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天,“鬼师”要摘柚子叶、竹叶烧水沐浴。到案桌敬香的人,也要用柚子
叶水洗手解秽。前来看跳神的人们还要打醋坛,以驱邪去祟,充满原始神秘
的宗教气氖。跳神的“鬼师”一般都是普通农民。在3 天3 夜的跳神活动中,
要把36 神、72 相一一跳遍,才能了却心愿。36 神的内容,熔历史故事、神
话传说为一炉,将开天盘古王、广福王、鲁班等神的业绩,通过舞蹈和贺神
歌表现出来。动作和歌词源于生活,非常写实。如贺盘古王歌唱道:
一神去了一神当,先王盘古出岭来。
天皇地皇人皇降,三皇五帝定太阳。
但唱打开天地日,又无日月暗昏昏。
先王头发化草木,连心十指化石山。
将那两眼化日月,日照山河夜太平。
两耳将来化卦子,鼻孔将来定阴阳。
一口牙齿化星头,骨肉将来化泥尘。
大肠化为五湖海,小肠化为五岭脉。
盘王一身都化尽,一身化尽留英名。
酬你台上来奉请,先王盘古降来临。
整首贺神歌叙述了盘古王的业绩,把盘古王献身天地的精神刻划得淋漓
尽致。唱贺神歌时,场上一个领,众人和,虔诚而又热烈。这些神都是劳动
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用歌舞表示对神崇拜的同时,也在歌颂劳动人民自己。
男子汉说过这些神是真正的男人,他们有能耐,能开山创天地,能巧夺天工
成为历代师表,他们的精神能鼓舞我们战胜困难。女人们则喜欢看《纺织娘》,
她们说纺织娘那捏针捻线的姿式活脱脱一个巧媳妇模样。
看“跳神”的日子里,村上凡在这三年中生下了男孩子的人家,都要挑
上甜酒到观看场所,送给大家喝,让众人分享他们添丁的喜悦。孩子们则在
空坪上做游戏,手拉手儿边唱边舞:“卖龙卖龙车车,还龙还龙愿愿,买个
猪头还大愿,大愿不吃猪头肉,买个狗仔来看屋。”童稚之声活跃了“跳神”
的气氛,也使大人们从中寻回了自己童年的记忆。
庆中秋民俗活动主要是祭祀武则天,以表达村民庆中秋庆丰收的喜悦心
情。农历八月十五一到,人们便从祖屋请出武则天的座像,然后抬着座像在
村子周游,每到一户,都唱《唐朝国母帝娘》,歌唱罢,户主往座像供香,
待每户拜过后,便把座像放回祖屋。跳神,先跳“功曹”点兵,后跳“开山”
请客,此时正值晚餐时分,村子庆贺丰收,到处摆桌子请吃晚饭。跳“令公”
时,动作有犁田撒麦、撒谷播种、打猎游山、校场比武、鼓楼下棋,捕鱼打
鸟等,凡农家汉子生产、生活中的动作几乎都有。庆中秋会的跳神舞,颇多
女子舞蹈,这或许与祭祀女神为主要内容有关。其中有《卫皇圣母》(也称
《十月怀胎》)、《孟姜女》、《白马三姑》、《龙母》等。《卫皇圣母》
叙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过程,喜悦与痛苦交织,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孟
姜女》叙述了孟姜女万里送寒衣,哭倒长城的故事。《白马三姑》则描写了
一个偷学武艺的姑娘,歌颂她“行侠仗义降强梁”的无畏精神。
举行庆中秋会民俗活动的村民,多来自山西。他们来此地后,以烧窑为
主,其窑颇负盛名。他们自制傩舞乐器,其中有一种名为“腰鼓”的陶罐便
出自他们之手。那“腰鼓”陶罐的制造史,至今已有200 余年,敲打起来声
音洪亮,颇具特色。
桂林跳神是面具舞。面具是跳神老艺人的珍爱之物。面具制作极讲究突
出形象性,雕工精细,不仅雕出了面肌、五宫,还雕以各种头饰。头饰或冠、
或巾、或须、或髻。还要根据各神的性格,绘上不同的色彩,或一神几相,
用几种面具深化人物的性格。雕刻手法部极为夸张,让人过目难忘。老艺人
所制面具之刀斩斧凿的界位、清爽明晰的线条、色彩鲜明的层次、刀锋犀利
的勾勒,极富民间艺术的特征,使面具图案既严谨又生动,表现出很高的艺
术造诣。早在宋代,桂林面具就蜚声域外,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曰:“政
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乃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
者,乃大惊。”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言之:“戏面,桂林人以木刻人
面,穷极工巧,一枚或值万钱。”桂林民间现仍存有不少跳神面具,其工之
巧,确实令人为之赞叹。
桂林傩舞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在桂林任通判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
就描写了当时的傩队情形:“桂林傩队,自承平时名闻京师,曰:静江诸军
傩,而所在坊巷村落,又自有百姓傩,严身之具甚饰,进退言语,咸有可观。
视中州装,队仗似优也。”明朝文人曹学佺也曾有“箫鼓沸中秋”的描写,
可见当时中秋桂林傩舞的风气之盛。近年来,这一乡间艺术之花,经文艺工
作者去芫存菁,搬上了舞台,更焕发出了奇异的风采。
桂乡间婚俗
《临桂县志·奥地志二·风俗》曰:“婚聘不重财,用槟榔猪酒遍分亲
族,客至茶罢进以槟榔。”这种婚俗今天仍在临桂乡俗中遗存。
目前槟榔在桂林已不多见,婚俗中的槟榔多以红瓜子代替。在城中,如
若按到亲友送来的包有红瓜子的封包,便是婚礼请柬。两颗请1 人,4 颗请2
人——“好事成双”,不用写请柬,双方便能互通信息。槟榔树是亚热带地
区的侍木,阔叶舒展,高十几米,坐直高耸,绝无分权。冠顶族生几柄羽扇
似的巨大复叶。老叶脱落后,青铜色的树干上留下一个个竹节似的圆圈。4
月,叶柄之间绽出一蓬蓬季穗似的花儿,秋天叶下垂,叶柄间挂满簇簇鸭蛋
大的红果子。里面的果仁煮熟烤干后便是槟榔果。槟榔果味苦涩。不可当水
果入口,但沾上石灰后,口嚼槟榔果片,能预防疟疾、帮助消化、消除疲乏、
杀死体内的蛔虫。所以,过去居住在“四时瘅气”环境中的桂林人,都爱嚼
槟榔。明人曹学在《桂林风谣十首·其六》中写道:“不住槟榔嚼,相传好
辟岚。喉干如转磨,叶响似蚕。弃地皆脂泽,逢人若醉酣??”可见当
时嚼槟榔之盛。所以,客人光临时,主人要依俗先上茶后敬槟榔。同时,也
形成了以染红的槟榔为定情、订婚之物的习俗。在迎娶之日,新郎、新娘还
要向亲友和宾客敬献象征情爱的槟榔,以况老者长寿、姑娘善绣、孩童健康。
在临桂会仙乡间,婚礼中的“贺喜堂”,最具槟榔敬客特色。
“贺喜堂”在迎亲时进行。当接亲的队伍走到村头,唢呐吹响喜乐迎接,
新娘身穿一袭青衣,胸前挂着镜子、剪刀、葱、蒜等,莲步轻移,在伴娘的
引领下走入喜堂,尔后众女伴为新娘脱去青衣,露出一套喜气洋洋的红火裳。
于是新郎、新娘拉着红绸拜堂。随着主持人:“先拜天地——地久天长,后
拜高堂——五世其昌,夫妻对拜——百年偕老,洞房花烛——恩爱永芳”的
唱声,新郎、新娘依次拜礼,然后,众人拥着一时新人走入洞房。不一会,
又由接亲大嫂捧着茶壶引领新郎、新娘走出喜堂去向众人敬茶。敬茶完毕,
进行祝福新人的“升花”仪式。中堂上架起两副楼梯,两位青年充作花倌,
各取新郎花立在楼梯上。主持人唱起“升花”歌。歌师唱起贺郎歌:“一贺
新郎本领强,二贺新娘、新郎情意好,明儿生个胖儿郎,三贺新郎事事如意
永吉昌??”唱到十步升花贺歌时,两位花倌将手中的花插在喜堂上的神位
两旁。唱贺歌时,众人齐声相和,将婚礼推向高潮。
举行婚礼时,唱猫儿歌是临桂的又一种习俗。当新郎接亲来到新娘家门
口时,新娘家人关上门,姊妹们齐唱猫儿歌,鼓手们也一起奏乐。她们通过
唱猫、夸猫、赞猫来拖延发亲时间,并使新娘有更充裕的时间梳妆打扮,同
时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猫儿歌从“一只猫儿四条腿,一个脑袋一张嘴”一
直唱到“十只猫儿四十条腿???甚至唱至二十只猫,三十只猫,直到新娘
愿意出门为止。
临桂乡间婚俗生活气息浓郁,淳厚的乡土气息中蕴藏着人们追求幸福的
善良愿望。倘若在旅程中能听到这喜庆的乐声,也是一件大吉大利的事啊!
桂林育儿习俗
在人生的长河中,育儿掀起的浪花最美丽,它是一首歌,唱出父母的爱
心;它是一首诗,寄托了人类的情感。
桂林人的育儿习俗,颇具地方特色。
当母亲将要分娩,家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公鸡杀了,煮好后给产妇吃,
使她分娩顺利。传说公鸡能催生、能避邪。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妇女生
产犹如去赴鬼门关。吃公鸡,一则寄托了人们良好的心愿,二则可使孕妇分
娩前增强抵御痛苦的能力。当地有首儿歌唱道:“肚子痛,毛毛拱,快点烧
水杀鸡公。”桂林人称刚生下的婴儿为“毛毛”,“毛毛拱”即说临产时婴
儿的胎动,“鸡公”即公鸡。这是古俗遗留的“催生礼”。
婴儿出生后,睡觉时,要仰面枕在装有大米的小枕头上,这样能使后脑
骨扁平美观,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种习俗叫“睡扁头。”婴儿出生满10
天,朋友、亲戚都来贺喜。他们刚坐下,主人就热情地端上甜酒蛋待客,碗
里的蛋是无言的预示,让人一看便知生男还是生女。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
偶数为阴,所以如生男孩碗里卧有三个蛋,若生女孩则是两个蛋。这并非是
重男轻女的含意,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待客习俗。如今实行计划生育,一对
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男生女都一样。随着
破旧俗立新风,生女孩也改为以三个蛋待客了。
婴儿满月那天,奶奶和抱着婴儿的母亲一道到菜场买葱、蒜、芹菜,寓
意孩子长大后聪明、勤快、能说、会算。在回来的路上,她们还要选一块圆
而滑的鹅卵石,洗干净后放在婴儿的枕边,表示孩子长大后有胆有识。这块
石头将伴着孩子长大,有的直至当新郎倌才将石头放弃。满月逛街,目的是
为婴儿求吉祥,人们用这种传统古俗,寄托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和良好的祝
愿。
婴儿生出生后,要喝“开口水”。开口水是中药店里专为婴儿配的苦凉
药,能清除胎毒、预防疮,并有先苦后甜之意,暗示着孩子长大后能
吃苦耐劳,能生活得幸福美满。在满月时开始给婴儿开荤,或蒸瘦肉饼、或
喂鸡汤,有的给小儿做“雀儿肉”,祝愿他长大后能像喳喳雀儿那样能说会
道。
满月时,外婆给外孙送上抱裙、背带、帽子、袜子,亲友也来贺喜。满
月酒席上,众人祝愿小儿快快长大。以后从周岁起过生日称为“长尾巴”,
意即尾巴长,命长。过去给孩子取名,名字越丑越好,正如俗话说的“名字
不怕丑,只要喊得久。”“长尾巴”或许也取“贱人好养”之意,所以在小
孩“长尾巴”时,大人们总戏之“看尾巴长出来没有”。”长尾巴”时,外
婆送来一只“大糕”,取“大、高”之意,凡3、6、9、12、16 岁为“大尾
巴”,尤以“16 岁”为最。孩子到了16 岁,谓之出“花园门”,预示孩子
已成年,意即已将他养育成人。这以后,只要父母健在,每逢生日都叫“长
尾巴”,忌讲“生日”,或许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总是孩子吧。
庆寿习俗
长寿在人们的意识里是一种福气,所以当老人生日时,子孙们都为老人
祝寿,一为庆祝老人的生日。二为阅家欢聚团圆。老人生日那天,街坊邻里
都来庆贺,给老人送寿碗。过去桂林人极看重寿碗,有人专门去瓷都景德镇
定做寿碗,把老人的姓名,寿诞和儿孙的姓名都烧制在碗上,让人端起寿碗
如见其人,以分享老人的幸福。寿碗越厚越好,用得越久越珍贵。
在桂林的庆寿习俗中,还要让老人吃寿面。寿面比平常的面条都要长根。
面长与命长相谐音,取之吉祥之意。同时吃面时说:“长根”,听起来是“长
庚”,亦为长寿之意,于是,吃寿面也就有了长寿的象征意义。
在桂海碑林的藏碑阁中,还有一幅百寿碑拓片。祝寿时,人们也喜欢买
上一张,恭祝老人吉祥如意,福寿长存。
这幅百寿碑拓片,拓自广西永福县(属桂林地区辖内)的百寿岩的百寿
碑。此碑为南宋绍定巳丑年(公元1229 年)知县史渭所刻。它将一百个寿字
拼成一个大“寿”字,这个大“寿”字开创了“寿”字汇写之先河。它高1。75
米、宽1。48 米,组成“寿”字的100 个小寿字,书体各异,有真、草、篆、
隶,书法精美,或沉雄有力、或飘逸庸洒、或游龙惊凤??此碑在东南亚一
带都有影响,索取拓片的人日益增多。传说,在出海航行的船头贴上这百寿
字,就能化险为夷,安全到达目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