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是全知,这种生命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识无边处天神们对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存在是不了解的;它们的识至少还得受制于“无边”,存在心识与无形“无边”的磨擦;另外它们的全知对绝对的形而上,也并不知道。当它们生命终了时,生死的根本种子照样全盘爆发。
  
  但在生命仍能以识无边处的禅定稳住时,无论如何,它们都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生命存在形式。
  
  对有形有色的生命来说,会因为有形而受制于有形、因为有色而受制于有色,但像识无边处天这种连形状都消失的天神和天国,会有什么有形的东西能障碍得了它们呢?它们的存活真所谓是“来无影去无踪”了。
  
  纵然像识无边处天这种已是全知、似乎已属全能的无色天神国度,依旧不能使喜见迷失,由这点看来,我们就不能不衷心赞叹佛陀在他的前身依然是这样的了不起。
  
  后来,佛陀将长寿天国列为佛法的八大难处之一,其中的主因就是,这些天神们活得太久了,让它们个个误以为自己已经得到永生!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觉,明明是活得长,却误认自己已得永生,仅只是这个错觉,就可能让它们堕落到万劫不复的恶性生命循环中。
  
  喜见则在识无边处天死后,投生到更高层的天国——无所有处天。
  
  真正一无所有的活法

  在这真正一无所有的国度里,识无边处天神们的“无边之识”似乎成了一种包袱、一种累赘而被进化所逝弃掉了。
  
  它们的生涯,就是活在“什么也没有”的永恒心识中。
  
  当它们依着缘起法则而心识产生变化、类似识无处天的神灵时,那么一个有形或者无形宇宙就会现前。
  
  因为一无所有的状态,可以让这里的天神们说有就有,要无就无。
  
  在这种有、无自在的天国里,这里的天神既不含糊无,更不稀罕有;这种有、无自在的能力,使这里不会再有任何有形或无形的概念了——这时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没有哪个神会去区分什么“有”“无”。
  
  它们终其一生活在永远恒定、宽坦无比的心境上,即便在一个物质时空的原子上住上了所有的这类天神,它们也不会有任何拥挤的感觉。
  
  无所有处天的神有着六万大劫的寿命,那是一个几乎无法想像的长远日子。就生命存在本身来说,再惬意也不过如此了,这种生命进化的高层次里,除非它们自己生命终了,否则没有任何灾难可以伤害它们。
  
  这种既没有生命灾害又没有时空灾害的国度,除了其中的居民自我警觉以外,否则这是个安全的无药可救的地方。
  
  无量光和无量寿早已是它们所确认的事,既然一切无所有,那么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也没有,这样的存在里,谁还能不认为自己早巳解脱了!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还是被时空和心识两种“无边处”所牵绊,而像无所有处天,既没有空和识的问题,更没有边的问题。
  
  这种既无空、识的问题,又没有边际问题的大神们,谁还能让它们觉得自己有无明呢?
  
  一切人类和天神们所能想像到的问题,碰到无所有处天神们的“无”字诀,就像是冰雪碰到了恒星之火一般溶化得无影无踪了。似乎看来它们已经达到了终级的解脱,其实是所有的问题都被无所有处的“无”禅定之力封藏了起来,并非它们真正没问题。
  
  一旦到了生命终了,它们“无”不了的时候,所有罩在“无”下面的问题都全爆发出来,轮回仍然无法避免。
  
  在这无所有处天里,喜见以它令人难以想象的大智慧,牢牢看清“无”可救药的病症,越过了沦落的危险之坑,死后投生到无色界宇宙的最高天国。
  
  万物起于此,也终于此
 
  非想非非想天国是娑婆宇宙中所有生灵进化的最高终点站,在这个天国里,禅定的力量被发展到最顶峰,由此种力量生成的“宇宙”与生命已经只是一种单一的存在——心识本质的存在。
  
  在八万大劫的无比长远寿命里,这里的天神们只存在于一件事、只注意一件事,那就是由无明(迷惘的本质)所造成的意识点。它是不动的,但仍存有,还有迷惘的本质,只是意识力不动,无明就在这里。
  
  这其实是诱发一切的起点,若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是无明最原始的品种。
  
  它拥有出生和轮回万有的潜能,它能衍生出无穷无尽品种的无明病毒。因此可以说它就是生死的本质的存在之初始点。所以,它是万有的始点。
  
  非想非非想处天虽然未出轮回生死的我执无明范畴,但是这已是轮回的终点站,再往外跨出一步就立即解脱生、死的苦牢了。
  
  所以,它同时又是万有的终点。
  
  对于未得佛的正见的生灵来说,投生到这三界之顶,简直是自找等死之路。在这完全不能思维的天国中,神们会在历经八万大劫近乎无尽的时光后,直到临死前的存在“破裂”,使禅定出现了裂痕,因此,想要仓皇补救,但为时已晚。
  
  从非想非非想处天堕落的天神们,据佛陀讲,它们多半会和无记(不善也不恶)业明显的生灵一道,成为畜牲道的一员。
  
  在投生畜牲道之后,搞不好恶性循环的生命轮回链条现前,再直接堕落到地狱受无边的剧苦,出地狱后再往上进化,也会像扛着大石爬险山一样吃力。
  
  佛陀在谈起这一段生命经历后,说:
  
  只要打破这里的无明,之后就会进入悟境,进入悟境之后才能够超出时空和轮回。但是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心识定于一点,完全是定,但是不是思维的所谓“想”,因为已经没有办法再思维,也不是没有“想”,而是已经是单一的存在,此定会入定很久,而且是最根本的无明,所以在此境界中很难改变、突破而入开悟之境。所以要开悟的话,最好不要进入这个定,这个定根本没有办法开悟,无法产生智慧。
  
  这就是娑婆宇宙最高存在、生命最高存在的最高定产生的最孤寂的结果。
  
  喜见在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生命自然也只能是无果而终。
  
  但大乘佛教并不承认释迦牟尼佛是在我们人类当中“才”成佛的,而说他是在无限久远以前就成佛了。之所以又变成了“喜见”再一道一道地轮回,是因为释迦佛乘愿再来,特意要和我们娑婆宇宙的生灵们结成眷属,好成就他的娑婆净土。
  
  如此一来,本师的这个“轮回”过程我们称他为喜见、喜见菩萨、喜见佛似乎都可以。
  
  那么本师在完成这个过程以后,他自然是要回到兜率天的内院做最后身菩萨(作为菩萨的最后一世),为下生到人类社会成为佛陀做好准备了。
  
  此时,他是释迦文菩萨。
  
  释迦文菩萨的个人打算
 
  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为最后身菩萨,居住在兜率天宫,当他要从天上降生人间时,首先做了四种观察:时机、土地、种族、生处。
  
  首先观察时机,什么时候人间适合佛陀诞生呢?在佛法中以“劫”来表示时间单位,一增劫和一灭劫称为一小劫。增劫是生命善性循环的进化,指人寿从十岁起,每过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接着就是生命恶性循环的进化,每过一百年减少一岁,一直到人寿只有十岁,这段期间是减劫,这是一个大概的说法。但宇宙并不是这么固定的变化,这是以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观察的大变化,所以会有出入,但整体而言的趋向是如此。
  
  寿命多长的生灵适合修行呢?如果人寿8000岁,大概没什么人想修行,因为活得太长了,不易感受到生死的无常,以为时间多得很。只能活十岁的寿命,也非修行的好时机,好不容易有听闻佛法的机会,要修时已经来不及了。当释迦文菩萨要下生时,当时人类寿命大概不到一百岁,很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也还有时间修行,是很恰当的时机。
  
  接着要观察国家,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地方的精神文明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一个是印度,一个是中国。当时的中国和印度相较之下,又显得太重视现实了,对宇宙外在、生命形态等等不感兴趣。而且印度文明已经建立了一套梵我的思想,把一个无明、无常的世间建立了一完整的架构,还有很实际的修法。它观察到人类渴望无限自由的需求,于是建立了“梵”的观念。在时间上,相对于人渴求相续无尽,它建立“常”的观念。在空间上,人希望不断地扩张,所以它建立了“我”的概念。为了满足人类这三个需求,而建立了“梵我合一”的修法,把人类从无明中所产生的强烈动力,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时,佛陀如果诞生于此地,刚好可以把这个架构打破,当时的修行人在平时的修持基础上,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智慧和定力,如果在根本的见地上一扭转过来,往往就能证入圣者之流。
  
  如果佛陀当初投生在西藏阿里山的话,可能只能跟猴子讲话,和它们说佛法它们也不懂,也没有机缘。如果投生在非洲还有一点意思,当时的非洲文明比美国还高,美国在那时是属于比较蛮荒的地方,今天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无常。在蛮荒地区的众生,他们的生活只是为了单纯目的——生存,无法更深入探索生命更向上一层的目的,所以也非宣扬佛法的适当之处。
  
  地方决定之后,接着要观察种性。当时的印度人分为四个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因为雅利安民族非常敬神,常举行祭祀,并有许多繁琐的仪式,于是产生了以祭司为专业的僧侣婆罗门;刹帝利是指执掌国家政治、军事的士族;农、工、商等平民百姓称为吠舍;被征服的荼卢异族受人轻贱,从事卑下的职业,称为首陀罗。
  
  如果要具备宣扬佛法的力量,投生于吠舍、首陀罗两个种性是不适合的,阻力太大了。婆罗门阶级虽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但宗教的包袱太大了,如果出生于婆罗门,佛陀就必须为此种性的利益来说法,若宣说不同的义理,所遭到的压力也是很大的。最后,他选择了刹帝利阶级,因为利帝利族受人崇敬,拥有独立的军事、政治力量,而且比较没有宗教包袱。
  
  种性决定之后,再观察生处,什么样的父母具备生育菩萨的福德呢?
  
  在《大方广大庄严经》卷一中如是说:
  
  其王之圣后 千妃中第一
  
  端正无逾匹 故号为摩耶
  
  容貌过天女 支节皆相称
  
  天人阿修罗 观之无厌足
  
  清净离诸过 而无秽欲心
  
  言词甚微妙 质直复柔软
  
  身体常香洁 一切无可恶
  
  含笑不频蹙 知法具惭愧
  
  无傲慢谄曲 及以嫉妒心
  
  离邪净诸业 行慈好惠施
  
  世间女人过 其身悉超越
  
  一切诸天人 无有能匹者
  
  具足诸功德 宜应怀大圣
  
  曾于五百生 恒为菩萨母
  
  其王亦如是 多生以为父
  
  母请持禁戒 经三十二月
  
  梵行积威德 其身常光明
  
  圣后所游履 斯处自严饰
  
  天人阿修罗 无能欲心视
  
  一切咸亲敬 如母如姊妹
  
  以此清净业 威仪比圣贤
  
  令王擅名誉 悉散咸归伏
  
  功德两相称 是为菩萨母
  
  更无诸女人 堪为佛母者
  
  经文中所赞叹的就是释迦族的净饭王及其王妃摩耶夫人。释迦文菩萨如此观察之后,就从兜率天降神投胎。其中有一个重点要注意,在投胎的过程中,他“不失正慧”。一般的生灵投胎时,都是以染垢之心投胎,与一切邪慧相应,也就是和歪邪、扭曲的智慧相应,和分别心相应。菩萨不同,因为其正念不失,所以整个过程他都很清楚明白、自主地入胎、住胎,乃至出胎,三事清楚。一般人如果能三事清楚,自然会发起宿命通。
  
  菩萨从初入胎到整个住胎期间,出胎的过程,完全正慧不失,清楚明白;而一般人入胎时以染垢心入胎,见到父母交和,如果贪爱父亲的,则生为女身,如果贪爱母亲的,则生为男身。
  
  释迦牟尼佛在其最后身菩萨,要从兜率天降生时就示现瑞相:菩萨的母亲摩耶夫人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