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居一品-第10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从隆庆六年八月,沈默当国以来,这五年半的时间内,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重新理清了中央处所各衙门的权责。其中最醒目的,是财务权的上收和行政权的下放。
    财务权的上收,是一项重大的成绩。在此之前,全国的补给虽然也是由中央统筹分派,而实际的执行却全赖互不相属的处所衙门。各个处所衙门……通常是县一级的官府,依照上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交附近的卫所、河工等需要补给的单位。一个府县,要向十几个不合的单位输送钱粮:一个卫所,要接受十几个府县送来的补给。这种短程的补给线就如蜘蛛罗一般,密密麻麻广泛全国,其低效僵化的水平,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试想,由十几个州县别离按固定的数量供应,总难免有个别州县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如额如期缴纳,而其他州县没有义务补其缺额,于是国家明明有能力,却总是供应不足。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下,更谈不上作任何改变。所以开国二百年来,因此引发的财务危机根本无从解决。
    但条编法的呈现,为解决这一痼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使中央总收总支,不再只是一个口号。万历二年,户部成立了“度支全国钱粮总司,简称“度支总司,由户部尚书王国光亲任度支使,南京户部尚书陶大临任哥使,在两京分设南北总库,在全国各省设立分库。
    规定各省所收税银,除规定作为处所费用的部分,一律先行解送分库,不得自行截留。
    按规定,各省分库需在每年十月前,将银钱账目汇总至户部,待下一年度预算之后由户部统筹分派,一应军需供给,物资采买,全都采纳招商买办的体例,佥募商人代为采买运输。
    甫胃招商买办,简称“招买”与“采办,一样,是一种政府的采购行为。但国初便存在的“采办”是官府直接与农民或生产者之间的交易其间不经过商人这个环节,并且其实不经常产生。因为官府所需要的物料,大部分都通过贡赋的形式,直接向苍生征取。总之在嘉靖中叶以前,任何形式的政府采购都只是偶然的,很是设的,并未形陈规模。
    近五十年来商品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其带来显著的改变,即是大量的物资涌入市场。不只是远销欧洲的苏杭丝绸、衣被天下的松江棉布、价比黄金的景德镇瓷器,还有那些原本在农经济时代,只能自产自用的粮食、棉花、蚕桑、茶叶、
    靛青、果品等都纷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这些商品又多又好,愈妾刺ji了苍生的生产从多而全,进步到少而精。这种深耕细作的社会分工,加大了生产的价值,增进了各地的互通有无。
    除南京、苏州、松江、杭州等老牌商业中心外,又涌现出许多中商业城镇如吴江的盛泽镇、双杨市:浙江的不濑镇、长乐市等,商业市镇广泛东南。北方则以北京为主,有河间、临清、开封、西安、太原等中城市及郓城、彰德等镇,与南方的商业相连接形成一个广泛全国的巨大商业络。商人穿棱其中,货运南北,每个市镇既是商品的集中地,又是商品的交流中心。因此,非论何地的货物,都能从市场上买到。特别是那些中心城市,虽然自己没有发财的工业手工业,但城内货肆鳞次,商人们汇集天下之货在此出售,想要什么都应有尽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初严格的户籍制度土崩瓦解,不可是军户名存实亡,负责为官府生产的各种匠户也逃亡一空,这些人到大城市中改名换姓,加入到商业生产的行列中。官营作坊的消失,更使得官府直接征收牟需物资,变得困难重重。
    这些新呈现的经济现象,对官府的各项政策与办法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一些旧的常规的做法行欠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新体例一置身于商品经济大潮之中,许多官员深感征收官府各种实物并负责运输,不但操心劳神,还经常因为各种原因误事受罚,他们希望能借用商人的强大力量,来轻松完成任务。
    到了嘉靖末年,商人已经成为掌握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各大城市中的居民,多半以商贾为业,剩下的一半,则是为商人做工的雇佣者,可以,整个城市经济,都已经被商人们控制了。家拥万资的富商大贾如过江之鲫,家资至百万者才能称为巨富。其他2、三十万,只能称中贾耳。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几百年后的人们会知道,货币是一种公众的制度,它把原来属于公众的权力授予s人资本积累愈多,它把持公众生活的权力也越大。尤其是商人们善于和官府以及处所势力打交道,越是富有往往就越有势力,这使得他们不像农民那样可以随意盘录驱使。
    尤其是嘉靖以后,沈默提出的“以商养士,以士护商,的号召,在这十几年间,已经深入人心,各省的商人们普遍效仿晋商,把赚来的大把银钱,投入到本地的校、资助士子、赞助文会,馈赠文士已经成为常态,经过十几年不懈的努力,使朝廷处所有大片为他们话的官员、文人一旦官府催征过猛,诛求无度赖账不付马上就有数不清的文人口诛笔伐,危言耸听,骂官府“捶骨竭楗,以致人人破家,逃死相继”也会有官员以布满同情的口吻上书,什么“数万金之家,无不dàng产罄货,因而投河经渎,言之酸鼻刺心非酷吏之流毒哉?,好像一夜之间,商人就要全都破产了一般。
    并且老苍生也不站在官府一边,这今年代弃人的主流形象,还是疏财好义的儒商模样,他们用极部分的钱修桥铺路,赈济灾民,就让老苍生念念不忘他们的好……这在后来的轩然大波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因为苍生还远未到觉醒的时刻,对直接录削他们的田主乡绅尚且奉为神明”诚恳拥护。更不要录削手段更隐蔽的商人了……
    在这种环境中,官府想不付钱就驱使商人,是万万不成能的。
    于是官员们一直想方设法的增加银钱收入。正统元年,东南七省的田赋改折白银纳税,正是代表了官府的这种yu望与政策的转变。不久,田赋外的所有税收,都逐渐以银代物。直到一条鞭法问世,完全的取消了实物税,只向苍生征收银钱。官府的仓库里,不再堆满了五花八门的实物,取而代之的是白花花的银两。官员们终于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品种更加齐全,数量更加丰富的商品了。
    然而官府直接派人去市场,采买名色繁多的货物,显然是极未便当,也不合适的……对口不言利的士大夫们来,要跟民苍生讨价还价,实在是有份,也没那个耐心。
    于是另一种被广为采取的形式呈现了”那就是招商买办,即是在官府采买与市场供应之间寻找中间人,官府只与中间人联系”一应所需物资,都由中间人采购并运送到指定地址。这种中间人便被称为“买办”一般都是资财富厚的大商人,采买的规模更是林林总总、包含万象,从粮食到被服、从翰墨到木炭,只要是官府所需,尽数可以拿来招商。
    中标的买办商人,可以获得一张由户部签发的包管票,在将指定物资运至指定地址后凭票兑现。然而官府的信誉早已破产多时”商人们担忧完成差事后会一无所获,因此在官府的招徕下蹲蜀不前。他们提出,希望官府能将钱先行存入汇联号或日异隆,如果承诺的话,他们可以同样存入一笔包管金。到时候完成差事,凭票提钱。若是逾期,甘愿受罚。
    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口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财务权上收之后,处所官府固然从沉重的收解任务中解脱出来,然而从中揩油的机会也失去了,如果没有相应的抵偿办法,引起处所官的强烈矛盾,简直是一定的。就算有考成法这座大山压着,官员们也是要造反的。
    这就是沈默明知道有火耗的存在,却不做任何规定的原因。对这种无横征之名,却有黑暗渔利之实的体例,自然比“淋尖踢斛,之类又吃力又被戳脊粱,还得和jiān商联手倒卖的体例,要文雅简便的多了,自然大合官员们的胃口。
    有子火耗喂着,府县一级的官吏自然心满意足。但对封疆大吏们来,他们历来用不着自己去踢斛卖粮食,自然有得们孝敬真金白银,所以火不火耗,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在乎的,是随着财务权上收,手中权力的缩水。尤其对那些富裕的省份,原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历来不消看户部的脸色。户部反过来还得求着他们,请诸位大爷行行好,多给两个大钱周转周转。
    现在一旦财权上缴,就成了他们求爷爷告奶奶,户部的孙子酿成大爷子,想各省督抚能愿意么?
    沈默为他们准备了另一份大礼,那就是行政权的下放。简单来有三点,一、将总督巡抚改为处所官,第二,重设处所行政架构,第三,将一部分任免权下放。这对各省督抚来,实在是太合胃口了,沈阁老不愧是大家的贴心人,太知道俺们的需要了。
    虽然在常人看来,一省的最高首长,就是总督巡抚,并且他们也确实在履行着一省首长的职责。然而打开一份大明职官录,会发现处所官员的架构中,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才是最高主座,根本没有巡抚、也没有总督的影子。
    这是因为太祖皇帝为了避免臣子专权,在中央拔除宰相,析中书省之政归於六部。在处所上,亦废各行中书省,把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置承宣布政使司掌一省之政事,置按察使司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置都指挥使司,负责一省军事。三者互不相属。互相制约,以免处所权重之弊。但就像中央离不开宰相统领,后来呈现内阁一样,处所上三司互相掣肆,遇事难决,才有了巡抚和总督的呈现。
    巡抚、总督,是两个动词,区别于“尚书,、“布政使,之类的名词性官名,显然有临时派遣的意思。巡抚的意思是,巡视处所、抚治军民,凡是有大灾民乱,需要统合全省力量的力量平按时,国家便会遣使巡抚处所,事毕则罢,故无定员,更无专职。但后来各省的事情越来越多,前一个巡抚还没回去,后一个又来了,如此一来,巡抚间的权限又重叠了。宣德五年,第一批常任巡抚降生了,一代名臣于谦,便在其列。
    总督的呈现要稍晚,因为巡抚渐渐偏向民政,并且各种起义叛乱也不会理会省界,往往在数省之间流窜。各省之间难免推诿扯皮,无法齐心协力,便有了总督数省军务的差事呈现,同样是因事乃设,事毕即罢。然而对湖广、两广、贵州、四川、蓟辽、三边、宣大这些边地,战乱是常态化的,常任总督也就应需而现了
第八八五章 大婚(下)
    第八八五章大婚
    总督巡抚虽然常驻处所,然而自己并没有品级,多是以朝廷佥都御史或者兵部shi郎的官衔出任巡抚,以都御史或兵部尚书衔出任总督入则为朝廷尊官,出则奉敕行事,为一方军政之首,可谓是举足轻重,然而这种中央不是中央,处所不算处所的尴尬身份,还是为各位督抚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首先,处所行政架构仍然是原先的。都指挥使因为是武职,已经靠边站了,所以各省的行政机关,是以布政使和按察使为首,两位大僚开府见衙,都有各自的一套佐属官员。如承宣布政使司,有从二品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三品左、右参政无定员,从四品左、右参政无定员……本朝并没有散官,官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四品以上的高级官职更是缺货,所以‘无定员’的意思,绝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可以有很多名,一般每个布政使衙门里,都有十名以上的参政、参议协理政务。
    这是高级官员,之下又设有照磨所、理问所、司狱司、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等机构,且都有官职、定员。至于按察使司,规模要一些,但性质是完全相同的。这很好理解,因为太祖设立这两个衙门,是为了让他们统领一省政务的,自然要将属官机构配置齐全了。
    再看督抚帐下……欠好意思,除打点文书工作的书吏以外,并没有任何佐属官员。为督抚办公的幕僚,其实不是国家职官,乃是督抚si人聘用的。在这方面,连个知县都不如,好歹人家还有个县丞、主簿、典史,是国家给开工资的。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最初总督、巡抚都是临时性质的派遣,不是官职,因此不会设有佐官。这就造成了一种普遍的怪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