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贴吧精华帖欣赏-第2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加工而成。一切皆有证据,是后人伪造不了的。 
  理由二:宋元两代的说书,大致分为讲史、小说二类。小说中又分四、五个子目,曰烟粉(爱情)、灵怪、公案(包括侠义)、铁骑儿(战事)、传奇。某书入于某类,标准难定,每有出入。《三国演义》入于讲史,从无异议;《水浒传》应归何类,未有定论。孙楷第先生所编《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之分类说明中说:“《水浒》唯方腊事信而有征,其三十六人虽人名非假,而事实容多捏合,又其书铺张壮烈或不以演史为主,今迳入公案类。”也就是说:《水浒传》连“历史小说”也够不上,只能列入公案类小说之中。 
  《水浒传》既然连历史小说都不够格,却长期写在历史著作之中,当然是个错误。既是错误,不论早迟,都应该加以纠正。 
  问:那您认识这件事应该怎么办? 
  答:我想,这事虽是历史遗留问题,习非成是,但是到了法制社会,学术研究不受干扰的时候,问题还是不难解决。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加以纠正。我还想向现在才参与水浒研究工作的青年学子说几句话。我们在阅读参考资料,看到老一辈学者一再称《水浒传》为“农民起义”的时候,不要好笑,也不要以为他们把小说当成历史,其实他们完全了解事情真相,只不过当时大家都这么说,他们也只好这么说,如此而已。 
  四、关于水浒研究的曲折历史 
  问:五四运动以后,《水浒传》已被承认为正宗的文学作品,而研究工作却是一波三折,遇到了不少的折腾,请介绍一下情况。 
  答:的确是遇上了一系列的折腾,这里我可以作个扼要的介绍,以供参考。 
  有人说,20世纪的100年是明清小说的黄金百年。因为专制王朝对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白话小说十分反感,认为这些闲书不是“诲淫”,就是“诲盗”。特别是《水浒传》,是一部教唆老百姓造反的书,更当严禁。辛亥革命以后,许多明清小说一朝开禁,大量流传,再加上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这些白话小说更被捧上正宗文学作品的宝座,从此扬眉吐气。可是在四大古典小说中间,也有幸与不幸的区别。对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20世纪确实是开放世纪、黄金百年;但是《水浒传》却一波三折,一再遇到全无必要的折腾。 
  首先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文学界的水浒研究者中间爆发了一场争论。即《水浒传》成书时的原本究竟是70回(没有招安情节),还是100回(有了招安情节)?如果原本是70回,经金圣叹批改后的流行本还是70回,则金圣叹并未腰斩水浒;如果原本是100回,被金圣叹砍掉了后29回,则流行的70回本就是由金圣叹腰斩而成。其实这种争论也好解决,解决的办法是:一,努力搜求原本。一旦发现原本,自然有了答案。二,如果找不到原本,我们可以用现有的各种版本经过缜密的比较、研究、考证,把水浒的成书过程重现出来,也能作出结论。当时小说研究刚刚开禁,大量可供参考的资料尚未发现,本可继续发掘有用的资料,缜密研究,不必由几个人在短时期内拿出不够成熟的结论。因为一旦有了结论,研究工作也就松懈了。可是当时少数的研究者却急不可耐,急于推出结论。胡适先认为原本是70回,郑振铎与鲁迅则认为是100回。有不同的看法本是学术研究中的常事,可以继续探讨。但是胡适却很快地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接受了原本是100回的主张。于是由他们几个人就轻易地作出了“金圣叹腰斩水浒”的结论。此后的几十年,既没有找到原本,认真的探索工作也放松了。过早地拿出这一条结论,实际上反而阻碍了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争取生存、争取胜利的时代,大家无心去为古人担忧,探讨水浒疑案。史学界研究历史,戏剧界大演历史剧,都是为了鉴古知今,鼓舞军心民气。不论是拔高农民起义也好,视梁山英雄为历史人物也好,一切都是为了团结对敌,大家都能接受,并无异议。从这时候起,宋江起义就写进了历史书,得到承认。农民起义的领袖梁山泊主将宋公明迅速地取得了与抗金英雄岳飞、抗清英雄郑成功、天国英雄李秀成等人同等的地位。 
  谁能料到,到了60年代,宋江、李秀成等人又一下子从半天云里跌进泥坑。《水浒传》成了最好的反面教材,宋江成了投降派、特务与战犯。家家批水浒,人人骂宋江,连三岁娃娃也要到水壶里去抓宋江。把宋江从天神一下子贬为恶鬼,如此折腾,肯定会把人们的思想搅得一片混乱。不过,文革十年,国家遭受那么大的损失,一部小说《水浒传》的研究工作遇到干扰,蒙受损失,那又算得了什么!不过,在拨乱反正,一切从头做起的时候;在过去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现在要想加以补偿的时候;在进入法制社会,一切学术问题都可以放开讨论的时候;在我当了50年的旁观者,现在又以垂暮之年重新参与这一研究工作的时候,为了让水浒研究工作从此走上正轨,我很想通过媒体,向一切关心此事的学者、读者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项建议:我们确认不论是《水浒传》研究,还是水浒文化研究,都是学术问题,可以公开研究,放手讨论。欢迎从八九十岁的老前辈,到一二十岁的青年学子,都能来信来稿,热情参加。我们的专栏、专辑,都是公开园地,愿意以文会友,建立文字之交。 
  第二项建议:我们确认《水浒传》是一部文学作品,每一位读者、爱好者,都能和专家学者平等讨论,大家都有发言权。读者的感受,每每是评价作品的重要依据。 
  第三项建议:在学术研究的范围内,我们不设禁区,没有禁忌,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什么问题都可以讨论,绝不说某某问题不能讨论,某某人作的结论不能推翻之类的话。对于学者,不应该有什么定论。只有不断地修改或者推翻前人的结论,才能不断前进。 
  第四项建议:我们已经批评梁山好汉有帮派意识,只对自己“哥们”讲义气,这实际上是一种很落后的封建思想。既然如此,我们研究“水浒传”的学者就更不能拉帮结派,学术讨论,胜无所得,败无所失,只论是非,绝对谈不上有什么利害关系。“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我们应该永远铭记心中。 
  五、关于《水浒传》的描写对象 
  问:《水浒传》是文学作品,是一部小说,不是一部历史书,这是首先应该肯定的。但是,它写的是什么题材,是写农民起义的,还是写城市里的小市民的?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把《水浒传》看成一部记载农民起义的书,这我不赞成。如果《水浒传》真是记载一次农民起义,或者基本上是记载一次农民起义的书,那它就是一本历史书,至少是野史,而不是一本白话小说了。事实真相是:“淮南盗宋江”确实造了反,与官军敌对,但是人数不多,活动时间不久,就被扑灭了。说他投降后去打了方腊,只是传闻,并不可靠。他并未到过梁山泊,也从未竖过写有“替天行道”四个大字的杏黄旗。梁山泊上轰轰烈烈的英雄故事,是那些说书的、演杂剧的艺人们逐渐编造出来的,绝非真实。我们如果相信了,那就是弄假成真。当然,艺人们编造的故事,并非全是他们所杜撰,常常是他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所提炼出来,虽非真人真事,却很有典型性,不乏艺术上的真实,更能引人入胜。文学作品的魅力正在于此。但它毕竟不是历史。把民间故事视为历史,就会搅得真假难分,影响了历史的真实,让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某一段历史时期,我们过分拔高了农民起义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认为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果真如此,则中国的历史很长,大规模的军民起义次数也最多,每次都起推动作用,这样七推八推,我们早就被推进了大同社会了,怎么今天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这是看问题不全面,只看到农民起义的“推动”作用,没有看到农民起义的破坏作用。我们毫无责怪起义的农民之意,他们是在走投无路之时才奋起反抗的,责怪他们是不近人情;但是,造成了破坏作用则是难以否认的事实。热烈歌颂农民起义,认为农民起义越多,越能推动社会前进,那是不明事理。 
  有一段时期,史学家对农民起义很感兴趣,对农民起义的认定标题也就放得很宽。只要在史料上查到某时某地发生群众对抗官府的事件,也不问参加的人数多少,冲突的原因何在,事情的性质如何,每每一律称为农民起义。其实,当时的主角不一定是农民,有时候是市民暴动,有时候是游民闹事,有时候是兵变,有时候甚至是流氓团伙打架,岂可一律称为农民!而且也不能把一切冲突都称为“起义”。“起义”是褒义词,是指一种正义的行动。如果农民一有行动就是起义,那么,在历史上,我们将如何把农民起义与盗匪区别开来?滥用“农民起义”这块招牌,对于真正的农民起义倒是一种亵渎。 
  水浒故事之中,几乎找不出堪称农民起义的事件来。第十五回的“智取生辰纲”,算是梁山人物的一次集体行动,有八个人参加。因为描绘生动,选在中学课本中,倒是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分析事件的本质,却很难令人同情。蔡京的女婿梁中书送给老丈人的生辰礼物被劫,自然大快人心,因为这有反贪官的意味在内。如果用这劫来的十万贯金珠宝贝去救济贫苦群众,那当然是正义行动,令人喝彩。即使不是全部,拿出一部分来救济穷人,也是好事。即使不敢明拿,暗地里进行施舍也未尝不可。可惜晁盖等人在策划这件事情的时候,虽然理直气壮地说:“此不义之财,取之何碍!”但是并未想到劫富济贫之事,只想到自己能过一辈子好日子。生辰纲到手之后,他们也没有拿出一个子儿做点善事。这件事并非劫富济贫,而是劫富济富,因为晁盖是个地头蛇,常与私商往来做些不法生意的小财主,发了这笔横财之后,自然更富。其他几个人虽然不富,也并非穷得吃不上饭,这和吃尽树皮草根才起来造反的农民完全不能相比,这算什么“农民起义”!他们8个人中一个农民也没有,三阮是渔民,算是劳动人民,也只是生活清苦,还不是民不聊生。梁山泊大聚义时,“有篇言语单道梁山泊的好处”,其中说“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豪将吏,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说明梁山人物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的“帝子神孙、富豪将吏”与“猎户渔人、屠儿刽子”人数都不多,人数最多的是中间的“三教九流”,也就是市民与游民。说来说去,就是没有说到农民。如果我们一定要说梁山伯里水浒寨中是农民在起义,他们自己的宣言中却完全不提农民,这就使得我们理不直,气不壮,十分尴尬。 
  如果梁山英雄是农民起义,那他们必然会提出对土地的诉求。但是一部《水浒传》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过土地。如果梁山英雄是农民起义,在各头领分配工作(各有管领)之时,总应该有人出来分管种地(专制王朝的皇帝还要亲耕,皇后还要亲蚕。虽然只是个仪式,总还说明他们的重视)。即使梁山上土地不多,种不了粮,种点新鲜菜总是必要的。可就是没有人分管种粮种菜。菜园子张青派去做梁山泊四店打听声息邀接来宾的工作去了。如果梁山英雄是农民起义,则他们只要开辟了一片根据地,则自耕自食,自己养活自己就全无问题,不致于隔一段时间就要下山(向各州县)去借粮(实为抢粮)。农民有了土地还不能养活自己,那叫什么农民? 
  正因为这个原因,欧阳健、萧相恺的《水浒新议》一书中所提出的“市民说”就值得考虑。也无论这个说法是否完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走出困境;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农民起义”说的一统天下。把《水浒传》通读几遍,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这些问题: 
  一、水浒故事的作者(是一群人而不是施、罗两个人)主要是市民,他们熟知宋、元(主要是元代)的市民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大多数故事都写得十分传神,写作的技巧并不在《金瓶梅》的作者之下,从“五婆贪贿说风情”这一段文字就能看出问题。 
  二、水浒故事也写农民,但是写得不深不透,只作为跑龙套的配角来写,表达不出农民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们对农民并不熟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