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陆海巨宦-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本听到这里,心中忽然有些不安起来,但丁汝夔是兵部尚书,离宰相只有半步之遥,脚抬一抬就能迈进内阁了,能否进来只看一个机会而已。首辅建议、监国点头,丁汝夔又本有功劳,大臣廷议之后谁也提不出反对的意见来,且内阁眼下只有两个人,实在有些不稳定,所以便无人反对,丁汝夔入阁的事情就这么成了!

    明代六部尚书中以吏部、兵部权力最重,丁汝夔又有战功在身,李本却庸庸碌碌,一直没什么大功劳可言,所以李本入阁虽早,但丁汝夔入阁之后,李本反而要让他一肩了!

    丁汝夔入阁之后也解除了部任,又与徐阶商量,命张经接任兵部尚书。张经是福建侯官人,算是李彦直的老乡。刚好这时户部尚书以年老上奏请求致仕,内阁便准了,却让方钝从南京户部尚书转为北京户部尚书,方钝人在北京都还没动呢,就从南京户部尚书这个闲职,一转变成大明帝国的财神了。

    跟着内阁却又让王上学转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做了御史言官们的头头。

    这几个接连而来的职位调动虽然稍显频密,但战后论功之际,在程序上却也属正常,然而官场的老油条们却都嗅出了大变的味道来!

    而身处其间的李本更是坐立不安!徐阶提出的这几个职位变动,也都知会过他,李本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然而这几个人每上来一个,李本便觉得自己被挤开了一步,离权力中心远了一步!到得后来,廷议时是丁汝夔、方钝、欧阳德、王上学等济济一堂,都拥簇着徐阶,而李本却被抛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了!

    这些变动,竟然在两日之内就完成了,和这次官场大变仿佛没什么联系的李彦直坐在家里,看着风启在“欧阳德、丁汝夔、张经、王上学、方钝”等一个个的人名后面打勾,上去了一个人,就打一个勾,等王上学当上了左都御史以后,李彦直才笑道:“差不多了!”

    就在当天,刑部主事董传策上书,请监国裕王登基称帝,以正国本,以安天下!

    话说,拥立皇帝登基,关他一个刑部主事什么事?不过明朝的规矩,六部主事官员也是有资格议政,所以董传策就上了这道奏疏。他这奏疏一上,天下人就都明白了:首辅徐阁老在表态了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董传策是松江府人,是徐阶的老乡!

    在同一天,行人王宗茂也上表请裕王称帝,行人在北京也是个芝麻绿豆官,不过这王宗茂乃是徐阶的门生,同时又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是李彦直的同学!

    这下事情就完全明了了!

    御史们看看他们的顶头上司、左都御史王上学的脸色,忽然就积极起来,泼墨起草,纷纷请裕王称帝!听到风声后,兵科、户科、礼科的给事中也动了起来,他们一动,刑科、工科、吏科的同僚便不甘人后!

    再跟着,京城九门、居庸关驻军、天津驻军的有功兵将,并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也都泣血飞奏,求裕王赶紧登基称帝,否则“军心不安、民心不稳、四夷不服、天下危矣!”

    如今嘉靖不在,裕王监国,其实也没多少人敢公开反对新皇登基,大部分人其实都持观望态度,想要“等等”!可徐阶将态度一亮出来,而几个实权派人物又分明都站到了他那边去!像李本这种“持重派”已经毫无还手之力!那这群中间派再不表态就不行了!再不上表,等到新皇登基,那时候秋后算账起来,不拥护的人都得倒霉!

    一夜之间,满北京城的大小官员忽然都哭着喊着求裕王登基继位,群情汹汹之下,李本吓得屁都不敢放一个!这时他哪里还敢说什么“华亭,你何必这么着急呢!”的话来?他要是说了,都察院那帮言官马上就要跳出来将他扯下马!

    小监国也吓得有些没主意了,找来了徐阶哭道:“徐阁老,父皇还在海贼手里啊!军民就拥我登基继位,那不是陷我于忠孝两难吗?这……这可怎么好!”

    徐阶忙奏道:“事有经权之分,如今陛下失陷东海,举国惶惶,人心不安,监国登基立极,正是人心所向!既承国祚,又安天下,列祖列宗在上也必庇佑赞同!此事并无妨监国的孝道,相反,这才是为人子孙者的大孝啊!”

    杜皇后在帘后听了,也说道:“皇儿,徐阁老所言有理!”

    朱载垕连连推辞,徐阶与丁汝夔都垂泪跪诉,磕头请监国以天下为重,以社稷为重,以万民为重!

    朱载垕慌忙下座,扶了两位老臣起来,这才收了泪水,道:“既然如此,那小王就只好顺应天命人心了。”

    徐阶、丁汝夔大喜,旁边的执笔太监也赶紧纷纷跪下,作三跪九叩之礼,山呼“万岁!”

    至此,君臣之名便定!

    “应承了,应承了,监国应承要登基了……”

    宫中传出了喜讯,其实宫外的文武大臣对裕王答应继位一点都不意外,然而还是个个装出一副惊喜的模样来,额手称庆:“这下大明中兴有望了!”

    满北京都洋溢着喜庆,只有李本的府上寂寂清清,就让家人收拾东西,家人问收拾东西干什么,李本没好气地说道:“准备回家吧。”

    “回家?回哪儿的家?”

    “当然是回老家!明天我就上表请辞!”李本不是在发脾气,他的言语中并没有一丝怒火,有的只是绝望与无奈:“难道还要等人家来赶吗?”

    一个差一点儿就有望做首辅的大臣,就这么彻底玩完了,他上本告老还乡时,满朝文武谁也不意外,但徐阶却还不肯放他走!眼下新皇就要登基,你却忽然要走,这算什么事儿?怎么着也得拖到陛下登基之后你才能走啊,所以宫里就不肯批复,只是把他晾在那里,虽然俸禄照给,但大事小事都没他份了!甚至就连开海军都督府衙门、廷议海军都督人选这样的大事,也没来问他意见!

    这就是朝廷啊!

    李彦直感叹着,这时他也在收拾行李了,不过和李本不同的是:他不是辞官,而是打算走马上任了。

    “耽搁了这么久,希望东南那边别出什么岔子才好。”蒋逸凡说。

    “放心!”李彦直笑道:“朝中座次既定,我背靠朝廷,那就无往而不利!王直虽然先南下了,但就算让他有时间尽统东海群盗又如何?我如今不但名正言顺,而且手掌大权,一到东南,令谕一下,你认为还有几个海商会听王直的?他们如今也就是苟延残喘几天,等着我去收拾罢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10章 尾声() 
当初李彦直才进京时,在徐府与徐阶夜话,徐阶因问起东南之事,李彦直认为当用刚柔并济之法:杀鸡儆猴,逐顽劣之辈于海外,整治海防,是为刚;开海禁,确立边关税务,移内地之民前往海外,既减轻本土的人口压力,又增强大明在海外的力量,是为柔。

    当时李彦直还只是一介举子,徐阶则尚未掌控大权,因此斥责李彦直稚子妄言!

    然到得今日,局势大变,徐阶已站到了宦海之巅峰,而李彦直也就得以遂其平生之志!

    徐阶让他拟个条陈上来,他基本就按照这个纲要,上疏建议,其大略是:

    一,设海军都督府,立南北海军,北海海军辖天津、金州(在辽东半岛)、威海、平壤、济州五卫。南海海军设上海(南直隶)、宁波(浙)、琉球、澎湖(大员)、南海(粤)、吕宋(南海东)、新加坡(南海西)七卫。每卫除设立海关碉楼水寨之外,更附设巡海舰队一支。

    二,开市舶司,除恢复宁波、泉州之外,更增设上海为市舶司总署所在。

    三,请许于市舶司总署所在县上海试行新商税。设算科,征有才英俊为商吏。

    四,许大员、吕宋、新加坡诸地内附。

    五,许日本、安南、朝鲜逐步内附。

    六,安置流民于吕宋、南大陆开荒。

    七,在海外推行雅言教育。

    这条陈的正文乃是蒋逸凡起草,李彦直看了后道:“太急了。”把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都去掉了,道:“这个等我们南下以后再建策不迟。”又把第三条去掉,说:“这个也等南下以后再说。先做,后说。”

    这才将条陈呈上,徐阶看了后说道:“太急了!”让他把“每卫设立巡海舰队”一事删掉,说:“御史们听说要设这么多巡海舰队,一定要问多少钱,你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先把南北两支船队建立起来再说吧。”

    李彦直说:“这个不用太仓的钱,我自会从市舶司处想办法。”其实他是想手头有从王直那里截下来的大笔款项呢!

    徐阶却说:“但他们还是要吵闹的!如果你有办法做成,就先做成了再说!要是先说后做,那得先和那些言官再解释个一年半载的。”

    一年半载!谁耗得起啊!

    李彦直一听吓了一跳,想起大明言官的作风,也知徐阶所言非虚;就道:“那好,我听恩相的。”徐阶眼下虽是首辅,掌握大明最高权力,但做什么事情都要考虑考虑言官们的反应,大明的这帮“超级嘴皮子”力量之强大,可见一斑!

    徐阶又听李彦直说吕宋、大员、新加坡都已有华人“意欲内附”,却还是说:“言官们对这两个地方不熟悉,一定要找茬的。”又删掉了。

    李彦直坚持道:“这几个地方,学生担保,一旨到达就可内附,何必删除?”

    “又糊涂啊你!”徐阶笑了起来:“你现在在京城说这些,那些言官不信,回头就得吵起来!还要派巡按去调查!却不如等你南下,先让那地方的士民呈上内附奏表来,再附上你的奏章,我这边批了,与你不是开疆拓土的大功一件?我事情也好做,言官们也没话说,何必现在跟他们吵?”

    李彦直微觉惭愧,心想徐阶毕竟老辣,自己和他一比毕竟还欠了那么两分火候,便听从了。

    至于平壤、济州两地,徐阶反而没划掉,他是打算派出使者去朝鲜,命朝鲜国王出钱出丁筹建,建好了大明水师再去接收。这个不用花钱,言官们想必不会反对。

    在北京办事,好处就是下面看来天大的事情,在这里通常只是几个高层一碰头,动动嘴皮子,通过了,就能将下面几百万人碰得头破血流也没法解决的事情解决掉。

    但也有个不如意处:一切事情都得走程序。不管是掌控了内阁的徐阶也好,还是手握兵权的李哲也好,都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既定的文官程序走完,通过了,他们的提案才能合法地成为具有强大威权的政策,要是没法通过,那便只能胎死腹中。

    当初王直没名没份地就进了京,因此他在北京城为所欲为都只是胡闹,他控制了京城各衙门大小官员的性命,却没法发挥各大小衙门的权力,以至于北京城在他手中成了一部瘫痪的机器。

    成熟的文官政治就是如此,你要想充分地发挥它的力量,就得依足了它的规则来办事。既有规矩,便有约束,尽管李彦直已与徐阶里应外合,一将一相,又得到了朱载垕的充分信任,名分与权势都很足了,可办起事情来还是得考虑到各方面的反应。

    蒋逸凡拟那个条陈只花了不到半个时辰,经过李彦直与徐阶的两轮修改,然后内阁呈上,朱载垕命掌印太监盖印发回来,跟着兵部、户部、礼部三部复议,同时发了邸报,由朝廷大臣公论。

    几个来回下来,三天就过去了。

    东海的事情虽急,可李彦直也没办法。你要享受中央集权政府的好处,就得忍受它的坏处!心急或者蛮干只会让事情适得其反!在大明,无论是皇帝还是首辅都没法独裁专断,更别说李彦直了。这些国家大事,并非李彦直说一句好,徐阶支持,朱载垕赞成就能马上执行的。

    复议和公论的这三天里,有大臣上书赞成的,也有大臣上书反对的,最后徐阶才召集内阁大臣,并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尚书侍郎,以及督察院左都御史,兵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等,以及这几日里上书的臣工里言之有物者,在朱载垕面前廷议。

    这时兵部、户部、都察院都和徐阶、李彦直同心,吏部尚书李默也算识时务,何况派李彦直南下平寇,却也是人尽其才!最后徐阶强势拍板,这事就这么定了!

    按大明兵制,军队系统设有兵部以下和五军都督府,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大部门相互节制又互不统属。

    此次廷议乃是决定在五军都督府之外再设立权海军都督府——在都督府前面再加一个“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