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梁书》记载:〃文身国在倭国东北七千余里〃;〃大汉国在文身国东五千余里〃;(慧深云)〃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一些学者据此认为;从对《梁书》所述里程的计算来看;扶桑国与中国相距2万多里之遥;毫无疑问就在美洲一带;具体地点就是今天的墨西哥。从地理上看;由中国到日本;经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沿岸;再穿过阿留申群岛抵达墨西哥;乘古代中国木船是可以做到的。对此有学者辩解道;中国古代书籍中所列的海外国家里程;方位是不准确的;《梁书》中对扶桑国地理位置的记述并不可靠。东方朔的《十洲记》中将出产扶桑的地方称作〃日出之所〃;而日本国名的原意恰巧是〃日出之所〃。唐代诗人王维、徐凝等把扶桑木一词用于诗文;指代
日本。鲁迅在1931年送日本友人东渡归国的诗中也有〃扶桑正得秋光好〃的句子。所以〃扶桑即日本〃已成为一种流传甚广的传统说法。
分歧表现在对慧深所述扶桑物产、文字、习俗等方面的不同理解上。譬如认为扶桑即墨西哥的学者指出;扶桑木就是盛产于中南美洲的龙舌兰。龙舌兰原产于墨西哥;树木高大;可用以覆盖住房的屋顶;其纤维可制成各种精巧织物;古代墨西哥人的饮食、衣料及其它用品的材料都仰给于此。慧深所述扶桑的几个特征;几乎都与龙舌兰相似。也有的学者认为扶桑就是玉米;墨西哥出产的红色玉米与慧深所说〃实如梨而赤〃相合。还有人认为扶桑木是当时墨西哥的特产植物之一——棉花;或者是墨西哥到处可见的仙人掌。
与上述见解相反;主张扶桑即日本的学者认为;扶桑木既不是龙舌兰;也不是玉米;因为这两种植物的叶子都不象梧桐叶。扶桑木很可能是中国的一种楮树。楮树古称谷桑;也称楮桑;它的皮可以织布;嫩叶可当菜吃;而且中国古代也有人曾用楮树皮造纸;与慧深所述相似。
在慧深的记述中;曾提及扶桑国有马、牛、鹿等动物。一些学者认为;古代美洲的土地上早就栖息着马、牛和鹿;与慧深所述相合。在古代墨西哥北部等地区;生长着比现在的牛体型大的野牛;其角约6尺长;它就是《梁书》上讲长角之牛。有的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还坚信;马原产于南美一带。
这些可以作为扶桑即墨西哥的证据之一。但是主张扶桑是日本学者论证说;在西班牙人殖民美洲之前;墨西哥还没有马、牛等动物;也没有用于运输的牲畜;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马车、牛车或鹿车。美洲古代曾有过一种已绝迹的大角野牛;它不可能发展到能用犄角载物的程度。而日本虽然没有黄牛;却有水牛;它恰恰具有一对新月形的大犄角。
慧深在介绍扶桑国政体时曾提到过〃对卢〃和〃纳咄沙〃。一些学者考证;古代墨西哥对有功绩的贵族赐予〃Tecuhtli〃的称号;它可简略成Teu…tili或Teule;而〃对卢〃就是Teule的音译。一般的贵族和官吏则被授予Tlatoca的称号;〃纳咄沙〃很可能是它的误译。但有学者对此反驳道;〃对卢〃原来是古代高句丽的官名;将它说成是译音之讹;未免牵强附会。
在日本虾夷族中;据说至今仍可寻找到〃大对卢〃、〃小对卢〃及〃纳咄沙〃
的痕迹。
除上述分歧外;主张扶桑即墨西哥的学者还指出;古代墨西哥人大多住在木料或干土砖造的小屋里;而且城市没有城和廓;即没有内城和外城;这与《梁书》记载的〃作板屋;无城廓〃相符。古代墨西哥曾有过两种监狱;分别收容轻犯和重犯;并且有对死囚犯处以灰责的刑罚;即把死囚缚于柱上;覆之以灰;使其窒息而死。这与慧深所述扶桑国〃有南北狱;若犯轻者入南狱;重罪者入北狱〃;对死囚;〃以灰绕之〃的叙述完全相符。此外;扶桑国〃其地无铁有铜;不贵金银〃的情形;也与古代墨西哥人会熔铜器及不知金银价值的事实相印证。
坚信扶桑即日本的学者也论证道;慧深所述扶桑国婚丧习俗;在古代墨西哥人中是没有的;而曾在日本、朝鲜等地产生过。如高句丽人订婚后;〃女家作小屋子大屋后;名婿屋。〃夫妻生子后才同归男家。日本虾夷族有死者之家一星期不食鱼肉的习俗。这些与《梁书》所载〃其婚姻;婿往女家门外作屋〃;〃亲丧;七日不食〃的情形无甚区别;他们还认为;迄今为止;在美洲发现的文物遗迹还不能证明中国人在哥伦布之前就已往返于两大陆之间;因为还无法确定这些文物到达美洲的时间。
时至今日;扶桑究系何国;依然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国内最近还有人撰文就上述两说表示异议;提出扶桑应指考古学上鲁南苏北一带的青莲岗——大汶口文化区;确切地说就是指曲阜及其周围一带。疑问尚未消除;见解则相去益远。也许要等待新的地下文物的出世和研究的继续深入;方能解开这一谜团。
(慧中)
摩岭国位于何处?
《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杜环曾经在公元8世纪中叶周游过阿拉伯各国。他从中亚的撒马尔罕进入阿拔斯朝的新都库法;出叙利亚;去埃及;并且到过努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公元762年杜环由海路回到广州;并且将沿途见闻写成一部《经行记》。辽部书早已亡佚;现在仅剩下《通典》中引用的1500多字。其中有一段专述有关摩岭国的见闻:〃又去摩岭国;在秧萨罗国西南;度大碛;行二千里至其国。其人黑;其俗犷。少米、麦;无草木。马食干鱼;人餐鹘莽;鹘莽即波斯枣也。瘴疠特甚诸国。陆行之所经;山胡则一种。法有数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寻寻法。其寻寻烝报;于诸夷狄中最甚;当食不语。有大食法者;以弟子亲戚而作判典;纵有微过;不至相累。不食猪狗驴马等肉;不拜国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天一假;不买卖;不出纳;唯饮酒谑浪终日〃。
杜环的这段文字;后来欧阳修编修《新唐书。大食传》时加以改写;成为〃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摩岭;曰老勃萨〃。《经行记》中的秧萨罗国;别本作秋萨罗;就是现在的耶路撒冷。从耶路撒冷西南度过大碛;总行程2000里的地方;便是摩岭国的所在。然而摩岭国的确切所在地;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未解之谜。
1871年;一个外国学者在《古代中国人的阿拉伯知识》这本小册子中;首先注意到唐代史籍中的摩岭国;并猜测它可能就是北非莫尔人所住的毛里塔尼亚或利比亚。但1885年德国汉学家夏德在他的名著《大秦国全录》中;对《新唐书》中的摩岭提出一个不同的解释;认为它是红海西岸特罗拉狄特人的居住区。到了1909年;夏德又进一步指出摩岭是东非国家。1919年;美国汉学家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更提出一个新说;主张靡岭国就是肯尼亚的马林迪。摩岭的对音得到解答;因而此说出现后;摩岭国便被当时许多学者定在马林迪了。1947年荷兰汉学家戴文达在英国作《中国对非洲的发现》的专题讲演时;再次宣传了劳费尔的说法。
但在马林迪说风靡一时之际;也有不少学者冷静地指出;马林迪的历史并没有这么悠久;其名字在杜环游历阿拉伯时尚刚刚出现。据《帕特纪年》;马林迪直到696年才开始有建立居民点的记载;直到12世纪中叶;马林迪也不过是个以制铁著称的大镇。它距离耶路撒冷远不止2000里;足有万里之遥。摩岭国的风土人情也都和马林迪相差甚远。因而说摩岭就是马林迪;相信者虽多;但怀疑乃至否定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考古学家埃克曼就宁肯相信摩岭在索马里或巴巴拉海岸以北的地方。而苏联学者维尔格斯则在1966年提出了摩岭国就是麦洛埃的见解。对此;有学者认为麦洛埃究竟和摩岭的原音颇有差别;维尔格斯所枚举的一些例证很难和8世纪时的现实相同;有很明显的牵强附会之嫌。
除以上诸说;也有不少学者主张摩岭国就是信奉海神的埃塞俄比亚阿克
苏姆王国。摩岭国不过是阿克苏姆的别称。他们认为;阿克苏姆很久以来就由于经营印度洋贸易而名闻遐迩。阿克苏姆在4世纪后才皈依基督教;但它原先便崇拜海神。有名的阿克苏姆雄主埃札纳;在公元350年建立的碑文中记下了阿克苏姆祀奉的大神;碑文用希腊文、沙比文和盖伊兹文(古埃塞俄比亚文)三种文字铭刻。这些大神有天神、地神和海神;它们在盖伊兹文中分别写作Astar、medr和mahram;海神便是摩岭大神;独立于天、地之外;天、地和海洋是埃塞俄比亚人自古崇奉的三神。mahram这个字是从Hahr(海)
变来的;和阿拉伯语Bahr一样;都是〃大海〃之义。摩岭国便因崇奉摩岭大神而得名。杜环在8世纪中叶到达过的摩岭国;照阿拉伯语;便是哈巴沙国(Bilādal-Habasāt)。老勃萨国正是哈巴沙的译音。因此《新唐书。大食传》中说〃自拂菻西南度碛二千里;有国曰摩岭;曰老勃萨〃;其实正是〃有国曰摩岭;一曰老勃萨〃的化身;围绕着古代摩岭国的确切所在地这一问题;诸说并存;迄今尚未形成一种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说。
(慧中)
古楼兰国为何消逝?
本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一支探险队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地带考古;他们在孔雀河下游偶然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城遗址。经过数天的发掘;他们在古城找到了钱币、陶器、丝织品、粮食;以及几十张写有汉文的纸片、100多片竹简和几管毛笔。
研究者将大量的文物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互相印证;确定这座被湮没的古城就是楼兰。埋在沙漠中的古城终于重现于世!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楼兰的许多记载;最早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有关楼兰的记载;来源于张骞通西域经过楼兰回国后的叙述。汉代的丝绸之路有一条要经过楼兰古国;又称楼兰故道;它是中原与西域各国交通往来的枢纽。从1901年斯文赫定的初次发掘;到1980年中国考古学家的最新考察;初步再现了楼兰古国的灿烂文明景象及其对沟通中西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在遗址上发现的文物中;有汉代的五铢钱;也有贵霜帝国的铜币;有中国的丝织品、绢网、陶器、漆木器;也有大量的佐卢文木牍和函封;而佐卢文是公元初几世纪通行于印度北部、阿富汗一带的古文字;即贵霜王朝范围内通用的文字;并且有希腊、罗马的艺术品;还有流行在中亚撒马尔罕、布哈拉一带的利文书写的纸片残件;波斯的地毡残片;以及具有罗马、波斯风格的壁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楼兰古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枢纽地位。
一个令考古学工作者费解的问题是:楼兰古国是如何从一个繁华的城邦湮没到沙漠之中而成为神秘的死城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座昌盛一时的交通枢纽突然变成了一片不毛之地?
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一问题应当和富有神秘色彩的罗布泊联系起来考察;从已经发掘出来的木简文书推断;古楼兰国气候湿润、植被繁茂;汉魏时期的罗布泊就位于古楼兰遗址附近;当时北面的孔雀河与南面的车尔臣河都汇入塔里木河;然后经库鲁克河在楼兰古城北注入罗布泊;罗布泊湖水孕育了楼兰城的文明。以后由于罗布泊向北移动;使得楼兰城水源枯竭、树木枯死、往昔兴盛的城邦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城内的居民们纷纷弃城远走;寻觅新的水源;而楼兰古国也随之渐渐消失。
作为古楼兰国消失的重要原因;罗布泊不断变迁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原因在于塔里木河流水和风携带大量泥沙沉积湖中;湖底逐渐淤高;终于使塔里木河无法流入而另择流道;于是旧的罗布泊便干涸了。而新的罗布泊形成后;也依旧免不了遭到同样的厄运。也有的学者则将罗布泊的移动归之于塔里木河的改道;由于塔里木河与孔雀河所汇集的水来自昆仑山、帕米尔、天山山脉;夏季冰雪融化;河流流速加快;它的水流在土质易被冲刷的谷地上奔流;常常冲出一条新的河床;改道他向;造成另一个新的湖泊;而旧的罗布泊因得不到水而就逐渐干涸。
除了河流改道、罗布泊缩小以至迁移造成了楼兰古国的消失之外;也有不少研究者猜测人为因素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促使楼兰国衰退乃至湮没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人指出;古楼兰的废弃以及城邦周遭的沙漠化产生;直接与当时的居民兴修水利迫使孔雀河、塔里木河南流进行灌溉;造成孔雀河、塔里木河改变流向不再流入罗布泊相关联。除此之外;我国古代历史上频繁的战乱;尤其是政局最为混乱的东晋十六国时期;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纷争相伐造成水利设施和植被的破坏;也使得不少沙漠中的城市失踪。古楼兰国的消逝;很有可能与这些人为因素相关。
上述议论虽然为古楼兰国的失踪之谜提供了一些猜测性的解答;楼兰何以消失的疑问仍然没有被真正揭晓。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疑团亟待解开:楼兰古国的规模与发展状况如何?楼兰的居住者们属于哪一个民族?古城在楼兰国处于何种地位?罗布泊又是在什么时候迁徙离开楼兰城的?要真正解答这些疑问;尚有待于考古发掘的新物证和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慧中)
大食国名缘何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