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贼-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念之后,贺一龙反而高兴起来,毕竟这是自己寻的靠山,靠山有了本事未见起是坏事啊,相反还是好事呢。否则,如果靠山蠢笨如猪,自己岂不是也随时要与之一同吃了挂落?

    正寻思间,便听朱大典已经气沉丹田,大声喝问:“老夫乃凤阳巡抚朱大典,贵军主将请现身一见!”

    去见黑森森的军阵霍然闪来了一道口子,一名满身明光铠的主将提马出来,抱拳回道:“俺乃当朝镇虏侯麾下明威将军陆九!”此人正是陆九,他在京城授官时也得了朱由检亲口御赐名字,但陆九却从不屑用,不管场合仍旧自称为陆九,而且李信也喜欢以旧时名姓称呼个人,是以这陆九与牛蛋不同,本来的陆九之姓名竟一直叫了下来。

    朱大典听说此人姓陆名九,显然是贫家子弟以军功得官的,而他想要见的李信却不露面,心中便已经有了几分不快。但又不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中翻脸,只好耐着性子道:

    “久闻镇虏侯大名,还请代为通禀!”

    就此交代了一句之后,朱大典便立马在三卫军军阵二十步前,不再做任何言语动作。其实,他心中是忐忑与七上八下的,但是身为大明官吏,岂有被一介区区武夫吓退的道理,否则将成为天下笑柄而遗臭后世,丢了祖宗的脸面。是以,就算再害怕也得硬着头皮上来,按照礼数行事。

    朱大典由此也了然于心,悍将骄兵向来相辅相成,看来此言不虚。只见那叫陆九的将军也是在简单应付了两句之后,就再不多加理会,甚至连据交代都没有就拨马翻身回了阵中,将他晾在当场。由此,李信之于朱大典的印象便进一步恶劣,虽然此人能力不俗,却归于了桀骜不驯之列。对于桀骜不驯之人,能则能矣,朝廷却是不得不防,否则羽翼丰满便无可避免的会成尾大不掉之势。

    朱大典就在这等尴尬时刻心乱如麻胡思乱想,殊不知却是错怪了李信,李信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出面来见凤阳巡抚也是事出有因。因为他正在处理一件棘手的问题。

    李信与陆九合兵之后,轻而易举的便凭借官军身份强行进入了贺一龙部的军营。而这些贼兵的主心骨贺一龙又恰巧不在,更是无心多做抵抗,于是李信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形下重新控制了贺一龙所部贼兵。

    一支队伍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更何况本就是乌合之众的流贼。李信重新控制了贺一龙所部之后,立即就有人告刁状。直指官军此前安排的指挥主将,被贺一龙的部下无故斩杀,并怂恿部众将此人拿下。

    由于官军的缘故,其他人便选择了袖手旁观,而那涉事的贼将被五花大绑眼看性命不保的情形下则反咬一口,直指对方也不是什么好人,趁着打击马守应余孽的机会,强掳了十几个女子在自己的营中,而且此人还有个极为令人作呕的嗜好,那就是喜好哺ru的妇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有数名嗷嗷待哺的婴儿因为妇女的反抗被生生摔死。

    那人眼见杀人贼将还不死心,冷笑着扇了他十几个大嘴巴,又将其扭送到李信面前处置。却不料李信目光冷峻的直视着他,又冷冷的一字一顿的问着:“此人所言是否属实?”

    “属,属实……”那人显然没料到李信会揪住自己的嗜好不放。在他的眼里,这件事或许本就不值一提,天下大乱之后,王法早就城了狗屁。放眼这营中的兄弟里,谁的手里没有几条性命?强抢女人,杀人放火,早就是人人皆可为之的惯常之事,哪里值得大惊小怪。直到这时,他还在猜想,莫不是这位官军的侯爷也好自己这一口,不如,不如就将掳来的女人进献几个,算是孝敬……

    他哪里知道,李信早就已经怒不可遏,连连可恨,想不到这等禽兽行为竟能硬生生亲眼所见,有时候内贼与外寇相比,一般的该杀!李信当然不会偏听偏信,但还是令人将这变态捆了起来,然后又遣人去他的营帐查看,果然救出了十几个女子。其中有两个女人一见到那货便疯了一样扑上去,又抠又咬,撕心裂肺的嚎着:“还俺孩儿的命,还俺孩儿的命,俺跟你拼了……”

    现场惨状直令人不忍直视,不忍耳闻。

    也就是在这个当口,朱大典带着贺一龙前来,在军阵之外叫李信出去与之相见。可这时候的李信已经是心情坏到了极点,一定要先处置了这桩骇人听闻的公案才肯分身,又哪里想得到,一事未解便新生一事,更不知道这片刻的怠慢,又将在今后为他带来如骨附蛆的麻烦。

第六百一十五章 误会加深

    李信去见朱大典时已经是半个时辰以后的事了,这位堂堂中都凤阳巡抚在寒风中瑟缩的直等的耐心进去,火从心起,甚至已经打好了腹稿,该如何参劾这位目中无人,桀骜不驯的镇虏侯。籍由着愤怒与不平,原本对三卫军的戒惧之心反而又被压了下去。

    正当他已经丧失了最后一点耐心的时候,李信终于带着几名亲兵从军阵里奔了出来,这就更让凤阳巡抚朱大典心中不满。因为,按照当下的礼节,凡与此种情况,李信应该鸣炮欢迎,同时派心腹大将为前导,将其迎进大营。然后,李信本人再视亲疏远近选择在何处相迎。而似眼前这般不声不响的只带着十几个人就一窝蜂的奔了出来,则是明显的慢待之举。

    其实朱大典实则错怪了李信,他对这一套地方上的官员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一窍不通,在他看来能亲身出迎,已经是放低姿态的一种表现了。说起来,这也怪李信没有按照惯例,聘请专职的幕僚师爷有一定的关系。他总觉得这些人很多时候并出不上多少力气,反倒在官场**的潜规则中起到了极坏的作用,因此极为重视用人的李信便不想使用这些有可能败坏具体事由之人。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信疏于官场礼数,又没有详知个中关节的人从旁提醒,以此得罪同僚也就变得不可避免。正如眼前这朱大典,原本李信冒险举兵而来,几乎是冒死救援凤阳府,最终阴差阳错之下革左五营的大军终于撤走,凤阳府也因此而解围。身为凤阳巡抚的朱大典于公于私都应该对李信这个救命恩人感恩戴德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朱大典不但认为李信在此战中没有尺寸之功,而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这其中固然有贺一龙从中挑唆的因素,而李信也不是全然没有解释的机会,以前嫌尽释。然而坏事就坏事在李信不通官场的那一套繁文缛节,竟就此失去了一次绝佳的届时机会。且不但如此,朱大典对李信的误会也因此而继续加深。

    李信盛情相邀朱大典入营,朱大典的态度已经变的极为冷淡,甚至连虚应都省却了。刚一见面,便询问李信此来凤阳的意图,语气极为不善。这让李信由不得一愣,心道这朱大典怎么说话语气如此不善,难道自己在何处得罪了此人?难道只因为自己迎接来迟之故?

    想来想去也只有迎接来迟这一条,于是李信便因着有愧在先忍下了朱大典近似挑衅的言语行为,再次盛情相邀。

    朱大典上下打量着李信,却见其并没有三头六臂,而且表面上的态度似乎也谦恭的很,和此前的行为大相径庭。只是李信的隐忍并没能赢得这位凤阳巡抚的好感,反而在心里给他暗暗下了一个,心机颇深的评价。这个心机颇深如果用在武将身上,再与桀骜不驯结合起来,那就绝然是个坏极了的评价。

    朱大典此时对三卫军的疑虑戒惧已经尽数打消,眼看着李信并不是鲁莽之徒,也就是说此人根本就不会做出那种不计后果的蠢事。因此,也更不会下令大军强行与贺一龙为难,只要凡事占了一个理字,便有极大的可能压他一头。再不济,朱大典手中也还是有杀手锏的,到了万不得已之时,一样可以一本参上去,在皇帝面前告这厮一状。就算皇帝偏袒此人,内阁的老头子们也绝不会纵容李信。关于内阁一直与李信为难的消息,朱大典虽然身在淮扬,也是多有听说的。

    于是,朱大典鼻子冷哼了一声,又继续问李信的来意。这回不但语气加重,而且几乎已经明白的指责李信带兵到凤阳府有多余且扰民的嫌疑。这一番指责让李信大为不满,但还是碍于自己失礼在先,于是仍旧低调隐忍,谦逊的解释了一番自己是如何带兵追击流贼,又是如何在临淮大败刘希尧,最后以三卫军主力由水路突进,最后会师在凤阳府城之下。

    李信在言语中并没有把吓退革左五营马守应等人的功劳揽在自家身上,毕竟如此往自己脸上贴金,大有王婆卖瓜的嫌疑,况且李信也自问三卫军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就算自己不说,又有谁不知道呢?

    在这个消息闭塞的时代,很多事情的真相很容易便会被埋没。李信高估了朱大典对事态的判断能力,亦或是说他没有意识到朱大典心中对自己的芥蒂究竟出自哪里,因此这一番交代落在了朱大典的心中则实实在在的又一次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听罢李信的自述,朱大典心中暗暗冷笑,心道李信啊李信,这等明目张胆的张冠李戴,贪别人之功为己有,还真是脸皮厚啊。在朱大典看来,以区区千人就敢和上万人,上十万人硬拼,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除非三千人的主将脑袋有毛病,或者他根本就是情报失误,指挥失误,误打误撞才不小心撞了进来。等到发现之时,再想逃跑已经悔之晚矣。

    朱大典以此种常理揣度似乎也就无可厚非,再加上对贺一龙先入为主的印象,李信的小人形象再一次在朱大典心里加深了。不过,朱大典眼见着李信表面上的姿态倒是不高,不宜过分折辱,万一武人怒极做出些不理智的事来,岂不是冤枉?有了这种念头,于是他在使了几番脸色之后,态度又骤然一变,竟虚与委蛇的露出了笑脸。

    “李将军兵强马壮,老妇大开眼界,你的军营老夫就不去了,凤阳城中事务颇多,实在脱不开身,不如李将军安顿好了军卒之后,再进城,老夫设宴款待!”

    这原本是句漂亮的场面话,朱大典也不认为李信会真的敢进城。孰料,李信竟极为认真的应了下来,并且还一再的向他因迎接来迟厄尔致歉。朱大典微感错愕之下,心道,这厮真是不通情理,分不清眉眼高低,又带着满心的鄙视与怒气匆匆返回了凤阳城里。

    朱大典愤怒之下本来是要质问李信的,但在半路上,也就是李信将他晾了半个时辰的功夫里,他忽然就想的明白,贺一龙所部的事,他不宜在此时,亦或是说在这种完全没有把握的被动情形之下提出来,否则也只是徒然自取其辱。

    毕竟李信手中兵权在握,而且贺一龙所部又在名义上归浙直总督张方严统辖,因此李信如此作为,谁又知道是不是秉承了张方严的意思?如果真被自己猜中了?岂不是一脚刚出泥潭,另一角又踩入了水坑,白白扯进了与自家顶头上司的纷争之中吗?

    朱大典虽然不是决断之人,可终究不是蠢货,几经权衡之下,便有了谋定而后动的想法。于是,回到凤阳城时,面对贺一龙大为失望的神情,他并没有如先前一般,态度鲜明,而只是打了个哈哈,便将自己关在了书房当中,准备好好琢磨一下接下来的公文奏章。

    抛开贺一龙心里大骂朱大典狡猾这一点不谈,朱大典通过这次事件,也重新对贺一龙的本事进行了评估,一个主将能够轻而易举被外人夺了兵权,即便如镇虏侯李信这般人物,只怕也是有着极大缺陷的,再回想起自己初见面时对此人的谦恭态度,不由得哑然失笑。如果不是看在此人还算,憨直的份上,便于控制,只怕也是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因此,也正是有了这一番念头,他决定为贺一龙争上一争,不能让李信轻而易举的就将贺一龙那近两万人的人马夺了去。首先,朱大典行文一封,向浙直总督张方严询问,李信私自吞并贺一龙所部的事可是出自总督之意,然后又在言语中多有暗示,李信可能存在冒功与坏事的行为,希望能够引起张方严的重视,对此人严加约束。

    其实这封给张方严的公文对李信是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的。但李信与张方严只见的特殊关系,在朱大典这个局外人又如何能得知呢?他甚至还为此颇为得意,只等着这一招釜底抽薪之计见效,到时候不用自己亲自动手,便有人替他举起手中的刀子。

    朱大典写的一手好字,他将书写完毕的功夫双手小心翼翼的捧了起来吹干墨迹,又总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沉思了良久之后,又再次提起笔来,笔走龙蛇一番,不消半个时辰,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之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