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血裔-第4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满清的大军撤回之后,只留下了防守的兵力,张勇将军如今正在攻城拔寨,今年收复半个山西不成问题。”

    程孝廉点点头:“总感觉我上战场怎么跟给人家添乱一样,人家自己打得挺好的。”

    “陛下切莫妄自菲薄,若不是上一次孤军深入拦截敌军,咱们大明扫北军已经溃败了。”

    “这么说我应该接着上战场了?”

    “陛下你就饶了我吧。。。。。。”

    (本章完)

第822章 牵犬东门() 
?    康熙这两日很头痛,本以为山东的叛乱是有人故意捣乱,谁知道已经是民怨沸腾,自己身边的探子探得的情况是基本上已经有八成的人没有饭吃,只能抢夺其它两成有饭吃的人的粮食。

    若是平定叛乱也容易,把这八成人全都杀干净了自然而然就没有叛乱了,那样山东也就没了。若是不杀人,就要拨出粮食前去救济,接着削减赋税,在朝廷的大部分人看来,这事要是赶上太平年间,肯定是要血腥镇压的,朝廷的威严岂是尔等刁民可以挑衅的?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只能委屈求全,希望皇上能够顾全大局,调拨一些粮食救济灾民。

    康熙也很头疼,召开了三次朝会,希望大臣们拿出自己家中的钱粮,帮助大清度过这次难关。

    但是这要是满嘴仁义道德容易,要是把自家的肉拿去成全仁义道德可就难了,明珠作为康熙的心腹亲信,也不过是拿出了三成的家产,至于其他的大臣也就不用说了。

    倒不是没有想要忠贞报国的,但是这个时候若是拿出全部家产来,就成了其他大臣的死敌,那些大臣肯定会上书弹劾,你看我们这些清官只有这些家产,他能拿出这么多家产来肯定是个贪官,到时候怕是要家破人亡了。

    康熙思前想后,觉得自己绝对不能步了前明崇祯皇帝的后尘,要是明明京城有钱有粮反而因为钱粮拖累害得国家灭亡,那在史书上也一定是个惹人嘲笑的蠢货。这些大臣之所以抱紧钱粮,一来觉得国家还不会亡,二来就是国家亡了,凭借手中钱粮也能换一个好前程,若是把钱粮拿出来,国家亡不亡都成了穷光蛋,若是皇上再把自己忘在了脑后,那可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康熙一边安排自己的大内侍卫悄悄查访各个大臣的地契铺子,一边让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组建一支心腹队伍,这支队伍的人都是康熙亲自挑选的,一般来说与大家族勾结不深才能进入这里。当然勾结过深的也没什么,只要是寒门出身的便好,这些人既然能够为了荣华富贵卖身权臣,也自然能够为他所用。

    三日之后的朝会,突然有两位三个三品大臣和一个四品大臣被抄了家,家中的财产悉数充入国库,康熙在第二日的朝会怒声呵斥:“朕让他们捐献家产以资国用,他们倒好,一人拿出了五万两,另外两个拿出了三万两,现在朕抄了他们的家,你们猜一共有多少银子?”

    说着康熙一拍龙案:“折合成白银四百多万两!如此不忠不义的贪官,朕要他们有何用,传朕旨意,满门抄斩!”

    说着他恢复了平和的语气:“朕也不要你们全部的家产,只要你们拿出七八成的家产,帮大清打赢了这一仗,朕不会忘了你们,但你们若是想着带着金银财宝另投明主,朕绝不会像明思宗一样,给你们投靠闯逆的机会!”

    众位朝臣眼皮一震,退朝之后倒是好多人犹豫不决,所有人的目光全都盯住了当朝两位权臣,一位是祖宗荫萌自己又争气的索额图索大人,一位便是皇上眼前的心腹红人,纳兰明珠纳兰大人。

    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打定了主意,回家之后便开始清点财产,若是明日两位大人把家产上缴国库,拿自己也随着上缴,若是两位大人还能扛得住,那有两位大人顶着,皇上又能把自己怎么着。

    不过说起来皇上今日办的事实在是有些不讲规矩了,这朝堂上哪儿有不贪的官员,不贪银子的根本没机会孝敬上级,不孝敬上级怎么能获得晋升的机会?虽说是朝堂还算清明,大人们也都能任人唯贤,但是谁也不比谁强多少,论起贤来,那贪官未必比清官差,既然出此谁还会当清官,前朝有个叫海瑞的倒是不贪,死了连棺材板都买不起,图得什么呢?

    当然贪得多贪得少性质不一样,贪财能办事和不能办事性质也不一样,几千年的官场发展,这些人早就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法门,只要不激起民愤,就算是好官,若是能够少贪一点,那简直是青天大老爷了。

    索额图也很愁,退了朝已经有不少人递上手书来,说为索大人马首是瞻,这马首可不是这么好当的,皇上一天比一天大了,心中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计较,况且这次出征又打了一个大胜仗,据说把大明的军伍逼退了几十里,若是自己还硬扛着,万一一刀把自己砍了,家产全部籍没,到时候想哭都没有坟头。

    看着他愁苦的样子,他的大儿子格尔芬端过来一杯茶水:“父亲,为何发愁?”

    “你也不小了,也跟着给爹谋划谋划,这皇上下旨大臣们将家产上缴国库,说是没人要交七八成家产,为父倒不是舍不得那些家产,但是这家产交出去咱们可就全要依仗皇上了,以后也没办法用银子买通朝中的臣子了。”

    格尔芬坐在了一旁:“父亲,儿子也听说了外面的事情,听闻山东八成的百姓都跟着造反了,是因为他们没有粮食吃,要是再不给他们运去粮食,只怕山东就保不住了。”

    “这一点爹早就想过了,若是每个大臣都交出七八成的家产,三个山东也能喂饱了,但是皇上要七八成家产,咱们交出三五成,万一出了事情咱们家可就没了。”

    “儿子这些日子在读史记,记得大秦丞相李斯临死之前说过,牵犬东门,其可得乎?咱们家人都活着便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况且父亲如今为朝廷柱石,若是第一个站出来交出家产,必能得到圣眷,前些日子皇上那些不满也会放下,等于给咱们家打下了一个厚实的根基,至于皇上会不会顾忌咱们敛财太多,这种时候交出家产更显咱们赤子之心,皇上若是处置了咱们,以后只怕政令再也出不了紫禁城了。”

    索额图看着自己的儿子哈哈大笑起来:“有子如此,哪怕以后真的牵犬东门,爹也无怨无悔了。”

    (本章完)

第823章 养虎成患() 
?    杰书退兵之后,岳乐独木难支,也退回了南京城之中,打算固守南京城,这南京城往前推上二百多年乃是大明的国都,一开始就是按照皇城的样式建造的,大明的时候称呼起来都是两京一十三省,这两京就分为南京和北京。

    所以这南京城的城池算得上天底下数一数二的坚城,若是满清上下一心,守上个一年半载那也是举手之劳。

    周朝方面也没有着急攻城,而是抓紧时日把南京周围的府县全部蚕食,慢慢消化成自家的城池,占据了天底下最富庶的江浙,周朝的这些人也不用在坐吃山空,就算没有吴三桂留下的老底托着,他们总算也能自给自足了。

    而远在草原上的毛家人突然接到了一份军令,将在草原上扩充的马场交给了蔡毓荣的人看守,然后奔着川蜀的东南而去,既然周朝起了防备之心,大明也要礼尚往来,这周朝的战线拉得过长,一旦撕破脸皮,只怕他们的消息还没有传到云南,大明的兵马已经攻下云南了。

    毛家这些日子在草原也算是安分,他们痛定思痛之后确定了自己的定位,与毛若苓的交往只剩下了妇人家的交往,况且陛下的后宫不干政事这是大明臣子都知道的事情,也就没有在引发别人的猜疑。

    另一方面,黔宁王沐小笛出镇甘肃,他这些年也算是磨砺出来了一些,虽说算不得百战老将,但是放在甘肃也不会惹出太大的乱子来,程孝廉与他彻谈一番之后他也选择了出去历练,将来也许会让他出镇一方,若是不经过这些历练,那么他只能做个富贵王爷。

    沐小笛可不想堕了祖宗的威名,沐家时代为大明镇守边疆,若是到了他这一代成了富家王爷,传出去也让人笑话。

    甘肃倒也没有什么大的乱子,就是打通西域商道这一件事,乱世马匪多,这路上不太平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日子长了便没有人愿意走这条商路了,若是沐小笛能打通这商道固然是好事一件,就算做不到弄了个灰头土脸回来,程孝廉也不会在意什么。

    大批的书院学子经过了完成了两年的学业,接着就步入了官场之中,这些人大多被分配到各个府县衙门之中,担任小吏,历经三年考核之后会根据他们的成就评定等级,再行升迁、贬谪或是免官。

    如今周培公在鄂中也算是干得如火如荼,别的不说,单单是从江浙往鄂中逃窜的百姓就不在少数,这江浙倒是富有,但是这银子落在了谁的口袋里面可有讲究,每年能有几千万银子的产值,百姓们连饭都吃不饱,那就是富了朝廷穷了百姓。

    百姓辛苦一年落得这么一个境地,看见无数的粮食从自己的地里长出来落到了官府的口袋里,自己天天吃糠咽菜,自然是怨声载道,听闻鄂中百姓不收赋税,那拖家带口也要往那边跑,留在这边早晚得饿死。

    一开始的时候下面的官员都没有在意,反正跑得都是穷苦的百姓,这些人去了也只能把大明给吃穷了,还正好给他们节省粮食了呢。

    但是一个月之后消息就传到了夏国相的耳朵里,夏国相一连罢免了十多个官员,立即派使者前去大明要人,如今周朝刚刚打败了大清,气势如虹,自然是要压大明一头的。

    消息传到了程孝廉哪里,程孝廉立刻让孟轲与胡大刀撤出河南,固守鄂中,并且回复,百姓若是迁徙,自然有活不下去的道理,与其过来要人,不如让治下的百姓吃饱肚子。

    夏国相在朝中怒火中烧,拔出侍卫的佩剑就要对大明的使者动手,幸亏被身边的大臣们拦了下来,但是要真的与大明开战却又有些不是时候,若是他们拿下了南京,自然不怕打仗,但是这种时候,大军一旦调动,南京城之中的岳乐必定趁虚而入,到那个时候大好的局势立刻就会被扭转。

    程孝廉自然也不想与周朝打仗,但是这人是万万不能交的,百姓投奔过来,虽说实际上是为了混口饱饭,但是传扬出去就是万民归心,若是真的把人交还回去,只怕江浙的百姓都要对大明失望,为了这种事失民心的事情他可不干。

    他也相信夏国相又不是街头青皮,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这个时候周朝最该做的便是趁着满清虚弱,拿下南京,名正言顺称帝迁都,稳定住了长江以南的局势,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倒是如他所料,夏国相真的没有动手,不过两国的联盟也算是出现了裂痕,要是让康熙知道了也不知道他会哭还是会笑,当初为了挑拨两家的关系,他花费了几百万两白银都没成功,结果这个时候他没动这个心思,两国自己就生了间隙。

    程孝廉在成都府静养,这一次受伤不轻,伤了元气,战事依然没有停休,从康熙十七年初春打到了康熙十七年冬至,三家兵马你方唱罢我登场,算得上互有胜负,不过大明和大周全都打的一个心思,趁他病要他命,绝对不能让满清缓过劲来,到了冬至这一日,半个山西、半个河南全都成了大明的囊中之物,而胡国柱这一日也顺利攻破南京,岳乐战死城头,手下兵将死伤殆尽。

    这一年的冬日北京城格外的冷,街上也比往年萧条了不少,城中大人们的银子大半拿去了支援国库,但是形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这也怪不得康熙,就算是黄太吉再世,多尔衮再生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大明还是大周,若是他们只有一家起事,大清凭借国力肯定能够耗死他们,可是这两家一齐起事,拆东墙补西墙明显是不够用了。

    康熙倒还算是沉得住气,没有暴躁地把前方的将领一个个接着杀了,这一日他来拜见太皇太后,说起了这些事,只是打趣着:“当初就该不管不顾,全力扑灭前明,那个样子也许会让吴三桂占些便宜,但是长久拖下去,他一定不是咱们的对手,现在一只老虎又多了一条野狼,咱们大清可是双拳难敌四手啊。”

    (本章完)

第824章 突如其来() 
?    太皇太后看康熙的脸色还算不错,笑了一声:“皇上已经长大成人了,这些事情想必心中也有数了,我只劝你一句话,无论事情再忙,别忘了饮食休息,咱们大清入了关几十年把祖宗的本事丢得差不多了,输了也正常,但是只要根还在,哪怕咱们被人家赶出关外,有朝一日还能杀回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