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最强军火之王-第3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基斯坦当局追求的,其实只是有限的胜利,迫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攻打新德里?

    相反,如果巴军占领了新德里,那才是天大的麻烦。

    为啥?

    到时候,演变成全面战争,印度就会进行全国动员。

    更何况,印度手里有数百枚核弹头!

    那么,印度当局还担心什么呢?

    其实,换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了。

    关键在那?

    政权!

    说得彻底一点,印度当局的这些担忧,其实是为了保住执政地位,即确保国内的局势能够维持稳定。

    攻打卡拉奇,有什么好处?

    虽然在理论上,只要打下卡拉奇,就能迫使巴基斯坦在谈判中让步,也就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好处,从而开始谈判,但是印度能够得到的,其实也就只是巴基斯坦当局的有限让步,而不是无条件的让步,更不可能满足印度提出的所有要求,把部队撤回到冲突爆发之前的位置。

    能得到什么?

    最多,也就只是克什米尔南部平原上的查谟。

    这个结果,印度当局能够接受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说白了,如果最终只是通过谈判拿回查谟,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最迟在下一次大选之中,执政党就会失去一切。

    此外,能否打下卡拉奇都是个问题。

    综合这些因素,印度当局必然会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通过在阿姆利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把战火继续烧下去。

    为的啥?

    显然是美国与日本的全面援助。

    日本肯提供资金,帮助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购买武器,也就肯定愿意为印度提供更多的援助。

    至于美国,只要印军能够打一次胜仗,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总而言之,印度当局仍然没有打算跟巴基斯坦谈判,或者说仍然觉得还没有到需要跟巴基斯坦谈判的时候。

    为此,印度当局才以新德里收到威胁为由,让军方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

    当然,对印军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为啥?

    印度空军早就被打垮了,根本无法夺回制空权,连提供有限的掩护都办不到,陆军拿什么去攻打卡拉奇?

    还有,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占领卡拉奇?

    哪怕能够打到卡拉奇,印军也无法占领卡拉奇,更别说控制几百万平民。

    如果在卡拉奇陷入苦战,印军的下场必然极为悲惨。

    为啥?

    拉合尔的失败就是先例。

    别忘了,拉合尔还是一座边境城市,后勤保障方面的负担不是很大,印军基本上是背靠本土作战。

    即便如此,都输得那么惨!

    卡拉奇距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印军无法背靠本土作战,后勤保障更加麻烦,难道就能取得胜利?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甚至不会向卡拉奇增兵。

    为啥?

    在该方向上,巴军完全可以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利用较大的纵深来牵制印军,消耗印军的兵力。

    借此机会,巴军必然在阿姆利则发动强攻。

    真要如此,印军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可见,印军对攻打卡拉奇没有半点信心。

    相对而言,在阿姆利则附近,在本土上作战,跟巴军打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且通过会战重创巴军,印军有更大的把握。

    当然,也更有信心。


第632章 动摇



    开战的第61日,阿姆利则战役打响。

    这次,抢先发起进攻的是巴军。

    因为在孟买组建的装甲部队还没有赶到,所以在战役爆发之后,印军在整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印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也对部署做了调整,但是在兵力、装备与士气上,印军都远远比不上巴军,前线官兵严重缺乏斗志,甚至没有跟巴军正面交战的勇气。

    只用了3天,巴军就在北西南三个方向上取得突破。

    随着设在郊区外面的防线被巴军击穿,印军几乎全线崩溃。

    其实,这就是印军的真实写照。

    在这三天里,至少有3万印军官兵在阵地上缴械投降,而且很多都是以营为单位,集体向巴军投降。

    很多时候,印军甚至没有抵抗。

    其实,就算更多的印军没有投降,也只是随便开枪战斗了一阵,然后就在上级严令死守的情况下撤出了防御阵地。

    关键就是,印军前线官兵手里,根本就没有对付巴军坦克的武器。

    有趣的是,印军当时其实有足够多的反坦克导弹。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开战之后的2个月内,美国至少向印度提供了15000具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至少10万枚反坦克导弹。

    虽然大部分都是“陶”式导弹,而且以库存货居多,性能算不上先进,未必能够打穿巴军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这些导弹的状态都算得上良好,肯定能够使用,数量也肯定不算少。

    此外,美国还提供了1000套“标枪”系统,以及至少10000枚导弹。

    当然,还有日本。

    虽然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库存弹药,但是提供给印度的都不算差,其中只是重型反坦克导弹就有上万枚。

    为此,美国与日本的情报机构还派遣人员去印度,帮助印军掌握使用这些导弹的技巧。

    问题是,送到前线的反坦克导弹是少之又少。

    当时,印军前线部队,一个步兵营最多领到了4套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而且备用导弹不会超过20枚。

    这么点导弹,能够做什么?

    更何况,送往前线的几乎都是美军淘汰了的二手货。

    那么,其他的导弹呢?

    当时,印度把美国与日本援助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最新型号的导弹,全都提供给了新德里卫戍部队,还有一些送到了贾朗达尔,而原本应该送往前线的,也被沿途的印军扣留了下来。

    严格说,是扣留了一部分。

    对此,印度当局还振振有词,即巴军的攻势太猛,得打本土防御战,也就需要增强后方部队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印军前线部队的官兵,在很多时候,得用rpg去对付巴军的坦克。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前线将士拼命?

    更搞笑的是,被印度当局克扣下来的那些导弹,几乎全都没有派上用场。

    为啥?

    巴军根本就没有向新德里进军,甚至没有攻打贾朗达尔。

    等到印军发现,巴军的目的就是阿姆利则之后,再向前线运送导弹已经来不及了。

    战后,美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小组。

    调查什么?

    为什么援助给印度的那么多的反坦克导弹没有送到前线。

    能调查出个什么结果呢?

    其实,美国当局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为啥?

    没脸公布。

    当时,负责向印度移交导弹的美国官员,收了印军给的贿赂,在移交手续上做手脚,主要就是变更部队的番号。

    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美国当局认为已经把援助的导弹提供给了前线部队,至少从拿到的移交手续上来看是如此。

    后来,这些导弹,大部分下落不明。

    啥意思?

    战后,大部分由美国援助的反坦克导弹,全都被印军的各级将领与军官,当成二手货拿到国际黑市上贩卖。

    这些导弹,有很多落到了极端组织手上,被用来对付美军!

    其实,也正是如此,美国当局才展开了调查。

    当然,不管怎么调查,也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印度的国内局势已经失去控制。

    虽然印度当局还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很明显,即便是印度军队,也不再把政府的命令当回事。

    这可不是简单的士气问题。

    要知道,如果连在后方的印军将领都没有了取胜的信心,开始为自身考虑,那么前线的印军将士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当然,在前线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用了5天时间,巴军就完成了对阿姆利则的包围行动。

    这个速度,让巴军总参谋部都不敢相信。

    为啥?

    太快了!

    按照巴军制订的作战计划,最快也要用10天才能包围阿姆利则,而巴军为此准备了15天的时间。

    结果,只用了5天。

    当然,这未必是好事。

    为啥?

    部队推进得太快,后勤保障跟不上。

    虽然印军的抵抗不是很激烈,但是战斗消耗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充当先头部队的4个装甲旅。

    5天下来,4个装甲旅消耗的燃油是计划的2倍!

    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所以巴军不得不停下脚步,而且把攻打阿姆利则,准确说是攻打城区的作战行动推辞几天。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坦克没有燃油,还怎么打?

    当然,对退入城区的印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巴军已经包围了阿姆利则,切断了所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完成了封锁,印军别想获得外来援助。

    虽然在此之前,印军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还提前实施军事管制,但是只要巴军的包围圈还在,那么城市里的印军迟早会丧失战斗力,跟拉合尔之战的结局差不多。

    此外,在阿姆利则,就有不少从拉合尔撤下来的印军。

    结果?

    显而易见!

    在巴军完成包围的时候,印军的士气就已经归零,而且很多基层部队的官兵考虑的是如车逃出阿姆利则,或者是如何才能活着向巴军投降,而不是说如何死守阿姆利则,更不是如何打破巴军的包围。


第633章 哗变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0日,局面发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发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

    谈啥?

    投降条件。

    简单的说,就是为投降争取到更多的好处。

    问题是,有啥好谈的呢?

    其实,巴军早就公布了对待俘虏的政策,也早就公开承诺,会在战争结束之后,让投降的印军官兵自行决定是否接受遣返,对不愿意接受遣返的印军官兵,给予保护,以及非公民身份。

    简单的说,就是投降的印军官兵可以选择在巴基斯坦生活,不过无法成为公民。

    其实,这只是临时政策。

    十多年之后,大部分选择留在巴基斯坦的印军战俘,都通过各种努力,成为了巴基斯坦的准公民,也就是获得了除了政治权力之外的其他公民特权,而这些印军战俘的后代都成为了巴基斯坦公民。

    至于给出更高的待遇,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为啥?

    这是战争,又不是过家家的游戏。

    说白了,巴基斯坦愿意收留投降的印军官兵,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按照国际法,巴基斯坦应该在战争结束之后,无条件的遣返印军俘虏,而不是为俘虏提供政治庇护。

    可惜的是,这些印军显然觉得不够。

    当时,前来谈判的印军军官提出,要求巴基斯坦当局划出一块保留地,并且给予印军俘虏公民待遇。

    简单的说,就是为每一个投降的印军官兵提供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

    这也想得太美了吧!

    要知道,给予战俘人道主义待遇,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印军军官提出这样的要求,不就是拿手里的武器去交换巴基斯坦的土地吗?

    此外,巴基斯坦也无法答应这样的要求。

    为啥?

    巴基斯坦的土地都是私有的。

    没错,在巴基斯坦确实有很多荒地,比如在俾路支省就有很多荒漠,不过那些没有人定局的地方,都不适合耕种。

    适合耕种的土地,全都有主。

    巴基斯坦当局再厉害,也不可能花巨资去购买土地,然后送给印军的战俘。

    真要这么做了巴军将士会怎么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