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眠,亡阴之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之汗也,故见寒憟而振,亡阳 
之病也。 
【集注】 
李□曰:夺血者无汗,以汗与血,俱属心液,血亡液竭,无复余液作汗也。今又发表 
,则阴虚且更亡阳,表间卫气虚极,故寒憟而振。 
@@@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注】 
吐血之病,热伤阳络,当清其热;劳伤阳络,当理其损。今以柏叶汤温散之品,而治 
吐血不止者,则必是热伏阴分,用此宣发,使热行阳分,血不为热所迫,则自止矣。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柏叶汤方
属性: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右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集解】 
程林曰:『神农经』云:柏叶主吐血,干姜止唾血,艾叶止吐血。马通者,白马尿也 
,凡尿必达洞肠乃出,故曰通,亦微温止吐血。四味皆辛温行阳之品,使血归经,遵 
行隧道,而血自止,故吐血不止,以柏叶汤主之也。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按】 
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 
。 
【注】 
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 
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衄自止矣。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泻心汤方
属性: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 
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注】 
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面 
目浮肿,胸满喘不得卧者,停饮之胸满也;呼吸不快,胸满太息而稍宽者,气滞之胸 
满也。今病人无寒热他病,惟胸满、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满 
也。唇、舌、血华之处也,血病不荣,故痿瘁色变也。热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 
也。脉微大来迟,阴凝之诊,则当腹满,今腹不满,询之其人,言我满在胸不在腹也 
,与上如是之证推之,为有瘀血也。 
@@@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注】 
此承上文互详证脉,以明其治也。如热状,即所谓心烦胸满,口干燥渴之热证也。其 
人当得数大之阳脉,今反见沉伏之阴脉,是为热伏于阴,乃瘀血也。瘀血者当下之, 
宜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也。 
【集注】 
李□曰:血瘀内无实热,故外证但如热状,而其脉不数疾,反无热也。烦满者,血瘀 
经气不舒;燥渴者。血瘀津液不布。血属阴,瘀则脉伏于内,故为阴伏。当下之,以 
去瘀生新也。 
@@@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 
散主之。 
【注】 
先便后血,此远血也,谓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谓结阴,今之所谓便血也。先血后便, 
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藏毒、肠风下血也。一 
用黄土汤以治结阴之血,从温也:一用赤小豆当归散以治藏毒之血,从清也。 
【集注】 
赵良曰:肠胃阳明经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肠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门 
远,故曰远血。若聚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故治远血黄土汤主之,治近血赤小 
豆当归散主之。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黄土汤方
属性: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中黄土半筋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赤小豆当归散
属性:(方见狐惑) 
@@@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详见『伤寒·辨脉篇』内,不复释。 
@@@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按】 
此方是治火逆惊狂者,与首条之脉动惊病不合,必是错简。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桂枝救逆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牡蛎(熬)五两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洗去腥)三两 
右为末,以水一斗三升,先煮蜀漆,减一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按】 
此方是治寒水心下悸者,与首条之脉弱悸病不合,必是错简。 

卷二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半夏麻黄丸方
属性:半夏 麻黄等分 
右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卷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属性:@@@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 
,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微者短气之下,古本有「脉双弦者,寒也」等句,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后 
。 
【注】 
凡病人食少饮多,小便利者,为消渴病;小便不利者,为留饮病。留饮者,即今之停 
水饮病也。若水停上焦胸中,则壅肺气不得降,故暴喘满也;若水停中焦心下,甚者 
则凌心,故病悸动不安,微者则碍肺,故病呼吸短气;若水停下焦少腹,则不输膀胱 
,故必苦里急也。仲景于此,但言上、中二焦,不及下焦者,非略之也,谓已详于『 
伤寒论』中也。 
【集注】 
程林曰:饮水多,则水气停泛于胸膈,必暴喘满也。凡人食少饮多,则胃土不能游溢 
精气,甚者必停于心下而为悸。微者则阻于胸膈而为短气也。 
@@@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注】 
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属胃,故不止病悸、短气,而亦病呕也。病悸短气者,是 
水停胃外,从膈下而上干于胸也。病呕者,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于口也。然必 
先渴饮水多而后作呕者,方属饮家呕病也。主小半夏汤者,以止呕也;加茯苓者,以 
饮水多而病呕,故兼利水也。 
【集注】 
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气,不化生津液,上于胸咽故渴也;渴必饮水,水得水 
而愈恣其冲逆,所以先渴而后必呕也。此属饮家,当治其饮,不可以为渴家,治其渴 
也。治饮则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润,大相径庭,可不明其属于何家,而妄治之乎? 
尤怡曰:先渴后呕者,本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属饮家 
。小半夏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小半夏茯苓汤方
属性:半夏一升 生姜半筋 茯苓三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 
饮家渴者,是水停气不化生津液而渴也;呕家渴者,是呕吐胃干燥伤津液而渴也,故 
曰呕家本应渴也。先呕后渴者,当少少与饮之,以和胃生津,为欲解也;若呕吐后反 
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惟主小半夏汤止呕,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并无新 
饮,且呕后已伤津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津液也。 
【集注】 
李□曰:此专以治呕,言呕家渴者,为欲解,以胃气复而津液生也。若心下素有支饮 
,则不燥自当不渴,泛溢而呕也。半夏、生姜温能和胃气,辛能散逆气,为呕家圣药 
。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小半夏汤方
属性:半夏一升 生姜半筋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集解】 
沈明宗曰: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作呕必伤津液,应当作渴,故为呕家本渴,渴 
则病从呕去,谓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饮,停蓄胸膈致燥,故呕而不渴,则当治饮,所 
以生姜散邪,半夏涤饮,呕自止矣。 
@@@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 
卒然呕吐,虽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间有水凝结也。眩者,是水阻阳气不升也;悸 
者,是水气上干于心也。即不渴无新饮,而平日饮盛可知,则不必顾及津液,亦必加 
茯苓以利水,斯结可开而阻可通也。 
【集注】 
赵良曰: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 
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眩者,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 
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 
神安则悸愈也。 
尤怡曰: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 
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半夏加茯苓汤方
属性:(见前) 
@@@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 
瘦人之「瘦」字,当是「病」字;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者头也,文义 
相属,此传写之□。 
【注】 
悸者,筑筑然跳动病也。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 
脐下为病也。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吐涎沫,水 
逆胃也,巅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五苓散方
属性: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皮)三分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去皮)二分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芩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 
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气,其治有二:气虚短气,是气少不能长 
息而短也;微饮短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也,用 
芩桂术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窍利矣。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也,用肾 
气丸以通其阴,阴气通,则小便之关开矣。故曰:苓桂术甘汤主之,肾丸亦主之也。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属性: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卷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肾气丸方
属性:(见妇人杂病中) 
【集注】 
尤怡曰:饮,水病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术、甘益土气以行水,肾气丸温 
阳气以行水,虽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则一也。 
@@@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饮者,□下痛引缺盆、欬嗽则转甚。胸中有留 
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按】 
此条古本内于「四肢历节痛」之下有「脉沉者有留饮」一句,当另为一条,始合论脉 
之义。短气而渴之「渴」字,当是「喘」字,四肢上当有缺文,皆传写之□。 
【注】 
停饮初病,即以小半夏汤加茯苓、五苓散、肾气丸等药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邪甚 
而不去者,留于心上则阻心阳,必背寒冷;留于□下则得肝气,必□下痛引缺盆,欬 
嗽转甚,留于胸中则壅肺气,必短气而喘;留于身体则塞经络,必四肢历节痛也。由 
此推之,留于脾则腹肿身重,留于肾则囊足胫肿,理必然也。 
@@@ 
膈上病,痰满喘欬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 
饮。 
【注】 
伤饮之病,留而不去,谓之留饮;伏而难攻,谓之伏饮。伏饮者,乃饮留膈上伏而不 
出,发作有时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风,发则必喘满欬吐痰盛,寒热背痛腰 
疼,欬剧则目泣自出,欬甚则振振身动,世俗所谓吼喘病也。 
【集注】 
程林曰:痰饮留于膈,则令人喘欬吐;发于外,则令人寒热,背痛、腰疼;欬甚则肺 
叶举,而目泣出;喘甚则息摇肩,而振振身□。如此剧者,必有伏饮。 
@@@ 
脉浮而细滑,伤饮。 
【注】 
凡饮病得脉浮而细滑者,为痰饮,初病水邪未深之诊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