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寒资料集-第1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勤苦;四则信敬无从”,然而“信向之士,心口相应,舍香礼愿,已彻诸天,生罪死时,靡不释然”,就是采用“屈折礼拜,叩头自持”的方法,自可达到“意尽精诚”、“自然感彻”的境界。⒁UmWJ4L5q^Xe0,FNLd
注释3tSH0fDT5WVl^D4
⑴⑸⑹⑺⑻⑼⑽⑾⑿⒀⒁《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432页,432页,432页,432、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4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Ip73的Xs'm03h8sg6S
⑵《十三经注疏》上册810页,中华书局,1980年htHTBDt1ipFa7YSr
⑶《后汉书》第7册2299页,中华书局,1965年d1Tl7lSJtr的Pm7fm
⑷《太平经合校》第63、187页,中华书局,1960年
步虚
步虚是道士在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缈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声”。据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称: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但其时之“步虚声”腔,现已不得而知。现存各地道教仪式中的步虚音乐大多舒缓悠扬,平稳优美,适于道士在绕坛、穿花等行进中的诵唱。1jnn4Nc1elj'pYU'W
根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乐府诗集》卷七十八引《乐府解题》称:“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后步虚词成为诗体之一种,或五言,或七言,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其中有帝王之作,也有文人和道士之作。'P3TPV45pFgko8W_f
中国古代宗教和早期道教并无步虚仪式。陆修静的《洞玄灵宝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有“步虚”一词,指出道士的“步虚”是对天宫中神仙巡行时吟诵之声的模仿,称“圣众及自然妙行真人,皆一日三时,旋绕上宫,稽首行礼,飞虚浮空,散花烧香,手把十绝,啸咏洞章,赞九天之灵奥,尊玄文之妙重也。今道士斋时,所以巡绕高座,吟诵步虚章,正是上法玄根,众圣真人朝宴玉京时也。行道礼拜,皆当安徐,雅步审整,庠序俯仰,齐同不得,参差巡行,步虚皆执板当心,冬月不得拱心,夏月不得把扇,唯正身前向,临目内视,存见太上在高座上,注念玄真,使心形同”。⑴要求道士在步虚时安徐雅步,执板当心。宋代道士吕太古则在《道门通教必用集》中称:“陆天师曰:诵步虚经词,先叩齿三通,咽液三过;心存日月,在己面上;从鼻孔中入洞房金华宫,光明出项后,焕然作九色,圆象薄入玉枕,彻照十方,随我绕经旋回而行,毕叩齿三通,咽液三过。”⑵指出道士在步虚时,要用叩齿法、存念法,似乎神仙随身旋回而行。ikI,reYQsR,5fe_V4
大约成书于南朝梁陈时的《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收有《洞玄步虚吟》十首,当是道教仪式中最早使用的步虚词,词作五言,句数不一。其中有的是对天上仙境的描绘,如:LO_L35kLaqc4NWY4c
“嵯峨玄都山,十方宗皇一。岧岧天宝台,光明焰流日”,“骞树玄景园,焕烂七宝林。天兽三百名,狮子巨万寻”,“控辔适十方,旋恚玄景阿。仰观劫仞台,俯盼紫云罗”,“严我九龙驾,乘虚以逍遥。八天如指掌,六合何足辽。众仙诵洞经,太上唱清谣。香花随风散,玉音成紫霄”。有的又是对坛场上道士举行步虚仪式的描绘,如“稽首礼太上,烧香归虚无。流明随我回,法轮亦三周”,“俯仰存太上,华景秀丹田。左顾提爵仪,右盼携结璘”,“故能朝诸天。皆从斋戒起,累功结宿缘。飞行凌太虚,提携高上人”,“积学为真人,恬然荣卫和。永享无期寿,万椿奚足多”。⑶此经十首《洞玄步虚吟》,后人亦称之为“灵宝步虚”。后世道教编撰的多种科仪经籍多有将其编收在内的。KjV_mQjKmnVk5N8iT
隋唐以后,“步虚词”成为一种独立的诗体,隋炀帝作过《步虚词二首》,有曰“俯临沧海岛,回出大罗天”,“总辔行无极,相推凌太虚”等。⑷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有《步虚词二首》,有“阿母种桃云海际,花落子成二千岁”,“华表千年鹤一归,凝丹为顶雪为衣”之句。⑸金代诗人元好问也有《步虚词》称“阆苑仙人白锦袍,海山宫阙醉蟠桃。三更月底鸾声急,万里风头鹤背高”。⑹这些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但是,大多并未进入后世的道教仪式,为道士在步虚中所吟唱。宋代张商英编有《金箓斋三洞赞咏仪》三卷,内录有宋太宗御制《步虚词》十首,宋真宗御制《步虚词》十首和宋徽宗御制《步虚词》十首,都是道士举行金箓斋仪时诵唱的步虚词。其中徽宗的十首步虚词都为宋代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下卷所采集,可知该十首词已被道士诵唱,并且编入了后来的道教仪式中,有的至今仍在使用。例如:“昔在延恩殿,中霄降九皇。六真分左右,黄雾绕轩廊。sUkHU4kO'JU^O
广内尊神御,仙兵护道场,孝孙今继志,咫尺对灵光。”⑺另外多首步虚词都是描写神仙境界,词语典雅,亦属上品,但是在后代道教的仪式中使用不多。mTf,OFl3。pBK1D50e
根据法国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教授的研究,道教的步虚形式同印度教轮回仪式有关,步虚曲腔同传入中国的“梵呗”有关。⑻这一说法虽然至今仍未被大多数中国学者接受,但它对深入研究“步虚”的形成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重视。3Dlp'HX的To^acm_k
注释'Z5的9Vi。R6,‘的sLT
⑴⑵《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506页,第8册37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7leI'jhgmVD3o的gi
⑶⑺《道藏》第34册626页,第5册77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Zc,Om,nQFeam0mb
⑷⑸⑹《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457页,62466页,62474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14qB5ReToJ,gYert
⑻《步虚研究》(英文),《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论文集》第110页,香港中文大学,1989年
步罡踏斗
步罡踏斗是斋醮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罡,原指北斗星的斗柄。《抱朴子内篇·;杂应》称“又思作七星北斗,以魁复其头,以罡指前”,⑴后以天罡泛指北斗星。斗,指北斗。jcRKpO,GJZ的Q3^sj。
步罡踏斗,就是高功法师假十尺见方的土地,铺设画有二十八宿星象的罡单,作为九重之天,然后在罡单之上,脚登云靴,随着道曲,沉思九天,按斗宿之象,默念咒诀,徐步踏之,以召请神将、伏魔降邪或者神飞九天、奏达表章。明代诗人张元凯曾描写过当时宫内行步罡踏斗仪的场面,十分壮观:“宫女如花满道场,时闻杂佩响琳琅。玉龙蟠钏擎仙表,金凤鉤鞋踏斗罡”。⑵道士行步罡踏斗时的踏斗,称为禹步。据《洞神八帝元变经·;禹步致灵》称:“禹步者,盖是夏禹所为术,召役神灵之行步,以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昔大禹治水,不可预测高深;故设黑矩重望,以程其事。或有伏泉磐石,非眼所及者,必召海若、河宗、山神、地祇,问以决之。然禹届南海之滨,见鸟禁咒,能令大石翻动。此鸟禁时,常作是步。k6Qs0Qpcb,,t4d的4
禹遂模写其行,令之入术。自兹以还,术无不验。因禹制作,故曰禹步。末世以来,好道者众,求者蜂起,推演百端。”因此,在道教创立前,方士们就已行步罡之术,道教将其吸收为道术之一种并作为一种仪式元。道经称从淮南王刘安以降到北魏时,罡法已“触类长之,便成九十余条种”。⑶唐宋以后,道教科仪典籍中的罡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以功能来命名的,如回尸起死罡、伏御地祇罡、群魔束形罡、鬼精减爽罡、束缚魔灵罡、普扫不祥罡等;有以召请对象来命名的,如:召炼度司官吏罡、召灵宝官吏罡、召黄箓院官吏罡、召三鬼魔王罡、召五帝罡、召八方威神罡、召十方飞天神王罡法等;也有以步法图形来命名的,如交泰罡、二十八宿罡、五行超脱罡、旋斗历箕罡等等。⑷尽管罡法繁多,但道士的踏步仍是有规律的。据《云笈七签》卷六十一称:“其法,先举左,一跬一步,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初与终同步,置脚横直,互相承如丁字,所亦象阴阳之会也。踵小虚相及,勿使步阔狭,失规矩。”⑸灵宝罡步则“诸罡并丁立,起住皆左先右从,单步”。⑹以《洞神八帝元变经》的禹步法为例,如图所示:“人立在地户巽上,面向神坛坐之方,鸣天鼓十五通即闭气。步之先,举左足践离。右足践坤。左足践震。右足践兑。左足从右并兑,乃先前右足践艮。左足践坎,右足践乾。左足践天门,右足践人门,左足从右足,并在人门上立。”⑺各种罡法的步法是不同的,但又是固定的。宋代白玉蟾称:“凡步斗之法,切忌干纲犯纪,如脚步横截而过,是谓之干纲;如脚步误踏而进,是谓之犯纪。如干犯之时,随即就其星首谢可矣。”⑻《洞神八帝元变经》称各种罡法“举足不同,咒颂各异”,⑼说明步罡踏斗总是同一定的符、咒、诀结合使用。《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称:“凡步一罡,内有一将主之,须先黄纸朱篆,其符章置于圣前,然后步罡,次毕,即焚符于香炉前,其君将立降目前。”⑽所谓立降目前,就是行步罡的法师要边踏步边存想。执事们要随步焚符。法师在步罡时还要念咒,掐诀。例如:步二十八宿罡,就要焚日直功曹符,念总罡咒和日直功曹符咒,以及掐二十八宿诀,“左右手飞二斗于两边”,“左手飞南斗于前,右手击令一下”。⑾据称,罡咒符诀的结合使用,就可以“召日直功曹,疾速赴坛,依律奉行”。⑿不过,步罡时与存想配合的咒诀都是默念,并不出声。宋代白玉蟾批评“今之邪师,杂诸道法之词而又步罡捻诀,高声大叫,胡跳汉舞,摇铃撼铎,鞭麻蛇,打桃棒,而于古教甚失其真”。⒀dkV'‘XfiR6oKQS8R4
注释OSX4iDfkOH'R1e。X
⑴⑸⑾⑿《道藏要籍选刊》第5册236页,第1册429页,第8册601页,6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LqjKJ0jK7r的nc1ecc
⑵《古今图书集成》第51册62008页,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lmgfis2g8oQ5Gr8
⑶⑷⑹⑺⑼⑽《道藏》第28册398页,第3册830页(亦见《道藏要籍选刊》第8册600页),830页,第28册398页,第28册398页,第3册832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7If5g'‘4pTYGK0K‘O
⑻⒀《道藏辑要》娄集第7册24页a,8页b,巴蜀书社,1986年
化坛卷帘
化坛卷帘是科仪中相续的两个程序。化坛指道士将举行斋醮的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指启请仙真降临坛场时,如同人世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HPL4_ebnqVW6q_f
化坛卷帘可以作为一种仪式元被包含在其他仪式体之中,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科仪。《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开度黄箓斋五日节目》记述了建斋第一日“入夜,请光分灯,次关金箓灯,次宿启告斋”以及“行卷帘仪,上表入坛”⑴的内容。这里的“卷帘仪”当是独立的仪式体,而江南地区目前演习的进表科仪,就将化坛卷帘包含在进表科仪之中,作为一种仪式元。VXZaZWk^,gD,QIkp
化坛卷帘科仪,在早期道教和魏晋南北朝乃至于唐五代的道教科仪典籍中均未见记载。据现存资料推断,将斋醮坛场幻化为神仙世界的“化坛”,约始于两宋时期。在南宋时编纂的各种科仪总集中,已有关于“化坛”的记述。如《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百八十二有“开启变坛”⑵的内容,变坛当即化坛,它是一种仪式元。经过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化坛似乎一直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科仪。在上海道教的进表和苏州道教的全表科仪中,化坛都是以焚符和诵赞的形式进行并完成的仪式元。焚化“金阙玉陛化坛真符”,并诵唱:“郁罗霄台,玉山上京。上极无上,大罗玉清。渺渺劫仞,若亡若存。金楼倩炜,玉殿森严。光范巍峨,降临启真。驭景龙舆,玄晃仙居。阴阳凝室,万气齐居,一如诰命,风火驿传。”⑶但是,将坛场幻化为神仙所居的内客在唐代道教科仪中却早已有之。杜光庭编集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七和卷十九的“消灾星曜仪”和“文昌注禄拜章道场仪”,均有“启坛行道”仪,其中在奏请众神降临时都有坛场变化的言辞:“香官使者,左右龙虎君,侍香众灵官,当令臣向来静夜行道之所,自然生金液丹碧芝英,百灵众真交会在此香火炉前。”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