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水浒故事也写农民,但是写得不深不透,只作为跑龙套的配角来写,表达不出农民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们对农民并不熟悉。 
  三、《水浒传》写得最为激动人心的故事都是“逼上梁山”的故事,被“逼上梁山”者有不少人,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农民,而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水浒传》中说他“每日六市三街,游玩吃酒”,显然是个市民。 
  一部作品,主题与题材不是一回事,举例说,两个人写游记,写的是同一块地方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这是题材相同;但是其中一人赞颂此地人情之纯朴与耿直,而另一人则批评其人之愚昧与野蛮,主题就不一样了。一部作品,作者与所描绘的对象也不是一回事,市民作者可以写农民,农民作者也可以写市民,只不过是市民写市民,农民写农民,能够写得更有深度而已。《水浒新议》一书中的“市民说”让我们打开思路,能够认真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水浒传》的作者是谁——一大群基本作者是市民,最后加工的是流落江湖的文人。由于基本作者对许多故事已经写定,加工者也就难以作太大的修改。 
  二、书中所描写的对象既有市民,也有农民。对市民对象描写得有声有色,对农民对象描写得模糊不清。 
  三、本书40回以前的部分,对几个重要角色写得如生龙活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因为这是作者们所熟悉的生活;40回以后的部分,许多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写得比较沉闷,让读者印象模糊,因为这些事情是作者们所不熟悉的。 
  如果从这个基础上起步,完全排除头脑中的先入之见,纯粹从作品本身来分析问题,探讨问题,我相信是会逐渐接近历史真相,而能一步步解决许多难题的。 
  六、关于水浒的主题与林冲的入书 
  问:那么《水浒传》一书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答:其说不一。这也正是我们今后需要探讨的重点所在。有人提出“多主题说”,认为主题不止一个,我也赞成,反正要经过认真探讨,才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问:您自己有具体的意见吗? 
  答:有。我认为出自《水浒传》的一句成语“逼上梁山”,就是此书的主题。前面我已说过,许多水浒故事都是水浒的基本作者(说书的与编杂剧的)编写出来的,我认为,唯有林冲故事是加工者(流落江湖的文人)的杰作。下面,我将说出自己所持的理由。 
  在专制王朝的苛政之下,民不聊生,许多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奋起反抗。书中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写的这一类故事,其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林冲。作者(也无论此人姓施姓罗,或者是个无名作者)选中林冲作为逼上梁山的主角是选对了的。此人不是一般老百姓,而是北宋中央军高级教官,虽然手中无权,从他的身份来说,也是统治集团内部人物。连他都遭受到这样的残酷迫害,一般小老百姓又将如何?林冲虽是军人,平时很讲礼数,对人谦虚,办事谨慎,对于横逆之来,一再忍让。他发现调戏自己妻子的恶棍竟是顶头上司高俅的衙内,只想忍气吞气,息事宁人。直到遭受陷害,刺配沧州,还在逆来顺受,希望熬过灾难,他日重回东京,再图团聚。可是高俅就是不肯放过他,非把他置于死地不可。当他作为一个囚徒被分配看守大军草料场时,高俅派陆谦、富安前来纵火。在天寒地冻的雪夜里,他们估计林冲不会外出,一旦火起,必然烧死,即或能从火中逃出,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一条死罪,想不到林冲出外买酒,才逃过了这一劫。当草料场火起,必必剥削地爆响,读者的肺都要气炸了,直到林冲返回,知道真情,奋起手刃仇人,草料场大火冲天而起的时候,读者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故事真正激动人心,赢得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无限同情。大家不仅同情他,也连带同情那些被苛政所逼走投无路而上了梁山的好汉,承认造反无罪,上梁山有理。林冲这个逼上梁山的典型理所当然的成了这个大悲剧的主角。 
  我之所以判定林冲故事不是说书、演杂剧的民间作者的创作,而出自最后修改全书的江湖文人之手,依据有二:其一,在《宣和遗事》中虽有林冲之名,但在南宋说书、元代杂剧中,完全找不到林冲故事;其二,林冲的出场,是以《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为模特儿,因此林冲故事必然产生在《三国演义》之后。林冲怎生模样?“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手持丈八蛇矛”,请问这不是张翼德是谁! 
  这位创造林冲故事的作者实在高明。在修改全书的时候,他发现这么一部大书竟然没有一位中心人物,堪作典型。不管你把梁山泊、水浒寨写得多么威武雄壮,但是这一批草莽英雄的身上,多多少少总有一些毛病,要想说明梁山事业的正义性,总还显得不够。举例说吧,鲁智深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生所作所为,充满了侠义精神。因为行侠仗义,后来逼上了五台山(还不是梁山)。可惜他有点儿莽撞,要救金翠莲,是小事一桩,本来不必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但他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从此走上逃亡之路,就显得做事不够稳重。当了和尚,老是戒不掉酒肉,总得算是不足之处。武松被誉为复仇之神,但是作为英雄人物,总是快意恩仇,而且草菅人命,所作所为,还做不到大义凛然。晁盖是个小地主,地头蛇,还和私商往来,做些不法生意。他的仗义疏财,结交江湖豪杰,说穿了,其所疏之财,也多是不义之财。他的上梁山,并非不得已,而是想发横财,自蹈法网,没有什么冤屈可言。郓城小吏宋江,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好,明明是包二奶,还说是做善事。做个小吏,还要仗义疏财,财从何来?显然兼跨黑白两道,既吃俸银,又收贿赂,不算贪官,也是污吏。水浒英雄只是这一班人,别说希望“图王霸业”,就是希望争取同情,能够立足,亦非易事。要那些民间说书、演杂剧的作者描绘一些草莽英雄,他们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演得酣畅淋漓,这是他们的看家本事,完全可以做到。但是要他们去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正义之神,使天下后世改变对梁山英雄的印象,去掉这部小说“诲盗”的恶名,这就不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了。因为他们平时很少接触这样的人物,胸中缺少这样的模特儿。 
  虽然林冲故事的素材来自元杂剧的“衙内戏”《蔡衙内夺妻》,但是也得有高手来加工。林冲的后来居上不仅使梁山上出现一位正派的英雄,而且让《水浒传》这部小说大大地提高了档次,得以作为古典名著立于中国正宗文学作品之林。 
  《水浒传》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可以各抒已见,认真讨论,不必忙于下结论。我还可以再补充以下的看法。 
  《水浒传》里征辽部分文字不多,而且是在续加部分,它不是《杨家将》,反侵略,保家卫国,不是它的主题。 
  《水浒传》不反皇帝,梁山英雄在与官兵敌对之时,还放声高唱“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因此,推翻宋朝,另立新朝,不是它的主题。 
  《水浒传》更不反对皇帝制度。李逵始终反对招安,力主“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他是梁山上最敢说话,口无遮拉的人,他的话可以视为梁山上的“底线”。既然要去东京夺了鸟位,则这个“鸟位”还是要保存的。因此,推翻专制王朝,建立民主政府不是它的主题。 
  《水浒传》里描写市民生活的文字确实不少,而且涉及到一些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如王婆说的一本“捱光”经,与潘、驴、邓、小、闲的五字真言。但是《水浒传》不是《金瓶梅》,男女风情不是它的主题。 
  还有,如果从一本书的内容分析它的主题发生困难的话,探讨一下书名,以及其中主要的政治口号,也许能够作为参考。《水浒传》的主题难以判定的原因是:它存在许多不同的版本。70回本到梁山大聚义为止,没有招安情节,被认为是反政府的,坚持革命的;100回以上的各种版本都有招安情节,则被认为是投降的。这样,主题就有了很大的出入。但是,不管什么版本,书名都是《水浒传》,梁山上的政治口号都是“替天行使”。其中有没有微言大义,倾向于哪一类主题(反抗政府还是投降政府),是值得作一番探讨的。 
  七、关于水浒书名和替天行道的口号 
  问:听说《水浒传》书名的出处是罗尔纲先生发现的,书中“替天行道”的口号的出处是您发现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答:不错。罗尔纲先生发现“水浒”的出处是在20世纪40年代;我发现“替天行道”的出处是在20世纪50年代。其实,发现某个词语的出处是很简单的事,钻研一门学问的时间久了,接触的资料多了,有时就能突然发现想找的根据,成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问:您能否把这两次发现的情况介绍一下? 
  答:完全可以。先说书名,水浒的“浒”字读hu,不常用。《说文》解释说:“水涯也。”就是水边上的意思。水浒二字联用,出自《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爱及姜女,聿来胥宇。”这是一块地方,也就是周王朝的祖先开墓创业的地方。1944年秋,罗尔纲先生在四川李庄镇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因患疟疾,在家休息,偶读《诗经》,竟发现了《水浒传》书名的出处,如获至宝。以“水浒”作书名,确实是微言大义。“水浒”是“水边”之意,正是“微言”、“大义”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把水泊梁山比作周王朝的祖先开墓创业的地方,希望梁山起义事业能够兴旺发达,最后建立起像周王朝这样长达800年的大王朝。说明作者(不知道是谁)对梁山起义事业是肯定的,是推崇的。 
  过去有人解释过这个书名的含义没有?有过。明代万历年间,袁无涯刻《忠义水浒传全书》,就在“发凡”中说:浒,水涯也。宋江把自己所居之地称为水浒,是表示不敢据有梁山泊,要学姜太公居于东海之滨,等待机会来辅佐周文王的意思。 
  明末的金圣叹则对“水浒”又作出一种含义相反的解释。在《贯华堂水浒传》序二里,他说:“水浒也者,王土之滨则有水,又在水处则有浒,远之也。远之也者,天下之凶物,天下之所共击也;天下之恶物,天下之所共弃也。”他把宋江等人痛恨到极点,要把他们流放到穷荒去,不同于中国。 
  袁无涯与金圣叹两人的解释,都是从水涯、水边之意遐想开去,无边无际,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自然不可轻信。罗尔纲先生发现“水浒”是个地名,是周王朝开幕创业之地。以此地作书名,自有肯定梁山事业之意,而非无稽之谈。在几个月之前,《云梦学刊》2005年第6期发表了李万生《水浒书名及相关问题》一文,作者在文中说:《水浒传》书名出自《诗经》,“梁山一百八人啸聚水泊之边,是将兴未兴,与《诗经》所叙相近。他们最终没有建立政权,以招安结束,可以说是始于水泊,终于水泊。可见此书名为《水浒传》是十分贴切的。”罗先生在60年前已经发现“水浒”出处一事,这位作者不一定知道,他既找到了“水浒”真正的出处,理解其含义自然也就和罗先生相同。 
  问:您对梁山泊的政治口号“替天行道”的出处是怎么发现的? 
  答:对于我所不了解其含义,或者不了解其出处的词语,我有一个笨办法,就是先去查工具书。不管它解释得是否正确,总能给我提供一些线索。在20世纪40年代的桂林,我居然在一本汇集各种会党资料的专业工具书上查到了“替天行道”的词条。那上面解释说,这是“民间帮会起事用以号召之常用语”。我和聂绀弩先生商量(当时我是《力报》记者,他是副刊“新垦地”的编辑)。他说不妨到道家经典中去查出处。此后又过了十多年,我是在把出处彻底查清,又找到了足够的旁证之后,才把结论公之于世。 
  1958年,我在《关于里的“替天行道”的解释》一文中说:“我认为:‘替天行道’出于《道德经》。它的原文是这样的:‘天之道,其犹张弓欤!有余者损之,不是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不足以奉有余!’用这句话来概括说明一切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残酷压榨,真是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我以为:水浒英雄所坚决反对的,正是这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他们要替天行道,就是要实行‘损有余以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