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多湖辉心理操纵术-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的,就好像我们进入黑暗的地方,刚开始时,会有不安与恐惧
感,不久;二后,当眼睛习惯黑暗之后,则不安与恐惧感便会立即
消逝。相同的道理,对于讨厌的人或工作,只要不断地接触,当
熟悉对方以后,便会开始喜欢他们的。
    美国心理学家华德逊,曾以条件反射为基础,创立下行为主
义的心理学派。他曾经大发豪语:“只要给我一帮小孩,我就能
依照大家的愿望,把他们塑造成军人、教师、或商人。,,
    他的话未免太傲慢了,不过,他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至少
他能造出惧怕老鼠的猫,也能使一向讨厌狗的小孩,转而喜欢
狗。
    华德逊所利用的心理学原理,就是先把一个玲珑可爱的毛
皮狗玩具,递给一向讨厌狗的孩子玩;待他玩习惯之后,也就是
先在心理上适应了以后,再让他去接触小狗;不久,再一面让他
接近大狗,一面大人从旁褒奖或鼓励,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慢慢
不畏惧任何狗了。
    目前,临床心理学的行动治疗法也采用此项原理,同样地,
这种方法也能活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一个人如果怕大狗,也自然会怕小狗,甚至那些类似狗的其
他动物,看了都觉得不舒服,因而对于毛皮状的东西也表示反
感。
    多湖辉如要改变这种心理或习惯,首先就得让他多去接触
与那些讨厌之物有关联而较不会产生厌恶感的东西,也就是使
他养成由下位往上位爬升的习惯。
    例如有人不喜欢数学中计算方面的问题,接着,他也会讨厌
应用问题,甚至一看到有数字的物理;化学或统计等科目,他就
头痛或畏惧。老实说,这一类的学生实在太多了。
    这时候,大人或师长应该让他先去接触统计,因为他对于这
个阶段的数字抗拒感不太强烈,每让他读一遍,就得安排他游戏
的时间或给予多方的鼓励,让他自己能慢慢地适应,克服那种对
计算的苦恼意识;接着,再让他从理化科的数学问题倒推回去,
逐步向后推展,那么,他就可能不再厌恶计算问题了。
    这种学习方法跟登山训练相似,先从斜度不大的坡面开始
攀登,再才慢慢爬到山顶上去。
    人要是经常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那是再好也没有了。然
而,世事可不能全由自己来决定,因此,在现实生活里,实在需要
有一套能将嫌恶转化为喜好的智慧。
    在此,神田鸡夫有一个亲身经历。他目前可以说是一个高
尔夫球通,不过,在此以前,他对这项运动没有一点儿兴趣,他认
为打击那个静止的小球,实在索然无味。这就是说,神田鸡夫当
时对方原夫这一活动抱持一种轻视的态度。有一次,有——位好
友硬拉着他去玩。当时,他抱着既然不能推辞,那只好试试看自
己是否真正讨厌这种娱乐。于是,神田鸡夫就拿起球杆来,没有
想到在这顷刻之间,神田鸡夫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对它怀有这么
多喜好的成分。
    后来,神田鸡夫果然成为自.己根本意料不到的高尔夫球的
爱好者。然而,诸如此类的特殊例子,并非是他个人所独有的。
人类的“喜好”与“厌恶”,并非是绝对的东西,在自己认为百分之
百讨厌的事物里,无疑会含有百分之几的喜好成分在内。
    因此,诸位不妨用“试试看是否真的讨厌它”的方法,寻找喜
好的成分。倘若发现此中含有喜好的成分,不妨就以此为发端,
而将讨厌的转变为不讨厌,或喜好的事物。
    学生常说他们讨厌某些科目,而这些科目多半是成绩不好
的科目,这也就是说,他们以为“讨厌”就是因为“不会”,也就是
说“因为讨厌,所以不会”,但是“讨厌”与“不会’’是否真的有直接
关系呢?
    “不会”是能力问题,而“讨厌”则是感情问题,二者截然不
同,不能混为一谈。对于“不会”或“讨厌”的科目,应该深究其原
因,不能轻率地断言“因为讨厌,所以不会”,或“因为不会,所以
讨厌”。真正的原因,也许是“老师教学方式不当”或“根本不知
从何入门”等等,如此探讨“讨厌”或“不会”的原因,便能有效地
防止“因为讨厌所以不会”这类心理的恶性循环,而多方面学习
事物。
打破肉体自卑感的战术
    He is a little Napoleon。(他是小拿破仑)
    前几年,当多湖辉先生到美国访问旅行时,他的朋友在某个
学者会议上,向他介绍一位身材矮小的美国学者时,就用了上面
这句介绍词。
    这句话是对一个克服了身高的不利条件,而创造了优异成
果学者的最佳恭维。其实,这句话也正足以说明,身高对一个人
人格成长的重要性。
    在英文的说法里,想得知他人的身高多少,总是迂回地问
道:How tall are you?(你有多高?)其实这句话里就隐藏了对身
高的价值判断。不仅是身高,对自己肉体上的自卑感,除了自身
的感觉之外,可能也和心理上有微妙的关系,以致于影响到个人
人格的成长。
    匹兹堡大学曾针对1967年度的100位毕业生,依据其身高
来调查其薪俸的多寡。这份调查报告显示,身高6尺以下的毕
业生,月薪平均为701块美元;6尺的毕业生,则为719块美元,
6尺1寸的毕业生,则为712块美元,6尺2寸的毕业生,为788
块美元,6尺2寸的人的所得,比6尺以下的人的所得高出12.
4%。由这一数据显示,身高的差别似乎与能力有相当大的关
系。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卓尔·费特曼的研究,身高差别的优劣,
似乎也表现在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上。他计算过自1900年以
来,每一届总统选举的两位候选人身高的差别。结果显示,身材
较高者终必得胜,根据他的统计,1968年的理查·尼克林与休巴
特·韩福瑞两雄相争的结果,尼克林之所以获胜,是因为他的身
材6尺,而韩福瑞仅5尺11寸。换言之,获胜的关键,就在这一
寸之差。
    不过,现在所要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去克服自身肉体上的缺
憾,而在心理上建立起优秀的地位。前面所介绍的“小拿破仑”
先生,曾经如此对多湖辉先生说:“当我面对一位初次见面的人
之时,我绝对不把视线停留在高于我的眼睛以上的事物,然后用
双倍的手力和对方握手:这是我克服肉体缺憾的方法。”
    有个寓言故事,可作为这句话的注脚。有个乞丐头子对他
跛脚的女儿说道:“女儿,其实并非你这双脚太短,而是另——双脚
太长了。”这句话中,隐含着何等意味深长的哲理呢!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阿佛雷特·亚特拉,他以研究自卑感而闻
名。他从小就为自卑感而烦恼,为了看清自己的自卑感,就去找
出真相,不断地努力研究。结果,自己的自卑感反而逐渐消失
了。
  的确,我们的自卑或不安是无形的,却如此暖昧,不可让它
与日俱增,能够找出真相,自卑和不安就可转移到智慧方面,而
这方面的人都需要冷静,因此,不安也就消失了。亚特拉的心理
大概也曾经历这个过程。
    有句话说:“去探寻幽灵的真相,结果看到枯萎的花”。就是
说,知道幽灵的真相就不会害怕,而当你想去知道真相时,恐惧
已经消失了一半。也就是教我们”有不安时,就不断地去思考真
减肥的战术
    最近,有愈来愈多的年轻女性,对肥胖症产生轻重不同的恐
惧感。
    一篇文章说,女性在急躁或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会陷入精神
压抑中,而以吃东西来排遣这种心态。这种事看在胃肠功能不
佳,身材瘦削的男士眼中,似乎是一件颇令人羡慕的事,但实际
上,对女性而言则是一件悲衷的事。因为贪吃而使身材肥胖的
女性,往往会为自己丑陋的外表苦恼不已,而得了神经症;但却
又为了忘却自己的丑陋,又开始大吃大喝。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就变得更贪食,更肥胖,更丑陋。
    如何防止这种恶性循环继续演变下去呢?最重要的便是要
正视自己“丑陋而且肥胖”的身体。换言之,便是接纳这个严重
的事实。
    多湖辉举例说,美国首屈一指的“减肥学校”校长金恩·南第
契女士,本身就曾在短短一年之内,由97公斤,减为65.5公斤,
她之所以决定减肥,完全是出于偶然的意念。有一天,她在超级
市场购物时,一位陌生的少女走过来对她说道:“太太,你的肚子
好大喔!什么时候生产呀?”
    南第契女士自此以后,就发誓要减胖。以后的日子里,她一
贪吃时,就会想起那位少女说的话,于是努力地压抑自己的食
欲,这位少女的无心之言,竟然发挥了如此大的功效。
    就像是贪吃而致肥胖来说,或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有什么
不对劲,因此照吃如常,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身体已无法塞进那
条喜欢的牛仔裤里、飞机的座位坐不进去、上楼气喘嘘嘘、身体
圆滚象个肉球而引得旁人侧目时,你觉得这一切所带给你的痛
苦还大于猛吃所能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愿再忍受,你就会拿出改
变的行动。
    最近有一位参加一个研讨会的女士,在课堂上公开传授了
一招她所发明的、保证有效的减肥方法。她说她和——位好友多
次发誓要进行减肥,可是都因为贪吃而违反诺言,最后她们两人
下定决心一定要成功地减肥,她们一致认为要想不再食言,就必
须有些“苦头吃”才能帮助她们度过,而这个苦头要比她们所能
想到的更狠才行。
    她们二人彼此立约,同时也广为告诉其他的朋友,日后若是
谁违反了诺言,就必须吃下一整罐的“狗食”。为了提醒自己不
要贪吃,她二人随时都带着一个空的狗食罐头作为警惕自己之
用。这位女士告诉我每当她觉得食物味美而想大吃一顿时,便
马上拿起罐头看看上面的标志,当看到成份上写着“碎马肉”时,
食欲可说完全消失,因而很容易便遵守住了自己的诺言,最后终
于达到了减肥目标。
怎样消除不安
    曾经有许多人诉苦说,近来老觉得心神不宁,愈变愈老了,
但以前为了生活,四处的奔波忙碌,却绝没有这些的现象。的
确,每天忙碌工作的人,很少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因为他们根本
就没有时间考虑这些,所以,属于精神上的烦恼被称为“富贵
病”,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根据这个原因,当我们产生不安时,“忙碌”可以使我们
摆脱这种情绪的困扰。
    每个人都会周期性的出现忧闷的情绪,如果整天闷坐在家,
就会愈发的烦躁,这个时候,故意接受许多的工作,将时间表排
得满满地,不让自己空闲下来,不久之后就会逐渐恢复严静。
    另外,与自己对话也能消除不安。在叙述烦恼和不安时,可
采用文章中的疑问回答型态,加以区别。叙述“我为什么……”
和“这件事……”的自问自答型,这些人都将较快地脱离烦恼和
不安。这种叙述出来,作不安的表露的方法很有效;再加上自问
自答的精神力量,效果就更显著。
    其理由是,自问自答能使自己很恰当地找出不安的真象。
因为,“不安”和具体的恐惧不同,原因很模糊,不易看清真象,这
是它的特点。因此,只要能明确地抓住原因,就可消除90%的
不安。而且,自问自答也可将沉溺于不安的自己拯救出来。
    当惶惑不安或心情郁闷使你工作效率下降时,就要尽可能
具体地把心情不佳的原因写在许多纸片上。不管这原因是多么
微不是道、甚或无聊,总要写出来。
    首先,把它不分巨细地写成并列的条目,像“邻居的猫太吵
了”、“必须尽早确定这次演讲的题目”等等。当你做完这些,你
会发现你的心情平静了许多,倘若再进一步整理这些纸片,便会
发现这些原因竟是出入意外地错综复杂;或者相反,发现这些原
因是惊人的简单明了,因此便能客观且具体地把握造成烦躁的
原因,进而找出解决的办法。  
    有时还能确定出它们的优先次序,倘若再对现在要处理的
事项、可以稍放一放的事项、完成一件工作后的善后事宜等逐一
加以区分的话,烦躁和郁闷转瞬之间便会无影无踪。
    这是用来转变心绪的方法之一,书写这一行为本身就含有
减轻紧张心理的功效。人们考试时在考卷上随手写出与试题无
关的东西或参加很重要的会议时在记录纸上画漫画,这些举动
实质上都是在下意识地寻求和利用减轻紧张心理的方法。
不要让一时的失败成为永远的失败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