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周国平自选集_周国平-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着我相信了,虽然我和某一个女人的结合是偶然的,由此结合而产生的那个孩子也是偶然 的,但是,这个家一旦存在,上帝便要让我藉之而在人世间扎下根来。否则,如果一切结合 都因其偶然而没有价值,世上有哪一个女人能够给我一个家园呢?

    我知道,我的这番论证是正确的,因为所论证的那种情感在我的心中真实地存在着。

    我还知道,我的这番论证是不必要的,因为既然我爱我自己这个偶然性,我就不能不爱一切 偶然性。



 尘世遭遇的意义

    泰戈尔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康德哲学的诗意表达——

    “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绊倒在物体上,我们抓牢这些物体,相信它们便是我们所拥有的惟一 的东西。光明来临时,我们放松了我们所占有的东西,发觉它们不过是与我们相关的万物之 中的一部分而已。”

    这里的黑暗,是指尘世,现象界,封闭在现象界里的经验自我;光明,是指上帝,本体界, 与本体界相沟通的精神自我。在现象界中,我们是盲目的,受偶然的和有限的遭遇所支配, 并且把这些遭遇看成了一切。如果站到上帝的位置上,一览无遗地看见了世界整体,我们就 能看清一切人间遭遇的偶然性和有限性,产生一种超脱的心情。

    非常正确。不过,我有两点保留或补充。

    第一,我们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尘世遭遇,但是,我们永远是凡人而不是上帝。 所以,每一个人的尘世遭遇对于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 ,那把我们绊倒的物体同时也把我们支撑,我们不得不抓牢它们,为了不让自己在完全的空 无中行走。

    第二,在我们的尘世遭遇中,有一些是具有精神意义的,正是通过它们,我们才对天国的事 物有所领悟。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时,如果我们从来不曾触到另一双也在摸索的手,紧紧地 握在一起,爱的光明就永远不会降临到我们的心中。我们珍藏着某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用它 们纪念人生中难忘的经历,虽然它们在整个宇宙体系中更加不值一提,可是我相信,即使上 帝看见了它们也会赞许地一笑。



 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

    死亡不是一个思考的对象。当我们自以为在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所做的 事情不是思考,而是别的,例如期望、相信、假设、想像、类比等等。

    在泰戈尔的作品中,便有许多这样的类比。

    类比之一:我们的生命是一个蛋,我们暂时寄居的这个世界是蛋的外壳。当我们被这个世界 限制住的时候,就如同蛋壳里的小鸡,对于蛋壳外的更自由的生存是完全没有一个概念的。 而死亡,就是我们破壳而出,进入真正自由的境界。

    类比之二:我们的现世生命如同束缚在果实里的种子,死亡则是种子突破果实的束缚而成长 为一棵树。不朽并非坚持我们所熟悉的现有的生命形态,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生命特定形态的 过程。

    类比之三:我们在童年时不能想像成年之后会有全然不同的生活兴趣,与此同理,我们不应 该以现世生活的欲望为样本去构想或否定我们的死后生活。

    如此等等。

    在这些类比中贯穿着一个简单的逻辑,便是:死后是一个完全的未知数,我们不能根据已知 的现世生命状态去衡量它。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说因为现世生命状态的终结而断 定死后是虚无,这是武断,那么,把死后设想成一种与现世生命状态恰好相反的自由永恒境 界,这同样是武断。有什么理由说死亡是小鸡破壳而出、种子变成树、童年变为成年,而不 是一只鸡、一棵树、一个人的生命的真正结束呢?人生中确实有一些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我 们尚未亲身经历的时候,我们单凭想像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形成一个概念的。但是,我们不能 据此断定死后也属这种情形,因为至少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随着生命结束,一切体验 也都结束。

    类比是迷惑人的。不过,我不反对类比,因为对于死亡的真正思考是不可能的,我们除了用 类比或其他诗意的解说来鼓励自己之外,还能够怎样呢?



 生活的减法

    这次旅行,从北京出发是乘的法航,可以托运六十公斤行李。谁知到了圣地亚哥 ,改乘智利国内航班,只准托运二十公斤了。于是,只好把带出的两只箱子精简掉一只,所 剩的物品就很少了。到住处后,把这些物品摆开,几乎看不见,好像住在一间空屋子里。可 是,这么多天下来了,我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回想在北京的家里,比这大得多的屋子总 是满满的,每一样东西好像都是必需的,但我现在竟想不起那些必需的东西是什么了。于是 我想,许多好像必需的东西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在北京的时候,我天天都很忙碌,手头总有做不完的事。直到这次出发的前夕,我仍然分秒 必争地做着我认为十分紧迫的事中的一件。可是,一旦踏上旅途,再紧迫的事也只好搁下了 。现在,我已经把所有似乎必须限期完成的事搁下好些天了,但并没有发现造成了什么后果 。于是我想,许多好像必须做的事其实是可做可不做的。

    许多东西,我们之所以觉得必需,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它们。当我们清理自己的居室时, 我们会觉得每一样东西都有用处,都舍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们必须搬到一个小屋去住, 只允许保留很少的东西,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么,我们即使有 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间小屋的标准来限定必需的物品,从而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 自由空间?

    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认为必须做,只是因为我们已经把它们列入了日程。如果让我们凭空 从其中删除某一些,我们会难做取舍。可是,倘若我们知道自己已经来日不多,只能做成一 件事情,我们就会判断出什么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么,我们即使还能活很久,又何 妨用来日不多的标准来限定必做的事情,从而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时间?



 心灵的空间

    在写了上面这一则随想之后,我读到泰戈尔的一段意思相似的话,不过他表达得 更好。我把他的话归纳和改写如下——

    未被占据的空间和未被占据的时间具有最高的价值。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 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 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 由。

    接着,泰戈尔举例说,穷人和悲惨的人的心灵空间完全被日常生活的忧虑和身体的痛苦占据 了,所以不可能有思想的自由。我想补充指出的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例证,就是忙人 。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 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 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 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 觉,又非贪图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 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 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也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 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 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 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 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 ,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地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 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 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的忙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 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惟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 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 ,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 的果实。



 丰富的单纯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我所知道的一切精 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 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我相信,每一个精神上的伟人在本质上都是直接面对宇宙的。一方面,他知道自己只是宇宙 的儿童,这种认识深藏于他的心灵的核心之中,从根本上使他的心灵永葆儿童的单纯。另一 方面,他对宇宙的永恒本质充满精神渴望,在这种渴望的支配下,他本能地受一切精神事物 所吸引,使他的心灵变得越来越丰富。

    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计算占据 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也许还有贫乏的单纯,不过,一种单纯倘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宁可 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有没有丰富的复杂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颗魔鬼的 心吧。



 道路与家

    人生是一条路,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在这条路上了。在年幼时,我们并不意 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意识到了的时候,便不得不想一个问题:这条路通向哪里?人生之路的 目标是什么?

    最明显的事实是:这条路通向死,因为人生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罢了。可是,死怎么能 成为目标呢?为了使它成为目标,它必须不是死,而是一种更高的生。于是,死便被设想成 由短暂的生进入永生,由易朽的肉体进入不朽,由尘世进入天国,由不完满进入至善,由苦 难进入极乐,等等。经过这样的解释,人生之路就有了一个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标,一个纯粹 精神性质的目标。

    可是,道路为什么一定是一条直线呢?只是因为我们把路想成直线,才必须给它安一个终点 ,一个最后的目标。花园里曲径交错,路的终点在哪里?那么,我们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个 大花园呢?这是一座很大的花园,把它逛完刚好要用一生的时间,我们从生到死都在里面, 每走一步都看见新的风景,到处都是可供我们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说目标,那么,可以说处 处都是目标,但不存在最后的目标。

    换一个不那么诗意然而更贴切的比喻,不妨说,人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人生之中,犹如 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既然是在家里,我们就做着种种必须做的或者有兴趣做的事情,而并不 事事都问为什么。事实上,在多数时候,我们的确把人生当做家,安排每一个日子如同安排 自己的家务,而不去想这个家有朝一日会不存在。

    可是,这个家确实有朝一日会不存在,而我们有时候不免要想到这一点。这时候,我们又会 意识到自己是走在一条有终点的路上。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我现在的想法是,这两方面的意识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只是道路,就活得太累。只是家 ,就活得太盲目。我们必须把人生当做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是 道路,让自己的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信仰的价值

    泰戈尔的最后一篇诗作是在病床上口授的,一个星期后,他就去世了。这首诗的 大意是——

    造物主很狡猾,它编织了虚假信仰的罗网。然而,探索者却能透过这罗网看清到达内心的路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