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明其治也。上条言六脉微涩,寸口关上小紧,此条言阴阳寸口 
关上俱微,尺中亦小紧。合而观之,可知血痹之脉浮沉,寸口、关上、尺中俱微、俱 
涩、俱小紧也。微者虚也,涩者滞也,小紧者邪也,故血痹应有如是之诊也。血痹外 
证,亦身体顽麻,不知痛痒,故曰:如风痹状。但不似风痹历关节流走疼痛也。主黄 
耆桂枝五物汤者,调养荣卫为本,祛风散邪为末也。 
【集注】 
周扬俊曰:此申上条既痹之后,未能针引以愈,遂令寸口微者,今则阴阳俱微,且寸 
关俱微矣,且尺中小紧矣。夫小紧既见于尺,则邪之入也,愈深而愈不得出,何也? 
正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也。脉经内外,谓之阴阳,上下亦谓之阴阳,今尺既小紧, 
则微属内外也明矣。若言证以不仁概之,则疼痛麻木,每与我相阻,其为不仁甚矣, 
故以风痹象之,非真风痹也。于是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荣卫,托实表里 
,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
属性:黄耆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注】 
男子平人。应得四时五藏平脉,今六脉大而极虚,非平人之脉也。然大而无力,劳役 
伤脾气也,极虚者,内损肾阴精也,此皆欲作虚劳之候,故有如是之诊也。 
【集注】 
李□曰:平人者,形如无病之人,经云:脉病人不病者是也。劳则体疲于外,气耗于 
中,脉大非气盛也,重按必空濡,乃外有余而内不足之象,脉极虚则精气耗矣。盖大 
者,劳脉之外暴者也;极虚者,劳脉之内衰者也。 
魏荔彤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大者,邪气盛也,极虚者,精气 
夺也。以二句揭虚劳之总,而未尝言其大在何脉?虚在何经?是在主治者,随五劳七 
伤之故而谛审之也。 
@@@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按】 
「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侠瘿之「瘿」字,当是「瘰」字。每经 
此证,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必是传写之□。 
【注】平人年二、三十,常得大脉者,则多病劳。若人年已五、六十,其脉亦大,不 
即病劳者,以气血虽虚,而火自微也,火微故不病劳也。虽不病劳,然气血荣卫虚痹 
不行,故为马刀、鼠疮、侠瘰也。此发明脉大虽同,为病不同之义也。 
@@@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 
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当是「虚」字,是传写之□。 
【注】 
此言浮大为劳,以详其证也。手足烦,即今之虚劳,五心烦热,阴虚不能藏阳也。阴 
虚精自出,即今之虚劳遗精,阴虚不能固守也。酸削不能行,即今之虚劳膝酸,削瘦 
骨痿不能起于床也。夫春夏阳也,阴虚不胜其阳,故剧;秋冬阴也,阴虚得位自起, 
故差。 
【集注】 
徐彬曰:脉大既为劳矣,更加浮,其证则手足烦,盖阴既不足而阳必盛也。于是春夏 
助其阳则剧,秋冬助其阴则差。阴虚而精自出者,久则酸削不能行矣。 
程林曰:「寒」字作「虚」字看,阴虚则气不守,而精自出矣。 
李□曰:脉浮大者,里虚而气暴于外也。四肢者,诸阳之本,劳则阳耗,阴虚而生内 
热,故手足烦。凡劳伤多属阴虚,当春夏木火盛炎之际,气浮于外则里愈虚,故剧: 
秋冬金水相生之候,气敛于内则外不扰,故差也。肾藏精,精自出者,肾水不藏也, 
肾主骨,故酸削而不能行也。 
@@@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 
劳使之然。 
【注】 
此复申虚极为劳,以详其证之义也。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也;无寒热,是阴阳虽不 
足而不相乘也;短气面白,时瞑兼衄,乃上焦虚而血不荣也;里急,小便不利,少腹 
满,乃下焦虚而气不行也。凡此脉证,皆因劳而病也,故曰:此为劳使之然。 
@@@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按】 
「脉浮者,里虚也」当是衍文。 
【注】 
此复申虚劳面色白,互详其证之义也。面色白不因衄者,是血不内生也;因衄者,是 
血亡于外也。今曰面色薄,谓面色浅淡不华,亦不足之色也。故主津液不足之渴及吐 
衄亡血气虚卒喘,血虚卒悸也。 
【集注】 
李□曰:此节以亡血为主。『内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劳则气耗火动,逼血妄行,必致亡血。盖血主濡之,血亡则精采夺而 
面色薄,津液去而烦且渴矣。又劳者,气血俱耗,肺主气,气虚则喘,心主血,血虚 
则悸。卒者,卒然见此病也。 
@@@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注】 
男子之脉浮大而虚者,为虚劳也。浮弱而涩者,则为精气清冷,故为无子也。 
@@@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 
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 
此条亡血失精之下等句,与上文义不属,当另作一条在后。 
【注】 
失精家,谓肾阳不固精者也。少腹弦急,虚而寒也。阴头寒,阳气衰也。目弦,精气 
亏也。发落,血本竭也。若诊其脉极虚而芤迟者,当知极虚为劳,芤则亡血,迟则为 
寒,故有清谷、亡血、失精之证也。 
【集注】 
程林曰:肾主闭藏,肝主□泄,失精则过于□泄,故少腹弦急也。阴头为宗筋之所聚 
,真阳日亏,故阴头寒也。目眩则精衰,发落则血竭,是以脉虚芤迟也。虚主失精, 
芤主亡血,迟主下利清谷也。 
李□曰:肝主藏血,肾主藏精,亡血失精,则肝肾俱虚矣。少腹者,肝、肾之部,今 
少腹弦急,以肝肾两亏,则里气虚而张急加弦也。肝主筋,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肝 
衰故阴头寒也。肝藏血开窍于目,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又肾之华在发,发者血之 
余,此肝肾两虚,故目眩发落也。芤脉者,浮沉有,中间无,似中空芤草,故名芤脉 
,此亡血之脉,以脉者血之府,血虚则脉亦虚也。迟为在藏,迟则为寒,脉极虚芤迟 
,则其证亦虚。清谷者,大便完谷不化也,此虚劳在肝、肾二经者也。 
@@@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按】 
此节脉证不合,必有脱简,故不释。 
@@@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 
【注】 
脉沉、小、迟,则阳大虚,故名脱气。脱气者,谓胸中大气虚少,不充气息所用,故 
疾行喘喝也。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不温,故手足逆冷也。寒盛于中,故腹满溏 
泄,食不消化也。 
【集注】 
徐彬曰:脉沉、小、迟,其为阳衰无疑。沉、小、迟三脉相并,是阳气全亏,故名脱 
气。其躯为空壳,疾行则气竭而喘喝,四肢无阳而寒,腹中无阳而满,甚则胃虚极而 
溏泄,脾虚极而食不化也。 
李□曰:此脾、肺、肾三经俱病也,肺主气,气为阳,沉、小、迟皆阳气虚衰之脉, 
故为脱气。疾行则喘喝,以肺主出气,而肾主纳气,为生气之原,呼吸之门,若真元 
耗损,则气虚不能续息,肺无所出,肾无所纳,故喘喝,此肺肾病也。又脾主四肢, 
四肢者,诸阳之本。逆寒者,阳虚不温四末也。腹满者,脾经入腹,阳虚中满也。溏 
泄食不化者,此脾虚不能运磨水谷,多见鹜溏飧泄之证也。 
@@@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详见『伤寒论·辨脉法』中,不复释。 
@@@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注】 
脉得诸芤动微紧者,谓概虚劳之诸脉而为言也,非谓芤动微紧,仅主男子失精,女子 
梦交之候也。通举男女失精之病,而用桂枝龙骨牡蛎汤者,调阴阳和荣卫,兼固涩精 
液也。 
【集注】 
徐彬曰:失精之家,脉复不一,苟得诸芤动微紧,是男子以虚阴而挟火则失精,女子 
以虚阴而挟火则梦交。主以桂枝龙骨牡蛎汤者,盖阴虚之人,大概当助肾,故以桂枝 
芍药通阳固阴,甘草姜枣和中,龙骨牡蛎固精也。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属性: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注】 
虚劳云云者,概虚劳之证而言也,非谓虚劳之证,止于此也,故下文有诸不足之说也 
。均主以小建中汤者,欲小小创建中虚之意,合下六节,皆论虚劳,各有所主之方也 
。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小建中汤方
属性:桂枝三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 ,以甜故也。 
@@@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耆建中汤主之。 
【注】 
所谓虚劳里急诸不足者,亦该上条诸不足证之谓也。黄耆建中汤,创建中外两虚,非 
单谓里急一证之治也。桂枝龙骨牡蛎汤,即桂枝汤加龙骨、牡蛎。小建中汤,即桂枝 
汤加胶饴。黄耆建中汤即桂枝汤加胶饴、黄耆也。故尝因是而思仲景以一桂枝汤出入 
加减,无往不利如此。何后世一见桂枝,即为伤寒发汗之剂,是但知仲景用桂枝汤治 
伤寒,而不知仲景用桂枝汤治虚劳也。若知桂枝汤治虚劳之义,则得仲景心法矣。盖 
桂枝汤辛甘而温之品也,若啜粥温覆取汗,则发散荣卫以逐外邪,即经曰:辛甘发散 
为阳,是以辛为主也;若加龙骨、牡蛎、胶饴、黄耆,则补固中外以治虚劳,即经曰 
:劳者温之,甘药调之,是以温以甘为主也。由此推之,诸药之性味功能加减出入, 
其妙无穷也。 
【集注】 
魏荔彤曰:气虚甚,加黄耆,津枯甚,加人参,以治虚劳里急,此言里急非单指里急 
之谓也,乃虚劳诸不足腹痛之谓也。故名其方为建中,正所以扶持其中气,使渐生阴 
阳,达于荣卫,布于肢体也。 
尤怡曰:里虚脉急,腹中当引痛也。诸不足者,阴阳诸脉俱不足,而眩悸喘喝,失精 
亡血等证,相因而至也。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耆 
尤有专长也。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黄耆建中汤方
属性: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根据上法。 
若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 
三两。 
@@@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注】 
虚劳之人腰痛肾气虚而不行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膀胱气虚不化也。主以八味肾 
气丸温补下焦。肾与膀胱表里之气足,而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未有不愈者也 
。 
【集注】 
程林曰:腰者肾之外候,肾虚则腰痛,肾与膀胱为表里,不得三焦之阳气以决渎,则 
小便不利而少腹拘急矣。与是方以益肾间之气,气强则便溺行,而少腹拘急亦愈矣。 
尤怡曰:虚劳之人,损伤少阴肾气,是以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以八味肾气丸 
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水,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八味肾气丸方
属性:(见妇人杂病中) 
@@@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注】 
因虚劳而烦,是虚烦也。因虚烦而不得眠,是虚烦不得眠也。故主以酸枣仁汤,专治 
虚烦,烦去则得眠也。 
【集注】李□曰:虚烦不得眠者,血虚生内热,而阴气不敛也。『内经』云:气行于 
阳,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酸枣汤养血虚而敛阴气也。 

卷二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