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行,你去疾陵城太危险了,漕矩吒国(漕利国)又落入大食人手中,几个通向疾陵城的要道上的三个城市鹤悉那城(加慈尼)、鹤萨罗城(居沙里斯坦)、迦布罗城(喀布尔)皆有大食将士把守。你如何到达疾陵城?”
“父王,我不行,但有一人行,我去找他去。”
说着波善活来到契苾明的军营,将来意一说,契苾明惊奇地看着这个小青年,过了半响说道:“好,够种。”
很褒义的评价,换作李威在此,有可能说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很出忽契苾明的意料,而且他也知道皇帝的种种安排,唐朝军队不可能长期作战下去,打上几战后,唐朝军队必然撤离。波斯却少了一个领军人物,泥涅师是挑不起大梁的。
李威对这段历史也不知道,太冷门了。历史上大食名将屈底波向河中与吐火罗发起凶悍的侵略后,泥涅师腿一软,又逃回了长安。但正是这个小青年主动留了下来,潜入疾陵城,在强大的屈底波攻击下,顽强的生存下来。若不是大食人挑唆下,唐朝与苏禄反目成仇,说不定让这个小青年复国成功了。所以有的历史将萨珊波斯末代皇帝的名份放在他身上,称为库萨和三世。
“李将军,你愿不愿意帮助我?”
“愿意,不过让我想一想。”波斯小王子亲自去疾陵城,对义军的鼓舞作用不可想像的。可是原来的作战计划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想到这里,契苾明说道:“这样吧,你亲自骑快马去一趟碎叶城,找陛下协商,他会给你一个满意的复复。”
“喏。”波善活兴冲冲地退下去,立即带了几名侍卫翻身上马,踏着一地的积雪,向碎叶城奔去。


第575章 先声夺人(上)
李威立即对这个小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问道:“你不害怕?”
“天可汗不害怕,我为什么要害怕。”
不称呼陛下,称呼天可汗,小子明明耍了一个小心眼,在拍自己马屁,但李威听得很舒服,拍了拍他肩膀说道:“好样的,你远路而来,下去休息吧,我明天就给你一个答复。”
“天可汗,我还有一个请求。”
“说。”
“我想跟天可汗学习兵法。”
李威更欣赏了,指了指桌子上的公文说道:“我不是不教你,事务太多,没有时间分身。但用兵法之道,你谨记好下面几点,就可以打胜仗了。一是道义,让民众认可,拥护主上意愿,使他们会有生为主上生,死为主上死的想法,且不怕危险。二是天时,阴阳寒署与四季的变化。三是地利,路途远近,地势险峻平坦,作战区域宽窄,地形对攻守的益弊。休要小看了天时与地利,关羽水破曹军的故事你大约听说过吧,一是特殊的地形,二是关羽知道不日将会下大雨,襄水会猛涨,所以最后大破曹军的。四是将,将帅要足智多谋,赏赐公平,爱抚部属,勇敢坚毅,纪律严明。五是制度,军队体制健全,各级将士的管理,物资的调度,必须有组织有秩序。这是作战的五个要点。再通过七个比较,那一方君王贤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更能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平?有了这七个比较,就能断定这一战是胜是负了。”
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但看这小子在认真听讲的样子,李威喊来侍卫,拿出一本《孙子兵法》扔给了他,说道:“你在我朝呆了很久,也认识许多我朝的文字,将这本兵书拿去自己揣摩,会对你大有帮助的。我刚才所说的,就在这本兵法第一篇中。”
“谢过天可汗。”波善活喜滋滋地退下去。
李威又将王方翼喊来,王方翼听后,也啧啧称奇。很意外的,没有想到这群波斯王室,还有这样勇敢的后裔。俩人再次商议了一下,将计划做了调整,这是第二次修改作战计划了。
但是第二天天一亮,这个小子顶着一把翻飞的大雪,又找上门来,拿着兵书,问道:“天可汗,这本兵书上说了一句话,凡用兵之法,驰车千乘,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锉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锉锐屈力殚货,则诸候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翻开书,照本宣读。
李威一摆手,不让他继续读下去,说道:“你是说我们唐朝军队于伊丽河畔大破车鼻施部后,大食人不备,就应当南下,也就是这本书中所说的本义,兵贵神速了?”
“我知道天可汗是有高明的安排,可我不大明白,想请教一下。”
说明他还没有看懂,王晙之所以说出这番话,是轻敌。但不会问为什么。因为下面还有一些话,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故智将务食于敌,取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也就是不要二次征兵,一旦出现这情况,定下来前方吃紧了,国内百姓不安,士兵失去士气。粮食也不要多次来回运送,不然会增加百姓的怨言。最好武器物资运之于国内,而粮食取之于敌人。取敌人一钟粮食,当抵从国内运输十钟粮食,取敌人一石草料,当抵从国内运送十石草料。一是节约了消耗,二是节约了人力,三是减少了被截粮的危险。
此次出征,兵力不会少,唐朝的数万军队,加上突厥人的,吐火罗人的与河中地区的,甚至再加上波斯义军配合。
然而消耗从哪儿来?难道从长安调来,长安百姓还没有粮食吃呢。
这是取自于波斯。
中国的冬小麦就是从波斯传过去的,到了夏初,波斯春小麦就收割了。在之前,还有谋夫等城内的粮食,提供支援。但有缺点,到了夏天,失去了天时,气候对大食人有利。所以王晙要兵贵神速,反正谋夫等城内有大量粮食,不愁供给。可是李威不能仅考虑天时,还要考虑整个大局。
碎叶移民没有安定下来,他就不能出兵。
况且方方面面没有准备好,拜占庭人的音讯,河中与吐火罗士兵的初步训练。以及斥候带来更细致的消息。
要么锉兵钝师,那也不存在的,没有交战,何来锉兵之说。
不能对波善活言明,搪塞道:“你再看这一段,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但为什么有许多战例,明明是士兵少的一方,却主动出击,还取得以少胜多的战例?因为有将帅的智谋,士兵的士气,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士兵数量虽少,质量却胜过了敌人的五倍,所以才主动作战。可是敌人强大,将帅智谋,这时候以少击多,无疑又是以卵击石了。再看这一段,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败也。首先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为什么史上多次出现空城计、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空城计是知道对方多疑,偶尔在特殊的时间与地点下使用,能见奇效。如果对方比自己更聪明,或者是一个木讷的莽夫,反而是抱石头砸自己的脚。破釜沉舟与背水一战,皆是将自己士兵逼上绝路,换取绝路逢生。若是激励不起自己的部属士气,或者对方防守严密,没有了粮食,没有了退路,士气反而很快跌落,那么灭亡起来更快。只要对方派一使者,全军就投降了。”
“因此这本书中又说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你自己慢慢揣摩。对了,我也安排好了你。”说着吩咐一番,又说道:“我再让朱穹与郑庆泽两名校尉一道随你到疾陵城。他们在军务监都学习了很长时间兵法,有不懂的可以向他们请教。回到缚喝城后,你也常到契苾将军大营中看一看,看他如何训练军队的。两相对比。”
有意载培这个小子,不然波斯人太弱了,抗不住打,自己一番心血就白费了。
同时也有意载培朱穹与郑庆泽的。
汉将太少,若是全部用胡将,很让他不放心。
然而汉将也是一个问题。
以前看史书时,恨刘邦与朱元璋杀开国功臣,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到了自己,才明白他们苦心,休说五代十国,看一看南北朝,无论曹操、司马昭,或者是刘裕、高欢、宇文泰、陈霸先,皆是以权臣与名将取代旧王朝的。所以李世民用胡将分解李靖等人给唐王朝带来的压力,宋明索性用文官代替武将。前者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后者直接让国家饱受外侮。
要么淡化皇权,形成一个原始的民主制班子,使某些人不再垂涎皇位。那样也不行,看到希腊的民主,什么下场。看看大食的哈里发,开始形成父子世袭制了。再看看明朝的内阁制,几乎将皇权彻底架空,除了嘉靖斗得不亦乐乎外,明朝中后期几个皇帝,都成了空架子。够民主的,可实际呢?成了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不仅是阉党,东林党等文人系统,对明朝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几乎成了无解之题。
他也在做一些小范围的偿试,不过眼前最大的一道难关,没有化解。他那个厉害的母亲,离开洛阳后,能感到浑身上下一阵轻松,可早晚还得面对的。
波善活不知道此刻李威心中竟转过这么多念头,感谢地伏下说道:“谢过天可汗。”
高兴地离开。
……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新年到来,碎叶川依然是一片冰天雪地。但迎来了第一批移民。其实在他们到达之前,已经陆续地用马车接来了许多老人与小孩子。还有一些身体不好的妇女。
但西域冬天的酷寒,无论一路上准备得怎么充分,每天都有不好的消息传来,陆续地因为寒冷,冻死与病死的百姓达到一千多人。也是无奈的,就没有寒冷,换在其他季节前来,这么多的百姓想一路上不死人是不可能的。
只是因为数量多,这一数量被无限地放大。
然而出忽李威意料之外,国内好象没有官员拿这件事做文章。
不知道父母亲是怎么想的。但这一年唐朝情况很不好,先是关中大灾,甚至蔓延到河南道,然后是兵事不休。阿史那骨咄录危胁北方,吐蕃人在秋后又跳了出来,论钦陵找了几条蹩脚的理由,率兵入寇松、柘、翼三州。不知道吐蕃国内发生了什么事,论钦陵居然能抽出身?
黑齿常之只好从青海赶到松州,李治又下诏令李孝逸与卫蒲山分兵御之。看到唐朝军队到来,论钦陵撤兵回去了。
李威倒是猜出他的用意,这是为了东突厥崛起,牵制青海兵力的。也是一种对骨咄录一种表态。手中没有证据,很有可能论钦陵与骨咄录搭成了一种默契。
论钦陵老奸巨滑,入侵规模不大,一侵即退。
接下来论赞婆又乘黑齿常之前往松州之即,率军借着冰冻的黄河入侵九曲。却被娄师德于宛肃城拒之,数战皆败。但交战的规模不大,论赞婆退回大非川。
用意与论钦陵一样,不过青海将领中有许多人对黑齿常之,坐视青海吐蕃残众秋天顺利收割表示了疑议,不应当让他们得到大量的粮草。没有粮草,论赞婆有没有胆量入侵?
黑齿常之不语。
这也是计划中的一部分。
更危害的却在北方,击败了张虔勖之后,再次入侵单于都护府北境,破塞上重镇云中都督府治所定襄县,然后转攻岚州,又陷岚州,杀岚州刺史王德茂。然后兵力一转,率近十万突厥人,向并州方向进攻。
不过阿史那元珍这一次踢到了一块钢板。
大军到了云州时,与唐朝军队交接,看到旗帜上一个薛字,元珍问了一句,唐朝大将是谁。
答曰是薛仁贵。
元珍大惊失色,不相信地问道:“不是听说薛仁贵已经死去了吗?”
薛仁贵脱去面甲示之。
元珍与众胡相顾失色,下马列拜,率军退却。
造成这原因,是薛仁贵在南方战绩不突出,南诏一战,对于各国来说是一场小战役,没有人在意。青海一战中,薛仁贵只是攻击了诸羌,骨咄录与元珍反叛不久,情报掌握得不多造成的。
而且他们的印象还停留在薛仁贵天山一战,坑杀十几万铁勒战俘中。所以一听这个杀神到来,一个个吓得列拜撤退。
李威对北方战事并没有干涉太多,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因此再次出现古代战争中一场罕见的奇迹。
薛仁贵率军追杀,此役杀敌近万人,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牛马羊三万余头。经此一役,北方才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
但是这一战并没有击败突厥人的主力,北方的危胁仍然存在。
可发生了这么事,李治也不好意思用开耀这一年号,又改成了永淳。
交通的不发达,得到这些消息,已经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份。
直到二月末,最后一批百姓才抵达碎叶城。比李威预想的还慢了半个月时间。将百姓安排下去,另外就是清点府兵。沿用了青海的规矩,凡是府兵者,每户拥有唐朝标准的二十亩永业田,八十亩口分田。这一百亩的均分田与因战功赏赐的封田,不征纳任何税务。想多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