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兵器大世界--飞机-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14年,举世震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奥等国为一方,英、法、俄等
国为另一方,卷人了大战的漩涡。
    1915年1 月19日,德国林纳茨上尉指挥的LZ-38“齐伯林”飞艇空袭英格兰东
部地区。临行前,还散发了“公开信”,上面写的是:“英国人:我们已经来过,
以后还要再来。不投降就是死。德国人。”
    同年,5 月31日晚,林纳茨果然来“赴约”了。他指挥的飞艇这次飞临伦敦上
空,艇上人员操纵起炸弹向住宅区和商业区投去。
    顿时浓烟四起,火光熊熊。这次空袭使7 人丧生、30多人受伤,还使一些建筑
物倒塌。而轰炸造成的心理效果更大。当时伦敦的防空力量很弱,无法对付这种
“从天而降”的灾难,市民纷纷逃离市区,形成一片混乱。当时称之为“齐伯林大
恐慌”。
    对德国飞艇的不断人侵,英国人当然不会“置若罔闻”的,他们决意要击毁这
种“空中怪物”,当时英国人对飞艇的结构一无所知,看到它如此“庞大”,想必
结构一定很坚固。所以便派出飞机到飞艇的上空去投炸弹,想用炸弹炸毁飞艇。
    读者可以想到,飞机和飞艇都在空中飞行,而投弹又没有专用设备,如何投得
中呢?即使偶然投中了,飞艇又是椭圆形的,炸弹很快就滑离了,收效不大。当时
人们并没有想到用机枪去对付飞艇。
    事出偶然。一次,英国飞行员利夫·鲁宾逊中尉驾驶飞机在空中巡逻,猛然发
现一架德国的“齐伯林”飞艇正在飞机下方“大摇大摆”地观察英国的地面阵地。
    鲁宾逊一时性起,拼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一按机头,直向飞艇猛扑
过去。
    用什么去打飞艇呢?机上装有两挺机枪,他来不及思索,就扣下了机枪扳机。
    一瞬间,奇迹出现了!一连串机枪子弹一下子钻进了飞艇的“肚子”,飞艇旋
即冒烟起火,庞大的飞艇在一片火焰中迅速坠落到地面。
    这是因为“齐伯林”飞艇中充满了易燃的氢气,只要有一点火星,飞艇就会彻
底烧毁,何况是成串的燃烧弹呢?
    秘密被揭开了,飞艇也就难有“立足之地”了。英国不仅用飞机在空中多次击
落“齐伯林”飞艇,还轰炸了飞艇基地,使德国飞艇受到惨重的损失。
    到1916年10月,“齐伯林”飞艇共进行了51次空袭,投弹近200 吨,只炸死了
550 余人、炸伤了1300余人,而飞艇却损失了80艘。真是得不偿失,因此研制轰炸
机就势在必行了。
    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是俄国的“伊里亚·穆罗麦茨”。这是由西科尔斯基
负责研制的。
    提起这位西科尔斯基,可称得上航空界的一位“奇才”。他于1889年生于俄国
基辅,1972年死于美国。1908年从基辅工艺学院毕业后即开始研制直升机,后又
“改行”,搞固定翼飞机研制,1913年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1919年去
美国,后加人美国籍,并组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西科尔斯公司。他主持研制成功了
一系列水上飞机、水陆两用飞机和民航机。1939年,他又研制成世界上第一架实用
直升机VS-300 。目前西科尔斯公司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直升机制造厂商之一。
    现在再回过头来讲第一架重型轰炸机。1912年11月,西科尔斯基设计的四发重
型飞机在俄罗斯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成。这架飞机重4545千克,装四台100 马力的
“百眼巨人”式发动机。起先,工人们都称它为“伟大号”。因为当时世界上多数
设计师对能否制造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这种四发飞机的制成无疑是一个创举,
理所当然地应称为“伟大号”。当时西科尔斯基年仅23岁。
    1913年5 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当时由设计师
本人驾驶飞机试飞比较普遍),官方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
    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在“俄罗斯勇士号”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制成世界上第
一架重型轰炸机“伊里亚·穆罗麦茨”。这是一架双翼机,装四台220 马力的发动
机,载弹量400 千克(最多可装800 千克),可装八挺机枪,飞行时速达137 千米,
航程540 千克。这在当时无疑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所以以俄罗斯大地卫士伊里
亚·穆罗麦茨的名字命名。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十分欣赏这架飞机,负责生产这架飞机的波罗的海车辆工
厂的厂长被任命为现役少将,并成立了“飞船大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重型轰炸
机部队。成立时间是1914年12月。
    1915年1 月初,“伊里亚·穆罗麦茨”部署到离前线仅40千米的雅布隆纳机场,
其主要任务是实施轰炸突击,破坏敌方防御工事、建筑物、铁路、飞机、机库、地
面部队和辎重,以及侦察照相。
    1915年2 月15日,一架“伊里亚·穆罗麦茨”轰炸机首次轰炸德国本土,投掷
了272 千克的炸弹。这也是用飞机进行的第一次“重型轰炸”。
    从1915年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俄国退出大战,这种重型轰炸机部队进行了
400 余次轰炸,投弹2000余枚,不仅轰炸效果较好,而且还成功地运用了编队防御
战术,所以只损失了一架飞机。
    “伊里亚·穆罗麦茨”一共生产了70多架,有一部分飞机装有浮筒,成为水上
重型轰炸机。1916年6 月,“伊里亚修罗麦茨”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以14小时38
分的时间飞越了1000千米的距离(因油量不够,中间降落一次)。
    1915年8 月20日,意大利的“卡普罗尼”式三发轰炸机进行了首次远程轰炸。
    德国在“齐柏林”飞艇受到重创后,也着力于用飞机实施轰炸。1917年5 月,
德国专门组织了一个联队——第三作战联队,对英国实施轰炸。一开始装备“哥达”
式轰炸机,以后又装备了一种称之为“巨型飞机”的新型轰炸机。
    德国的空袭不仅使英国人员伤亡、建筑物被毁,而且形成“人心惶惶”的局面,
英国社会舆论强烈要求对德国进行还击。
    1917年,英国组建第41航空联队,装备了新型的汉德利·佩奇0 /100 双发轰
炸机。这种飞机的航程超过 320千米,载弹量800 千克左右。部队组建后不久即对
德国实施大规模和持续轰炸。这不仅使德国的军事力量受到很大的打击,更重要的
是大大削弱了德国民众的土气。当时有人评论说:“这比物质损失至少要大20倍”。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轰炸机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大飞行时速已达180 千
米左右,升限达到5000米~6000米,最大载弹量可达2 吨左右。更重要的是,空袭
和它在战争中的地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轰炸机和空袭作战已逐渐占据了重要地
位。
           “血的四月”和“九月空战”
    1917年4 月间,英国和德国的航空兵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进行了多次激烈的
空战,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争夺制空权的战役。英国在地面作战中取得
了有限的胜利,但在空战中却损失惨重。因此英国皇家飞行员把1917年4 月称为
“血的四月”。
    1916年1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了决战时刻。罗贝尔·乔治·尼维尔走马上任,
出任法军总司令。他提出了一个英法联合行动的作战计划,企图一举突破德军防线,
将他们赶过莱茵河,迅速结束战争。
    英国同意了这项计划。为牵制德军,英军于1917年4 月9 日开始在阿拉斯附近
的20千米宽的正面上发动辅助性的突击。为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英国空军于4 月
4 日开始发动空中进攻,争夺制空权,想把德国飞机从这个战役地区的上空“赶出
去”,便于英、法的侦察机和炮兵校射飞机在空中执行任务和轰炸机对德军阵地进
行轰炸。德国空军岂是平庸怯懦之辈,当即针锋相对、“寸空”不让,于是爆发了
飞机问世以来最激烈的空战。
    英国空军真有点“不走运”,刚发起空中进攻就遇到了坏天气,阴雨连绵、云
低雾重。飞行事故接踵而来,开战不久就发生了56起飞行事故,50多架飞机就这样
“不战自灭”了。
    在空战中,德国空军飞行员频频得手。在头五天的空战中,英国至少损失了70
多架飞机。德国仍占据着空中优势,也就是说德国人“控制”着天空。英国的侦察
机、观察机和轰炸机执行任务,需要出动大量的战斗机护航。出动6 架轰炸机,就
要12架战斗机护航。其中6 架“紧随两侧”、严密防卫,另外6 架在轰炸机的后上
方“保驾”。而用15架战斗机护送三架观察机这种情况,也是“司空见惯”。读者
可以想象,这种情况下英国飞机的作战效能能有多高?
    这次争夺制空权的战役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空中作战中,航空气象保障占有
重要地位。上面讲到恶劣的气象是造成英国飞机伤亡惨重的一个原因,而且盛行的
西风也加重了英国飞机的损失。一些被击伤的英国飞机本来是可以飞回己方机场的,
但因强烈西风的“阻挡”,结果只能“饮恨而终”了。
    时值1917年,“福克式灾难”已经过去,英国战斗机性能并不比德国战斗机差
(有的性能还占优势),那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这可能是读者要问的一个问
题。
    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要用几句话说清楚不大可能。但是,至少有两点是非
常重要的:一是飞行员的素质,二是战术的先进程度。
    英国这次参战飞行员的素质是比较差的。当时西部战线装备了不少新飞机,因
而不得不抽调大量新飞行员来参战,这些飞行员没有来得及经过严格训练就投人了
战斗,他们的平均飞行时间只有20多小时,这显然是太少了。基本驾驶术都训练得
不充分,何况是战术动作呢?
    英国为了争夺空中优势,研制和装备了一种名叫“布里斯托尔”的战斗机。这
种飞机在当时来说性能是相当好的,但是刚使用时总会有些问题。如果是老飞行员,
这类问题是很好解决的。但遇到经验不足的新飞行员就不一样了,他们竟然把这种
飞机称为“杀人犯”。既然有了这种心理状态,怎么可能打好仗呢?
    英国当时使用的空战战术也相当死板,不管空中态势如何变化,战术动作一成
不变,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而德国飞行员的素质比英国这些年轻飞行员就要好多了。他们训练有素、成熟、
老练,独立作战能力很强。当时他们驾驶的战斗机也是刚装备部队不久,性能也不
比英国的‘布里斯托尔“飞机先进,但飞行员对这些飞机十分信赖。俗话说得好:”
信心是成功的开端“。既然有信心,就敢于去拼搏。有时单架德国飞机竟敢于攻击
敌方的整个编队!著名的德国飞行员冯·里希特霍芬在”血的四月“中,一人就击
落了敌机20架。从这里可以看出飞行员的素质(包括技术、战术水平和士气等因素)
对战争胜负的重要影响。
    另外,德国在空战战术方面也居领先地位。德国率先以编队形式进行空战。开
始是双机间的简单协同,一架飞机实施攻击,另一架飞机掩护。或者是一架飞机作
“诱饵”,另一架飞机在后方偷袭。随后,编队逐渐扩大,由双机到三机、四机、
五机、六机,有的多达12机编队。
    1916年夏天,德国采用六机“大圆圈编队”。这种编队的优点是既有较为严密
的防御能力,又利于实施反击。1916年9 月17日,德国飞行员波克尔,曾率领一个
“大圆圈编队”与英国空军作战,取得了6 :0 的辉煌战果,当时曾名噪一时。
    在“血的四月”中,德国空军的编队空战等先进战术,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
原因。编队空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而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模式。
    1917年9 月,法国有一位空军指挥员明确规定:“飞行员不得脱离编队,攻击
与否完全取决于小队长机”。这是从战斗流血中取得的教训。下面就是一个实例:
一天,英国与德国空军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空战,在方圆不到10千米的天空竟有近
百架飞机在互相追逐。
    兰伯特上尉是一名美国飞行员,他随美国空军来英参战,配属于英国飞行队第
24中队。当天他随队出航。突然,一架德国飞机在他机旁一闪而过。兰伯特哪里肯
放过这个机会!他一推机头,略蹬右舵,然后反向压杆,飞机瞄准具上的十字线正
好“压”在敌机上。
    兰伯特心里一阵高兴,“你完蛋吧!”他颇为得意地想着。正当他要压按机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