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蒙牛内幕-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候,牛嫂申淑香正带着一对儿女在上海旅游。当耳闻目睹,得知母子三人每天住廉价的旅馆,下便宜的饭馆,出行都要算计怎样省钱的时候,两位记者困惑了:牛根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呼和浩特,他们满耳听到的都是牛根生的大方、豪放:在伊利、在蒙牛……

  而在上海,两位记者在“一城之中”透视到了这个人的“两面性”:那一边,牛根生挥金如土,动用自己的红利颁给上海经销商江红40万元的重奖;这一边,牛根生与家人锱铢必较——妻子、孩子每月花多少钱,都有定额,如有超额,自己从各月中平衡。

  副董事长刚接回“凌志”的时候,牛根生的女儿开着兜了一圈,感觉“真爽”,爱不释手,于是,有点不死心地问:“爸,这么好的车,你真的就送给邓伯伯啦?”牛根生答:“当然是真的。这还能是过家家吗?”女儿怅然若失——要知道,她已经有3年驾龄了。

  有一次治国与副总裁孙玉斌聊天,孙说:“这么多年,牛总这样的领导,不要说遇过,就连听也没听说过。牛总要是不成功,老天爷就不公平。”

  2。牛根生的捐股时间表

  (1)发轫:2002年底

  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在无数次的散财之后,牛根生试图把这种散财制度化、流程化、永久化,即便在他百年之后,也能为蒙牛的发展保驾护航。

  2002年底,牛根生开始考虑捐出自己的全部股份,成立一个保障蒙牛百年发展的基金。一边是家人,一边是企业;一边是家财万贯,一边是基业长青……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老牛专项)基金的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牛根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财富轮回》)

  (2)提上议程:2003年圣诞节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式向负责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表示,等公司上市后,他就捐出股份,成立“老牛专项基金”。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讨论蒙牛上市的事情,会后他突然把律师叫到一边,告诉律师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献出来,原则是“不能继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让律师去做一个方案出来。律师听后非常激动,说:“这哪能,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是在开玩笑吧。”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和律师一样感到不可理解:“当时挺震惊的。以前穷,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到现在了,却什么都不给孩子留,全捐出来了。”这个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围扩散开来,儿女、同事、亲友、政府官员……(《中国企业家》杂志:《牛根生的“共产实验”》)

  (3)实质操作:2004年6月上市后

  2004年6月,蒙牛在香港上市。“老牛专项基金”的建立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其间,中外律师往来返稿数次。

  牛根生家人分别签署认可文书。

  牛根生签署捐赠协议。

  2004年8、9月,蒙牛生产经营例会两次通报“老牛专项基金”的推进情况。

  2004年11月2日,在蒙牛缘园小区中心会馆,牛根生向1200多名员工作了企业文化辅导。辅导结束时,牛根生向广大员工系统通报了自己的捐股进程。

  (4)传播:2004年11月5日首度向媒体披露,但中途叫停

  2004年11月5日,《环球时报》记者李玉霞来访。由于牛总捐出全部股份已成定局,并在员工大会上作了宣布,治国觉得可以报道了,就向她透露了这一“爆炸性”消息——这是首次允许媒体就这一事件进行报道。当天,参观了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缘园住宅小区。第二天上午,安排李玉霞在缘园小区摩根馆采访了牛总。

  11月8日,李玉霞通过电子邮箱发来题为《民营企业也能发展百年》的文稿,请求核对。文稿的第一个小标题就是“独家披露爆炸性新闻,牛根生放弃全部股份”。她在附言中说:

  张先生您好!

  照片收到,谢谢!

  我回来后,向我们总编汇报了蒙牛之行。听说牛总对《环球时报》有这么高的评价,他非常高兴。我在会上也向大家作了汇报。我们总编对牛总造福一方百姓,创造企业奇迹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非常欣赏。他在内部大会上说:这个牛总不简单!

  稿子大致好了,发给您,若有不确之处请改正,标识出来就行。报纸明晚付印。

  由于版面上临时加了广告,限于版面,很多东西都舍弃了。可惜。以后可以择机再体现。关于奶业的问题,我会在《生命周刊》的文章里涉及。

  那天与牛总谈到哲学,同时,又拜读了牛总的评论,非常精彩,很有理论色彩。我买了两本周国平的书;明天寄出;一本送给您,一本送给牛总。

  那天您让小郭送我,但为赶时间,司机没去接他;他最后去不了还得向您请示,你们做事真是严谨!

  李玉霞11月8日

  但是,征询公司董事会办公室及法务中心后,得到的反馈是:蒙牛作为海外上市公司,这一消息在未经公告之前不宜披露。这样,这一报道当时就被搁置了。后来,李玉霞就此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网”上:

  “散尽家财的达观之举”——牛根生的哲学

  李玉霞

  据牛根生讲,笔者是第一个被允许报道他捐股一事的记者——当然,最后因为受制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这一报道当时被搁置。

  那是2004年11月5日,笔者赴呼和浩特采访牛根生。那时他刚好初登福布斯2004中国富豪榜,声名如日中天。他正躲着记者,但因为我报的一篇文章,他爽快地答应了我的采访请求。

  这篇文章题为《哲学不只是慰藉》,刊登在2004年8月27日的《环球时报》上,是我报约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为《哲学的慰藉》这本书写的书评。牛根生乘飞机时看到这篇文章,很喜欢,就带回来,先让干部们学习讨论,后来又原文登在企业报《蒙牛足迹》上,让员工们学习体会。

  一到蒙牛,便听到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牛根生要捐出所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成立“老牛专项基金”。

  而且此项工作早在2003年的圣诞节,就与当时负责蒙牛上市法律事务的律师沟通好,待公司上市后正式启动有关法律手续。此后,家人几经商量,中外律师三番五次往来返稿。至笔者采访时,牛根生已经与老婆孩子签好法律文书。虽然早年他就有将百万薪资分给众兄弟的豪举,但一下子捐出全部股份,还是太过“出格”。

  采访安排在标有“美国摩根”字样的别墅里。牛根生介绍,这座别墅一房两用:董事会召开期间,它是摩根设在蒙牛的办公场所;闭会期间,牛根生一家住在这里“看房子”。牛根生高大粗犷,与我们心目中“蒙古大汉”的形象甚是吻合。他亲自来给我们开门,不见有保姆,偌大的别墅里,装饰得普普通通,毫无“富丽堂皇”之感,而且大多房间不是会议室,就是办公室。

  笔者忍不住先问他荣登富豪榜的感觉。他说“不过是纸面富贵”,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您今年才40多岁,为什么要捐出全部股份?”我迫不及待地问道。他说:“虽然蒙牛只有6年,但我现在已经在考虑它百年发展的事。我活不了100岁。如果孩子继承了,是人才还好,不是人才就害了企业也害了他。我就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和运行机制,让蒙牛能获得百年发展。都说民营企业短命,谁说蒙牛不能是可口可乐、奔驰、雀巢?”

  “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而金钱可以把人带入坟墓”,牛根生说,对钱财,他的观念是“不在所有,重在所用”。“常言道,富不过三代,那我就不让他富。钱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企业垮了,或被不肖子孙祸害了,失去钱财就很难受。我现在是自己让它从有趋于无,这才是支配金钱的最高境界。”他觉得这是很幸福很快乐的事。

  出格之举一定有出格的想法。

  牛根生说他很喜欢哲学,还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的一位教授有深交。他说《哲学不只是慰藉》这篇文章说得很对,“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一种智慧,它帮助我们调整看世界和人生的眼光”。

  此文中的一些字句让牛根生深有同感:

  “智者,身在大富大贵之中,仍能清醒地视富贵为身外之物。”

  “登上至高无上的御座,仍只能坐在屁股上。”

  “真正的快乐对于物质的依赖十分有限,无非是食、住、衣的基本条件。超出了一定限度,财富的增加便不再能带来快乐的增加了。奢侈对于快乐并无实质的贡献,往往还导致痛苦。”

  “人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反之受伤害最重。”

  牛根生捐股份就是在有准备的失去,就像他自己说的,自己看着钱财从有到无。

  牛根生的哲学又是实用的。笔者在蒙牛厂区,看到处处贴着标语、格言、口号。“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修养不够”、“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管理是严肃的爱”、“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人不能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可以把人带入坟墓”、“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等等。他说自己的长处是善于总结,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俗语、寓言,只要觉得有道理的,他都汲取,并作一定的整合,用在企业的管理上。这些标语悬挂在公司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中规范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11月7日,我返京向报社汇报了蒙牛之行,大家对牛根生散尽家财的达观之举很是佩服。

  遗憾的是,由于牛根生捐献股份还属于上市公司“未经公告的重大事项”,所以我的独家报道没能见报。

  不管怎样,牛根生的哲学和在哲学影响下的牛根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富豪对金钱的另一种处理。(人民网)

  11月7日,牛根生在北京参加了《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主题论坛“对话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与变革”;11月13日,上午参加了“清华经管伟伦校友三长论坛”(主题为“幸运经济时代的市长、行长、董事长”),下午参加了“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总裁同学联会”。会余,他对自己的捐股事件也作了部分透露。

  (5)正式创立:2004年与2005年之交

  2004年12月28日,“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为设置“老牛专项基金”而创立的平台机构)注册完毕,宣告成立。

  2005年1月12日,“老牛专项基金”正式设立,作为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集团总裁牛根生将自己接近10%的股份全部捐出。

  3。从“金本位”到“人本位”——倾囊一捐为哪般?

  牛根生倾囊一捐,有些人大惑不解。

  不理解也正常,“辛辛苦苦挣下,大大方方捐出”,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不,牛根生怎么可能成为“全球捐股第一人”呢!

  于是,社会上有了各种版本的传说。

  一是“癌症说”

  《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记者边杰就亲耳听到过这一“说”:

  自从2004年年底牛根生宣布了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在这栋房子里,先后有好几批来自全国的记者来探访,人们试图找到答案:别墅的主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举动。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2004年年底,就在牛根生紧锣密鼓地操办着老牛基金会的时候,民间却传出了关于牛根生的种种传言。一则是关于牛根生得了癌症,2005年1月21日晚,在从机场到呼和浩特市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语气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牛根生到了癌症晚期。”关于这个传闻,记者在北京也有耳闻,有人甚至把牛根生得癌症的传言和“老牛专项基金”联系起来,揣测他捐赠是为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当谣言甚嚣尘上的时候,关心牛根生的人电话不断,关心变成了干扰。《内蒙古日报》曾经发过一篇《牛根生很健康》的报道:

  去年12月,当伊利部分高管出问题时,就有人给满面红光、身强体健的蒙牛公司董事长、总裁牛根生造谣:“老牛得癌症了,已到了晚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