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血裔-第4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康熙倒是笑了一声:“赶出关外倒是没这么眼中,朕用了近一年的时日,将大批的粮草银两投放到了山东,如今山东算是定下来了,咱们大清还占据着中原半壁,再加上京畿和辽东,就算是他们生咬,也得崩掉他们几颗牙。不过朕看他们两家是没工夫咬朕了。”

    按照吴三桂去世之前的想法,一定要把满清赶出关外两家再决胜负,但是如今大周刚刚拿下了南京,算是彻底把南直隶握在了手里,正是气势如虹的时候,之前在大明那里受了窝囊气,自然要找补回来,如今自己财大气粗,还怕他们不成?

    如今大明屯兵汉阳府,大周屯兵武昌府,两地相距不过二三十里的路程,几乎都要把自己的长矛捅到对方的脸上了,之所以还没有撕破脸皮,不过是因为还没有找到由头。

    其实两家自从吞并以来,江浙和湖广已经有不下三十位大儒从山中走出来劝说两边的将领了。

    “如今满清尚在北京作威作福,你们两家若是开战,岂不是让鞑子捡了便宜?”

    “当初大明和逆贼李闯便是这幅样子,若不是他们打得热火朝天,满清怎么有机会进关,咱们中原又怎么会生灵涂炭?还请将军以民族为重,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再逐鹿天下不迟,咱们汉人的事情,关上门自己解决,可别让人家外人看了笑话啊。”

    镇守武昌府的是大周朝的部将高大节,此人勇猛凶悍,擅长步卒攻防,不过读书不多,听到这些老夫子的劝说脑袋都大了。

    镇守汉阳府的是孟轲,他比高大节强不到哪里去,与秀才打交道的本事是一点都没有,这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他只能避而不见,要不然就让胡大刀去见面。

    这双方都不敢对这些老夫子动刀,这虽然是乱世,但是乱世更重民心,太平盛世你若是失了一省百姓的民心,顶多是造反作乱,领兵平定就是,这种时候若是失了一省百姓的民心,就等于把自己的土地拱手让人,而且十年八年怕是别想再收拢民心了。

    两人全都应付不了,便把事情推回到了朝中,都差不多一个意思,打仗我们很擅长,但是这种事情还是派专人处理便是了。

    如今大明嘴下就是半个山西和河南,自然是不想和周朝打仗,但是周朝得理不让人,非要讨个说法,其实本质便是他们现如今再往北没什么便宜可占了,山东刚刚用粮草喂活了一省百姓的性命,这个时候去攻打,那就是自讨没趣。

    不过现如今已经是冬至了,两边估摸着也打不起来,要打也得明年开春开打,所以双方的将领都不怎么担心。

    但是把烈火和干柴放在一起,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况且又离得这么近,许多事情就不是人主观能控制的了。

    事情的缘由大抵是大周的士卒在营中休假的日子出来逛窑子,这城中的青楼贵的要命,况且那是自己将军玩乐的地方,便去城外寻个地方。

    大明的军伍军律很严,行军打仗途中绝对不许出营逛窑子的,但是这可是孟轲带的兵马,一开始是山贼,后来到了汝宁府收拢了一部分兵力,孟轲只教会他们作战不怕死了,这军中的军律可是含糊得紧,再加上马上就要过年了,营中看得也松,这两拨兵马便遇到了一起。

    两拨人本来就是敌对关系,没事情也能找出事情来,就在窑子里面见了血,接下来便是回营叫人,小队人马对战就成了大股军伍厮杀。

    这一下把窑子里的人全都吓跑了,连着附近的百姓也躲得远远的去了,这人要是杀红了眼,可不分你是不是敌人,只要不是自己人,这刀子没准就落在你身上。

    孟轲得到消息的时候正在闭门不出,他倒是谨记程孝廉的教导,没有喝酒,听说手下的弟兄和周朝的兵马打起来,赶紧询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听说是因为逛窑子打起来的,孟轲这气就不打一处来,想着教训自己手下的兄弟,但是还不是时候,外面出了事得先把周朝的军伍平定了再论惩戒他们,这叫事有轻重缓急。

    那边的高大节也得到了消息,不过他就没有孟轲这么洁身自好了,正在府中喝酒看美人呢,一听说明朝的军伍把自家的弟兄给杀了,穿戴好了盔甲提起了刀子便带着自己人杀奔出来,要说理论说不过那些老夫子也就罢了,打仗他可不怕。

    孟轲和高大节几乎是同时赶到的现场,看到现场乱成一乱的样子,最少有几百人在场上厮杀。

    高大节大手一挥:“弟兄们,给我冲上去,宰了这些前明的王八蛋。”

    孟轲一看这形势,得了,也没别的法子了,要是眼看着自家弟兄被人家在这里活活打死,回营去非得有弟兄捅自己黑刀不可。也是大手一挥,两家的兵马算是颤抖到了一起。

    这个时候天色也不早了,已经是后半晌了,两家的兵马你来我往杀得好不热闹,孟轲倒是先没有摆出自己的陌刀阵来,哪儿有一上来就用自己的底牌的,总要摸摸敌军的底细再说。

    高大节可不管不顾,喝了酒脑袋一发热,营中最精锐的兵力全都堆了上去。

    孟轲可不知道高大节喝了酒,以己度人,也觉得高大节是在试探,眼看周朝的兵马实力高出自己一截,叹了口气:“这吴三桂纵横天下这么多年不是没有道理的,着手下的兵马确实能打。”

    这个时候也不是夸奖别人的时候了,再看下去,估摸着自己的人就要被杀光了,于是孟轲一挥手:“陌刀阵,战场杀敌!”

    (本章完)

第825章 拱手相让() 
?    双方基本都没有准备好,甚至第一批到达战场的兵卒盔甲都没有穿好,有的人只是手里拿了件趁手的就出了门,到现在乱战起来,身子虽然轻便了,一刀都抗不住,这种乱战四面八方都是敌人,根本留神不住。

    第一批加入战场的人很快就倒下了,这场仗打得一没有战阵二没有弓箭手,一窝蜂扑上来的高大节很快就尝到了惨痛的教训,因为陌刀阵出现了,这种陌刀阵刚开始成型的时候只有三十个人,那也是孟轲刚刚尝试的时候,现在化繁为简,在这种乱战之中得天独厚,所向披靡。

    高大节这个时候酒醒得差不多了,也开始注意到了战场上的陌刀阵,腮帮子倒吸了一股凉气:“奶奶的,上当了,还以为对面也是喝多了酒逞能,原来人家早有准备。”想到这里大手一挥:“别冲了,鸣金收兵!”

    军阵都是一开始排列好,随着战事的深入慢慢散乱的,若是在乱战之中想要重排军阵,就算是韩信再世也没有办法。

    那边一鸣金收兵,孟轲也赶紧鸣金撤退,虽然现在在战场上陌刀阵占有优势,但是这种乱兵交锋根本就没有道理好讲,前一刻也许还势如破竹,后一刻没准就兵败如山倒,他虽然喜欢一往无前,但是这种毫无底气的冲锋他可不干。

    回去一清点人数,双方折损的兵马差不多,一开始高大节手下的兵将冲得凶悍,占了些便宜,后来陌刀阵一出,又把便宜占了回来。

    一问询怎么回事,得知是逛窑子闯出来的祸端,把孟轲和高大节都气得够呛,但是那批捅了娄子的人基本上都死在了战场上,也没有后账可找了,只能加紧巡查,免得手下再出营门惹出祸端来。

    这一番小争斗没有惹出大麻烦,主要是双方将领都心领神会,他们俩虽然都是勇武出名的将领,但是打了这么多年仗,一般只会勇武的都折在了战场上,他们现在还全须全尾,靠的当然不全是武勇,脑子也依然好使。

    双方几乎都和满清交过手,在他们看来,若是不先灭掉满清,无论谁活下来,根本不是满清军伍的对手,当初满清在关外的时候,区区几万人打得大明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人家底蕴雄厚,别的不说,就说那骑兵足以在两国面前称雄了。

    不过两家既然相邻,小摩擦是少不了的,小争斗也是不可避免的,若是没有极特殊的情况,怕是不会演变成为大的战事。周朝之所以摆出气势如虹的样子,为的便是要占些便宜,真要是想要打一场大战,怕是悄无声息的就开始大军突袭了,毕竟战线如此长,总不可能都有防范。

    果然没过三五日,两边的朝廷都传来了消息,以坚守为主,尽量不要主动出击。周朝特地又派出了前往成都府的使者,想要讨个说法。

    他们两方争论不休,可把在京师观战的康熙气坏了,他们这是在演戏呢还是打仗呢,怎么就是雷声大雨点小呢。事到如今也顾不得他们了,只能在辽东调些兵马过来,要不然明年开春之后,山西和河南可就危险了,山东虽然暂无大碍,不过这么耗下去总归是太被动了。

    而在调配兵马的同时,又响起了另一种声音,有人说既然前明和逆周势要把咱们赶出关外,咱们退出关外就是了,一旦京师留给了他们,他们两家必定会争得一个头破血流,到时候再入关坐收渔利不就是了。

    这个提议之人当然被骂成了卖国贼,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任谁都承受不了。但是这人语不惊人死不休,接着又提出了眼前的局势便是这样,若是不撤回辽东,前明和逆周必定不会罢休,到时候损兵折将被人赶出关外,再想要坐收渔翁之利可就难如登天了。

    一时之间,朝廷上弹劾他的人数不胜数,一部分人说他本就是汉人,肯定帮汉人说话,另一部分人则是说万一退出了关外,人家依旧不依不饶,到时候连个周旋的地方都没了,难不成躲到山上去射猎?

    最后康熙迫于朝臣的压力,下旨免去李光地的一切职务,永不叙用,暗中却是派人将他留在了京师之中。

    那些大臣的心思康熙都懂,就算是他也舍不得北京这舒适的皇宫,盛京的皇宫不但简陋,而且冰天雪地保暖方面远不及这建造了几百年的皇宫大内。可是眼前局势糜乱,若是不壮士断腕,只怕真如李光地所说,两家联军杀到北京,大清那个时候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但是这满朝文武,怕是大多半都等着投降前朝,许多人做到这个位置,本就是从前朝投诚而来,本来康熙打算平定了天下之后就要把这些人赶出朝堂,谁知道还没来得及就出了这种事。

    历史上也是如此,康熙还算是好的,到了乾隆一朝,直接修了一本贰臣传,把当初领着满清入关的人全都写到了里面,其中第一位便是洪承畴,他们这种行为,于国有利,但是不可赞扬,不然他们今日能领大清入关,明日便能领别人把大清赶出关外。

    可惜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于是康熙先是到了宗正府,举起了八旗的旗主,把眼前的局势说了一遍。

    “朝中的很多汉臣,明面上还忠心不二摆出以死报国的样子来,实际上已经有了二心,他们这些人绝对靠不住,想得也许就是等到前明或是逆周打进北京城来,他们坐收渔翁之利。”

    在场的一共有六个人,因为正黄旗旗主是图海,他现在领兵在外,未能到场,其余的人在历史上都没什么名气,不过都是满清的肱骨之臣。

    “皇上,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你给个主意,不论是撤回辽东,还是跟他们拼命,我们几个人绝无二话。”

    这些人能坐稳旗主的位置,当然是康熙的亲信,只是现在情况有所不同,他们这些旗主也无法控制自家旗中的一些人,那些人在朝中有了地位,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旗主一声令下那些人就埋头做事,已经成了过时的规矩。

    感谢书友孤夜投出的四张月票,谢谢支持!

    (本章完)

第826章 壮士断腕() 
?    到了今天这种地步倒也怪不得别人,皇上也掌控朝堂,自然要把旗主这种超脱地位的人架空,否则七位旗主联合起来,岂不是能够把皇上赶下龙椅了?

    但是凡事皆有利弊,若是旗主得力,朝堂便会油泼不进,刀砍不破,但若是旗主不得力,那就容易影响皇上的权威。

    所以自黄太吉以来,朝廷一直在可以压制各个旗主的地位,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觉得真正靠谱的还是这些旗主,他们却再也没有说一不二的权力了。

    不过眼下不是懊悔的时候,康熙叹了一口气:“朕觉得李光地的言论有些道理,咱们入关之后杀人太多,让汉人心中生了警惕,如今竟然势要把咱们赶出关外才互分胜负,咱们这关内不过是白白折损兵马而已。”

    “皇上,老臣有一句话可得问上一句,要是咱们退出了关内,他们还不依不饶该如何是好?眼看就是康熙十八年了,咱们入关不过三十六年,让老臣上山射猎,老臣还能骑马,但若是白白拱手让人,成就了别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