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5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金国之前攻灭了盘踞于青海的卫拉特蒙古一部,已经同漠西蒙古诸部结下了大仇,准格尔部蒙古早就想找金国的麻烦,只不过后来满清偷袭了漠西蒙古,将准格尔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两方才没有打起来。

    满清在南线与大明隔着淮河对持之后,多尔衮将注意转移到了西北方向,准备进一部控制漠北蒙古,攻灭漠西蒙古。

    去岁准格尔部入寇满清,并没有讨到便宜,反而损失颇大。

    今岁准格尔部探听到了金国在四川大败的消息,觉得有机可成,所以很有可能改变入寇的方向。

    豪格在四川战败之后,返回西安,金国的政局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以韩朝宣、孔闻、孟乔芳为首的汉族大员,乘势发乱,迫使豪格撤掉了济尔哈朗等人的职权,汉族大员逐步掌握了金国朝廷。

    金国原来的满汉制衡被打破,豪格不得不采取以汉制汉的策略来分化汉族大臣,使得他们相互争斗,从而保障自身皇位的稳定。

    吴三桂成为豪格倚重的一支力量,除了吴三桂之外,投降金国的孙可望也得到了豪格的重用。

    豪格不是不知道孙可望是个野心勃勃之辈,这种人最好直接杀掉,以绝后患,可是如今朝中孟乔芳、韩朝宣等人一派独大,满人大都被挤出了朝堂,豪格便不得不留下孙可望。

    孙可望是外来投降的势力,加上他的出身,肯定与韩朝宣等汉族士绅玩不到一起去,必然会受到韩朝宣等人的排挤,他想要在金国立足,就只能依靠豪格,而豪格也需要他来牵制韩朝宣一派,所以重用孙可望就成了必然的事情。

    孙可望投降金国之时,只剩下千余人跟随,豪格没有将他的人马打散,反而将属于汉族官绅的一万人马交给了他。

    这一是壮大孙可望的实力,削弱永平王孟乔芳的实力,二是让他和孟乔芳、韩朝宣等人斗,以达到分化汉臣的目的。

    豪格这个举动,果然引起了孟乔芳、韩朝宣的反击,孙可望在西安待不下去,豪格只能封其为归义王,提督嘉峪关以西的军政要务,镇守敦煌、瓜州、哈密卫、安西、玉门等地。

    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金国新得之地,原来被吐鲁番和蒙古人控制,势力盘根错节,而且信仰复杂,有信仰绿教的,也有信仰黄教的,还有胡化的汉人,很难控制。

    孙可望到了关西之后,将驻节之地放在了瓜州,便开始治理这关西数百里之地。

    孙可望打仗不行,内政却是一把好手,他到了瓜州之后,首先就将黄教的几个仁波切,赶回了藏区,然后又打压绿教,规定河西走廊上的汉、蒙、回、藏四民,都必须遵守金国的法令,各教派不得私收赋税和要求信徒捐献,另外河西走廊所有的居民,都必须向金国纳税。

    他这样搞,自然引起了宗教和一些大部落的不满,可是孙可望最擅长的就是吃大户,打土豪。

    孙可望不怕他们闹事,就怕他们不出声,一旦他们闹事,他就有了动武的借口,而一旦动武,那他就会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能够在河西走廊打开局面。

    他这招如果在关中用,肯定会被韩朝宣等汉族大臣喷死,欲杀之而后快,可他在河西走廊上搞,却没有影响到汉族士绅的利益,所以并没有多少人反对。

    孙可望以雷霆手段,剿灭了两个不服的部落,然后又杀了几个宗教首领,一改当初豪格宽松的宗教政策,以狠辣的手段震慑住了河西诸部,将原本松散的河西之地,慢慢整合起来。

    等到初步整合之后,孙可望便开始一面恢复畜牧业,将一些不服教化的部落首领和宗教领袖的资产,主要是牛羊和马匹,分给牧民放养,然后与牧民平分收获,使得牧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另外,他还开设边市,同蒙古人、藏区,甚至和叶尔羌进行贸易,积蓄财富,使得金国对河西的控制显著加强,连韩朝宣、孔闻等人对他的看法都有所改观。

    瓜州,如今就是整个河西走廊上一个重要的物资集散之地,孙可望在这里开设了一个集市,四周的牧民和商人都慕名而来,使得瓜州比之以前,繁华了几倍。

    孙可望十分重视集市,关中的茶叶、布匹、瓷器等货物运送到此,换取了牛羊毛皮,甚至马匹,然后又运回关中。

    这一来一回就能赚个几倍,巨大的利益促使更多的关中商人过来,这不仅给孙可望带来赋税,同时也改变了关中士绅对他的映象,觉得这个泥腿子出身的杀人魔王,或许还有些用处。

    原本松散的河西之地,在他的经营下,似乎有了点丝绸之路的味道。

第1053章瓜州市场

    去年孙可望战败投降金国之后,在西安待了不到一个月,就被排挤到了河西之地。

    算时间,如今已是十一月,孙可望到瓜州已有一年了。

    此时经过他的努力,加强了对河西诸部的管理,严厉禁止部落间私斗和打劫沿途商队,使得河西商路通畅,地方太平,关中的物资能够运来河西,而周围的部落也愿意来集市换取货物。

    西面的西域,北面的蒙古,南面的乌斯藏,它们相比于中原都是比较落后的地区,许多生活的必须品都需要从中原获得。

    牧民须要茶,需要盐,需要铁锅,需要陶罐,这些东西草原都不产,中原弱小时他们就抢,中原强大时,他们便只能老老实实的买。

    孙可望在瓜州的集市,严格来说,并不是针对蒙古人和藏区,瓜州是河西走廊,嘉峪关以西的中心地带,蒙古人和藏人都很少进来。瓜州像是个物资集散分配的基地,关中的商人将物资运送到这里,然后哈密、敦煌的商人再这里采购之后,再运回去深入蒙古或是藏区与当地人以物易物,他们换回来的毛皮、牛羊、马匹则又运回瓜州,找关中商人换取更多的中原物资。

    这时瓜州内外格外的热闹,自从集市开设后,每天都有驼队赶来瓜州,使得大量物资汇集于此,商业异常繁荣,瓜州城人口已经增长到十万人,城为嘉峪关以西最大的商业城市。

    城中有两座大市场,根据位置,分别叫东市和西市,其中东市主要是关中来的商人在此开设店铺和摊位,西市则混杂一些,主要是河西的商人,还有蒙古人、藏人和回人的商队。

    由于已经入冬,马上就要大雪封山,道路将会变得难走,所以倒十一月中旬,东西两个集市都会闭市两个多月的时间,等到开春了再重新开市。

    犹豫是最后几天,所以瓜州城内熙熙攘攘,人流如织,各族的商队还有附近的民众,纷纷赶在闭市之前,采购一批过冬的货物。

    这天中午,孙可望稍微化妆,穿着一件深蓝色的道服,头戴网巾,伴做一儒士,便出来归义郡王府,来到集市进行访查。

    这个时代,读书人的身份始终还是高一些,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报读诗书的高士,孙可望也不例外,他一乔装打扮,第一个便想伴做读书人,可是他人高马大,长年累月的征战,使他的皮肤偏黑,而且很粗糙,根本就不向是读书人,他的打扮,看起来其实有些不伦不类,可是他却浑然不觉。

    孙可望领着部将张胜走在前面,十多名侍卫跟随在他们后面,在街上行走。

    他这次主要是看看,从关中运来的货物,在瓜州的销售情况。

    大西国的失败,让孙可望也进行了一些反思,他对于士绅地主的激烈态度,是不是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次经营河西,虽然他依然武力镇压了不少河西的大势力,然后继续给予普通人便宜,收买人心,但是他也注重了尽量和关中的士绅搞好关系。

    金国对于河西的控制,原本只是名义上的,他来之后加强了对河西的掌控,使得金国真正控制河西,并使得关中的物资能够卖到这里。

    如果关中的物资能够销售掉,那么关中的士绅和商贾对他的印象就会改观,他就能在金国站稳脚跟。

    来到街道上,孙可望边走边瞧,沿街的店铺前都挤满了前来购买货物的各族商人。

    他站在一家卖陶罐的摊位前,见摊主正在与一名蒙古人商谈,中间还有专门的人负责翻译,似乎是说一头羊换十五个陶碗,蒙古人一共要换二百个陶碗,十个陶罐。

    孙可望听了有些心惊,一个陶碗在中原也就四五十文钱,这里居然十五个能换一头羊。

    他正惊讶,心中暗道怪不得王彦那厮要鼓吹商业,这贸易带来的利益,真是比种田刨地,强太多了。

    孙可望继续往前走,前面就是一家茶行,是永平王孟乔芳的家族产业,店门比其他几家都要大得多,足足占了四个铺面。

    茶叶是蒙古人和藏区的必须品,可以说是个暴利行业,南方的粗茶和茶渣,压成饼了就往草原上卖,一百多斤茶就能换一匹战马。

    此时,售茶的铺子前格外的热闹,店铺内有十多个木桶,上便都挂着木牌,上面用木炭写着各种茶叶的名字,产地不一样,品质不一样,价格也会有区别。

    孙可望刚走到铺子前,里面就有一阵声音传来。

    “这位客人,这个纸钱,我们茶行不能收!”

    “我们那边都用这个,方便携带,你们这里不收?”

    “这是南面的银票,我们拿了票子也不好兑换,您看您能不能用现银结算。”

    孙可望闻声与张胜挤进去看,见一个大汉拿这明朝的五德票,同一名掌柜交涉。

    听那大汉的话,应该是个汉人,可是看他的装束,却完全是个藏人打扮,应该是青海那边胡化的汉人。

    明朝的五德票确实好用,可是这里是金国,就算五德号的信誉好,这边的商人也不会收,因为毕竟是一张纸,而金国商人又没有什么渠道去明朝兑换成现银,所以商铺多不会收。

    孙可望有些奇怪,同时也生起一丝警惕,明朝的银票怎么跑到瓜州来呢?而且听起来,青海地区已经有很多人接受了五德票。

    “这位兄弟,这南面的纸钱,你们怎么得来的?”孙可望走到两人身边忽然问道。

    那汉子见突然来了一人相问,转头看了孙可望一眼,脸上却升起了一丝警惕,不愿意解释。

    孙可望见此微微一笑,然后说道:“兄弟有所不知,我家也有这样的银票,可是在大金却无法使用。方才听你说,你们那边都使用这种纸钱,所以就想问一下,看能不能找人换成银子。”

    听孙可望这么说,那汉子目光中流露出一丝狡黠,眼珠转了一下,才开口说道:“明朝商人在乌斯藏和青海湖南面都用这种银票和我们交易,我们只要拿这种银票,前往明朝在四川边境设立的边市,就能直接购买明朝的货物,比带铁钱和银子方便许多,所以我们那边都接受这种纸钱。”

    他说浙停顿了一下,然后狡黠的笑道:“你要是有这种银票,跑到我们那里去也麻烦,不如你那银票给我,我给你换成银子。”说着那大汉看了孙可望一眼,继续说道:“不过,我给你换的话,可不能实额兑换哦。”

    听到这里,孙可望已经明白,估计何腾蛟在四川也开了边市,开始和青海和乌斯藏贸易,这样一来,他在河西的边市,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好意思,这个纸钱我也想兑换,可是却没待在身上,而是在关中家中,今年怕是取不过来。”大汉听了,似乎有些失望,默默点了点头,便不再和孙可望说话,而是从腰间解下一个小木箱,然后打开,掏出一把银币,然后点了点,又放几个回钱箱子,对着掌柜说道:“南边的纸钱不收,这银币因该没有问题吧!”

    孙可望本来打算离开,见他拿出一把银币,还有几个铜币,铜钱,不禁又停下了步子,让张胜用碎银子,向大汉换了一套明朝的银币和铜钱。

    孙可望边走边拿着钱进行观看,同西方的钱币一样,都十分美观,上面还印着图案和字样。这些钱都是朝廷授权五德号发行,用水利冲压机铸造而成,目前分为一两的银币,还有相当于一百文的大铜币,以及相当于十文的小铜币。

    孙可望拿起那枚正面印着一个日月花纹,背面印着“一两”两个大字,以及“共治三年铸”的银币看了看,忽然脸上一变,递给身边的张胜,问道:“你看含几成银子?”

    张胜闻语看了看,回道:“怕是只有七八成的样子!”

    孙可望心中一阵,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王彦那厮真是厉害啊!”

    他在河西经营,可以说是借鉴了王彦发展商业的经验,只是王彦往海上走,他把王彦的经验搬到了陆地上来,可是他还没有学到位,明朝那边又整出新东西来了。

    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