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6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西夏投降,宋军将善待党项族各部,不侵夺其财产和土地,准其子孙世代居住在贺南山下。

    四、西夏投降,宋军将严管军纪,不准出现任何掠夺百姓现象。

    五、西夏投降,宋朝将恢复唐朝时河朔地区的疆域及其州县,也将酌情提拔部分懂汉文的党项人为州县官员。

    以上五条为京兆军最后条件,若城破投降,以上条件将酌情缩减。

    英贵读了出来,大殿内顿时群情激奋,李察哥大怒道:“李延庆欺人太甚,我西夏尚有五万大军,还不知鹿死谁手,让他等着看,看谁笑到最后。”

    焦彦挺也摇头道:”这就是灭国条件,我们答应了,西夏就灭亡了,我对不起历代为建立西夏抛洒血泪的先辈,宁可战死,也绝不答应这种屈辱条件!“

    这时,曹价摆摆手,对众人道:”这只是李延庆的条件,并不是大宋的条件,我应该想办法用最快速度赶去临安和宋朝的君臣协商,事情或许会有转机。“

    李乾顺精神一振,“这是一个好办法,可以实施,焦尚书长期和宋朝打交道,这件事朕交给你了。”

    焦彦挺躬身道:“臣绝不辱命!”

    英贵却补充道:“从这里到临安再返回来,以马蹄昼夜不停的奔跑,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关键是这个月我们是否能够守住兴庆府?”

    众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才是关键了,李乾顺想了想,目光终于投向了李察哥。“

    “晋王殿下,指挥城内军民抗战的大权,朕就交给你了。”

    李察哥躬身行一礼,“臣也绝不辱命!”

第九百六十八章 灭国之战(二十一)

    临安城这几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西北宋军在西夏连续大捷,已经攻到兴庆府城下的消息已传到了临安城,使临安城一片欢腾,人们走出家门载歌载舞,使庆祝活动达到了**。

    同样,西夏大捷对天子赵构也极为重要,使他的皇位迅速得到了稳固,也使朝廷中支持太上皇复位的一股妖风嘎然而止,右范致虚随即提出一项议案,令出中书门即可,由于副国朱胜非的弃权,使这项提议以三比二在知政堂中得到通过,天子赵构随即批准施行,这就意味着,天子的旨意不需要太上皇副署即可颁布,这等于就堵住了太上皇干涉朝政的一条重要通道。

    但这条法令也意味着天子赵构和太上皇赵佶之间的脸皮已彻底撕破,双方的回旋余地已经没有了。

    不过,借着西夏大捷之风,天子赵构确实将太上皇赵佶越来越嚣张的气焰打了下去,赵佶也一时间陷入沉默。

    这天上午,一艘画舫停在了隐龙山庄的西湖码头上,隐龙山庄也就是太上皇赵佶居住的别院,刚刚改名为隐龙山庄,从船上下来两人,为首之人正是尚书左丞黄潜善,在他身后跟着一人,却是被贬去明州出任造船使的杜充。

    黄潜善虽然狠狠宰了杜家一笔钱,但他毕竟和杜家是同乡世交,如果不给杜充一点补偿,日后两家见面也不好交代,正好太上皇赵佶正在大力招揽百官之时,黄潜善便替杜充搭了桥,把他引荐给了太上皇赵佶。

    杜充也是赵佶时代的老臣,从前就颇得赵佶器重,现在虽然在明州负责造船,但他在朝廷人脉比较广,还是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赵佶对他还是颇为笼络,使杜充很快便成为对赵佶忠心耿耿的一员。

    两人来到山庄大门前,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太上皇正在接待客人,两位请随我来,休息片刻,我再为两位禀报。”

    黄潜善心中有点奇怪,这个时间点是他之前特地约好的,一般太上皇不会轻易改变约定,这会是谁来了?他忍不住问道:“不知太上皇在接见何人?”

    宦官微微一笑,“在接见西夏驻临安使臣。”

    “是安德良?”

    “正是他,他临时求见,所以只好委屈两位稍等片刻了。”

    “无妨!无妨!”

    黄潜善心中狐疑,莫非太上皇要插手西夏了?他不好多问,便跟随宦官向休息处走去。

    。。。。。。。。。。。。

    书房内,赵佶端在高处,一边喝茶,一边听西夏使安德良的哭诉,“西夏立国百年,和大宋相依而生,又常年为大宋篱藩,称臣于陛下,今西夏早已洗心革面,一心甘为大宋之臣,也愿意退还历年大宋之赏赐,割让河西沃土,怎奈西北宋军步步紧逼,西夏眼看有灭国之灾,灭国之危,生灵涂炭,大宋也曾身同感受,己所不欲,为何又要强加于西夏?恳请太上皇陛下给西夏一条生路,西夏万民子子孙孙愿为太上皇之子民,吾王也愿为太上皇之臣奴,十万火急,求太上皇救命于危难!“

    赵佶本身毫不同情西夏,如果是他在位,恐怕他早就斥责李延庆灭西夏太慢,但现在的问题是,西夏大捷给他儿子带来了巨大的声望,巩固了他儿子的皇位,使他废帝的计划受到重挫,他当然憎恨李延庆在西夏的大捷,他巴不得李延庆在西夏大败,全军覆灭才最好,那时他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废帝了。

    西夏之战本身就是双刃剑,败了伤彼,赢了伤己,赵佶本来是想押李延庆大败,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是重重地打击了自己,使他这些天一直在极度郁闷中度过。

    现在西夏使者来求他,倒让他意识到,儿子赵构的声望还没有结束,如果李延庆真的灭掉西夏,赵构的声望将会如日中天,彻底坐稳皇位,自己再想找借口废除他,就几乎不可能了。

    想到这,赵佶缓缓道:“大宋是仁义之国,不会做绝人嗣裔之事,如果西夏能洗心革面,从此安心做大宋的属国,大宋也愿意放西夏一条生路,这件事朕可以答应,请安使臣回复贵王,让他安心,西夏不会被灭国。“

    安德良大喜过望,砰砰磕头,“太上皇的仁慈,西夏万民将世世代代铭记于心!”

    “去吧!朕会通知皇儿,让他立刻结束西夏战争。”

    安德良痛哭流涕,再三叩谢而去。

    赵佶负手在书房里走了片刻,考虑怎么向儿子赵构施压,这时,一名宦官在门口小声道:“陛下,黄左丞和杜船使已经等候多时了!“

    赵佶这才想起今天要接见这二人,他忽然心念一转,说不定正好可以利用他们。

    赵佶连忙道:“速宣他们来见朕!”

    不多时,黄潜善和杜充被宦官领了进来,两人躬身行礼,“臣参见太上皇陛下!”

    “两位爱卿免礼!“

    “谢陛下!”

    赵佶又他们二人坐下,他又坐回自己的高位,这是赵佶特别设计的座椅,要比普通座椅高大宽阔,坐在上面就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使下面的臣子都只能仰视他,使赵佶在平时接待臣子时就有了一种君临天下的满足感。

    两名宫女进来奉了茶,赵佶笑着问杜充,“明州造船情况如何?”

    明州就是今天的宁波,是目前宋朝最近的大海港和宋朝最大的造船场所,杜充被贬去明州造船,已经快两年了。

    “启禀陛下,万石大船造了四艘,五千石大船造了二十艘,现在在全力建造三千石大船,都是海船,一年后,大概会造到百艘左右,作为海上贸易商船足够了。”

    朝廷为了开辟财源,准备组建一支前往南洋各国的半官方商队,所以对海船的要求极大,使杜充这两年忙碌不堪,但杜充却是想尽早回到朝廷权力中枢,所以他这段时间几乎都呆在临安。

    杜充话题一转又道:“陛下,造船已经告一段落,微臣很愿意为陛下效力,恳请陛下给微臣一个机会。”

    赵佶点点头,却没有回答杜充的恳求,转头问黄潜善,“朱胜非是怎么回事?”

    “回禀陛下,应该和原成都都转运使张吉有关,他是朱胜非的亲家,原本是曾秀麟的左膀右臂,曾秀麟被清算后,李延庆却没有拿张吉开刀,反而推荐他为三川副都转运使,官家也很痛快地批准了,这个人情朱胜非要还,应该就是这个缘故?“

    “所以他就在关键时刻捅了朕一刀,他这个人情还得可真慷慨啊!”

    “陛下,估计还是和李延庆在西夏大胜有关系,朱胜非见官家势头上升,他便有了投靠官家的念头。“

    “哼!两面三刀的墙头草,等朕复位后,第一个就要收拾他。”

    说到这,赵佶又道:“朕有件事要交给你们二人去做?”

    “请陛下吩咐,臣等万死不辞!”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不过他们的态度让赵佶很满意,他便对二人道:“你们去联络百官,要求接受西夏求和,发起倡议书,反对灭亡西夏,这不符合大宋仁义立国的德行,声势要做大,在民间也放出灭国不吉的谶语,给朕施压那个逆子创造条件!”

    两人连忙躬身道:“微臣遵令!”

    赵佶又对杜充道:“这件事你做好了,朕就把你调回京城,委任重职!”

    杜充激动万分,连忙磕头,“微臣一定不会让陛下失望,微臣会发动所有人脉,为陛下促成此事献力!”

第九百六十七章 灭国之战(二十二)

    仅经过了两天,西夏战役的风头便开始转了,由吕颐浩、范宗尹、黄潜善三人牵头发起,近百官官员签署,一份反对灭亡西夏的请愿书便在朝廷中流传,他们的理由很明确,大宋是仁义之国,身受金兵灭国之痛,侥幸逃到临安,保全了国家,又岂能把灭国的痛苦再转嫁到别人身上。

    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倒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一时间要求议和,反对灭国的呼声在朝廷中日渐强盛起来,与此同时,民间也出现了‘夏灭宋亡’谶语,在临安的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汤汤,很快便由采风使将几条流传甚广的谶语报给了朝廷,它们和朝廷反对灭国的呼声合力,给天子赵构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这就是妖言惑众!“

    范致虚狠狠一拍桌子,怒道:“一定要严查妖言的来源,将造谣惑众者严惩!”

    旁边高沈忧心忡忡道:“这种谶语并不可怕,可怕是它背后的操纵者。”

    “你这话什么意思?”范致虚转身注视高深。

    高深冷笑道:“范公不觉得这民间的谶语和朝廷的请愿书配合得十分默契吗?”

    范致虚沉默了,这件事只要轻轻一戳破,背后的势力便浮现在水面上,能动员上百名官员请愿,尤其是吕颐浩和范宗尹为首,这背后的操纵者除了太上皇,不会再有别人。

    而且太上皇做得这么明显,这其实就是明着反对灭亡西夏了,权欲的私心压过了国家利益。

    范致虚沉声道:“我们去找官家,这件事关系大宋的切身利益,绝不能由他们乱来!”

    高深也赞成范致虚的想法,两人立刻前往垂拱殿御书房。

    在御书房外稍等了片刻,一名宦官出来笑道:“官家请两位相公进去!”

    两人走进了御书房,只见天子赵构正负手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沉默不语,两人对望一样,上前行礼,“参见陛下!”

    半晌,赵构叹了口气道:“两位相公可是为西夏之事而来?”

    “正是!”

    范致虚道:“我们一直认为西夏是大宋百年大患,现在终于有消灭心腹大患之时,这个时候绝不能心慈手软,行妇人之仁。”

    赵构转身从桌上取了一份奏折,递给范致虚,”这是朱相公给朕上书,他建议宋夏双方先进行谈判,如果谈判失败,再发动军事作战不迟!“

    范致虚吃了一惊,怎么朱相公又转向太上皇了?

    赵构淡淡道:“这应该是朱相公的一贯立场吧!居中妥协,两不得罪。”

    高深在旁边道:“陛下,这次可不是中间立场,一旦宋夏之间进行谈判,那就意味着不能灭国了,西夏极可能会答应大宋的一切条件,那时我们该怎么办?出尔反尔,还是撤军出西夏?”

    “高相公说得对,在西夏之事上绝没有谈判的可能,这次灭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否则我们将来会悔恨万分,我们的子孙也不会原谅我们!”

    赵构沉默片刻,“父皇写了一封信给我,他去宗庙求了签,列祖列宗给他的答复是仁义为先。”

    赵构取过桌上宗庙专用的黄木签递给两人,“你们自己看吧!”

    签上果然是四个大字:‘仁义为先’,后面还有一段注释:灭人国嗣,人亦灭之,这显然是刻意准备好的,并非太庙原签,但太上皇就是从太庙拿出来,却不敢说他在亵渎宗庙,这种话谁敢说?

    “父皇就以这个签为依据,要朕接受列祖列宗的要求,立刻停止灭国,着手和西夏谈判,这个压力,朕承受不住!”

    这时,高深道:“陛下微臣倒有个两全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