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强军火之王-第3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适合耕种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当局再厉害,也不可能花巨资去购买土地,然后送给印军的战俘。

    真要这么做了巴军将士会怎么想?

    当然,巴军也没有一口拒绝,只是提出需要向上级汇报,即需要由上级决定是否接受印军提出的条件。

    这一拖,问题来了。

    次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采取了行动。

    干嘛?

    消灭叛军!

    巴军还没有发起进攻,印军先自相残杀。

    这下好看了。

    当然,这也只能说明,阿姆利则的印军指挥官确实是个白痴。

    为啥?

    想要投降的印军,可不止是那个叛变的旅,而是绝大部分基层官兵,只是驻守在城区里面的官兵没有那么好的机会。

    镇压叛乱没有错,但是得讲方式方法。

    以当时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其实就是直接端掉旅部,干掉带头的军官,下面的官兵就会群龙无首。

    接下来,再加以安抚,就能稳住局面。

    结果呢?

    印军指挥官可没有管那么多,调了个旅的兵力去围攻叛军。

    这下,局面全乱套了。

    为啥?

    让本来就已经动摇的印军去对付自己人,那不是制造麻烦吗?

    很快,叛乱就蔓延到了所有部队。

    在谣言的煽动下,很多不明白情况的印军开始动摇,也开始采取行动。

    什么行动?

    自保!

    虽然印军指挥官发了公告,宣称叛军发生了哗变,准备向敌人投降,但是大部分印军官兵愿意相信谣言。

    什么谣言?

    是印军指挥官让那个旅发起反击,而该旅的官兵知道反击就是送死,所以没有执行指挥官下达的命令。

    因为对该旅不满,所以指挥官决定杀鸡儆猴。

    当然,也不全是谣言。

    印军指挥官确实制订了一份反击计划,而且下发给了各个旅,要求旅级指挥机构尽快做好安排。

    这份计划,其实就是让大部分印军官兵去送死。

    连构筑好的防线都守不住,凭什么发起反击?

    更何况,印军没有重武器,没有支援火力,没有足够的弹药,能够守在城区里面就非常不错了。

    那么,其他部队的官兵会怎么想?

    此外,还跟印军指挥官的身份有关。

    这个家伙是新德里派来的,名义上是陆军上将,但是更多的印军官兵相信,他是总理派来的亲信。

    简单的说,印军基层部队的官兵根本就不相信这个空降来的指挥官。

    很多印军官兵甚至觉得,新德里已经抛弃了他们,因此才让他们去送死,以免在战后支付退役津贴。

    总而言之,各种因素综合到一起,这场镇压叛乱的行动,变成了印军的大乱斗。

    这下,城外的巴基斯坦军队反到轻松了。

    为啥?

    不再需要强攻阿姆利则,等着看热闹就行。

    当然,更多的印军官兵选择了直接向巴军投降。

    在第72日,就有十多个营的印军直接向巴军投降,而且交出了防守的城区。

    当然,主要是外围城区。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天之内,投降的印军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且都是成建制的投降,至少有5个步兵旅直接投降。

    不过,全都是在当地组建的部队。

    到第75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已经是溃不成军。

    当天,在阿姆利则东面发生了一场战斗。

    一支印军试图突破巴军的防线,结果直接撞上了巴军的装甲部队,一个营的印军官兵几乎全部战死。

    在清扫战场的时候,巴军才发现,战死的印军中,还包括那名上将司令官。

    显然,这是印军指挥官的警卫部队,即印军指挥官都失去了守住阿姆利则的信心。


第634章 举棋不定



    被围困了不到10日,阿姆利则的印军就全线崩溃。

    这个结局,肯定是出乎预料。

    要知道,那可是0多个旅,近20万官兵。

    更重要的是,在围困期间,巴军始终没有发动进攻,甚至没有进行火力打击,只是围住了阿姆利则。

    前线部队已经斗志全无,这仗还能打吗?

    当然,阿姆利则还没有被巴军占领。

    为啥?

    巴军没有去凑热闹。

    在指挥官逃跑,并且被巴军机会之后,阿姆利则的印军就成了无头苍蝇,到处都在发生战斗。

    跟谁战斗?

    相互残杀。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争夺有限的资源。

    巴军所做的,其实就是守在城外,等着印军出来投降。

    其实,这也是唯一的办法。

    为啥?

    如果巴军在这个时候发动进攻,印军就会团结起来,或许会跟巴军死战,或许会制造更大的麻烦。

    更何况,阿姆利则还有数百万平民。

    虽然很残忍,毕竟在混战中遭到荼毒的是平民,但是对巴军将领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让巴军官兵进去送死?

    显然,那才是下下之策。

    再说了,巴军还没有为进攻阿姆利则做好准备呢。

    为啥?

    太多的印军出来投降,因此巴军不得不花更多的力量来运送战俘,并且为这些战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证。

    对后勤保障本来就不算强大的巴军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

    此外,还得考虑即将到来的威胁。

    在第75日,也就是印军前线指挥官被干掉的那一天,印军的主力部队到达了东面的贾朗达尔。

    足足4个装甲旅,此外还有4个机械化步兵旅。

    当然,严格说来,其实只是半机械化步兵旅,即这4个旅都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步兵战车等重型装备。

    8个印军主力旅,那可不能小觑。

    有趣的是,印军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甚至没有积极发起进攻。

    为啥?

    进攻还有意义吗?

    阿姆利则的守军已经完蛋了,哪怕还有近十万官兵在城区里面混战,也跟全军覆没没有区别。

    发起进攻?

    就算打退了巴军,又能如何?

    派部队去对付叛乱的军队?

    还是说,趁机发起反击?

    或者收拾残局,比如安顿数百万遭到战火荼毒平民?

    对印军来说,这些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没有多少意义。

    就算要收复阿姆利则,也用不着动用主力部队。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印军高层并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

    别的不说,印军总参谋部连一份应急预案都没有。

    按照之前的计划,应该是守住阿姆利则,然后里应外合,击溃入侵的巴军,在趁势反攻杀入巴基斯坦境内。

    不管是制订计划,还是做出调整,都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当然,只是击溃巴军,就已经不可能了。

    为啥?

    巴军有6个装甲旅!

    虽然其他的都是步兵旅,但是大部分步兵旅都有主战装备,战斗力并不在印军的机械化步兵旅之下。

    也就是说,赶到贾朗达尔的印军增援部队,仍然不是巴军的对手。

    此外,印军对俄制坦克确实没有多少信心。

    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战斗中,印军的t…90s就没有战胜过“哈立德2”,很多时候连“哈立德”都打不过。

    相反,在装甲会战中,巴军坦克总能压着印军的坦克打。

    虽然这些t…90来自俄罗斯,而且是俄军的现役装备,肯定比卖给印度的t…90s好,比印度自行生产的t…90s更好,但是在交付之前,俄军拆掉了很多敏感设备,直接导致坦克的战斗力直线下降。

    此外,俄罗斯也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先进技术。

    就拿观瞄系统来说,俄军自用的t…90仍然非常差劲。

    有趣的是,俄罗斯没有提供配套的弹药,特别是至关重要的穿甲弹!

    为啥?

    俄军的穿甲弹早就更新换代,是贫铀合金弹芯,而俄罗斯效仿美国,以受到国际条约限制为由,禁止出口这类穿甲弹。

    结果,俄罗斯不再研制钨合金穿甲弹。

    也就是说,俄罗斯能够提供的,其实都是很落后的穿甲弹。

    当然,提供援助的美国也想了办法,即帮助印度从以色列采购了一批穿甲弹,还想方设法的从乌克兰弄到了一批穿甲弹。

    以色列生产的先进穿甲弹还算不错,只是太少了。

    至于来自乌克兰的穿甲弹,其实就是俄罗斯生产的,而且很多储存了数十年,连可靠性都没办法保证。

    靠这些,怎么跟巴军坦克作战?

    要知道,巴军的坦克不但更先进,炮弹也更加犀利。

    别说华夏已经开始向巴基斯坦提供第三代钨合金穿甲弹,即便使用来自沙特,同样是从华夏采购的第二代钨合金穿甲弹,“哈立德”与“哈立德2”也能够在坦克炮的全射程内打穿t…90的正面装甲。

    当然,这只能说明,印军中的高级将领还没有完全丧失理智。

    就算不考虑巴基斯坦空军的优势,打一场纯粹的地面战,印军都没有胜算,必然遭受惨败。

    显然,守住贾朗达尔,远比夺回阿姆利则重要得多。

    为啥?

    在贾朗达尔后方,已经没有像样的防线了。

    虽然巴军并没有进军新德里的意图,但是只要巴军拿下了贾朗达尔,就能够一路推进到新德里。

    结果就是,双方再次停了下来。

    与当初在伯坦果德一样,巴军与印军就面对面,都没有采取行动。

    当然,这次的距离要远一点,有几十千米。

    只是,巴军没有坐等印军找上门来。

    在确定印军的装甲部队已经杀到之后,巴基斯坦空军活跃了起来,开始对贾朗达尔进行重点轰炸。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摧毁印军的主战装备。

    印军还有士气打下去,靠的不就是那些刚刚获得的主战装备吗?

    没有了,还怎么打?

    至于阿姆利则,反到被双方遗忘。

    当然,也只是暂时的遗忘。

    混战仍然在持续,而且每天都有数千名,甚至上万名印军官兵出城投降。

    要不了多久,阿姆利则就会成为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第635章 烂摊子



    发生在阿姆利则的事情,连王栋都不敢相信。

    近20万印军,说崩溃就崩溃了!

    到开战的第84日,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印军出城投降。

    这个时候,那题出现了。

    当天,印度当局就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巴基斯坦在阿姆利则的非人道行为,要巴基斯坦为发生的人道主义惨剧负责。

    显然,这是血口喷人!

    只是,巴基斯坦当局没有立即反击。

    为啥?

    巴军包围了阿姆利则。

    不说别的,因为道路被巴军切断,所以外界根本无法向阿姆利则派遣力量,更别说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解除对阿姆利则的包围?

    如果印度当局答应坐下来谈判,那还可以。

    问题是,印度当局并没有要跟巴基斯坦进行谈判的意思。

    再说了,10万印度大军就在贾朗达尔。

    这下,怎么办?

    派兵去占领阿姆利则吗?

    说实话,这是下下策。

    为啥?

    就算不考虑印军的威胁,只是为阿姆利则的几百万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就足够拖垮巴军。

    何况,巴基斯坦不是富裕国家。

    要知道,巴基斯坦的国民经济已经受到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国内的粮食供应已经出现了问题。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华夏至少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次紧急援助,而且全是粮食。

    此外,沙特等阿盟国家也在行动,通过各种渠道采购粮食等物资,然后派遣船只送往巴基斯坦。

    受此影响,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国际粮食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

    为啥?

    需要粮食的不止是巴基斯坦。

    根据国际机构估计,这场战争会导致印度的粮食减产三分之一,印度也将由粮食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印度是粮食出口国?

    没错!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印度一直是粮食出口国。

    很难理解吧。

    要知道,在去年,印度的人均粮食消耗量还不到00千克,远远低于由联合国提出的温饱线。

    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印度人连饭都吃不饱。

    至于肉类,水产,禽蛋等,更是少得可怜。

    当然,这也是印度的实际情况,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