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2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相也。请谛思之。
  楞严经。阴、入、处、界、之四科。乃融事即理之意。所以一一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地、水、火、风、之七大。乃即理谈事之言。故一一皆云。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前之四科。是随缘不变义。荆溪云。随缘不变。万法即是真如。后之七大。是不变随缘义。荆溪云。不变随缘。真如举体以成万法。并非显性相常住之理。直是开众生性相不二之佛知见也。
  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既知世尊证得后得智。性相一如。于无所分别中。而起不无分别之见。见众生之机已熟。时已至。故曰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乃为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也。乃于方便品。广开显后。即说偈言。偈中开教、行、人、理、四三。以显教、行、人、理、四一。偈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显理一也。凡登初住已上者。皆能见世间之相常。不独如来圆满果德。而有此境界也。凡夫执相常。固成倒见。二乘计相无常。亦成倒见。别人地前。计亦常亦无常。犹是倒见。唯登地人。证道同圆。虽有非常非无常之计。可谓中道之见。非颠倒也。如来所显之理。非但说理。乃即事之理。此等不二之境。并非如来神通妙用。有是言说。直是如来现量境界。登初住者。即有此境。何云尚非其分耶。多宝涌现。以显生死与涅槃不二。固然也。三变土相。并非显大小相融。直是为究十方分身诸佛。分身佛集。并非显一多相即。直是欲使□上新得记人。知如来之应身多。约横而论。称法身之妙体。而起周□之妙应。以证佛果横□十方也。是以至于如来寿量品。开□显本之时。但言成佛以来。甚大久远。是约竖而论。以证佛果竖穷三际。可以不必再约横论也。实则下一段文词。不甚说得圆满。无怪乎印老云弃事说理也。若夫地涌众多一段文。固是私意罔测。须知此品经文。是如来开□显本之弄引。不有众多地涌大士。而□门中受化之众。无以发疑。古德云。大疑大悟。尔若不疑。便不为悟。须知邪疑为障道之本。正疑为发悟之端。如来说寿量品。显本已竟。有不可思议微尘数之大士。获开□显本之益。端赖涌出大士之功也。
  尔但作理边领会。即堕于偏。明于此。即不疑如来成佛之久远也。佛言伽耶得道。指本时之成佛处也。尔意当即此世会。是为误会。既达如来随智而说。乃性相不二之谈。同居即寂光。亦即实报方便。无不可也。故知古之伽耶。与今之伽耶。于佛边论。那有两个伽耶。须知古之伽耶。是本时成佛之处。今之伽耶。是□佛得道之场。约上三土而言。是不二。约但同居而言。是不一也。如此众多久远修成大菩萨众。弥勒竟至不识一人。以其□未开。本未显。本为□覆。彼补处大士。尚不识其一人。余可概知矣。足见开□显本之一§大事因缘。如来一代时教中。唯法华为独唱。故称经中之王。是事事无碍之法门。如来澈证事理不二之体。故能起事理不二之用。到得最后大畅本怀之时。于此经宣示显说事理不二之教。乃开事事无碍之门也。我先太祖立法华之宗。为一乘因果者。本因本果。□因□果。皆是一乘。故曰本□虽殊。不思议一也。
  若必执有久远之实者。类蒙童读古圣之书。而病尚轻。若必认真无久远之实者。其病实重。其时虽无一定之体。而古时本佛先成。今时□佛后应。古今先后。事迹宛然。第一义谛。宁不如是乎。
  智者解法华。以四义消文。印老重在因缘一释。殊不知祗此因缘一释。义含即空、即假、即中。尔重在即空边说。似欠圆满。印老恐人误会。故下此毒口之词耳。
覆安徽江易园居士书
  易园居士慧鉴。年内由味农居士转下手书。藉悉尊夫人生西。及种种感应。深为难得。当即函覆味公。转达台端。确系生西之征。请勿疑贰。良由尊夫人净缘深种。净果功圆。舍报安祥。正恁么时。外仗居士信心笃切资助之力也。内以真如本善受熏之力。上仗弥陀宏愿接引之力。外以众多恳切助往之力。收三力于一时。获成功于一念。见佛法之普度慈航。不我欺也。岁底二十七日。接到味公函。并现洋百元。遂购烛箔数元。于初七晚派净侣十二人。集观念堂。启建佛七道场一期。十一日五□。设供三宝诸天一堂。十四晚。设放瑜伽焰口一堂。法事圆成。理合给写文牒一道。仍托味公转寄。至时请为对灵宣读一周。和箔焚化。但愿七宝池中。莲萼敷荣。华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广度有缘。同生乐土。并冀阖第长幼。均增信心。是山僧之所厚望也。敬请新禧百益。老观宗谛闲敬伸谢肃。 再初六日收到尊夫人略状十六份。遂分散于信心妇女。嘱令见贤思齐。
覆刘瓮东居士书
  辱承不弃。挽以同任曹溪普度之责。何幸如之。然度生之任。不易轻言。自非没量大人作略。何敢慨然自负。即老僧敷搀大教。乃不过做日和尚撞日钟耳。何敢以度生云乎。读来谕。示以中庸之语。谓喜怒未发时。即六祖正与么时。此中不无淆讹。若谓伊川面目则可。谓本来面目则不可也。按明道先生云。未发时气象。似即似矣。是则不是矣。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谓两句共成一意则可。若单取前句则不可。六祖未见黄梅时。闻之即于言下大悟。及至亲见黄梅后。极尽神力。只道得个本来无一物耳。至闻五祖讲到此二语时。始知所得、真未曾有。故申口连道五个何期。此真见性的标准。便是亲见本来的样子。可与正与么时同参。却与居士所得自己之自然性。未免有毫厘千里也。按六祖云何期自性的自。若作自然的自看。恐亦不无毫厘之差。来谕谓若于正与么时。人若返照。未有不知此本来面目者。即可言下大悟。若作如是承当。便算得大悟。古今来悟道者。如牛毛耳。吾恐未必有若尔之便宜也。请居士仍须返照向善恶思不到处。正与么时、亲证六祖话头落处。始信老僧不欺人也。老僧承居士谓非今生蒂结。又何敢自弃。居士果能亲见六祖的严府。幸勿指东话西。请将本来面目、直截道一句来。切勿□词。是所至望。
覆刘瓮东居士书
  前函承 居士挽我共阐南宗。所以哓哓不休。逼拶将去。教居士不必指东话西。直截道一句来。老僧苦衷。原要 居士向不思议中流出。今读 来函。顿见葛藤满地。若如是则辜负老僧多矣。观魂定魄开一语。足见鬼窟里的活计。何尝梦见本来面目。在心经云照见皆空。六祖云本来无物。可谓闭门造车。开门合辙。 居士胸中分明有个自然性在。何与六祖全不相似耶。殊不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矣。又云观自在。即内观也。然既称自在。则一自在一切自在。何以内观便得自在。外观便不得自在耶。言照见五蕴皆空。然既称皆空。则一空一切空。何以内照便空。外照便不空耶。六祖教慧明返照。乃对症发药耳。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居士可谓被六祖转矣。不然何以死在六祖返照句下。如铁钉钉桩耶。罢、罢、吾欲无言可也。今而后。尔传尔道。我讲我经。愧我慧火不炽。不能泮久积之冰。亦可谓佛不度无缘人也。谨呈一偈。以博一笑。偈曰。﹃心空法亦空。声色本无□。个中原不住。体用自然分。﹄居士于意云何。
覆刘瓮东居士书
  读来函。长篇阔论。自谓直截了当。演说真诠。老僧正眼看来。仍在妄想窠里做活计也。若果直截了当。只消一言半句、点明而已。奚必噜噜苏苏费如许之多哉。老僧前上三覆。语语箴言。即鬼窟里活计一语。亦是与 居士佛法相见。 居士若作骂人领会。则本来面目早被鬼迷了也。前所谓辜负老僧者此也。居士自谓一切皆空。一切自在。何以眼见一鬼字。便不能空。不得自在耶。反说老僧起此嗔心。 居士既作一乘法会。贪嗔痴即菩提也。何须落二落三为哉。 居士自谓悟自然性。见本来面目人也。老僧一生为人。总以佛知佛见开示指迷。或直接觌面盘桓。或间接文词往复。字字般若。语语真言。如析旃檀。片片皆香。碎珊瑚。尘尘是宝。 居士尚未知音。乃普天匝地无知音人也。所以维摩居士。只好用一默以示不二之旨。老僧前函结尾用以罢字。大似子期不遇伯牙。只好绝弦矣。请将前之三覆。精详玩索。则臧否自知。毋劳赘辞。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一)
  紫林君士慧鉴。今晨读大教。得悉道念增胜。耿耿热忱。俨然宿种灵芽。逐渐秀发。欣喜倍常。慰无量矣。老朽四明讲席罢座后。本拟夏间摄养精神。初秋赴讲金陵。圆三年前之请。了事后力办前程。精修壁观。不意为宿业所追。蓦鼻牵至京师。不觉又做一梦。大似游香水海。入重玄门。修习如幻三昧。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为诸大心长者。大开不二法门。俾乐法众生。饱餐甘露。可谓得未曾有也。唯月师仅讲四座。即为病魔所挠。于一月前返锡南旋矣。老朽独支斯任。且喜于北方人地两得。始终一如。岂非我个人独得便宜乎。初开讲时。大有天摇地动之势。当兹浩劫之时。好事多磨。未至十日。忽发生国体问题。人心骇震。大半脚跟未点地人。不免摇摇摆摆。所谓境风一扇。功德林凋。直至十月三号圆满。不过二千指耳。目下继祖讲习一会。先办流通竺典。俟明年金融活动。大启华筵。老朽观光红螺后。于重阳前后。即可南还观宗。重理乱丝。多亏精神如旧。堪告慰耳。光阴有限。时不待人。眨眼之间。须防改头换面时矣。刹那不住。如火成灰。宗教学幸注意毋忽。并候定安。 老朽卓三具覆。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二)
  紫林君士鉴。读手教。欣悉灵根勃发。慰甚。惜未悟圆理。不达自他不二之旨。是故云。念佛息微想。拜佛不援他。此则非惟不能相应。亦且不能往生。仍是三途业根耳。若真正为身后大事不隔生死一着。非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不可。若全靠自力做去。纵使能到寤寐一如。如静夜钟声。寒潭明月。随扣击以无亏。逐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足见不仗彼佛愿力往生。欲了生死。难矣难矣。此事须发真实信力。发愿临终往生。平日抱住念佛念头。口中念出。耳里收来。所谓口耳相传。六个字圣凡不隔。然即此便是生死不隔一着也。子其勉之毋忽。 闲示。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三)
  紫林君士慧鉴。一别杳然。不知几隔春秋。读手书。始悉已经七度矣。辰惟精修三昧。何善如之。古云。道高魔长。德修谤兴。近发喉头紧缚之症。亦是业所使然。昔南岳思大祖师。因修三昧。而发通身麻木之症。竟至不能举动。遂自问曰。病从何生。久之。亦自答曰。病从业生。进问业从何生。曰。业从妄念生。妄念从何生。曰。妄念从心生。心从何生。从此拶逼到水穷山尽。和念脱落。始悟心本无生。即入无生三昧。从此其病即化为乌有矣。君之症。必是业所使然。不容疑贰。须知诸三昧中。以念佛三昧为三昧中王。能拔一切业障根本。并能一生登不退地。试看现症发时。唯念佛即能解救。足证是阿伽陀也。且如从前所经过之情形。所发现之幻影。亦是唯识所变。唯业所现。苟能离念。本无此等幻妄境界。请将从前功用。脱底放下。专修念佛一行三昧。此生可以坐进斯道。身后决定亲证莲邦。华开见佛。即闻佛乘。以弥陀为师。以观势为友。闻法得忍后。即可回入娑婆。广化有情。同登彼岸。是为一大便宜事也。幸勿此生错过。切嘱切嘱。肃覆。并候定安。 谛闲复。
覆诸暨杨紫林居士书(四)
  紫林君士鉴。年内二十七日。接到第二次函。读悉与第一次函差者无几。故不奉复。今日三时。接到廿八日函。展读之下。得悉此种病状。并非功用错谬。实是一种鬼障也。文殊释摩诃衍论云。修三昧人。有二十五种障。十种鬼障。十五种神障。鬼障发身病。神障发心病。今居士心地清明。唯喉头阻碍。是鬼障无疑。直须生大惭愧。认真忏悔。此为夙孽深厚。使尔三昧不得成就。其忏悔之法。当于佛像前。沥胆披肝。痛哭陈情。将现生所作所为。直心吐露。是则名为洗心忏悔也。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且念佛观法。与寻常通途念佛不同。通途名为持名念佛。今此念佛观法。当念如来法身也。言法身者。谓佛之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六波罗蜜生。从慈悲喜舍生。从三十七品助菩提道生。从如是等无量功德智慧生。当作如是观也。此即可以以攀援心。暂时维持之忏悔也。若谓饮酒一杯。能痊二三日病。破犯荤腥。更得灵应。此即为彼所转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