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相蔽。悉皆通灵之为用也。悉皆通灵之用。原本于性生者也。虽不燃犀。奚翅幽之能烛乎。亦何忧病之纷形。 
错出于皮毛肌肉经络脏腑间乎。书既成。因名之曰杂病源流犀烛。乾隆癸巳清明前一日。锡山沈金鳌芊绿氏自书。 
沈氏尊生书总序曰。予自弱冠时。读左国史汉。一人一事。必究其详。知扁鹊仓公辈。皆医之神者。其所以 
能神处务。切求而根据之。遂搜阅古人方书。如灵枢素问等帙。古奥质实。直追汉魏。可与史汉参论笔法。乃益 
爱读焉。嗣是而后。积数十年。稽古之功。往往兼习不废。得遍悉仲景以下诸名家。或论伤寒。或言杂病。或明 
脉法。或详药性。分门别户。各有师承。正如诸子百家。流派不一。而汇归于是。未尝北辙南辕。甚哉医之道。 
大而深也。盖医系人之生死。凡治一证。构一方。用一药。在立法着书者。非要于至精至当。则遗误后世。被其 
害者必多。在读书用法者。非审乎至精至当。则冒昧从事。被其害者更多。又况古人之书。或议证而无方。或存 
方而略证。或阐脉而遗药。或论药而置脉。神明变化。每纷见杂出于残编剩简中。医者以庸陋之姿。胶执之见。 
贪鄙之心。相与从事。甚且读书。而不通其义。虽浅近之语。亦谬解讹传。吾见其治一病。必杀一人。即或有 
时偶中。侥幸得生。在医者并不知其所以然。犹张目大言。自据其功。以为非我莫治。不亦可愧之甚矣乎。吾愧 
之。吾又悯之。因统会平日所读方书。研审其意理。或采前人之语。或抒一己之见。参互考订。辑为脉象统类一 
卷。诸脉主病诗一卷。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伤寒论纲目十八卷。妇科玉尺六卷。幼科释谜六卷。要药分剂十卷。 
共七种。计共七十二卷。总名之曰沈氏尊生书。盖以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至草菅人命也。 
系以沈氏者。以是书之作。实由予悯人生命。思有以尊之而成。故不妨直任为己书也。虽然。沈氏尊人之生。而 
成是书。亦沈氏自藏之。自阅之而已。何敢表示于人。自诩为着述也哉。特书以志意。 
〔吴氏(道源)痢证汇参〕未见 
吴道源曰。余幼殚精举业。亦究心岐黄。缘历试不遇。遂以方药应世。数十年来。穷源竟委。上采前贤之着 
述。旁绿时人之议论。成痢证汇参一书。(女科切要序) 
〔董氏(西园)医级〕十卷 存 
自序曰。尝闻宣圣云。不登东山。不知鲁国之仅一片壤。不登泰山。不知天下之同一寰辙。此固圣门喻道之 
高远。医理亦无不然。轩岐之道尚矣。灵素遗文。由阴阳消长之理。以明四时六气之有余不及。推五行之运。以 
合声色臭味之生克制化。其于象藏之刚柔。情气之从乘。发病之因由。病机之顺逆。莫不灿然具备。其理一而其 
象纷繁。其辙同而其变不测。苟得一以自足。浅尝而妄试。其不误人者鲜矣。夫学问之道。不外行远登高之义。 
进一步有一步之优游。历一级有一级之凭眺。登峰造极之见。不能躐等而几也。张李刘朱。其卓卓表着者也。四 
家虽各自成家。亦各由级而诣其极。而始得羽翼轩岐。指南后学。他如越人淳于。及张氏葛氏喻氏王氏薛氏辈。 
奚啻数十家。莫不各有发明。昭兹来学。是亦皆走趋之级也。第编缃充栋。立言未尝不备。每苦泛滥汪洋。童年 
习之者。皓首而不得其传。此由不能循级以登。致多歧亡羊。而无可把握。以故求道之士。畏 
其艰于诵读。恒欲得一家宗之。夫精微广大之蕴。岂一家之学所可竟耶。余因荟萃群书。摘其要领。编章约句。 
推原辨证。即就证约方。首集经典明论。以示必需之要。次及伤寒。以明传变之机。再详杂病女科。以备治法。 
凡各证之后。申明治疗大法。诸义备详。方药三卷。脉诀一章。并附无问录臆见一篇。冀为后学启蒙之阶级。聊 
取简要易明之意。非敢以尺寸之守。漫附于著作之林也。第由是而几之。其于高远。或庶几矣。钱塘董西园魏如 
谨书。 
〔无问录〕一卷 存 
〔孙氏(从添)石芝医话〕未见 
唐大烈曰。孙庆增。名从添。号石芝。常熟人。迁居郡城葑溪。年七十六岁。殁于乾隆丁亥。所遗石芝医话。 
(吴医汇讲) 
〔沈氏(果之)医学希贤录〕十卷 未见 
唐大烈曰。沈实夫。名果之。号橘园。国学生。辑医学希贤录十卷。未梓。年四十七岁。殁于乾隆乙巳。( 
吴医汇讲) 
〔李氏(文渊)得心录〕一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李文渊撰。是编皆所制新方。前有自题云。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 
人之法。故名曰得心录。凡十九方。其 参膏四方。案应补之证。委曲调剂。以他药代之。为贫不能具参者计。 
虽未必果能相代。然其用志可尚也。 
〔黄氏(元御)四圣心源〕十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黄元御撰。四圣者。黄帝岐伯秦越人张机也。元御于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玉函经 
五书。已各为之解。复融贯其旨。以为此书。其文极为博辩。而词胜于意者多。 
〔四圣悬枢〕四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黄元御撰。是书谓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皆由于岁气。世皆以小儿之痘为胎毒。 
非也。若能因其将发。而急表散之。则痘可以不出。其说为宋以来所未有。夫痘病之发。每一时而遍及远近。且 
轻则大概皆轻。重则大概皆重。则谓之岁气。亦非无理。然究由胎毒伏于内。岁气感于外。相触而发。必谓不系 
胎毒。何以小儿同感岁气。而未出痘者乃病痘。已出痘者。不病痘乎。是又未可举一废百也。 
〔素灵微蕴〕四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黄元御撰。其书以胎化。脏象。经脉。营卫。藏候。五色。五声。问法。诊法。医方。 
为十篇。又病解十六篇。多附以医案。其说诋诃历代名医。无所不至。以钱乙为悖谬。以李杲为昏蒙。以刘完素 
朱震亨为罪孽深重。擢发难数。可谓之善骂矣。 
〔亡名氏脉因证治〕八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不着撰人名氏。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 
处。未免牵强。如霍乱泄泻。属夏三月。伤寒。属冬三月。已为拘滞。至于以癫狂惊痫痔漏脱肛。分属冬夏。益 
为无说矣。春三月之证。分别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其意主先后天立说。亦牵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脉因证 
治一书。国朝喻昌尝惜其不行。说见所撰寓意草。是书卷首无序。后有嘉禾石氏一跋。称岐黄家。久奉为枕秘。 
因讹脱甚多。借得藏书家善本校录。似即震亨之书。然所载各方。如左归丸。右归丸之 
类。皆出自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亦以古方目之。知其断非震亨所着矣。 
〔秦氏(之 )证因脉治〕未见 
高 曰。余原籍奉天。先大夫参政京华。遂居辇毂下。四方医士。云集京邸。因闻天下名医。出在松江。然 
多高隐。未得来京。未获亲逢考究。自辛卯春。迁任吴阊。得见云间秦子皇士之书。名曰证因脉治。施子宇瞻昆 
季所刻也。证分外感内伤。治分经络表里。就证以审因。就因以审脉审治。因叹向闻松郡多明医。是书果为寿世。 
(伤寒大白序) 
〔刘氏(奎)四大家医粹〕未见 
〔松峰医话〕未见 
〔刘氏(秉锦)濯西救急简方〕未见 
按上见于刘嗣宗温疫论类编序。 
〔唐氏(大烈)吴医汇讲〕十卷 存 
自序曰。粤稽炎晖纪物。首垂本草之经。云瑞名官。肇启灵兰之笈。宗传历代。各立家言。派衍至今。尤工 
搜录。篁南江氏有类案之编。东逸罗君有汇粹之选。惟渊源之有自。斯纪述之多人。矧吾吴文献之邦。乃良医荟萃之 
域。韩门昆季。擅卢扁之称。葛氏乔梓。绍张刘之学。新甫启东二十子。前朝之着述已繁。生洲路玉诸公。圣代之 
阐扬亦伙。印机草。识元仪临证之慎重。读书记。知在泾学业之深沉。凡此各自成书。出自诸家见地。康熙时。 
有过君绎之者。裒集众贤治案。合镂为书。名曰吴中医案。此又片善悉录。一艺必庸。旁搜博采而成者也。夫广 
罗成效。固以志乡先辈之典型。而各抒论言。亦以征诸君子之诣力。况乎精是业者。高才不少。明其理者。卓识 
自多。匿采藏光。非乏枕中之秘。灵机妙绪。讵鲜囊底之珍。凡属蕴藏。可胜惋惜。仆谨仿吴中医案之旧帙。更 
辑吴医汇讲之新编。奥义显词。统为求教。长篇短节。并曰无拘。苟步武之克追。期当仁之不让。乃荷固志。弗 
蕲辉光。共表深思。互相赏新。或疏往训。既发覆而摘微。或出心裁。尤领新而标异。诠玉版之秘要。欣符丽泽 
之占。索金匮之真言。胥协盍簪之庆。勿谓禁方三十。独推思邈得其奇。须知肘后四编。不惟抱朴穷其蕴。纵酿 
花为蜜。未免书癖之讥。而集腋成裘。堪补艺林之阙。乾隆壬子仲秋。长洲唐大烈立三氏书于问心草堂。 
〔武夷应道人秘传诸病药方〕一卷 存 
〔赵氏(学敏)医林集腋〕十六卷 未见 
〔养素园传信方〕六卷 未见 
按上见于汇刻书目。 
〔沈氏(丹彩)医谱〕未见 
钱大昕序曰。沈子丹彩。吾邑世族。少时弃去毕业。独究心医方五行壬遁之术。皆有神解。又以为占筮之失。 
止于不HT 。惟方药主于对病。病之名同也。而或感于外。或伤于内。或实而宜泻。或虚而宜补。疑似之间。毫厘 
千里。学医费人。为祸尤烈。乃博涉古今方书。分类采辑。辨受病之源。而得制方之用。为医谱若干卷。既成。 
将付之剞劂。而属予一言序之。予复于丹彩曰。子亦知相马之说乎。昔者伯乐言九方皋于秦穆公。公使行求焉。 
三月而反。报曰。得之矣。其马牝而黄。公使人往取之。牡而骊。召伯乐而让之曰。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牡牝。 
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技一至于此乎。皋之所观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 
而忘其外。见其所见。而不见 
其所不见。是乃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汉马文渊少师事杨子阿。受相为骨法。及征交趾。得骆越铜鼓。铸为马 
式。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乃根据仪氏HT 。中帛氏口齿。谢氏唇 。丁氏身中。备此数家骨相以为法。 
夫伯乐之于马。观其天机而已。色物牝牡。且不暇辨。而伏波乃斤于口齿唇 。支节分寸。一一取其相肖。此与 
皮相者何异。然伯乐世不常有。而相马之法。不可不传。将欲使物尽其才。人藉其用。骅骝毋困于盐车。驽蹇勿 
参乎上驷。舍伏波铜马之式。将奚观哉。古人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 
解结。于是乎有十一家之经方。此犹伏波相马之有式也。而善医者又云。上医要在视脉。脉之妙处不可得传。虚 
着方剂。无益于世。此伯乐所云。观其天机。不见其所不见者也。今子既精于察脉。洞见垣一方。而复集古今证 
治之法。为谱以示后人。其有合于伏波之意乎。虽然。按寸不及尺。握手不足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昔贤所 
讥。于今为甚。以是识病之真。而不谬于毫厘千里之介。抑又难矣。予将举以告子之书者。 
〔亡名氏静耘斋集验方〕八卷 未见 
〔容山德轩氏普济应验良方〕一卷 存 
自序曰。静耘斋集验方八卷。救治良法。无证不备。行世已久。人所共珍。今于原集中。择取简要诸方。录 
为一册。间有根据他书补入者。要皆屡经效验之方。汇付枣梨。量力印送。知乐善君子。见是书。其利济之心。不 
能自已。当必同印广施。遍救疾苦。则斯刻之幸也。时嘉庆己未仲春。 
〔叶氏(慕樵)平易〕四卷 存 
自序曰。昔新建曹鞠庵先生汇辑万方类编。分一百七门。计症三千四百七十又九。得方一万一千七百有奇。 
别类分门。了如指掌。可谓殚尽心力。利天下后世者不小矣。顾其中有一证而二三方者。亦有多至数十方者。搜 
罗既富。卷帙不少。在学识既优之士。固以多多为善。若如其才浅见迂。徒使望洋惊叹。且猛毒之药。势如野狼虎。 
证不灼见。方难遽旌。今惟就外科女科儿科等门。候有定者。治亦易定。故摘录较广。以备博采。至于疟疾中风 
伤寒等门。皆系内证。骤难辨别。且虚实变迁,移步换影。若备录之。恐拘于成法。毫厘之失。贻误匪轻。故仅 
从简略。并以内经知要。颐生微论。传忠录。经验良方等书。采摘一二。加载卷内。间附以制治方法。大抵皆平 
稳无害。简易可从者。义取平易。名曰平易方。惟是蠡测管窥。未臻完善。仍俟高明。随证变通。随方参证云尔。 
嘉庆九年。岁次甲子。春二月朔日。武林香H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