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2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言》中所言,只要依靠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发愿力,定有机会获得解脱。反之,即使你修行很好、智慧不错,从来也没造过恶业,但若有了傲慢心,不精进的话,永远不可能得到成就。所以,精进在世间、出世间中相当关键。我们有些道友非常精进,一边发心,一边闻思修行,最后考得怎么样,大家也是有目共睹。有些人的智慧并不是那么高,但因为太精进了,就能超越很多人。
    当然,凡夫人没有懒惰是不可能的,我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只有自己才最清楚,只不过没有互相沟通而已。若以圣者的慧眼来观察,每个人心里产生的烦恼,不要说我们自己,甚至诸佛菩萨可能也有不同的感觉。但是诸佛菩萨知道,这种心只是暂时的显现,它有好转的能力和因缘。所以大家在学佛时,应该精进一点,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精进不会让你失去什么!
    辛三、主宰自己:
    为令堪众善,应于行事前,
    忆教不放逸,振奋欢喜行。
    不管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要反反复复地观察思考,并忆念第四品所讲的不放逸(如观想烦恼过患而不放逸、观想人身难得而不放逸),在行事过程中,努力振作精神,以欢喜心而行持。
    无论是听课、绕佛塔、诵经典、放生,做任何一件善事时,前提最好是自觉行持,以欢喜心去做。我昨天问有些修经堂的道友累不累,个别道友说:“您不要天天说我们很累,能做这件事情,在有生之年中是最快乐的,虽然身体有点累,但心里非常高兴。”应该有这种欢喜心!假如经常说:“我好累啊,我好苦啊!活在人间真没意思!”天天愁眉苦脸,不是抱怨自己,就是嗔怪他人,那么做任何事都相当困难,成功率也会很低。但若你对事情充满信心、充满欢喜心,则能做到事半功倍,迅速圆满善法。
    其实,真正很累、很可怜的人,就是杀场里的屠夫,他们每天杀那么多众生,真的非常可怜。而我们所做的这些善事,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益,既然如此,就应该高高兴兴,不要心烦意乱,整天看这个不顺眼,跟那个有矛盾。在这个世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详细观察,是比较复杂的。不要说素不相识的两个人一起合作,就算是一家人,彼此的想法不同、爱好不同、心态不同,很多观点也合不拢,发生矛盾冲突是正常现象,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上师如意宝讲过:“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观察自己的心,若是无记心或恶心,就干脆不做,若是善心就一定要做。去做的话,前前后后要考虑周到——这样做会不会半途而废,最后会不会成了自私自利的心。决定完以后,做的时候一定要用欢喜心。”上师每次要求大家做一些善事时,都要以欢喜心来摄持,这一点非常重要。《法华经》云:“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我们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众生,在做的过程中,要有欢喜心、爱心、恭敬心,假如有了这三种心,则肯定有非常大的意义。
    有些善事依靠精进,也是依靠自己的毅力。《影尘回忆录》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文字说:“见月律师,虽是中兴律宗的一代祖师,可是在他的叙述中,并没提过自己怎样享受、怎样露脸,完全是说为法怎样受罪、怎样吃苦、怎样受委曲忍耐。同时也没提出什么理论来叫人行持,完全是以身作则。可是他在字里行间,已暗示后人:要想做出世间的大业,必须在种种艰苦生活中挣扎,在种种拂逆的环境里奋力。
    俗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出家人为的是了生脱死、住持正法,令佛法久住于世,利益众生,并不是为享受而来,也不是为露脸而来。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绝不能肩荷如来家业;没有斩钉截铁的毅力,绝不能成就出世道果。”
    这一段教言真的很感人,大家在做事情时,也应该懂得怎么做。现在有些发心人员,每天都在默默地奉献,他们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人们根本不知道。那天有位居士激动地说:“我回去之后,一定要告诉大家:我们的法本、光盘等学习资料来之不易,里面有包括您在内很多人的心血!”(我原来认为自己是主要的,结果她说“包括您在内”。)
    的确如此,那天我去了做法本的工厂,看到一本书有好多工序,一道一道的,很多工人的手都裂了。你们有些人每次拿到法本时,觉得“今天来一本,明天又来一本,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其实它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先要做,做完后装订,装订好后根据需要量而运送……在整个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但他们从来没有抱怨过,一直在默默无闻地做,最后获得的是什么?就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转变。倘若你们的修行真有转变,我想在座的很多道友,“包括我在内”都是愿意付出的!
    如絮极轻盈,随风任来去,
    身心若振奋,众善皆易成。
    就像轻盈的柳絮随风飘送、来去自如一样,我们的身心如果调柔,为欢喜心所带动,那么一切善事轻而易举即可成办。
    人的心态很重要,禅宗这样认为,密宗也是这样认为,所以大家先要认识自己的心,尽量不要被烦恼控制,每天都是苦不堪言。虽然《中观宝鬘论释》说轮回是痛苦的自性,快乐只是暂时的、虚伪的,这方面讲了很多理由;《中观四百论》也讲轮回的本性是一种痛苦;诸高僧大德在教言里,也一再宣说轮回痛苦。在这样的痛苦中,心完全快乐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佛法,心的欢喜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所感受。
    很多人在没有学佛时,对生活、感情等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执著,为此流过的眼泪若积在一处,不敢说有大海那么多,但一碗可能没问题,爱哭的人甚至有一大锅。这样的话,懒惰的人就不用提水了。(听说有些人特别懒,不愿意到很远的地方去提水,节约水的方法多种多样。)
    假如心没有快乐,很多事情都难以成办。现在西方心理学家,通过对心情进行各种测试,得出的结论是:心情的放松愉悦很重要,若想长命百岁,就不能有焦虑、牵挂,不然对寿命有一定的损害。所以老年人想长寿的话,不要天天想这个、想那个,执著这个、执著那个,而应春夏秋冬都很开心,时时处于快乐的状态,就像那天所讲的禅宗教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这样的心情下,做什么善事都会很欢喜,而且功德也非常大。
    法王如意宝在解释此颂时,提起他老人家的一段有趣经历:在文革期间,有个非常愚笨的领导,给法王等一群高僧大德解释革命语录,其中有句话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个领导说:“你们知道吧,人总有一天会死,你们也死,我也死。死了以后,有些尸体特别重,就像泰山一样——所谓泰山,是我们附近的这座山。有些尸体特别轻,轻得像柳絮一样。鸿毛指的是柳絮,柳絮知道吗?就是秋天被风吹动的那个柳絮。”后来法王一直笑。
    这些愚笨的人,真的没有惭愧心,在法王这样精通世出世间的大德面前,还如此大言不惭。那个人的水平很低,读的时候也磕磕巴巴,但在那个年代,他成了积极分子的领导,一会儿给法王发脾气,一会儿批斗他们,说:“知道吗?这个语录是很深的,一定要给我好好背诵!”(众笑)所以,我们讲《入行论》的时候,千万不要这样解释错了。
    假如对善法有了欢喜心,做什么事情都很自在、很方便、很容易,否则会经常产生放弃退怯的念头。有些人去听课时,看到下雨了,就满肚子牢骚:“下雨还要去听课,多累呀!最好什么课都不用听,呆在家里多开心!”对他来讲,听课完全是一种压力,这是修习善法最大的障碍。
    我在这么多年来,凡是去一个上师面前听法,都有一种欢喜心,可能也是跟前世的习气有关吧。平时接触领导做一些世间交谈,心里还是有一定顾虑,事后感觉非常累。而听闻佛法的话,不管那个上师讲得好不好,一听说今天是去听法,不是其他的事情,自己马上就精神振奋、非常快乐。在这样的心态下,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而有些人像被关在监狱里一样,天天想着什么时候得到释放,以此心态来闻思修行,绝对不会成功的。
    当然,行持善法要有欢喜心,行持恶法不要有兴趣。有些高僧大德由于往昔的串习力,凡是造恶业的事情,自己从不愿意参与。我们学院有一位大德,每当听到别人说过失或讲些无聊的话时,他脸色马上变了,就不说话了。而一提起弘法利生的事业、大乘佛法的教言,他就兴高采烈,立即打开话匣子。这种情况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人的性格还是跟习气和素质很有关系。所以,大家行持善法要兴致勃勃,造恶业尽量不要有很大兴趣,一旦产生恶念,当下要励力忏悔。
    好,《精进品》已经讲完了。非常非常希望大家精进,不要懒惰,如果有了精进,学佛一定会成功的!
  
思考题
    633、什么叫实行力和控制力?在对治懒惰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运用这两种力?
    634、护持正念的根本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635、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
    636、学习本品之后,你在精进学佛方面有何打算?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下面宣讲《入行论》 第八品 静虑
    丁四(静虑)分三: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二、断除违品;三、谨持对治。
    戊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
    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
    第七品讲了精进波罗蜜多,通过四种助缘、二种力,摒除相续中的三种懒惰。依靠这些教言,比较懒惰懈怠、不愿修学佛法,尤其是相当散乱的人,能够得以改变。所以大家理当再三地串习,这样才能圆满静虑度的资粮。当然,《解深密经》中说:“不仅仅是精进,六波罗蜜多的前几度,也是圆满静虑度的资粮。”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首先在于知见,其次在于行为。没有学佛时特别散乱,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生活没有规律。而学习了佛法之后,生活应该重新调整,以前自己相当懒惰,白天晚上不是迷迷糊糊,就是忙忙碌碌,而现在要从内心中改变过来,这种改变必须要有精进心,如果没有精进风的吹动,即使你智慧超凡,也无法上进。
    因此,大家要认识到精进的重要性,今后不是一两天的精进,也不是一两年的精进,而是要持之以恒地精进。历史上的诸位高僧大德,在多少年中下过工夫?大家方便的时候,也应该拜读一下他们的传记。和他们的精进比起来,我们怎么能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修行人发起精进后,理应将心安住于禅定。安住的方法有多种,最好是先在上师前听闻佛法,再到寂静的地方修持禅定,《学集论》中亦云:“当闻所受法,后住森林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地观察,现在人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的毛病:刚遇到一位上师时,觉得他具足一切功德,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急急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又觉得这位上师具足一切过失,连凡夫人都不如。这种行为不是很好!按理来说,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把这个上师看作有很大的过失,不要抱有很大的希望,后来经过自己的观察,已经认可他了,再去听受佛法、接受灌顶。之后不管他的行为怎么不如法,都应该把他看作具功德者。然而,当今有些现象并不太乐观。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应当听受佛法,在上师面前断除一切疑惑,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然后再趋往寂静的地方,通过修行来调伏自心。这次学习《入行论》第八品,大家应该从内心中发愿:“今后要修一点法。”我在上海开示时,也用了一个世间的比喻说:“人们在办企业的过程中,首先是不认可,然后经过观察认可,最后去实际操作。学佛也是同样,首先是不信,然后逐渐相信,信了以后去学,学了以后去修。所以,修和学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现在大多数人只是学佛,并不是修佛,然而,若没有修行、只是理论上稍微懂一点,其实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数多佛陀诸法理,唯调众生心方便。”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要调伏自己的心,而调伏心的前提必须要实修。
    如果没有长期串习,只是稍微了解一点理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