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寒门枭士-第6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监国,但没有办法,他建立了新朝,掌握了军队,我们父子二人都得看他脸色生活,否则我们会过得很惨,朕希望你能面对现实,不要被自己的情绪左右。”

    停一下,赵佶见左右无人,又压低声音道:“这次他不肯来江宁府见我们,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我们不把此事解决,恐怕我们连临安都去不了,直接被他送去某个荒山野岭养老,那小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心狠着呢!”

    赵桓浑身一震,连忙低头道:“儿臣听父皇的安排!”

    “既然如此,明天我们就举行一个简单的退位仪式,然后朕册封你为北王,让六位相国作证,这样我们就能去临安了。”

    赵桓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之色,浑身微微发抖,但他很快他冷静下来,小声道:“儿臣没有意见了。”

    赵佶看得清楚,他知道长子心中不甘,但现在他们必须低头,他便拍了拍长子的肩膀,“大丈夫能屈能伸,该忍的时候就地忍,你九弟暂时没有子嗣,朕找机会再说服他,让他立谌儿为太子,也算是补偿你的委屈。”

    赵桓心中冷笑一声,一旦九弟有了儿子,他怎么可能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此时赵桓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他只得黯然答应了。

    次日一早,由赵佶主持,六位相国以及曹晟等官员见证,在江宁行宫内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退位仪式。

    也就是父子二人在宋太祖牌位前叩首,先由赵佶讲述前因后果,然后赵桓在太祖牌位前表达自己愿意以退位支持九弟为帝的意愿,最后由赵恒亲笔写下退位诏书,在太祖灵位前供奉后,再由太上皇、赵桓本人以及六位相国签字画押,仪式结束。

    至此,赵佶算是接受了赵桓的退位请求,正式宣布他退位,并册封他为北王。

    然后由驸马曹晟带着退位诏书先一步骑马赶往临安,六位相国则陪同赵佶父子乘船前往临安。

    。。。。。。。。

    西湖皇家码头上,赵构翘首等待已久,他的表情十分丰富,既有期待激动,但眼中也有一丝担忧和不安,毕竟是他的父兄,沦落金国惨遭折磨,无论从感情上还是道义上,他都希望父亲能早日归来。

    眼中的担忧不安却又在情理之中,自古皇家无亲情,这话虽然有点过分,但在天下唯一的皇位面前,从古至今发生了多少父子反目,手足相残的悲剧,赵构也是性情中人,在皇权面前又岂能免俗?

    尽管曹晟在昨天已经皇兄的退位诏书送来,可赵构心中还是愁云难解,若退位诏书若有用,父皇当初就不会找到自己了。

    在赵构身后站着数百名大臣,尽管赵构从内心深处不希望这些大臣出现,但场面上的事情他还得做足,不能让臣民抓住他的把柄。

    和赵构亦喜亦忧相比,大臣们却个个心情激动,二圣的归来意味着大宋不再蒙受巨大的耻辱,每一个人都深感扬眉吐气。

    “来了!来了!”

    不知是谁大喊一声,数百名大臣开始激动起来,伸长脖子向西湖内望去,只见一支船队正快速向码头驶来,为首大船前端雕着龙首,应该就是太上皇的坐船。

    龙船缓缓在码头停下,两名宫女将太上皇赵佶从舱内扶出,赵构快步奔上船,跪在父皇面前便放声大哭,“儿臣不孝,让父皇受苦了!”

    赵佶也泪流满脸,抱着儿子久久不语,这时,赵桓也出来了,兄弟二人再次抱头痛哭,岸上一众大臣看见,无不潸然泪下。

    这时,赵佶被扶上岸,数百名大臣纷纷跪下,三呼太上皇万岁,赵佶心中异常感动,含泪上前将十几名老臣一一扶起,“朕能再见众卿,此生无憾矣!”

    这番话让在场的老臣们都忍不住痛哭起来,赵构再三劝慰父皇,亲自扶他上了马车,赵桓却没有和大臣们见礼,早早上了马车,拉上车帘,马车跟随着父皇的大车缓缓驶去。

    赵佶回到皇宫,和自己的嫔妃们见了面,自然又免不了一番伤感,足足休息了三天,赵佶才渐渐恢复了太上皇的心态,传旨让儿子赵构来见自己。

    赵构虽然贵为天子,但在父皇面前,他却只能站着,这让赵构心中着实不舒服,但又深感无奈。

    赵佶喝了口茶,点点头道:“不错,临安的水质很好,比东京梅园的水还好,这一点朕深感满意。”

    “父皇若喜欢虎跑泉,以后就给父皇专用。”

    赵佶点点头,“这样最好,朕倒不是稀罕这泉水,而是感动皇儿的孝心。”

    “这是儿臣的理应做的事情,不知父皇在宫中可习惯?”

    “虽然宫室稍小一点,但比起朕在燕山府住的马房,却又是天壤之别了。”

    赵构吓得连忙跪下,“儿臣有罪,让父皇受苦了,儿臣明天就开始给父皇修建宫殿!”

    赵佶心中冷笑一声,这个儿子就需要常常敲打才行,他呵呵一笑,“现在战争刚停,百姓困苦,修建宫殿以后再说吧!说实话,朕更愿意住在西湖边,而不是住在山上,你看看哪里有空的府宅,朕想搬进去住几天,最好不要扰民。”

    “儿臣会尽快安排!”

    赵佶喝了一口茶又道:“你皇兄想住在长生观也由他吧!暂时不要再劝他,反正也不是真的出家,让他心中找个寄托,对他也是好事。”

    皇兄想去道观居住,不过是做个出家的姿态而已,赵构心知肚明,不过这样也好,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朝廷也不会太尴尬,就算父皇不说,他最后也会默认。

    “儿臣遵旨!”

    这时,赵佶沉吟一下道:“你是天子,很多问题必须考虑周全,朕虽然已不问国事,但有些事情朕还是有必要提醒你。”

    赵构心中一震,果然来了,嘴上说不问国事,却要提醒自己,这不就是干政吗?

    赵构心中虽然不满,他却不敢表露出来,只得低头道:“儿臣经验不足,难免会犯错误,有父皇在一旁指点,儿臣一定获益非浅,也是大宋之幸也!”

    儿子谦虚的态度让赵佶还算满意,他便不慌不忙道:“皇儿怎么看李延庆?”

    赵构一怔,父皇的第一刀竟然是砍向李延庆,他迟疑半晌道:“李延庆是国之栋梁,大宋功臣,这次宋金议和成功,也是因为他攻下了河东路,牵制住了金兵南下,金国不得不暂时停战。”

    赵构含蓄地提醒父皇,‘若没有李延庆,父皇你可是回不了大宋。’

    赵佶当然听懂了儿子的暗示,他眼中闪过一丝恼怒,但立刻又平静下来,淡淡道:“堂堂的帝姬怎么能为次妻,你做事也是荒唐!”

    “父皇,李延庆之妻是曹家嫡女,不可轻废,再说这件事父皇自己也曾答应过他的。”

    赵佶愣住了,“朕几时答应过他?”

    赵构犹豫一下道:“父皇。。。。前年北上之前,可是给过他书面承诺?”

    赵佶终于想起来了,自己好像是给过李延庆一个书面承诺,答应把一个女儿嫁给他,他顿时有点恼羞成怒,“朕是答应过他,可没说让帝姬做妾。”

    “父皇,其实也不是妾,至少对外也是王妃。”

    “算了,朕不跟你计较这件事,和朕担心的事情相比,这只是小事,可以不去管他。”

    说到这,赵佶用指头敲了敲桌子,“朕担心他拥兵自立,这才是大事!”

第九百二十四章 微服出巡

    父皇石破天惊的一句话惊得赵构目瞪口呆,李延庆拥兵自立!

    作为天子,赵构怎么可能不考虑这种事情,当初让李延庆坐镇西北时,赵构就反复考虑过这种可能,事实上让谁去都会有拥兵自立的风险,但能够挽救西北危亡局面,也只有李延庆。

    后来把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黄潜善和汪伯彦都劝过自己,最好把李延庆妻儿扣在临安为人质,但李延庆真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他会在意妻儿吗?

    赵构索性大度地将李延庆的妻儿送去京兆,既然已经表现对他的信任,索性人情就做到底,他李延庆真顶着天下之大不韪而拥兵自立,那也会被天下人唾骂。

    这件事太敏感,赵构一直不准百官提及,没想到父皇第一刀就是针对李延庆的拥兵自立。

    沉默良久,赵构缓缓道:“西夏攻占熙河路,秦凤路已失守近半,金兵对陕西路虎视眈眈,整个西北三路岌岌可危,李延庆力挽狂澜,击败西夏,逼迫西夏从熙河路撤军,面对金兵的西攻,他利用天气和地形,将五万入侵陕西路的金兵困死,又在太原城下大破金兵,先后歼灭金兵八万人,不仅挽救了西北,也挽救了大宋,如果他有心自立,朝廷根本管不住他,但他却把河东路的军权交出,由朝廷委派张叔夜和张浚坐镇太原府及河东路,父皇,儿臣由此推测,李延庆并无拥兵自立之心。”

    赵佶冷笑起来,“你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他本人身上,你是忘记了祖训,忘记了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教训。。。。。。”

    “儿臣没有忘记!”

    赵构忍不住打断父皇的教训,“儿臣从未忘记过先祖定下的制度,只是被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这样做,西北三路早已被异族所占,哪里还有机会去考虑大臣拥兵自立?”

    赵佶沉默了,过了良久,他冷冷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等收复了大宋山河,儿臣会把李延庆调回来,封他高爵,并让他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也算是奖励他对大宋的贡献。”

    赵佶哼了一声,不以为然道:“享受荣华富贵哪有南面称孤道寡爽快!”

    赵构心中顿时警惕起来,父皇这句话是在说他自己吗?

    赵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无意中泄露了内心的秘密,他继续道:“不能等收复山河后在做,必须要及时换人,趁现在宋金议和,索性把李延庆调到中原去,让文官去坐镇陕西路。”

    “多谢父皇的建议,儿臣一定会仔细考虑此事,把它稳妥解决!”

    赵构敷衍地答应了父皇,他心如明镜,宋金达成停战协议的基础就是李延庆坐镇西北,如果李延庆调离西北,金兵会毫不犹豫撕毁协议杀进陕西路,只有李延庆坐镇陕西路,才能保西北无恙,保河东路无恙。

    其实对赵构而言,李延庆是否拥兵自立还真不是问题,自己只要控制住他的财源,他也不敢做得太过分,倒是眼前这个父皇才回来三天就开始插手国事了,这才是真正值得他警惕之事。

    赵构走了,赵佶目光却阴沉不定,李延庆之事不过是他的一个发力点,他真正的目的还是想重新登基复位。

    要想废掉儿子,首先需要铲除儿子的党羽和支持者,李延庆就是第一个目标,他也是儿子的最大支持者。

    但儿子似乎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和自己周旋,不肯听从自己的意见。

    赵佶何等老辣,就算儿子敷衍他,他也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

    赵佶当即写了一份手谕,招来一名心腹侍卫,低声对他道:“辛苦你跑一趟成都,把这份手谕交给曾知府!”

    。。。。。。。。。。

    赵构返回御书房,随即令人把临安府尹曹俨找来,不多时,曹俨匆匆赶到御书房,躬身行礼,“微臣参见陛下!”

    “曹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赵构笑眯眯问道:“老爷子身体如何?”

    “他身体很好,我们也没想到他居然很适应临安府这边的气候,有些老病居然也有减轻的迹象。”

    “这是好事啊!对他好,对你们曹家也好。”

    官家这句话意义深刻,曹俨心知肚明,曹家内部实际上早已经不是一条心了,老爷子在,曹家表面上还能维持团结,若老爷子去了,曹家各房恐怕就是各走各的路,各烧各的香了。

    “多谢陛下关心,我们也希望他老人家能长命百岁!”

    赵构点点头又道:“朕今天找曹爱卿来是有一件事情想商量一下,太上皇不想住在山上,想住在西湖边,看看西湖边上有没有现成的大宅子,风景好,且很幽静的官宅。”

    曹俨想了想道:“官宅最大只有五亩宅,超过二十亩的私宅也不到十座,而且都住人了,不管官府在西湖边倒有几块地,如果修建快一点,两个月就能造一座大宅。”

    赵构看看时辰,现在还不到中午,他便笑道:“今天正好有时间,朕和你一起去实地看看,选一块好地造宅。”

    曹俨吓了一跳,“陛下。。。。陛下是要微服出游吗”

    赵构呵呵一笑,“朕又不是第一次出去,再说坐船出行,问题不大。”

    曹俨听说是坐船出行,这才松了口气,他连忙道:“卑职去安排一下,让民船先离开西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