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3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大位著《算法统宗》,成书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分十七卷,收录应用题五九五个。体例与《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相同,仍是属于旧算学系统的著作。它的特点是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又加法用“上法诀”,减法用“退法诀”(如“一上一”,“一下五除四”;“一退一”,“一退十还九”等);除法将法(除数)列在算盘右边,实(被除数)列在左边。珠算结构和算法的完善,反映了明代商业数学的水平,并传播于日本、朝鲜,南传东南亚各国。
  梅文鼎(一六三三———七二一年),字定九,宣州陵阳人。幼习儒业,二十七岁始学历算。此后辛勤研究,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写下大量的数学著作,名声渐盛。康熙皇帝南巡途中召见,谈论三日,亲书“积学参微”四字为赠。
  梅文鼎始习历算时,距利玛窦来华已八十年左右。当时翻译的西洋历算书很多,如李之藻译《同文算指》、徐光启译的《几何原本》等。一些学者认为高出中算很多,另一些人又认为西学那些东西中国古已有之。梅文鼎通过自己的研究,对这一争议作出了回答。
  梅文鼎著作约九十余种(阮元《畴人传》载八十八种,另有《天步真原订注》等四种),对算学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整理了古代算学遗产,使古算义理更加昌明,频于失传者也重现于世。如他的《方程论》、《勾股举隅》等就是这类著作。二是将西算中国化,更容易为中国士大夫接受,为中西算学的融合作了有益工作。如改西洋笔算的横行式为直行式,改直行式的西洋纳白尔算筹为横式(见《勿庵筹算》)等。在他的《平三角举要》、《几何通解》中,还用传统的勾股法证明《几何原本》中的习题。钱大听说,梅文鼎“国朝算学第一”,在中国古代算学史中,梅文鼎的贡献是巨大的。
  由于梅文鼎在算学方面的成就,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年)特准他的孙子梅瑴成入内廷读书。梅瑴成字玉汝,号循斋,又号柳下居士。入内廷后钦赐监生、举人,充蒙养斋汇编官,与陈厚耀、何国宗等人编纂《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另著有《增删算法统宗》、《操缦卮言》、《赤水遗珍》。
  《数理精蕴》是据法国传教土张诚、白晋的遗稿修改而成,不仅是一部全面介绍西算的读物,也是一部全面总结清初中国算学知识的著作。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五卷,卷一为《数理本原》、《河图》、《洛书》、《周髀经解》,卷二至四为《几何原本》,但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体例差异较大。与卷五的《算术原本》相对照可知,作者不是为了介绍欧氏原著,而是要把当时具有的几何知识加以分类著录。下编四十卷,其中《首部》二卷,介绍算学基本方法,如命位、加、减、因乘、归除、通分、约分等。虽然主要是西洋方法,却不照搬西算。如用中国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约分用辗转相减法等。卷三至三十,分为《线部》、《面部》、《体部》,此外还有“垛堆”问题计算法。卷三十一至四十为末部,讨论“借根方”,即代数的有关问题。下编之后附“八线”等表,共四种,分为八卷。全书共五十三卷。书中没有介绍珠算,对西方的算筹和比例尺却有详细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纯由数学图形和方法分类的数学著作,标志着传统的《九章算术》体系已全部更新了。   
三、地理测绘
  天文学和数学的发展,推动了地理测绘的进步。地理测绘也反转来促进了天文测量和数学应用的发展。
  康熙帝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后,深感原有地图不准确的危害,决意进行全国性的地理测量。经过近二十年的准备,队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年)开始,前后经历十年,将关内的十五省与关外满、蒙地区测绘完毕,在法国教士杜德美的主持下,将测量结果绘成《皇舆全图》,于康熙五十七年进呈。这时天山战乱未平,西部测量仅到哈密。乾隆二十年(一七五五年)和二十四年,又两次派遣明安图、何国宗等到天山补测。二十六年将补测结果编绘成《西域图志》。法国教士蒋友人根据《皇舆全图》、《西域图志》,并参考俄、蒙文献,汇编成《皇舆全览图》,比例尺约为一比一百四十万,图幅比《皇舆全图》大一倍。包括的地区北到北冰洋,南到印度洋,西到波罗的海、地中海、红海,相当于一幅亚洲全图。
  康、乾时的两次地理测量是兼用天文测量和大地三角测量两种方法进行的。天文测量是在待测地区选择适当数目的观测点,分别测出它们的经纬度数值作为基准点。康熙时的测量在直隶、山东等二十个省、地区选定的基准点共六百四十个。三角测量是把待测区划分成一个三角网,选定其中某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为基线,准确量出它的长度;再从两端分别测出某一待测目标的方位角,就能用三角法算出基线两端到待测点的距离。以任一求得的距离为基线,计算到另一待测点的距离,依次计算下去,就能得到三角网中任意一点的座标。再用测出的基准点的经纬度数值修正计算误差,得出较准确的测量结果。由于当时经纬度测量(特别是经度测量)的精确度差,所绘地图的绝对精度不如相对精度大。但由于使用了科学的测量法,仍然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地图。直到一九三四年上海申报馆出版《中华民国新地图》之前,一直是我国印制各种地图的蓝本。通过这些测量,规定了统一的尺度,以地球经线一度的长度为二百里,每里为一百八十丈,由此定出营造尺长度。这与十八世纪末法国由赤道长度定出米制单位具有同样的科学性;又测出纬度愈高,每度经线的直线距离愈长,从而证实了牛顿地球扁圆说的正确性;测量所得数据,还可作为对地形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的依据,时代愈久,愈显示出重大意义。
(二)医学与本草学
  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和本草学在明清两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医学著作的大量出现,内容包括对古医经的诠释、药物研究、医方征集、医案选辑、中外医学交流等等。李时珍《本草纲目》的完成是《本草》系统的中药学发展到顶点的标志。医学中的显著成就是瘟病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藏族和蒙族的医学也取得了新发展。   
一、李时珍《本草纲目》
  李时珍(一五一八——一五九三年)字东壁,号频湖,蕲州蕲春县(今湖北蕲春)人,世医出身。历时三十余年,撰成《本草纲目》。全书约一百九十余万字,分为五十二卷,十六部六十类。收载药物一八九二种,其中一五一八种系旧《本草》书所有,三七四种是李时珍新增(此据王士祯《本草纲目序》,传世本与此数略有出入)。每种药物下列有“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等细目,分别叙述药物别名、形状、出处、采集加工方法、药性、用途等,最后附载有关药方。全书收载的药方共一万一千一百五十一方,其中旧方二千九百八十一,新增八千一百七十。并附有药物图一千一百零九幅。
  《本草纲目》涉及到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经济地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例如金石部中的“金”,书中不但记述它的药性和主治这类医学内容,“集解”目下还记述了金的产地、伴生矿石、植物找矿法、开采法、冶炼法、金的种类、纯度的物理鉴别法等等,几乎包括了当时金的全部知识。由于书中收藏的自然物很多,就更显得珍贵。
  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浙江钱塘人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载药物七一六种,附记二○五种,合九二一种。新增药物多为旧有品种的不同产地,但补入明末以来传入的西药,如强水(硝酸溶液)、刀伤水(碘酒)、鼻冲水、药露、金鸡勒(今名金鸡纳霜)等。虽然为数不多,但反映了中医已开始注意到西药的应用。   
二、瘟病学说与人痘接种术
  《明史·五行志》记载,一四○八至一六四四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二十六次之多。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中土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中医的内科理论原是建立在《伤寒论》之上。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
  在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已记载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时引起较多人注意,开始与伤寒病区分开来。但瘟病学说的真正奠基人是明初丹溪学派的医家王履(字安道,一三三二——一三九一)。他首先从论症、治法两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字又可)摆脱了“六气说”束缚,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与伤寒病因根本不同。著《瘟疫论》,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各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叶桂(一六六七——一七四六年)字天士,在《温热论》中总结了温病发病、传病的规律,依据感染程度不同分作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按段施治。薛雪(一六八一——一七七○)撰《湿热条辨》、吴瑭(约一七五八——一八三六)撰《瘟病条辨》、王士雄(一八○八———八六六年)撰《瘟热经纬》等,对瘟病的病源、证候及治法都有所发挥,使瘟病在理、法、方、药等方面都成了独立于《伤寒论》之外的专门学科。
  天花(即痘疹)也是一种瘟病,最早的记载见诸公元四世纪成书的《肘后备急方》,据传是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在南阳击虏所得,故称为虏疮。唐人孙思邈《千金方》中已有治疗药方,此后才逐渐掌握了接种人痘的预防方法。清人武荣纶撰《牛痘新书》中载:“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此后逐渐完善,约有三种:较早的是用棉花蘸取痘疮的疮浆,塞入接种儿童的鼻孔。此法很危险,文献中多有“种痘而亡”的记载。后又有用痘痂接种的旱痘法和水痘法:前者是将干痘痂研成粉,吹入接种儿的鼻孔;后者将痘痂粉调水,用棉花蘸取后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中,此后改进为使用经过多次接种后的痘痂接种,称熟苗接种,较为安全了。
  接种人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是我国医学的一大贡献。清初传入日本;康熙间俄国人来中国学痘医;十八世纪初已传入欧洲。直到一七九六年英人真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以前,一直是最有效地预防天花病的方法。   
三、藏医与蒙医
  藏医早自吐蕃王朝时即已形成。明代的帕竹王朝,藏医形成南北两大学派。北方学派由强巴·南杰桑(一三九四——一四七五)创建,特点是善用温热药物,制方所用药味较多,长于灸法、放血及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南方学派的创始人是索卡·年姆尼多吉(一四三九——一四七五),学术特点是善用清解药物制剂药味少,长于应用地方草药治疗温热疾病。南北两学派又各自形成支派。
  清代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藏医学校,以吐蕃时代的藏医著作《四部医典》为教材。还经常延聘名医到布达拉宫讲学。医学流派最著名的是由南方学派发展来的直贡学派和西康学派。前者是十七世纪中期由直贡·曲扎在墨竹工卡地区的直贡寺创立;后者是十八世纪时司徒·曲吉琼奈创立于昌都德格地区。西康学派受汉医的影响较大。
  以正骨、饮食疗法为特色的蒙医体系是元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十四世纪初,印度经典《金光典》译为蒙文,其中的医学理论传入蒙古。此后又受藏医、汉医、阿拉伯医的影响,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三个派别:一是传统蒙医学派,以擅长骨科和饮食疗法为特征;二是藏医学派,奉《四部医典》为经典,具有较高的医学理论水平。三是近代蒙医学派,形成于十七世纪末叶,主张蒙医与藏医相结合。既注重传统疗法,又重《四部医典》。各派都著书立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医家。
(三)农学著作与技术科学
一、《农政全书》
  明代人口增长,嘉靖以来,水旱频仍。农学受到学者的重视。继承前代编修农书的传统,出现了农学的集大成著作《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作者徐光启(一五六二——一六三三年)字子先,号玄扈,官至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入仕前即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相往还,译注《几何原本》等西方科技著作。晚年著《农政全书》六十卷,分“农本”、“田制”、“农事”等十二门。以汇辑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