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谛闲大师遗集-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彼六七。此中发愿,兼彼八九。盖发愿不出四宏誓。众生无边誓愿度,即恒顺众生义。余三誓,即常随佛学义。又一切行门,皆当发愿。如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是也。余可例知。愿者导也。如不发愿,譬如迷途而无引导。所以念佛生西,必应发愿,愿生彼国。普贤行愿品言。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可知发愿之要矣。回向具三义。一回因向果。谓回此胜因,趣求胜果。二回事向理。谓回其事修,达于理体。三回自向他。谓回己功德,普利一切。所有礼拜供养等,无论作何行门,皆应如是回向。则功德增胜矣。如通常所诵回向文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回因向果也。上报四重恩,乃至同生极乐国。回自向他也。曰庄严佛土,曰发菩提心。即显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圆融理体。回事向理也。当作是念者。当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也。须知诸佛如来,是正□知海,大慈悲海。一切众生,本来皆在诸佛心内。故众生心想佛时,诸佛如来,即入众生心想中。所以我之供养,乃至发愿。一切诸佛,无不悉知悉受。作是观念,便是起深信解。如是信解,是真礼佛。如是礼佛,则十方不离当处。三世不离一念。一切如来如对目前。其功德不可思议矣。
  (己)二喻。
犹如生盲之人。于大众中,行种种惠施。虽不见大众诸人,而知诸人皆悉见己所作。受己所施。与有目者行施无异。
  为遣疑故,而来此喻。疑云。诸佛悉知悉受,心想如是耳。未能亲见也。遣之曰。何必见而后知其然哉。譬如盲人。于大众中,广行檀施时。彼诸大众,实见所作。实受所施。盲人心中,既已了了而知。则与有目人行施时何异。初何待于见乎。生盲,喻行者无始以来无明覆障。又目者,喻开佛知见诸大菩萨也。
  (己)三合。
行者亦尔。虽不见诸佛,而知诸佛皆悉见己所作。受我忏悔。受我供养。如此解时,即是现前供养与实见诸佛供养者,等无有异也。何以故。以观见佛心故。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生盲行施时,既能心知。故眼虽不见,而与能见者同。行者亦然。供养忏悔时,虽不见诸佛,而心中则了了能知。云何知之。盖知一切诸佛,大慈大悲。怜悯我摄受我故。如是信解,是能观见佛心矣。以见佛心故。则供养时,便知诸佛现在其前。故曰即是现前供养。此与诸大菩萨,实见诸佛供养者,等无有异。文中即是,原误即时。然上文云,悉见悉受,正明其即是现前。因即是现前,故与实见者无异。且下科云亦是,与此中即是正相应也。
  (戊)二假想观。分二。(己)初佛身观。二供具观。初中二。(庚)初直示。二释疑。今初。
又若能想作一佛,身相严好。乃至能得想作无量诸佛。一一佛前,皆见己身供养礼拜者。亦是现前供养。何以故。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
  假想对实事言。谓并无佛像,心中想作一佛。亦未礼拜,心中想作礼拜等也。此假想观道理,下释疑中详言之。极为精妙。其行法之善巧,尤便行者。因凡夫所想,无非攀缘名利。起贪嗔痴。若不能六时行道者,于正课外,修假想观。可除妄想。一也。又遇病时,或在旅次,不能修实事观时。修此观门,可免旷废。二也。但不可误会修此即足,竟废实事耳。须知假想实事,既俱重在修观。则凡假想观文中所明之理,即通于实事观。非专约假想言也。总之。假想观,是全理以成事。实事观,是即事而显理。理事必须融通。是故行者应既修假想,更修实事。修实事时,并修假想。如此理事双融,观行尤易成就。方与大师并立二种观门之本旨合也。此理必应知之。身相严好者。身谓应身。凡夫心想劣,只能先观应身也。相者三十二相。好者八十随形好。严者庄严。谓先想一佛,相好庄严。继想己身,在于佛前,供养礼拜。须一一与实事无异。乃至想作□满法界无量诸佛,一一相好庄严。一一佛前,皆有己身供养礼拜也。念佛人最好即想阿弥陀佛。最好依十六观经,先观丈六,或八尺紫金色身。在七宝池上,宝莲花中。圆光化佛,相好庄严,具如经说。须知观想佛身,当知所从。则易成就。有观见一佛时,即观见无量诸佛。不必贪多,令观难成也。如观经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此数句经文,修假想观者,不可不知。亦是现前供养者。谓不但前一番,即今番假想观成就时,亦与亲在佛前供养无异。成就者,一一明了如对目前也。何以故下,引观经证成。是心作佛者,明其修功。是心是佛者,明其性具。盖作乃全是而作,所谓全性起修也。是乃全作而是,所谓全修在性也。是故经言。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云。诸佛正□知海,从心想生。皆是显此性修不二之理也。此中引之者。谓既佛是心作,心即是佛。可知假想若成,无异现前见佛矣。
  (庚)二释疑。分二。(辛)初明假想非妄。二明感应俱成。初中三(壬)初直明非妄。二远胜二乘。三径齐菩萨。今初。
问曰。前之一番供养,实有道理。可与现前供养无异。此后一番想作佛身者,则无道理。何以故。以实不见佛身,假想作见,即是妄想相故。答曰。佛在世时,所有众生现前所见佛者,亦是众生自心作也。是故经言。心造诸如来。以是义故。即时心想作佛,则与彼现前见佛一也。
  释疑文中。发明一切唯心,自他不二之理。极精极透。行者解此,当益知观行之要也。问意以前番实事观,本有佛像。则作观时,谓与真佛现前无异,其理不诬。今则虽云见佛,然本非实有。但由假想所作,可云妄想之相耳。而云亦是现前供养,不合理也。问者误矣。须知佛像亦本非实。亦由心想作成。既佛像可作真佛观。则想成之佛,亦可作真佛观。其理一也。答义则更深进。盖不但佛像为心作。即佛在世时,众生现前见佛,亦是众生自心所作。欲明此理,当先明吾人何以能见。世人但云眼见耳。若眼见者,一切木石,雕琢为眼,何不能见当知所以见者,实由八识见分,缘于八识中变现之相分。然后见义成也。试思事物经眼,若未加以注意,便见如不见。何以故。八识中无其影相故。由此可知,必由自心中见相二分作用,方成为见。非心作而何。又如闻说某事某人,初未眼见也。然使心随所言,而摹拟其状。便尔了了,如历其境。如□其形。益可证明全由八识中见相二分作用矣。唯识道理,如是如是。此理既明。则于现前见佛,亦是心作,不烦言而可解。是故下引华严经为证。心造即心作也。依此经义。则即时心想作佛,与彼现前见佛者,岂有二致乎。
  (壬)二远胜二乘。
又复乃胜二乘现见佛者。何以故。以彼二乘所见之佛,实从心作。由无明故,妄想曲见。谓从外来,非是心作。故即是颠倒,不称心性缘起之义。是故经言。声闻曲见。又复经言。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言如来者。即是真如净心,依熏缘起果报显现。故名如来。彼谓心外异来,故言不能见也。我今所见诸佛,虽是想心所作。但即能知由我想念熏真心故,心中现此诸佛。是故所见之佛,不在心外。唯是真心之相,有即非有。非有即有。不坏真寂。不坏缘起。是故胜彼二乘现前见也。
  此明想心见佛,胜于二乘现前见佛也。何以故下,正释其义。二乘见佛,亦由见相二分。故曰实从心作。而彼不知,谓从外来。此即无明颠倒,妄想曲见。何以故。与心性缘起之义,不相称故。心性缘起者,谓一切法皆缘起于心性。即唯心所作之意。二乘谓从外来,便是心外取法。故言不称。不称者,不合也。邪道即谓曲见。不能见如来者。二乘无明未破,昧佛本旨。故虽觌面,而不相契。盖如者,即谓真如净心。来者,即谓依熏缘起。诸佛号为如来,即是彰其真如依熏,显现极果之义。而二乘则谓,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是于一心之外,异有所来矣。与佛本旨相背,故言不能见也。而由想心见佛者。即能知所见之佛,不在心外。夫显现之相,不离真心,是为有即非有。即复真心依熏,显现起相,是为非有即有。有即非有,妙有即真空也。故不坏真寂。非有即有,真空即妙有也。故不坏缘起。可知想心见佛,合于佛旨,便是能见如来。胜彼二乘现前见佛,而谓为不能见如来者远矣。
  (壬)三径齐菩萨。
又若我以想心熏真心故,真心性起,显现诸佛,而言是妄想者。道场会众,皆以见佛之业熏真心故,卢舍那佛在于真心中现,彼诸菩萨,亦是妄想。若彼菩萨所见之佛实从心起,见时即知不从外来,非是妄想者。我今所见诸佛亦从心起,亦知不从外来,何为言是妄想。又复彼诸菩萨所修见佛之业,悉是心作,还熏于心。我今念佛之想,亦是心作,还熏于心。彼此即齐。是故彼若非妄,我即真实。
  此明观想见佛,与十地大士见卢舍那佛,事理相同。何以故。皆是真心为因,想心为缘,因缘和合,现起佛身相好故。盖华严道场中诸大菩萨,所修见佛之业。悉是心作也。即以此业,还熏真心,现起千丈卢舍那佛。此佛实从心起,不从外来也。然则与我观想见佛之为心作心起者,毫无差异。彼若非妄,此云何妄耶。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即报身佛也。上来初明现前见佛,亦是心作。继明不知心作,不见如来。更明菩萨悉是心作心见。明此三义。则观想见佛,非是妄想之相,更复何疑。(校上来原本卷十九竟。)
  (辛)二明感应俱成。分四。(壬)初重明同体心性。二明依想得见真佛。三生佛互论熏心。四结成感应不二。今初。
问曰。若一切诸佛,唯由众生自心所作者。即无有实佛出世。答曰。不妨一切诸佛出世,而即是众生自心所作。何以故。谓由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同一净心为体故。然此净心全体唯作一众生,而即不妨全体复作一切凡圣。如一众生,是净心全体所作。其余一一凡圣,悉皆如是。一时一体,不相妨碍。是故若偏据一人以论心者。此人之体即能作一切凡圣。如藏体一异中,释此义也。由此义故。一切诸佛,唯是我心所作。但由共相不共相识义故。虽是我心能作诸佛,而有见不见之理。如共相不共相识中具明。
  若明得现前见佛,亦是心作之理,即无此疑。但恐不得意者,犹未了解。故复举同一净心义,以明感应道交,自他不二。明乎此,则无疑不释矣。答中,不妨诸佛出世,即是众生心作者。谓虽唯是心作,不妨有出世之佛也。盖以一切凡圣,同一净心为体。故约一人言。虽此人心体,能作一切凡圣。而约净心言。则全心体作一众生者,即全心体复作一切凡圣。此一一凡圣同于一时,同一心体,不相妨碍之义,如前藏体一异中广释。总之。净心既同。我心如是感,佛心即如是应。感应道交,即是以心印心。故不妨诸佛出世,即复唯是心作。譬如一室千镜,光光相照。虽不妨一镜光中,□摄他镜。然不可谓一镜能摄他镜者,便无一切镜也。然则□法界中,一切凡圣,心心相印。虽不妨一人心内,能作诸佛。然何可谓一心能作一切佛者,便无出世之佛乎。此下复有疑词。疑云。既不妨诸佛出世,即是众生心作。何以众生有见有不见。释之云。见不见之理,前释共相不共相识中,亦已具明。盖虽是众生心作。然必作而相应,则成共相识而能见。若不相应,便成不共相识而不得见也。此义下科更为详释。
  (壬)二明依想得见真佛。
以是义故。若能方便假想者,此想即熏真心。与诸佛悲智之熏相应故,于真心中显现诸佛,自得见之。此所现之佛。以我假想见佛之业,与佛利他之业相应,熏心起故,此佛即是我共相识也。是共相识故,即是真实出世之佛,为我所见。若无见佛之业,与佛利他之德相应熏心者,一切诸佛虽是我净心所作,而我常不得见佛。
  以是义故句,牒上共相不共相识。若能至所见,释成共相识。此中可分为三。初明得见之理。方便假想者。假想即是修观。修观即是方便。又修观中,亦自有方便之道。如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是也。此想即所谓见佛之业。悲智之熏,亦即下文诸佛利他之业。以此业为大悲大智之所熏起故。见佛之业熏心为能感。诸佛利他之业为能应。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