,孙权继承兄业,也能招榄贤才, 振兴江东,但在作者笔下却有优柔寡断、大志不足的缺陷。仅以赤壁大战之 前的决策情况来看,他听了张昭等人的主和言论,又听了诸葛亮、鲁肃的主 战言论,显得主见不足,缺乏决断的气慨,最后还得周瑜力排众议,他才能 最后下决心。再看他的全部历史,他从未有过北伐中原、统一全国的想法, 最多也只是想收回荆州,苟安江南而已。孙权也不是理想的形象。至于其他 实力人物,董卓残暴荒淫;袁绍既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袁术只知骄傲自大, 实际才疏识浅;吕布有勇无谋,沉迷酒色,而且刚愎自用。所以,他们虽都 
 

曾势大一时,却都很快灭亡了。至于说到统兵将帅,决策谋士,最主要的应 数诸葛亮、周瑜和司马懿了。周瑜不失为年轻有为、英勇善战的帅才,可惜 他又是个胸无全局、气量狭小的人物,他能辅佐孙策、孙权平定江东,称雄 一方;他能正确分析曹军,力主抗战;他能利用蒋干、黄忠,骗过曹操,让 曹操中计;他也能指挥火烧赤壁的大战。但是,他却不懂刘、孙联合的大计, 只知妒贤忌能,三番五次要除掉诸葛亮,结果,反被诸葛亮三气身亡。罗贯 中笔下的司马懿,不失为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多次为曹魏挽回劣势,但 在诸葛亮面前,他却只能是甘拜下风,自叹弗如,甚至在诸葛亮的空城面前 不敢进,在尚方谷差点丧命,被诸葛亮的神像吓得落荒而逃。至于有名的大 将,当然首推关羽,他确有赫赫战功: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斩颜良、杀文 丑,过五关斩六将,可谓勇猛过人,有仁有义,但后来却骄傲自大,不顾大 局,失荆州、走麦城,落得 “虎落平阳被犬欺”,成了无名小卒的俘虏。张 飞曾威震长坂桥,大吼一声,吓退曹操百万大军,智胜严颜,智取张 ,可 算勇猛超人,而且粗中有细,但却改不了粗暴的脾气,最后落得身首异处。 马超曾凭一杆枪,杀得曹操割须弃袍,靠一棵树侥幸逃命,却中了曹操反间 计,落得功亏一篑,反胜为败。在诸将之中,赵子龙可算得十分完美的了, 论勇猛和武艺,他可在曹操的百万军中杀进杀出,单骑救幼主;论仁义,他 曾一拳打倒为他作媒的桂阳太守赵范,只为这个结拜兄弟想把寡嫂嫁给他; 说智谋,他也曾逞威北山寨,杀得众曹军心胆俱寒;至于他的忠心,那更不 用说。可是,作者却从没有让赵子龙扮演过 “独当一面”的统兵重任,无从 显示他的帅才,而只是一员虎威大将而已。至于其他有名有姓的大将,在罗 贯中笔下,尽管也各有过人之处,各有显赫战功,但比起关、张、马、赵来 已是多有不如了,更何况理想形象。      现在再来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他未出草庐,已有 “三分”妙论,对 当时的形势及事态发展的精辟论述已展现了他“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他 出山后小试身手,两把火便烧得曹操的20万大军焦头烂额,溃不成军。赤壁 鏖兵、更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智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路伏 击,三气周公瑾,每一项都是人所不及。接下来的取西川、巧退五路兵、平 南蛮七擒七纵、八阵图吓退陆逊、六出祁山屡胜司马懿,每一次都显示了他 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大忠大信,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论“义” 他确实公正无私,街亭失守,并非他的过错,地不但挥泪斩了马谡,还自贬 三级;论 “仁”,他对军兵、百姓的爱护自不必说,仅对南蛮孟获七擒七纵, 就足见他罕见的宽大仁慈;论 “德”,他在《出师》一文中提出:“士未坐, 勿坐;士来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在 《哀死》一 文中,又说: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 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舍食而食之,寒者, 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他不但如此主张,更是 身体力行,他在平南中火烧藤甲军之后,便深深自责说: “尽管我有功于国 家,我却必定减寿了!”在班师之时,还特别郑重地在沪水岸上,设香案, 摆上许多祭物,亲自撰写祭文,亲自主祭,哀悼征南死难的蜀军兵将和南人 亡灵。回到成都之后,他又奏请后主批准,给平南将士家属以优厚抚恤;论  “信”,他在和司马懿决战前夕,仍让该换防的军兵如期回汉中,令众军大 为感动,自愿留下参战;论 “智”,那更不用多说了,前面列举的一个又一 个光辉战例,无一不闪耀着他智慧的光芒。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我国人民 
 

理想的化身,是罗贯中塑造的我国兵法家理想的杰出军事家。尽管诸葛亮只 是小说中的典型人物,而非现实中的完人,但在他身上毕竟体现了我国人民 的理想。      当然,在我国历史上,也并非没有近乎“完美”的人物,李世民可以算 得上一位。不说他的文治,单说他的武功,也可称得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了。 从他十六岁投军便出谋解了雁门关之围,救出隋场帝,到他辅佐父亲李渊起 事,平定诸路群雄,身经百战,可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间,他的勇, 他的智,他的仁,他的义,他的信,在本书前面举的他用兵作战的一些战例 中已有充分表现。无疑他可以称得起我国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卓越军事家。      上述杰出人物的功绩,又可进一步证明,孙膑提出的“义、仁、德、信、 智”,确实是统兵将领所必备的品德修养素质,也应该是选拔将领的标准和 统兵将领自我要求、自我修养的信条。      其实,孙膑提的这 “五字标准”,不仅是统兵将领必备的素质,也是现 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包括我们的党政领导人物,所必备的素质, 只不过在新的时代又该赋予新的内容而已。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 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都是如此。具备这 “五字标准”是事 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将 德'      '原文'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      ……不失,将军之智也。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      ……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 存,将军之……      ……将军之惠也。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      ……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译文'      ……对士兵要像对可爱的孩童一样爱护,要像对严师一样尊敬,而使用 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样,不惜牺牲,将军……      ……是将军的智慧。不轻视兵力少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 坚持到底,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重对待,将军……      ……君王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直接传达贯彻,军队中只以统兵将帅的命 令为准,这是将军固定不变的准则。…………将军不能和敌军将领共生,自 己的军队也不能与交战的敌军共存,这是将军的……      ……这是将军赏赐的恩惠。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须当面就兑现, 赏罚不因人而异,必须一视同仁,……      ……这是将军应有的品德。      '解析'      这篇文章可以看作前一篇的继续和补充,讲的也是统兵将领的素养,只 不过比上篇更具体,更细微一些。本文论述了带兵必备的几条素养,全都是 历代兵法家所强调的内容。但孙膑却有其独特之处。      孙膑不但提倡爱兵,而且提出 “敬之若严师”,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 的。 “爱兵如子”,“爱民如子”,提倡这些信条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 兵当作严师一般尊敬的,在历史上却十分少见,在今天真正树立这一信条的 也不见得很多。要知道,在孙膑及其以后的两千余年之中,是把将领官员之 流看作当然的 “治人”者的,而广大士兵在军中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中则只不 过是 “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爱之若狡童”已属可贵了,还有几人 能 “敬之若严师”呢?因为按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 是聪明的上等人,而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统治 驱策,更谈不上提倡把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严师,去向他们请教了。正是 如此,孙膑能在那个时代提倡 “敬之若严师”,确实超群出众。当然,在那 样的时代,如果统兵将领真正如孙膑提倡的那样,把自己部下的将士 “爱之 若狡童”,“敬之若严师”,这些将士又怎会不舍命为其战斗呢?由此可见, 这一主张确是军队强大战斗力之源泉。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中,爱兵敬兵 当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李广是汉代名将,他就是以爱兵出名的将领, 《史 记》记载说: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 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这段话译成现代语言就是: 李广十分清廉,经常把得到的赏赐分给部下将士,和士兵吃一样的饭食;李 广一生,享受年俸二千石的时间有40多年,但家中却没有余财,他从来不说 置办家产。正是因为他如此清廉,肯与部下将士共享富贵,所以将士都爱戴 他,拥护他,肯为他效命。 《史记》还有一段记载:“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身;士卒不尽食,厂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 乐为用。”这是进一步说明李广带兵时,总是与士卒同甘共苦,甚至是吃苦 在前,并能宽缓待人,所以他深得军心,他的军队便英勇善战,令敌军闻风 丧胆。李广的事例生动地体现了爱兵、敬兵也是战斗力的道理。      至于本文所说 “用之若土芥”,一方面说明在残酷的战争中,必要的牺 牲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胜利,明知会有牺牲,也会投入兵力拼战,只有以无 畏的士气压倒敌人才能战胜敌军。尤其是孙膑那个时代,依靠战车、骑兵、 步兵作战,除弓箭外,都是近距离肉搏的兵器,就和当今的刺刀见红一般,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比现代战争更加残酷,更加恐怖,如果没有不怕死的拼 斗精神,没有不惜牺牲的士气,那是很难有胜算的。因此,统兵将领在使用 士兵方面,要有不惜牺牲、血流成河的大无畏气慨。这不能理解为不爱惜士 兵的生命。当然,另一方面, “用之若上芥”这个比喻说法,也确有其不够 准确严密之处,英明的统帅应该善于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战争的胜利,要以智 谋取胜,而不是拼人力,拼牺牲。当年孙权和曹操的40万大军在濡须口对峙 时,东吴大将甘宁倒有一段佳话,可作为统兵将领的楷模。事情是这样的: 曹操带领大军援救合肥,到达孙权部署伏兵的濡须口附近时,张昭提出应先 挫曹军锐气,当时甘宁、凌统都愿领兵出战,凌统说带三千兵即可,甘宁却 说:“只须一百名骑兵,便可打败敌军,何必用三千人呢?”二人互不服气, 便争执起来,结果孙权说:“曹军势大,不可轻敌。”命凌统带三千兵出战, 和曹军先锋张辽遭遇,二将斗了50回合,不分胜负。孙权恐怕凌统受损失, 派吕蒙带兵接应回营,这时甘宁对孙权说: “我今天夜里只带一百人马去劫 曹营,如果损失一人一马,也不算功劳。”孙权便拨给他一百精锐骑兵,还 赐给50瓶酒,50斤羊肉。甘宁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