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6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念姐山点点头,“勒姐部和我们一样,也被压迫得很惨,年初他们就被镇压过一次,老酋长还被杀了,只要经略使招唤,他们一定会出兵,这件事包在我们身上了。”

    “他们有多少军队?”刘追问道。

    “他们能出三千人左右。”

    旁边拓跋鲁拍拍胸脯道:“也算上我们黑党项,我回去给大酋长提出来,我们黑党项也能出三千骑兵。”

    这就是八千骑兵了,对战胜西夏军刘更加有把握,他便点点头,“那就分头行动,我希望五天之内,军队能聚齐。”

    这时,念姐冲又问了几句,念姐山翻译过来,“我兄弟说,去和勒姐谈,他们一定会问到,投靠宋朝后税赋是多少,我们该怎么回答?”

    “你们现在是多少?”

    “我们现在男女都要交税,只有十岁以下的孩子可以免税,男子每年二十只羊,女子十只羊,另外每十人还要交一头骆驼,这就相当于每年财产的一半了。”

    刘摇摇头,“如果依附宋朝,头三年免税,如果遇到大灾也可以免税,如果是替朝廷养马,不但免税还有丰厚的报酬,就普通牧民而言,每户人家每年五只羊。”

    两人惊喜万分,“这是真的吗?”

    旁边拓跋鲁笑道:“当然是真的,我们黑党项就是这样交税,我们部落替京兆军养马,一只羊都不用交,每月每人还有三斗米的补贴,养成的战马交割时还能得到每匹马五贯钱的收入。”

    两人兴奋得直搓手,站起身道:“我们这就去甘州!”

    众人告辞走了,刘子羽走进大帐笑道:“父亲今天收获很大啊!”

    刘微微笑道:“确实有点出乎意料,难怪李都统告诉我,这个拓跋鲁很能干,果然如此,没有令我失望。”

    “父亲有没有考虑把回鹘也拉进来?”

    “我考虑过,但时间上恐怕来不及,回鹘在肃州,这一来一去,加上交涉,至少要半个月,但我担心羌人都恐怕来不及。”

    刘子羽想了想道:“两万西夏军从甘州过来没有这么快,即使过来也未必立刻交战,我们可以反其道行军,等他们杀到这里,我们却已经在凉州了,这样,我估计骑兵都能赶到。”

    刘点点头,“这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调头走大斗拔谷。”

第九百五十五章 灭国之战(八)

    甘肃军司都督叫做英挺,是兵部尚书英贵的长子,年约三十余岁,从军十几年,和宋军激战无数,也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原本跟随李察哥镇压河西各族人造反,同时逼迫他们缴纳骤增数倍的税赋,李察哥返回兴庆府后,便由他统帅河西的两万西夏军。

    英挺已经接到新的命令,令他立刻率军赶去会州,阻击宋军西路军北上,这个命令是天子亲自下达,他不敢怠慢,率领两万人从甘州一路南下。

    这天上午,英挺率领两万骑兵赶到了零波镇,这里是会州北上的必经之路,零波镇是零波山脚下的一座小镇,因为交通位置特殊而出现,这里是一处三岔口,北上的商队到这里。就会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向西去河西走廊,要么向北去兴庆府。

    英挺一路上都没有遇到宋军,再向前走百里便是黄河了,对岸是宋境,宋军怎么也不可能这些天只走百里,难道他们杀去兴庆府了?

    这种可能性最大,但天子的手令是要自己歼灭宋军,保住河西五州,如果自己离开河西,恐怕天子不会饶过自己。

    但自己明明就从河西走廊过来,宋军没有去河西,他们又会去哪里?

    就在英挺愁肠百结,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之时,甘肃军司忽然传来消息,一支数万人的宋军出现在甘州。

    这个消息让英挺一时呆住了,半晌他才明白过来,宋军一定是走大斗拔谷,只有这样,宋军才能和自己相错而过。

    英挺心中恼怒万分,甘肃军司还有大量没有送去兴庆府的税羊,这下子全部变成宋军的囊中之物了。

    愤怒归愤怒,英挺还是无奈地下令回撤,他又率领两万军星夜兼程赶回甘州。。。。。。

    这天晚上,两万西夏骑兵过了平凉山,这里已是凉州的北部,眼前已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军队已连续奔行了两天一夜,士兵们筋疲力尽,战马也支持不住了。

    英挺也知道回去也救不了军司,便下令全军就地休息,天亮后再出发。

    士兵们纷纷下马倒地休息,任凭战马在四周吃草,在草原上也没有地方拴马,一般都是放任自由,战马也不会远去,等天亮时再寻回战马继续行军。

    夜色越来越深,士兵们也进入了深层睡眠,这时,西面来了一队西夏骑兵,约二十人左右,战马上托着大包,外围岗哨远远问道:“是什么人?”

    “我们从兴庆府来,天子有重要命令给英都督!”

    为首士兵说一口流利的西夏语,高高举起一面金牌。

    片刻,两名岗哨上前,问道:“命令在哪里?我们交给都督!”

    为首士兵取出一支皮筒递给岗哨,又道:“另外还有口谕,需要当面告诉都督,我们二十人,每人记一句。”

    这是西夏人传递重要情报的一种方式,将情报拆开来告诉不同的人,到目的地后每人再重复一遍,情报又组合起来,这样路上就算被抓住一两个人,情报也不会泄露。

    岗哨接过虎头皮筒,点点头,“你们随我来!”

    岗哨在前面带路,二十名送信士兵对望一眼,加快马速跟上了哨兵。

    他们一连过了三道岗哨,来到士兵们休息之处,只见地上都是熟睡中的士兵,战马在他们周围安静地吃草。

    “都督就在前面大帐内,你们下马吧!搜身后才能过去。”

    二十名送信士兵对望一眼,同时点头,他们忽然调头向两边疾奔。

    岗哨大吃一惊,“你们做什么?”

    他大喊起来,“拦住前面的人!”

    这时,二十名士兵取出火折子,点燃了马背后面的大包,大包内露出一截火绳,就是为了便于引火,他们随即将大包抛下马背,调头便向外围奔去。

    他们只奔出两百步远,身后便传来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一连响了二十声爆炸,这是八十斤的爆城型震天雷,以强大的杀伤力和爆炸声成为震天雷之王,整个大地都颤抖起来,数万匹战马受惊,稀溜溜一声暴叫,开始向远处草原狂奔而去。

    爆炸声同时也是士兵从睡梦中纷纷惊醒,无数人痛苦地捂住耳朵,他们被强烈的爆炸声冲击,耳朵都失聪了。

    这时,都督安挺从大帐内冲出来,大吼道:“怎么回事?”

    “不知是原因,好像有人来送情报出事了。”

    就在这时,大地再一次颤抖起来,数里外出现了一条黑线,铺天盖地的骑兵向这边杀来。

    安挺大惊失色,急喊道:“上马迎战!”

    很快,士兵们纷纷大喊道:“马受惊了,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安挺这才醒悟,刚才的爆炸是为了将战马惊走,宋军的策略简直太匪夷所思,但又恰恰刺中了他们的要害,没有战马,这些骑兵恐怕连怎么作战都不会了。

    无奈,他只得大喊:“迅速后撤,到树林内集结!”

    他们身后数里外就是大片树林,但他话音刚落,身后忽然传来低沉的号角声,“呜”

    只见从不远处的树林内杀出了无数的羌人骑兵,怒吼着向他们杀来。

    这时两万宋军骑兵也杀到了,没有战马的西夏士兵混乱成一团,迅速崩溃了,各自没命地向四下奔逃,宋军骑兵和羌人骑兵以及黑党项骑兵在后面掩杀,整个草原沦为了大屠杀的场所。

    。。。。。。。。。

    天亮时,战争终于结束,西夏军受惊的战马几乎都被外围的宋军截获,草原上到处是被杀的西夏军士兵,鲜血染红了草原,野狼闻到血腥之气,在远处嗷叫,天空也出现了大量的乌鸦和鹰,在空中盘旋。

    这一战,西夏士兵被杀一万八千余人,主将英挺也死在乱军之中,宋军和羌人伤亡不足千人,大部分都以受伤为主,阵亡极少。

    河西走廊的两万西夏军被全歼,就意味着河西走廊落入了宋军手中,刘留一万军守凉州,他率领两万军继续向肃州方向进发,他的任务,是要将包括敦煌在内的全部河西走廊收入囊中。

    。。。。。。。

    经过数日急行军,李延庆的十万大军已经抵达了灵州,灵州就是西平府,上一次李延庆就是攻下西平府后,西夏开始求和。

    西平府可以说是兴庆府的入口,夺取西平府,下面可就是咽喉静州,如果再夺取静州,就直接兵临城下,抵达西夏的心脏兴庆府。

    李察哥在夏州的消息已经传到了兴庆府,这时,党项各族的军队还在集结中,为了保住西平府,李乾顺便下令韦州的三万军队北撤西平府,放弃了韦州、赏移口和踏割寨。

    佯攻葫芦水大峡谷的四万军队在发现西夏军北撤后,便在刘铁的率领下疾速北上,一连夺下赏移口、踏割寨和韦州,在灵州城下和李延庆的大军会师,使灵州城下的宋军总人数达十四万人之多。

    李延庆下令在灵州城下扎下大营,等待着攻城的命令。

    宋军大营延绵二十余里,声势浩大,一早,刘带着一名男子匆匆来到中军大帐前,他对外面亲兵道:“请报告都统,就说人找到了。”

    “请大将军稍候!”

    亲兵快步进帐,片刻出来道:“都统请大将军进去!”

    刘让男子稍等片刻,他先进了大帐,只见李延庆站在一幅巨大的西夏地图上,兴致勃勃地在上面安插红旗。

    “都统是在为河西的战报欣喜吗?”

    “那当然!”

    李延庆笑道:“河西被攻占,刘经略功高盖世,我要向官家禀报,要求官家重封刘经略。”

    “可都统的功劳更大啊!”

    “我还没有完成呢!说不定西夏会反转,有情报说,西夏已经集结了十几万大军,加上西平府和兴庆府原来的驻军,差不多快二十万了,我们的恶战才刚刚开始。”

    “我相信我们会取得最后胜利!”

    刘又对李延庆笑道:“都统要找的人,我已经在顺州找到了,现在就在帐外。”

    “快请他进来!”

    片刻,中年男子走了进来,躬身施礼,“小人杨兆方,参见李经略使!”

第九百五十六章 灭国之战(九)

    这个杨兆方是西夏工部的一名郎中,专门负责西夏城池桥梁的修建和维修,去年因一起塌桥事件被罢免官职,赋闲在顺州老家,李延庆是从夏州一名官员的口中得到了这个消息,他便令斥候营将这名官员请到宋军大营来。

    李延庆打量他一下笑道:“你是汉人?”

    “在下祖父是宋民,现在小人是西夏人。”

    李延庆点点头,看来这个人西夏归属感还很强,不过李延庆也不在意,他又笑道:“我找你来,是有一件事想请教一下。”

    “不敢,李经略尽管问,小人知无不答。”

    “是这样,我们在维修夏州城时,发现城墙大石之间的砂浆都风化了,整个城墙就是靠石块之间互相堆砌,很不牢靠,但宋朝的城墙却没有这种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杨兆和叹了口气,“经略使说得情况我很清楚,我是因为一座桥梁的坍塌而被免职,而这座桥梁坍塌的原因,就是您说的砂浆风化,在西夏,这种情况很普遍了。”

    “但根据我的随军工匠说,你们砌城时没有用米浆,直接用石灰拌上沙子当泥浆,是这样吗?”

    杨兆和苦笑一声,“西夏不产大米,用的是面浆,但面浆的粘合度不够,这倒不是主要原因,而是西夏风沙大,气候干燥,建筑很容易风化,所以城墙一般每隔三十年就要重修一次,但受财力影响,也只有兴庆府城墙能做到这一点,其他城池或者五十年一次,甚至从未重修,比如夏州城,上一次重修是在六十年前了。”

    “那灵州和静州呢?”

    杨兆和沉默片刻道:“经略使是在寻找城墙的弱点吗?”

    李延庆目光锐利地注视着他,“你不愿说我也不勉强,但这是你的机会,西夏灭亡后,我们肯定会重用一批本地汉人官员,你自己考虑吧!”

    沉默良久,杨兆和叹息一声道:“灵州城墙中间填的是沙子,就算外面一层大石坍塌,也是沙子倾泄而下,但城门处的城墙却是中空的,里面用木头支撑,已经超过五十年,差不多六十年了,非常腐朽,静州也一样,我去年就写报告,要求重修灵州和静州,但还没有得到回应就被免职。”

    “兴庆府城墙有弱点吗?”李延庆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