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性的开展-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辣的感觉)的部分呢!因此;严格地说;大概只有达到了佛家的“以心印心”的境界才无问题,而现阶段的人类智慧,可说都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所幸绝大多数的人都粗略地并不计较,反正是水果就行了。

    那么,语言文字应用在哪一方面有较好的表现呢?以我个人的体会,在“理”的方面,在不涉及到生灵的感觉方面较好。例如,在数学方面的1+1=2;在逻辑方面的“因为如此,所以如彼”;在事物变化方面的解说,使我们从“知其然”进步到“知其所以然”等。总之,好像事物愈“物理化”,语言文字愈好用;事物愈“精神化”,语言文字愈难传。

    有了以上的解说,现在可以来谈一下佛学与学佛了。

    在佛学的“经”、“律”、“论”三藏中,“律”是一个讲规范的法门。在这里,语言文字似乎完全用得上力。“论”是历代已有相当证境的高僧大德所撰写而成的理论集成的法海。研究“论”的人一定要小心,不要随便否定别人写的东西,也不要轻易地自以为“懂了”,应尽量放开胸怀,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想说什么。不过,就我所知,即使这样,仍然免不了好像上菜场去买菜,结果买回来的却是自家菜园里所生长出来的小菜似的。

    至于“经”的部分,就我有限的知量所见,差不多都是高境界性的教诲,很少说理的地方(《楞严经》等少数例外)。因此,我们并不能借由文字的研读去获得真正的了解。如想真正踏实了解经中所说,似乎只有“修行”一途,别无他路。如果不想经由此途而加强了解,哪怕皓首穷经,也将是虚耗光阴,难有所得。例如《心经》中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话,这话是形容观自在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一种证境。记得多年前我曾对这两句话下过不少工夫,当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在自己觉得已经完全明白的刹那,赫然发现,在我的感觉中,色还是色,空还是空。我的“了解”瞬间成了泡影,毫无价值。那时我终于明白,那两句话原来是“甚深证境的语言”,而我未达那种境界,根本无法真正知会那两句话的内涵。我的了解只不过是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概念中打滚而已,其作用与“说吃”和“想吃”不能变成“真饱”没有两样。

    其次谈到学佛。佛法是一门生命奋进超越、自我进化的大法门。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学佛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努力修行,才能实现“自我转化”的实践历程。它绝不是读读经,说说法,扩大扩大佛学知识,或做做法事就可以有成就的。

    笔者不怕犯口业地指出,我们中国的佛教界在学佛方面,似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早已处于有病状态。我个人真希望我们能够反省一下:我们多以大乘佛教徒自居,而在每天二十四小时中,扣除吃饭、睡觉和工作之外,用在讲经研法的时间是多少?真正用在踏实进修,内观心性的时间又到底有多少?说实在的,修了不一定是佛教徒,但不修一定不够资格当佛教徒。没有正定,不得正法;没有精进,难证高明。境界低了,想大乘也大不起来。

    当然,我这样讲,绝不是在反对研法读经。我想说的是,要像孔子所主张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样,或者“修行有余力,则以学经”,是一个挽救时弊的良方吧!

第二部分 2。信受佛法能否解脱,何不试试看

    佛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实践方法的高级宗教。它的信仰是:所有有生命的物类(尤其是已有某种自觉程度的人类)在漫长的宇宙岁月中,都有机会因遵循某种方法,靠自力的进化,达到一个极其光明自在的境地,亦即所谓的“彼岸”或“解脱”。

    我常听人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人类已是万物之灵,我们已有能力应付各种问题,创造各种条件,这就是我们的道路,我们还需要到哪去?又能超越到哪去?”不然!请不要太自足自满。大宇宙的奥妙,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和理解,我们似乎还不够资格在这充满奥秘的大宇宙中替自己定位。

    从许多真实事迹的记载里,我们发现人类确实拥有自我进化到更高层次的可能,而且,也的确有人做到了。对那些已经做到了的人,在佛教里称之为“菩萨”。从“菩萨”们的观点来看,现阶段的人类不但拥有太多的内在缺陷,而且普遍地生活在难以挣脱的烦恼中。其中,较为浅显的烦恼,如“生、老、病、死”等;较为深沉而不易察觉的,则如人们为了社会的繁荣与和谐,“必须”接受文明社会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为了解决生存急需的温饱和满足生生不已的欲望冲动,“必须”以辛勤的工作为代价来偿付等等。这些“必须”都被圣化成了实践性的口号,如“法律的尊严”、“道德的美善”、“工作的神圣”等。有些有超越感的人面对这些口号时,内心常会隐约地产生一种无法言传的感叹和无奈。还不止于此呢!我们的寿命、健康,乃至我们的思想、习性、嗜好等,也都在极大程度上受到了“基因”的制约,变成了它要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得是什么,做了不能自主的“基因傀儡”而不自觉,实在太不自由了。'1'

    严格地说,人类在这个多层次、多次元、多结构、多深度、多生命……的大宇宙中,还算不上是非常高等的生物。(有些时候,甚至还会觉得有点儿可怜呢!)所幸我们还有值得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可以借助于某种自觉的方法,脱离大自然的缓慢进化序列,进行自我改造,实施自我进化而超越。这个自觉的方法就是被称之为“道迹”的“佛法”。(从这个观点来看佛教,佛教早已超越了一般宗教的范围。事实上,我个人从来就不把佛教看成是一种宗教。我把它看成是大宇宙生命的进化大法门。)

    佛法是值得信受的。就我所知,信受佛法,尤其在中国,常常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很多未信及已信者,内心并不真正落实,不知信受后,是否真的可以得到所谓的“解脱”。关于这点,我只能说,“何不试试看?”因为这是一种“实践性的法门”,不试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我必须声明,我所谓的“试”,不单指“信佛”或“研究佛理”,我的意思是:去踏实地实践佛法中的“修”与“行”。如果我们不肯在实践上下大工夫,或工夫不到某一程度,是肯定不会得到什么证验的。

    注释

    '1'这种“不自由”来自人性深处。它产生于“人对人之所以为人有所不满”。历来很少有人在此不满上着墨。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不但感觉不到它,甚至从来就不知道它的存在。我记得曾经写过一首叫《不自由》的白话小诗,其中一段喊出了这种心声。现抄录于下供读者赏阅:

    不自由啊

    为什么要看才能见

    为什么要听才能闻

    不自由啊

    为什么要吃才能饱

    为什么要睡才能觉

    不自由啊真不自由啊

    为什么有个我在这儿喊不自由

第二部分 3。浅说“修行”

    在佛教界里,常常听人提到“修行”。“修”是修菩提道,“行”是行菩萨行。“修”与“行”是一个学佛人应该兼具的行为特色。

    什么是菩提道呢?简单地说,菩提道就是使众生(尤其是人)从迷惘的内心深处发生初明、中明、大明乃至澈明的自觉之道。也可以说是众生为求生命的根本解脱,经由下学而上达的全程道迹。

    什么是菩萨行呢?这样来说吧:此处所谓的菩萨,不是一般泛指的“入了大乘之门就算菩萨”的菩萨,而是指一个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层次(高次元),并从迷惘中醒觉的修行者。他从根本上已“证”到了含灵万类的一体性。在他彻底破除了“私我”感觉的刹那,举首回顾尘寰,看到曾是来处的许多同类,仍然无知无助地在苦难中挣扎,于是,悲悯之心油然而生,乃因而有愿。然后据愿'1'采取了各种当机的救助行动。这种行动,可说是经由下学而上达,继上达之后而又下行的回向运动。回向是把努力所得的好处回过头来,无私地奉献给大家,既是一种布施,也是一种回馈。这个回向行动就叫菩萨行。我们也可以因此把菩萨行定义成:菩萨的愿力救助行为,或简称为菩萨的愿行。

    学佛人的菩萨行则不然。学佛人的菩萨行,正确地说,应该是效法大菩萨行为的一种行为。因为我们还没达到他们那种境界,我们一切行为都会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无法真正无私,所以在本质上是与大菩萨不相同的。

    菩萨行既是一种救助苦难的行为,为了进一步说明它的意义,自然有必要先行说明一下“苦难”:众生的苦难,在佛法里有三苦的大类说法,所谓“苦苦”、“行苦”、“坏苦”。不过我不打算在此讨论这些专有名词,我想换个立场,简单地把苦难归类成两种,即:“切身感受之苦”和“根本无奈之苦”。

    “切身感受之苦”是指社会上一般概念的痛苦,其中包括了疾病之苦、灾难之苦、贫困之苦……乃至说不完、道不尽的心灵烦恼之苦。对于这种苦难的救助,可着力的地方很多。不论是政治、经济、教育、环保、科技、医疗……乃至道德、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都有当机之处。至于“根本无奈之苦”,则是一种深沉的生命不能自满的本质之苦。由于“愚昧”(也可说没有能力),我们无法看清自己本质上的缺陷。例如说无明的“我执”和“法执”'2',又例如不断涌现却又无法满足或压抑的欲火等。这些缺陷把我们生存的环境“主观性”地变成了一个“苦海”'3'。在苦海中,有时即使明知它是非客观的,但却无能为力。因为那些制造苦海的因子,正好渗透掺杂在人之所以为人的成分中。

    菩萨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教导我们,使我们自己有能力凭借着“修”与“行”来净化这些先天的缺陷。苦因消失了,苦果自然就不存在。对一个净化成功的人而言,在他大悟的刹那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本来庄严,人间无异净土。

    说完两种苦难之后,读者或许已经十分明白,在菩萨行里,救助“切身感受之苦”是枝节,是临时性的“行权”。救度“根本无奈之苦”才是本根,才是究竟。故而身为大乘行者,如果只在行权上下工夫,忘了究竟之道;或者只着力于行权部分,忽略了根本救济之方,那么,他的菩萨行就算不得圆满,而是有所偏颇的了'4'。

    最后,来谈一下修与行的关联。就“修”而言,人类行为的影响力(业力)与个人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佛人的境界愈高、愈深、愈广,他的精神力就愈强、愈纯净,故而愈能符合菩萨行的需要。想要落实更大的救助工作,就必须在“修”上下更大的工夫,提升自己到更高的境界才行。就“行”而言,一个大乘的行人,在他修境不断提升之际,随时随地都在做“回向”。愈回向,心量愈大。心量愈大,自我愈小,愈能体会生命的一体性。所以,菩萨行之于“修”,不论是在进程中或是在破除自我的刹那,常常扮演着积极而又关键的角色。不但如此,我们应该知道,单纯的修是有其局限性的。从一个很高的层次来看,修到某一地步,就不可能靠“纯修”前进了。那时必须寓“修”于“行”中。理由很简单:“独夫”不能自大而超越,因为众生的本相是“同”而非“独”。'5'总的来说,修与行的关联是:在某个层次以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某个层次以上,修与行就逐渐合而不分了。

第二部分 4。注释

    '1'菩萨存在于“高次元”中(后面将有专文解释何谓“次元”),他们的行为无法直接影响到“低次元”的人类,所以要先有“愿”,借“愿”或乘“愿”才能在“人间”办事。

    '2'“我执、法执”是我们众生的根本妄情。要了解它们的意义,得先了解一系列的佛学理论才行。在此处尚无法深谈,只因说理至此不能不提到它们而已。

    '3'“苦海”的“苦”,是发生在觉悟者反观其未觉悟前的感觉说法。未觉悟的人会觉得我们的世界是相对性的苦乐各半,并非“什么都是苦”的。

    '4'有人深信因果,终生吃斋拜佛,多行善事,以为功德无量。不错,站在社会的立场是对的,而且绝对应予肯定,但站在“修行”的立场则尚嫌有所不足。因为一个人固然对“生命的现象”有责任,但终属因果循环内的事,更应有责任的是如何使别人及自己从本质上得到净化与解脱。学佛人若能善于把握本末,不浪费时光,方不虚此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