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夜天子-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人引出一村人。最后整个部落齐上阵,他们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小路扬了扬手手中请柬,道:“我们是来赴宴的。”

一个衙差从小路姑娘手中接过请柬看了看,皱眉道:“怎么还带着这么大的一个畜牲?一旦它野性大发……”

遥遥抱着大个子的大粗腿道:“大个子才不会呢,大个子最乖啦。”

小薇道:“你放心,这头巨猿很通人性,而且我们不上矶,只在岸边就坐。”

那衙差犹豫了一下,道:“那你们可要看紧它们,千万不要惹出什么事端来。矶上坐着的都是贵人,一旦出事,我们倒霉,你们也吃罪不起的。”几个衙差说着闪开一条道路,叶小天等人便走了过去。

※※※※※※※※※※※※※※※※※※※※※※※※※

田妙雯有一下没一下地拨着琴弦,一脸若有所思的神情,珠帘突然哗啦一响,一个丰神如玉的佳公子从外边飘然而入。田妙雯没有回头,敢不经通报便走进她房间的,除了她的胞兄自然再无第二个人。

田彬霏见田妙雯对他进来置若罔闻。不由微微一笑,自顾轻摇着折扇,潇潇洒洒地走到一旁,在椅上坐了。对于妹子对他的冷漠,田彬霏早就习以为常了。

田彬霏坐定身子,对田妙雯道:“小妹,你正争取葫县县丞一职?”

田妙雯淡然道:“不错!”

田彬霏眉头微微一蹙,道:“那里对我们来说,可谓地处偏远。又与湖广接壤,你怎会突然想起那个小小的三等县?把我们的人安插在布政司或者提刑司,对我们岂非更为有利?”

田妙雯道:“你不是把我田家重新崛起的希望寄托在杨应龙身上么?你主外,大局你来定,既然你想利用杨应龙来达到目的,我这主内的人自然只能竭力配合,选择葫县正是为了这一目的。”

田彬霏更是疑惑,问道:“插手葫县怎么会是……”

他的声音停下来,静了一会儿,他忽然站起来,大步走到厅前,在博古架上轻轻一按,一幅用各种颜色标注的地图便刷地一声垂挂下来,田彬霏注目地图良久,嘴角渐渐绽起一丝笑意,道:“我明白了!”

田彬霏兴冲冲地转向田妙雯,欣然道:“布子于葫县,果然是一招妙棋,这葫县地处南北要冲,是驿路的关键所在,一旦封闭,整个贵州便针插不入,而南疆边陲数万雄师也将彻底与朝廷断绝联系了。

杨应龙野心勃勃、所图甚大,这么重要的地方,他绝不会放过,我们布子于葫县正当其时,妙雯啊,可惜你是个女子,否则为兄甘愿让贤,由你来主持我田家大业,心甘情愿地供你驱策。”

田妙雯微微闭上美丽的眼睛,瞑思片刻,缓缓道:“我这个安排,只是听了你的计划之后及时做出的一个调整,如果杨应龙对葫县早已做出部署,只怕我们现在动手就有些迟了。我想亲自去葫县一趟,一探究竟。”

田彬霏微微一怔,随即用半开玩笑的口吻道:“此去葫县,山路崎岖,往来不便,你可是我的贤内助啊,你不坐镇府中,留下我一个人操持偌大局面,岂不手忙脚乱?”

田妙雯道:“如果你判断的不错,那么葫县就是来日破局的一个关键,岂能等闲视之?”她缓缓转过身,凝视着她的胞兄道:“你一向不服气杨应龙,杨应龙统治播州是怎么做的?”

田彬霏的脸上掠过一丝阴霾,忽地把折扇一收,在掌心里“啪”地一拍,道:“成!你去吧,只愿你我同心戮力,让田家在你我手中重新振兴起来,莫让列祖列宗失望,莫让子孙后人再去承担这沉重的责任!”

田妙雯没有说话。只是低下头,纤纤玉指一拨,一曲《梅花引》便悠悠响起。田彬霏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了许久。当那琴声袅袅、余韵未绝时,才轻轻起身,仿佛一朵云似的飘了出去……

※※※※※※※※※※※※※※※※※※※※※※※※※

黔灵山上,幽深的林中,鸟语花语。构成了一副活色生香的美丽画面。杨应龙拄着一根竹杖,缓缓行走其间,几只猴子爬在树上,猴头猴脑地窥视着他,可杨应龙刚一抬头,机灵的猴子便飞快地攀援到更高处,然后扭头向他扮鬼脸,似乎在自鸣得意,杨应龙见了不禁哑然失笑。

赵歆陪在他的身边,前后左右数十名侍卫散落在林中。以杨应龙为中心,同步向前移动着,看到杨应龙停住脚步,他们也都停了下来。

杨应龙在一根横亘地上的粗大枯树上坐下来,笑问道:“想必此刻栖云之宴已经开始了,你可安排了文远前去?”

赵歆道:“卑职已经着人安排了。”

杨应龙点了点头,道:“虽说文远的前程不依赖那个姓崔的腐儒,不过和他攀攀交情也没什么不好,最好能拜在他的门下,做他的门生。那就更好了。有崔象生这块招牌,于文远的宦途大有助益。”

赵韵道:“是,大人虑及长远。”

赵韵也在一旁坐下,道:“大人。三年前葫岭刚刚罢黜土司,改设流官衙门、建立县制的时候,我就建议大人您着手部署了,却被大人您一口否决。何以今日您却突然动起了葫县的念头。”

杨应龙轻轻叹了口气,道:“三年前,葫县两位土司争斗。朝廷趁机出兵干涉,罢黜了两位土司的世袭职位,建县衙、设流官,那时候正是朝廷诸公注目葫县的时候,我们岂能轻举妄动?

如非得已,我现在还是不想插足葫县,尽管放任自流吧,只要不让朝廷把葫县牢牢掌握在手中,那就够了。我本来的计划是先扶持格格沃,控制蛊神教,穷十年之功把数十万山苗牢牢掌握在我的手中,可惜功败垂成。”

杨应龙沉默了一会儿,复又微微一笑,道:“还好,不想我在靖州的一段情缘,竟然遗下了我的骨肉,而她与现任的尊者之间还有着如此复杂的关系。

遥遥是我的骨中骨、肉中肉,难道还能背逆她的生身父亲不成?如此一来,我对蛊神教倒要徐徐图之了,既然如此,葫县这边就只能尽快着手,两边若是都慢下来,对我的大事极为不利。”

赵歆若有所悟,缓缓点头道:“卑职明白了。”

杨应龙突然问道:“安家那头老狐狸有什么动静?”

赵歆道:“遵大人吩咐,已经派人盯住了‘大宅吉’,那老家伙一直龟缩不出,也不知他想干什么。”

杨应龙蹙眉道:“这个老家伙,究竟为何而来?”

杨应龙想了想,始终摸不着什么头绪,只得摇摇头,继续向山上走去。

南明河畔“巨鳌”上游,距“巨鳌”半里地外悬于水上的一块岩石上,一位头戴竹笠的白发老人正手持钓竿,神态悠然,身后不远处有一个年轻人负手而立,仿佛是一位家仆,可若有熟人看见,当会认得,他就是安家这一代的长房大公子安南天,如此一来,那位持竿垂钓的老者是谁,也就呼之欲出了。

鱼漂儿突然一动,有鱼咬钩了,老人飞快地一提钓竿,一条巴掌大的银光闪闪的鱼活蹦乱跳地落到了岩石上,安南天立即上前几步,从鱼钩上摘下鱼丢进鱼篓,笑道:“爷爷的手气真是好,这一阵儿咬钩的鱼就没有断过。”

安国维微微一笑,那双苍老而睿智的眼睛从竹笠下向巨鳌石上那座小亭微微一扫,缓缓地道:“若有机会,便请那位尊者小朋友来,老夫想见见他!”说罢钓竿一甩,复又投向水中……

进入下旬了:推荐票月票,莫忘投出啊!

进入下旬了:推荐票月票,莫忘投出啊!

第04章斯文败类

今天是野炊,虽说主题不在于饮宴,却也不能都是冷菜,栖云亭前的大石上就架了一堆篝火,请了一个大师傅在烧烤全羊,全羊已经烤成金黄色,大师傅抽出一柄雪亮的小刀,让小徒弟转动着全羊,飞快地削下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一片片羊肉,再配上一碟雪白的盐末儿一并送入亭中,每个贵人面前都摆了一份,亭外的士子们当然没有这份待遇。

王按察与他的同门崔象生谈笑风生,几位当地耆老也是不时掺和几句,行个酒令、打个字谜,反正都是些文人之间的饮宴游戏。夏老爹是个不识字的武夫,对这些事儿一窍不通,只管甩开腮帮子吃肉,时不时的还要回头看看,见女儿与那叶小天坐在岸边一席,安安份份倒也规矩,方才心中稍安。

酒过三旬,菜过五旬,周围的学子开始陆续起身进来亭中向王按察、崔象生等人敬酒,同时向他们自报家门,只盼能在学政大人和这位中原大儒心中留下一些印象。

这样走动起来,现场的气氛也就活络了,一位耆老打趣地笑道:“贵州学子皆为崔先生大名而来,拳拳之心不可不知。崔先生既然到了贵阳,何不考较他们一番,略加指教他们就受益匪浅,也不枉今日走这一遭啊。”

按察使王浩铭笑道:“正是,象生啊,你对他们略加点拨,也是他们的一份荣耀,你看那些学子还有两岸那些人,都眼巴巴地看着你呢。”

崔象生微微一笑,道:“浩铭兄,你这可是给兄弟出了难题了,这里是黔中名儒心庵先生讲学之地,象生安敢放肆耶。”

花花轿子众人抬,大家都知道他这不过是自谦之语,岂有不趁势抬轿子的道理,于是好一番夸奖。直把他崔象生夸得和心庵先生马廷锡一般名动天下望重中原,崔象生这才勉强地道:“既如此,不如这样,就请有意讨教学问的士子们上前。先随意择取一物为题,赋诗一首,由你我诸公加以点评,算是考较他的诗才。之后嘛……”

崔象生说这番话时,栖云亭周围环坐的最近处的士子们已经听见了。纷纷停止饮宴,竖起耳朵听着,听到崔象生出的考题,马上看天看地,择物措辞,这可就比坐得远的人占了便宜。

崔象生又道:“再者,诸生习圣人经典,是为了为官从政、辅佐君王、教化地方,所谓经世之学以为用嘛。那崔某便出一道题目,这个话题近来在朝廷上也是辩论的沸沸扬扬。那就是:国家该不该继续执行海禁之策,试请诸生各抒己见,如何?”

这海禁政策,在元朝时就禁了解、解了禁,反反复复,贯穿始终。明初时候因为张士诚、陈友谅等争霸失败者的余部很多也流落海上,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考虑,朱元璋也施行了海禁政策。

等到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官方开了海禁。民间也就开了,可是到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复海禁。前几年当今皇帝的父亲隆庆帝还在位的时候。福建巡抚徐泽民上书请求开市舶,易走私为合法通商。

当时倭寇海盗在戚继光等名将的打击下已是七零八落,不复为患,朝廷便顺势调整了国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了,这件事被后世称为“隆庆开关”。不过。朝野间还是有许多人反对开海,近来又有人上书请求海禁,在朝廷诸公间引起了一片激烈辩论。

王按察命人站在亭前高声宣布了题目之后,众士子们立即亢奋起来,谁不想在这位大儒面前一展所长?若能得他点评一番,赞上两句,岂不立即抬高了自己在士林中的地位。

只是那诗词好办,最重要的是诗句佳妙、立意高远,这个就看个人平时的诗赋本领了,可那策论的题目,考较的可不仅仅是你能否有理有握,最最重要的是你的立场是否和这位崔先生一致,否则他心中不快,岂能给你一个好的评价。

好在这些士子赴宴之前都做足了功夫,对这位崔先生都是详细了解过的,知道这位崔先生是反对开海坚持海禁的一个典型人物,想要讨好他,自然也就明确了自己的态度。

不过,士子之中却也不乏正直之人,又或者本身就是官宦子弟,而他的父祖在朝为官,父祖的态度又恰恰是支持开海的,这时就不能同自己的父祖唱反调了,所以也是早早就心中拿定了主意。

如果大家都一味地恭维崔象生,这场文试反而没了趣味,恰因为这些支持开海的士子,倒是辩得有些滋味了儿。

几个士子各抒己见后,徐伯夷上前,先以南明河为题吟了一首诗,得到崔象生的好评,精神大振,接着便就海禁之策说道:“海禁,实乃我大明祖制。我太祖皇帝海禁之意坚决,一以贯之。祖宗成法在前,惜乎隆庆元年却有封疆大吏受地方蛊惑,趁皇帝陛下刚刚登基,尚不明了天下民情,请求开了海禁,愚以为,言开海禁者,毕数典望祖之辈也!”

崔象生听了频频点头,对这个年轻人更具好感了。

这时却有一个名叫颜千秦的书生站了起来,这位姓颜的仁兄,父亲是贵州布政司分守道,就是支持开海的官员。

颜千秦道:“成祖开海,七下西洋,使我中华文物远通四海,威德遐被、四夷伏服。凡入贡者三十余国。幅员辽阔,远迈汉唐。微市舶,化外夷狄,焉知我中华富强?焉得四海来朝,古今鼎盛耶?”

崔象生脸色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