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2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年希望我讲这部经的三个人,台湾的开心法师,都过世了、都不在了,黄念祖老居士。开心法师跟我讲过十遍都不止,我都没有留意到。他说法师,你一定要讲,你不讲恐怕以后没有人讲了。我当时不敢答应,经太长、太大了。遇到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也一再劝我,我都说这是值得考虑。真正接受是第三次,韩馆长往生之前几天对我要求,希望把这部经讲一遍,留一套光碟或者是录音带给以后的人做参考。我安慰她,答应她了。以后到新加坡,谈到这桩事情,李木源居士就发了大心,代表韩馆长启请,正式启请,还在新加坡居士林建了两个铁塔,作为讲《华严经》的纪念。铁塔下面有个盒子,就是藏了一套《华严经》,藏在那个地下,真的是不容易!
  我过去在台湾讲过一次,没有这么详细,自己也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断断续续十七年,因为常常出国,出国就停下来了,大概每年回到台湾可以住三个月。讲了一半,《八十》讲了一半,《四十》也讲了一半,没讲完,以后就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彭际清说是中本《华严》,所以我就很中意中本《华严》,大本《华严》我就不想讲了。《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你就晓得这也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一部大经。从新加坡开讲之后一直讲到现在,从经文上说大概讲了八分之一,不止十分之一,应该是八分之一。可是往后面愈讲愈深,愈讲味道愈浓,许多同学也都听出味道来了,很难得,非常有受用。听这部经要记住,用念佛法门的方法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这一生得圆满的成就,那就对了,不必去修法界观。
  后面说「大科第二」,第二个大段,「三百四十六偈半,正说胜德分竟」,到这个地方这一大段讲完了。下面是「贤首品」第三个大段。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七一卷)  2007/11/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7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大文第三」,最后一段,「第一智慧下」。第一智慧是经文,下面一共有九首颂。这第一当中不应该空字,第一智慧下。「校量劝持分」,清凉大师下面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此广大用,人皆有分,见而不习,诚为自欺,故中人可劝而进也」。这个广大用就是前面第二大科,就是第二大段一共有三百四十六首偈,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说明十信位菩萨的殊胜德用。在此地贤首菩萨告诉我们,这个广大德用每个人都有分,一切众生各个具足。你看跟世尊在经上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出现品」里又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三百四十六首偈颂,赞扬十信菩萨的殊胜德用,与佛所说的字字都相应。
  确实,有许多众生没有这个缘分,虽然得人身,一生闻不到佛法;或者闻到佛法,不是真的,假的很多,不是真佛法;是真佛法,又未必能遇到大乘;遇到大乘,未必能遇到最上乘,最上乘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我们都知道,世尊示现成佛之后,在定中所说的,二七日中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出他彻悟之后亲证的境界。这不是比量,是现量,这就是诸法实相,真实不虚,告诉我们人人有分。我们现在见到了,这真不是容易事情,就像开经偈上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有幸在这一生当中遇到了,遇到怎么样?遇到不学,这个习是认真的学习,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有缘遇到了,遇到了你信不信?很多人不信,遇到不相信;信了之后能不能解?都不容易的事情。解了之后能不能行?清凉大师在此地说这几句话,见而不习,习是行;换句话说,他已经相信了,已经理解了,他还不肯干,不肯干就被淘汰掉了,诚为自欺。
  实在说,他为什么还没做到、做不到?这个事情,早年,这个话要说起来,五十六年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大乘经教你要不能落实,你并没有理解,听是听得很多,听不懂,这么多年来我们亲身的体验。所以在教学当中我就很清楚,什么人能听得进去?印光法师说得好,一分诚敬,他听懂一分;二分诚敬,他听懂二分;不真诚、不恭敬,佛来给你讲,你都没听懂,诚敬能入。现在的人有几个人有诚意?有几个人知道恭敬?不诚不敬,不但佛法没分,世间法也没分,都要从诚敬入门。所以现在学校,你看看学生心浮气躁,那我们到学校去教叫白教了。
  世间法都要专心、专一,他才能够契入,何况是出世间的大教,没有诚意那怎么行!什么叫诚?这诚意,儒家也讲「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要从儒家来讲,他没有诚意是他没有智慧、他没有致知。为什么没有智慧?他的烦恼习气没断掉,叫格物;物就是欲望,是贪瞋痴的习气,格是格除。这些贪瞋痴习气没有把它除掉,所以他智慧不开;没有智慧他意不诚,起心动念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怎么能入门?佛法教我们先断烦恼,教我们怎么学法?我们学净宗同学都是遵照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的「净业三福」,这是我们学习最高的指导原则。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有没有做到?这四句做不到,诚就没有,所以非常重要。我们想在这一生成就,这四句是什么?是我们做人的根本,人都做不好,你怎么能学佛?哪有这种道理!所以这些年来我们特别提倡、强调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你不能不知道。
  佛法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了,早年间,我们可以说第一个五百年,二千年是四个五百年,第一个五百年小乘法挺盛,成实宗、俱舍宗。这是禀承世尊的教诲,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佛法跟念书一样,要按部就班来,先学小学,再上中学,再上大学。小学、中学没有学,一下就上大学,释迦牟尼佛摇头,不承认,你这个学不好,所以小乘挺盛。唐朝中叶以后小乘就衰了,中国这些学佛的出家在家的不学小乘,为什么?回过头来用中国儒跟道代替小乘,真的好,所以唐朝中叶以后,儒释道的关系非常密切。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儒家讲得好,讲得很透彻。所以我们强调学弟子规,弟子规做不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两句落实在生活上,学习,落实在生活上就是弟子规。慈心不杀,这是讲因果,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你说重不重要?末后一句,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三部经是根,儒释道的三个根。佛的根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建立在弟子规跟感应篇的基础上,没有弟子规、没有感应篇,十善业道你做不到,这是真的。
  现在佛为什么这么衰?出家人不能持戒律,为什么不能持戒?十善业没做到,那戒律当然没法子持。在家信徒,经上展开「善男子,善女人」,那个善的标准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也没做到。所以我们研究探讨为什么做不到?没有感应篇的底子,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所以做不到。现在我们明白了,不能不努力认真的补习,一定要把这三个基础落实,然后我们才真正能做到三皈五戒、沙弥律仪,不要讲得太高!这是净业三福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建立在前面第一条的基础上,如果我们没有「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就不能落实。头一个跟你讲三皈,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前面基础,三皈是真的,五戒也是真的,才真正能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有这个基础才能够进入大乘。
  大乘头一个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菩提心,发不起来。没有前面两条的基础,你怎么能发菩提心?菩提心发出来之后,还有一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那个因果是初学的,这个因果是菩萨学的。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真的很多菩萨都不知道。所以这句话你要真正明白了,真的懂得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里面的净土法门,这老实告诉你。然后这才「读诵大乘」,这是自己成就。
  末后一句是帮助别人,「劝进行者」。清凉大师最后这里说「故中人可劝而进也」,劝进行者。你看看清凉大师这个话,不是上上根人,也不是上根人,中根以下可以劝他来进修。如果我们连这句话都没分,那自己要承认,我们大概是下下根人,中下根人可劝而进也,那我们是下下根,劝了也没用。没用我们还在这里学,那学了有什么意思?不能说完全没用,也有用,阿赖耶识里头落下华严的种子。这个种子非常可贵,这一生当中不起作用,还是受业力支配,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如果我们真的觉悟了,我们先扎三个根,然后再努力补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我们来补修这个功课,一定要达到标准,那我们就是中根人了。中根人阿赖耶识里面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种子,纵然不能在《华严经》里面开悟,《华严经》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对於净宗的信心坚定了,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决定生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大华严的世界。《无量寿经》上,你们看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第二品「德尊普贤」,这就说明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世界?是大方广佛华严的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所以净土五经最后一部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你看这几句话多重要。
  听完菩萨殊胜德用,最后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个德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为什么失掉?那就是佛讲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天天打妄想,起心动念全是妄想分别执著,严重的分别执著,所以把这样殊胜的智慧德相障碍住了。不是没有,障碍住了,除掉障碍这就现前。我们如果是中根,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上根,这叫有志气,不能把自己提升,那就太可惜了。下面有九首颂,我们先看第一首:
  【第一智慧广大慧。真实智慧无边慧。胜慧及以殊胜慧。如是法门今已说。】
  清凉大师很难得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明,这首偈是总结前面所说的,「略就六慧结之」,用六种智慧。这六种智慧就是『第一智慧,广大智慧,真实智慧,无边智慧,胜慧,殊胜慧』,跟我们说了六种。所以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就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这不是从外头来的。我们现在要反省一下,我们现在是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好像没有智慧。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无量无边的智慧,怎么说?悟了就叫智慧,迷了就叫烦恼。这就明白了,无量无边智慧是真的,迷了自性,智慧变成烦恼,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变成三途六道,变了。这个变就是大乘教里面所说的唯识所变。识就是迷,妄心不是真心,真心能现,妄心能变。
  如何把妄心转变成真心,问题就解决了,法相宗里面讲「转识成智」,就解决了。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为平等性智,这两个是因上转,我们在这上下功夫。这两个转了之后,阿赖耶跟前五识自然转了,连带转了,所以叫果上转,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这就回归自性。所以要知道转从因上转。第六意识迷了的时候是分别,觉悟的时候是妙观察智,妙慧,第七识是执著,执著我,觉悟的时候叫平等性智。有「我」决定不平等,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傲慢心生起来。所以佛在经上讲,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这个四大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学来的,迷的时候它就有,觉了的时候它就没有,迷了就有。我见,执著我;我爱,我爱就是贪;我痴,愚痴;我慢,傲慢。你看看,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贪瞋痴三个根本烦恼。但「我」是根,如果没有我,这三个都没有了。
  所以《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要学什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这都没有了。四相有一个,统统具足,那是迷,觉了之后没有。觉了之后这些众生是什么?就是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觉悟之后,你看到所有众生都是佛,这礼敬诸佛。虽然都是佛,我也是佛,佛跟佛,自己谦虚,尊重别人,都是诸佛,平等的。我们自己总以为比别人高一等,错了,比别人高一等,你的迷轻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