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千万别成熟-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同样是演算数学题,换在了课堂上,陈景润就感到不幸福。他口中呐呐,含糊不清,学生更是如坠云雾。他一次次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学生对他、还有数学也失去了耐心。这样的心境,再加上生活的过分简单随意,对他身体造成了伤害,他一年住了6次院,做了3次手术,成了有名的“病秧子”。
  在这样的窘况下,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研究,他十分艰难地“啃”完了华罗庚的新著《堆垒素数论》。同时,他还开始为可能的失业做准备:节省每一分钱,以在失业后还能维持一段生活,让他能继续进行数学研究。至于以后怎么办,就不想了。对于数学他才思敏捷,可对于生活,他不愿动脑甚至无从动脑。
  一次,陈景润所在中学的校长见到厦门大学校长、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王亚南,立刻好好地把陈景润质疑了一番。王亚南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厦大最好的学生。他认为,即使陈景润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那也只是他不适合这个工作。王亚南把陈景润带回了厦大,把他安排在厦大图书馆,却又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潜心研究数学。
  1954年,21岁的陈景润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对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的一个结论提出质疑,并做了改进。华罗庚从文章中看到了陈景润超人的数学才华。于是,1956年年底,陈景润又被召回北京,在数学研究所作实习研究员。
  华罗庚所长提出: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去奋力摘取那颗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
  当时,陈景润住在中科院数学所集体宿舍的病号房,按照规定,晚上10点必须熄灯。熄灯之后,陈景润总是拿着纸和笔,到楼内洗手间席地而坐,埋头计算题目,常常通宵达旦。别人问他:“我经常失眠,就怕缺觉。我睡得比你多,精神没你足,这是怎么回事?”他想了想,认真地回答:“失眠说明不缺觉,应该起来工作。”
  为了摘取歌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规定自己每天凌晨3点学外语,每天去图书馆。他投入到了痴迷发呆的程度。中午闭馆时间到了,管理员大声地问里面是否有人,全神贯注的陈景润听不见。等他发现自己被锁在里面,就又回到老地方,扎进书堆里去了。
  


聪明人最愚蠢,呆傻人最智慧(2)


  他的生活简单到了只是让他活着的地步,经常衣冠不整,脸上带着肺结核病人特有的红晕,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一次撞在树上,还说:“对不起。”一时传为笑谈。
  其实,外表平和的他骨子里是一个心气极高的人。1957年,林群如(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问他:“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他回答:“打倒维诺格拉多夫(苏联的世界级数学权威)。”对他的执著和痴迷,人们也有议论、误会,甚至嘲讽,他无暇顾及。
  正在这时,“文革”开始了。陈景润理所当然地被批判了,他是修正主义苗子、白专道路典型、白痴、寄生虫、剥削者。过了一段时间,病重的陈景润回到了自己6平方米的小屋。虽然下面的锅炉房烟熏火燎,小屋里没有桌椅,但他又可以趴在床上读书运算了。他多么想躲在这颠倒了的世界里的一角,安静地搞研究啊!但总是有人不能忘记他,每天都有人来敲门查户口,还把他房间的电灯铰了下来,开关线也拉断了。陈景润买来一只煤油灯,在窗玻璃上糊上报纸遮光,神经极度衰弱的他在黑暗中挣扎着生活。他惟一的心灵安慰就是数学,6平方米的小屋成了数学研究的天堂。
  后来,环境有所好转,允许他去图书馆了。支持他的人们把他藏在一个小书库的幽静角落里。更为宝贵的是,由于一些研究员的坚持,数学所一直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从未间断。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见到了面包,一个久涉沙漠的人见到了水,长久压抑的工作热情极大地爆发出来。因他多年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已经掌握了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大学还学过俄语,这些积累终于得到了充分施展。
  1973年春节,新上任的数学所领导看望了陈景润,还送了他一些水果。已被人遗忘多时的陈景润激动极了,这是第一次有领导来看望他。他端详着水果袋:“这是水果,我吃到了水果,这是头一次。”他把自己锁进小屋,再也没出来。春节假期过后第一天上班,他就把一份手稿交给领导,说:“这是我的论文。我把它交给党。”
  就这样,一个世界奇迹诞生了:在恶劣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6平方米的小屋,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和一只笔,演绎了几麻袋的草稿,证明了“1+2”———后来被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德国数学家李希特命名为陈氏定理。他们认为陈氏定理是“筛法”的“光辉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赞誉不胜枚举。
  而此时的陈景润,生命已几近垂危。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陈景润住院治疗。
  由于徐迟的报告文学《歌德巴赫猜想》的发表,陈景润闻名遐迩。其原因,一是他的成就,二是他的“怪”和“笨”。当时,许多老百姓把他的“怪”和“笨”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于,陈景润的这种特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里知识分子形象的范本。
  1978年,陈景润在医院对女医生由昆一见倾心,也就有了陈景润人生中惟一一次分心。不要说恋爱,陈景润和女性相处的经验都没有。他费尽心思找到了和由昆一起学习外语的借口,尽管由昆并不欢迎,但陈景润还是用英语说出了:我爱你。由昆马上用中文回答:“这不可能。”这时,陈景润的执著再一次显现出来,他仍然毫不停歇地进攻。慢慢地,由昆了解了陈景润,她终于接受他了。
  1980年,47岁的陈景润和29岁的由昆结婚了。迟到的爱情和婚姻更容易让人沉醉,然而,陈景润仍然每天工作小时以上。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蜜月开始还没几天,陈景润就独自一人回到了他在中关村那间6平方米的小屋。他有自己的生活规律,也许他11点就要休息,也许到后半夜2点又要起床。而实际上,他又多么需要妻子的照顾!
  陈景润“在科学上是巨人,在生活中是孩子”。早在厦门大学读书时,陈景润就不会照顾自己。他只有在十分饥饿时才去吃饭,衣服也要等到迫不得已时才脱下来,放在盆里浸一浸、搓几下,拿起来晾干就算洗过。1952年,系里开展思想改造活动时,陈景润才当众保证以后每天刷牙、洗脸。但没坚持几天,又搁下了。结婚后,陈景润也逃避刷牙,每次都被由昆“揪”来刷牙。陈景润刷牙的时候常常用力过大,把牙龈都刷出血来,由昆十分心疼,干脆替他刷。1984年后,陈景润一天刷两次牙,一周洗两次澡,两天刮一次胡子,两周剪一次指甲。这一切他自己都干不好,是由昆替他做和教他做。
  对数学的挚爱,已使他忘记了一切外在的事情:饥不知食、食不知味,与人交谈口中呐呐不知所云、神情恍惚……这一切实在是由于过分投入而进入了忘我状态。除了事业,陈景润对做人的其余一切视而不见,目不斜视地向着既定目标。他竭尽全力发展了自己卓越的数学才能,而另外的方面则显得低能,以至于成为世人眼中的“怪人”、“畸形人”。但是,正是因为“怪”,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陈景润的“怪”和“笨”是与他对数学的偏爱与痴迷分不开的,“怪”和“笨”成就了陈景润。
  1984年,陈景润从书店出来,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不省人事。几个月后,主管国家科技工作的方毅见到他呆板的“面具脸”,指示赶紧去医院做检查,被确诊为帕金森氏综合症。自此,病魔一直纠缠着他。在生命的最后年里,他依然呕心沥血地做着冲刺。在最后的几个月里,陈景润痛苦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了,手中还握着一本数学书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元痛惜地说:“你就放弃它(歌德巴赫猜想)吧。你已取得的成就,至少本世纪无人能望其项背!”陈景润摇头,缓慢又坚决地说:“不!”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带着不能企及“1+1”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遗憾,和不屈不灭的永恒追求,走了。他死不瞑目。
  2002年3月20日,是英国和美国两家出版公司悬赏100万美元解决歌德巴赫猜想两年期限的最后一天。可是直到截止日期,仍然无人有缘。
  这曾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屈居于6平方米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用一只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他那瘦弱的身躯何以创造出这样的辉煌?
  一个人的成功度和他精力的集中度成正比,能够到达成就巅峰的人,必是那些能够在某一个领域学有所专、研有所精的人。如果集中心力于某一个领域,全力以赴,那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正因如此,这样的人不可避免地、在他们所不擅长的领域就表现出所谓的“低能”,甚至成为别人的笑柄。亚当·斯密写出《国富论》这一经济学的不朽名著,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家庭理财;牛顿能解读自然奥秘,却也为自己的大猫和小猫开了一大一小两个门洞;作家流沙河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不知道打电话是先拨号还是先把听筒拿起来;哲学家金岳霖居然会忘记自己的姓名,不得不求教于自己的洋车夫……
  时间短促,不仅因为人生短暂,更由于人事繁杂。因此,必须集中精力,把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用在重要的事情上。唯有如此,才能超越芸芸众生成为一个成功者。当然,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因为人的欲望太多,诱惑也就难以抵挡。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尔曾这样评价:“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邓小平说:“中国有1000个陈景润就了不得!”
  ☆天才有时会有些怪、异、蠢、笨、呆、傻、痴。凡是常人有的,他们很少有;凡是常人没有的,他们却多有一些。
  ☆有人敏感,满眼都是彩儿;有人迟钝,眼前什么也看不出来。敏感地盯着别人,迟钝地装着自己。盯着别人的聪明,装着自己的智慧。前者小胜,后者大成。
  NO。20
  聪明人最愚蠢,呆傻人最智慧
  ———叫人很难想象的数学家陈景润
  从特定的角度说,不呆、不傻、不笨,不会成就事业;数学家陈景润就又呆,又傻,又笨。
  引子
  悟道


懂得获取的是小聪明(1)


  懂得获取的是小聪明,懂得放弃的是大智慧
  151
  麦哲伦是葡萄牙人,有20年的军旅生涯,对航海探险有浓厚兴趣,多次向葡萄牙国王请求率队远航,被讥讽为“异想天开”、“狂妄之举”。这样,他不得不移居西班牙,并屡次请求西班牙国王答应他的请求。终于,他得到了恩准,于是有了环球航海的壮举。
  1519年他率5艘船上的265人出发,越过大西洋,沿着南美洲的东海岸南下,经过现在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在1521年4月到达菲律宾。这时,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已经只剩下3艘船了。
  因为西班牙国王令其扩大版图,他也想以此邀功,所以每到一地,麦哲伦都以强迫那里人信基督教为手段,使其皈依西班牙。到达菲律宾后,他采取同样手段已经把宿务岛上的酋长变成了孝忠于西班牙的基督徒,但离宿务岛不远的马克坦岛却不接受他的要求。岛上的酋长还发誓杀掉一切背叛的人,这更使他恼怒。
  麦哲伦率60名水手,发起了向马克坦岛的进攻。虽然,他们使用的是枪,而对付的是矛和箭,但对方的人太多了,他们寡不敌众。于是,麦哲伦派人去烧土著人的房子。结果,烧房子的两个人被打死,麦哲伦的腿也中了一箭,他不得不命令撤退。而他的人一听撤退就乱了,自顾逃命,他便被乱枪刺死。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在美国西雅图出生。他的父亲是西雅图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法律界的一位活跃分子,曾当过华盛顿律师协会主席和几任美国律师联合会主席。他对盖茨的期望就是将来也做个律师。1967年,父母送盖茨进入西雅图收费最高的湖边中学。
  湖边中学重视在某个方面独树一帜、表现突出的学生,它会给这些学生许多特权,自由和随意活动的空间,允许他们去做愿意做的任何事情,有时,甚至是超出学校规定范围之内的事情,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