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事会2010年01-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最薄的,只要有一滴水从壶里漏下来,打在纸上,就会把那张宣纸打个窟窿。
    关秀看后吸了口凉气,如果那壶有一丝缝隙,自己的手艺就砸了!好在那张宣纸现在还完好无损,关秀这才稍稍把心放下了。
    主人并不在屋里,关秀就先四处留神看了一下,只见正堂高高的桌案上,香烟缭绕,神龛里面果然放着半拉破碗。关秀见这半拉破碗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破碗刘家”拿它当宝供着?正想着,就听到外面传来脚步声,有人来了,关秀忙抬眼去看…
    4.隔空锔物
    在关秀的想象中,“破碗刘家”的主人,应该是个既沉稳又老谋深算的老人,而关秀见到的,竟是个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子。那男子一见到关秀,就赞赏地拍了两下掌,说:“关先生的手艺鬼斧神工,让在下大开眼界。这把茶壶都在房梁上悬了一夜了,竟没漏一滴水,就是我们‘破碗刘家’来做,也未必能如此呀!”关秀谨慎地说:“先生抬举我了,我只是个小小的‘箍漏子’,凭着祖传的一点手艺混口饭吃。敢问先生怎么称呼?”对方一笑,自我介绍,说他叫刘义重,是“破碗刘家”的少主人,接着又问关秀:“不知关先生来自哪里?”
    关秀说:“我是从山东章丘来的,到宝地来讨口饭吃。”
    刘义重摆了下手,说:“先生可别这么说,你的锔活手艺,天下罕见,莫说是混口饭吃,就是混份家业也行呀!”他一转话题,接着说,“我这里有个活干不了,还要烦劳先生再显一下身手。”
    关秀心里有数,他就知道“破碗刘家”不会轻易放过他,看来“同行是冤家”这句话不假呀,“破碗刘家”不把他逼出个好歹来怎肯甘休?
    正想着,刚才院子里那条狗被牵了进来,关秀本来就怕狗,见狗到屋里来了,顿时吓得倒退了几步。
    刘义重安慰关秀:“关先生不要惊慌,这是我的爱犬,你别看它外表凶狠,其实十分听话,没主人的命令,你就是骑在它身上,它也不会动一下。这次麻烦关先生,就是为了这条狗。”说着刘义重拿出一小块东西来,竟是半颗狗牙:“这条不知好歹的狗,竞把石头当成了骨头,一颗牙嘣成了两半,先生能不能把它给锔起来’让这狗有颗完整的牙?”
    什么,给狗锔牙?这真是闻所未闻。干“箍漏子”这行锔的都是死物,盆子碗啥的,到手里就任由自己摆弄了,现在却要锔活物,别说是条狗,就是只兔子,也不会任由你在它嘴上打眼子呀!
    刘义重不顾关秀面有难色,还是说:“本来我们‘破碗刘家’也是干锔工这一行的,但实在惭愧,从先生锔的茶壶里,我已看出,唯有先生能胜任此事……”
    关秀知道,这时候自己要走是不可能了,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但他有个条件,他要刘义重用个小铁架子把狗的嘴支开,再把狗的四肢捆起来,让它不能动弹。那条狗比绵羊还老实,任由人把铁架子塞进嘴里,把缺了牙的地方显露出来。
    狗嘴支起来后,关秀却不急着下手,反而跟刘义重聊了些无关紧要的事,等屋里的人都不把注意力放在狗嘴上时,他突然大叫一声,谁也没看见关秀做了什么动作,只见金光一闪,狗“嗷”的叫了一声……
    大家再一看,关秀还纹丝不动地坐在原地,那半颗狗牙却已经牢牢地安在了狗嘴里,在那颗牙上还有一个细如蚕丝般的锔子。
    谁也没看清那半颗牙是怎么锔到狗嘴里的,刘义重却拍手大喊了一声:“隔空锔物!果然是绝活!”
    5.刘义重嘴里的故事
    刚才那一下子,其实关秀也是走了一步险棋,使出了江湖上失传多年的“隔空锔物”。这门绝技的奇妙之处在于,与所锔之物隔着一段距离,也能把东西锔上。这手绝活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了。
    听到刘义重那声喝彩,关秀心里却是一紧:对方竟然知道自己祖传的“隔空锔物”,看来这刘义重在锔工方面不在自己之下。
    不管怎样,关秀已经完成了刘义重的难题,他不敢有片刻停留,起身说:“刘先生,现在狗牙已经锔上了,我可以走了吧?”
    关秀刚走出几步,刘义重却说:“先生慢走,我还没向先生表示谢意呢!”关秀冷笑了一下,客气了一句:“举手之劳,要说谢意,我哪敢呀?”
    可刘义重还是自顾自地说:“要是给你什么东西,那就显得太不尊重你了,我奉送你一个故事吧——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叫‘破碗刘家’吗?那神龛上供的半拉破碗,是大有来头的。这件事我们刘家从未对外人说过,难道你不想听听吗?”
    听了这话,关秀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他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
    刘义重停顿了一下,给关秀说了这半拉碗的故事:
    几百年前,河北有一户姓刘的人家,家里有一套从祖上传下来的锔工绝艺,在当地首屈一指。手艺传到那代,剩下了一对兄妹,哥哥叫刘振生,是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妹妹是个待字闺中的大姑娘。兄妹俩靠着这锔工手艺,生活得很好。
    每天刘振生挑着担子到外面给人锔家什,妹妹就在家里守着。可这段时间,哥哥的活突然少了,腰包也越来越轻。后来哥哥才知道,最近来了个外乡人,很多活都叫他争去了。
    刘振生知道后很气愤,决定要会一会那个外乡人,而更让他生气的是:妹妹已经有了意中人,不是别人,正是跟他争生意的那个外乡人。刘振生还没去找那个外乡人的晦气,外乡人却提着东西上门来了,他是来提亲的。
    刘振生冷笑了两下,对外乡人说:“谁知你的手艺养得了养不了我妹妹?你如果真想娶我妹妹,三天后我考考你,过了关你就是我妹夫;过不了关,哪里来的,你给我滚回哪里去!”
    刘振生早就想好了这一石二鸟之计,既叫妹妹死了心,自己以后也少了个竞争对手。
    三天后,那个外乡人还真的来了,乡亲们也都知道了这事,围了一院子,大家从戏里见过比武招亲,今天却要见见刘家“试锔嫁妹”了。
    刘振生出的第一道考题,是让外乡人锔一个破碗。这看起来没什么难度,可当外乡人坐在小凳子上把破碗固定好后,刘振生却又端来个碗,把碗放在凳子的另一端,那碗里盛满了水,满得都快要溢出来了。刘振牛这才说出了考题:要把破碗锔起来,却不能动着凳子另一头上的碗,如果有一滴水流出来,都算是输。
    这题出得刁钻:锔碗连打眼子带上锔子,动静都不小,就是再小心,屁股难免会摇动凳子,凳子一晃动,怎么会动不着凳子那头的那碗水呢?不料,那个外乡人没说什么,拿起工具就锔起了碗。刘振生只用眼角扫了一下,就吓了一跳:外乡人的手法太巧了,屁股就像定在凳子上似的,稳稳当当。别说是流出水来,那碗里连一丝水波都没起。
    第一关没难着外乡人,刘振生一阵脸红,紧接着他又出了第二道难题:还是一个碗。刘振生让外乡人把碗锔起来,碗外却不能见半点锔子。锔东西不能见锔子,这不是难为人吗?大家都为外乡人捏一把汗,看他怎么办。外乡人接了活,满有把握地干了起来。乡亲们都看直了眼:外乡人竟然是从里面锔的,并且也没打透眼子,一个个锔子只钉在碗里面,碗外面一点也看不见锔子。这真叫绝活呀!刘振生看了一会,明白了,他瞪着眼指着妹妹说:“你把咱家的手艺传给他了?”妹妹说:“哥,别再难为他了,我们在一起了,不都是一家人吗?”
     第三道难题,刘振生拿出来的还是一个碗。这却是个完整的碗,刘振生的题目是:把碗敲破。把碗敲破谁不会呀,关键是看怎么敲。刘振生要求要把碗敲成两半,碗从中间分开,两边一样大小,差一点都不行。这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谁能把碗敲成一模一样的两半呀?
    那个外乡人从容地把碗拿起来,端详了半天,对刘振生说:“大哥,你说话可要算话呀!”
    刘振生说:“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外乡人就举起了锤子,只是轻轻地一敲,只听“当”的一下子,那个碗就成了两半,一模一样的两半,丝毫都不带差的!乡亲们禁不住为外乡人叫起了好,刘振生两个眼珠都要瞪出来了,拿起那两个半拉的碗来比了又比,心想:不可能呀!
    外乡人放下工具就给刘振生跪下了:“大舅哥,先受小弟一拜吧!”
    刘振生看着眼前这个外乡人妹夫,又看到乡亲们嘲笑的神情,不由又气又羞,他对外乡人说:“好,我刘振生说话算数,我妹妹是你的人了,但我们刘家手艺不能败在你手里。以后我还会找你,这半拉碗就是战书。”说罢,把半拉碗揣到怀里,抬腿就走。
    妹妹在门口拦住刘振生,怎奈刘振生正在气头上,一把甩开妹妹,说:“要想让我们兄妹再相见,除非这个碗合在一起!”说罢扭头就走了。刘振生揣着半拉破碗,离开了家乡,在外面一边当“箍漏子”,一边向各地的锔匠学习手艺,后来他就到了东北,安了家。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刘振生终于想明白了,那个外乡人是怎么一锤子把碗敲成两半的,但这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他最盼望的,是和妹妹团聚!
    刘振生又回到了河北家乡找妹妹,可他到了村里就傻眼了,村里早就变了样,一打听才知道,他走后几年正赶上大旱,村民们都逃荒去了外地,现在的人是几年前才从外地迁过来的。茫茫人海,到哪里去找妹妹呀?他只有怅然而归了。
    又过了多少年,刘振生老了,他要把碗合在一起的愿望却更强烈了,他在临死前立下了个规矩,要把那半拉破碗供在神龛里,一年四时烧香供奉,直到找到另半拉碗,合成一个完整的碗为止,所以他们刘家多少年来,一直供奉着那半拉破碗。
    在外人看来,刘家总拿着那个破碗敝帚自珍,十分蹊跷,因此,“破碗刘家”的名号这就这样传开了。
    6.破碗重合
    听了“破碗刘家”的故事,关秀反而不急着走了,他坐了下来,从从容容地说:“既然刘先生给我讲了你家破碗的故事,我也有个故事要奉送给刘先生。”
    接着关秀也给刘义重讲了个故事,奇怪的是,那故事里也有半拉破碗:几百年前,有个叫刘翠云的少女,看中了一个外地来的“箍漏子”,她的婚事遭到了哥哥的反对,哥哥以考外乡人的手艺为由,想把他们拆散。刘翠云明白,没有她的帮助,外乡人很难过哥哥那一关。刘翠云先摸清了哥哥的考题,她知道,第二道难题外乡人绝对过不去,就把家里祖传的手艺——“阴锔”传给了外乡人。“阴锔”是把锔子锔在东西里面的一种手艺,这种手艺专门为了锔那些观赏性的东西,锔好了谁也看不出东西是破损过的。祖上有训,手艺不能传给外人,但现在她也顾不了这么多了。
    而第三道难题呢,刘翠云把哥哥要考外乡人的那个碗给偷出来了,让外乡人用“惊瓷儿”的手法把那碗给“惊”了。这“惊瓷儿”也是锔匠门里的绝活,就是用一种巧妙的手法把瓷器给敲一遍,让瓷器有了暗璺,表面却看不出来,而制造暗璺的那个人,到时候只要用同样的劲道和手法敲下去,瓷器就会按着预定的样子裂开。这在锔匠行里算是旁门左道,但既然哥哥出了难题,也只有这么办了。
    这些哥哥怎么会知道呢?所以哥哥考外乡人的时候,外乡人很轻易地就过了关。可刘翠云没想到,这让哥哥丢尽了面子,致使他愤而出走。
    哥哥走后,刘翠云一直留在家里,盼着哥哥回心转意,可等了几年也没见哥哥回来,村里却发生了旱灾,丈夫对刘翠云说,这里没法过了,还是回他老家去吧。刘翠云只好跟着丈夫,揣着那半拉破碗离开家乡,到章丘安了家,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许多年后,刘翠云也老得快要人士了,她给后代定下了一个奇怪的规矩:手艺传女不传男。她的手艺让女儿带走,然后再传给外孙女……直到她手里的半拉破碗找到另一半为止。这规矩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凡是女的抛头露面在外面做“箍漏子”的,她们的手艺都是从母亲或姥姥手里接过来的。
    刘义重听了这个故事,沉思了半晌,才说:“我明白了,我们都是一家人呀,怪不得你有这么多绝技呢!”接着,他又看了关秀几眼,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说:“难道,你是……”
    关秀摘下头上的棉帽,打开发束,果然是个女儿身。她说,自己一个女孩家闯关东多有不便,只好女扮男装了。
    关秀说罢,又拿出那个红色包袱来,就是昨天她拜祖宗的那个。她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