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8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所料还真是不差!圣道皇帝绝无容满人入国之心。也无绝满人一族之意,如太后所说,圣道皇帝好洁。他对满人的处置办法就是“眼不见为净”,赶走了事。
    “清国之满人,有倾覆神州,奴役华夏之罪,清国之汉臣,有忘本附从,为奸为恶之罪,此二罪不容赦免……”
    这是具体定调。《讨满令》里列了桩桩细则,让人心惊肉跳,最惊悚的一桩是将满清官员一网打尽,满汉同等对待(反正现在都是旗人),一并问罪,献城请降之类的事由也只能稍免其罪。除了一视同仁的尽没家产、十年苦役外,还要设大案法司。一一细查其人其行,按照英华法令审罪。
    亘古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檄文,公开声言要穷治敌方所有官吏军将,以往改朝换代。都是封官许愿,厚恩笼络,圣道倒好,平白推得敌方心志坚定。
    可放在如今这形势下,圣道不仅这么喊了,还将檄文大肆散发,四月三日颁布,十日就到了京城,恨不得大清一国上下无人不知。用意就再明显不过:你们还不乖乖滚蛋,被抓着了别怪我手下无情,众人似乎都能听到圣道就在他们耳边怒喝:“勿谓言之不预也!”
    一双双满含解脱之色的眼睛看向茹喜,就等着她发布北迁令,而茹喜本人也是一副慵懒释然的气色。
    这副担子总算是卸下了!现在可以专心经营满人老家,关外之地……
    茹喜正要开口,宗亲里辈份最高的恪亲王允禄忧虑地道:“伪帝已遣军攻辽东,还有伪韩附从,关外也非安生之地啊。”
    茹喜恨声道:“圣道是真存了把我满人赶到极北苦寒之地的歹心!”
    接着她缓了脸色:“可等我百万满人回了关外老家,众志成城,就不是现在一溃千里的局面了。就算圣道有心穷追猛打,那时南蛮一国也该正为北方焦头烂额,绝对会拖着他的后腿,只要我们虚与周旋,明末之时的局面不难争的。”
    这几年来,茹喜虽有蛊惑乱民搞出塘沽修约的烂事,但总的说来,大清没她凝着,还真扛不下去。现在还能护着大清徐徐而退,便是允禄这等早年压根看不起她的老资格宗亲,也不得不道一声服,听得这解释,允禄点头道是。
    茹喜再道:“康熙爷时,就有静待南蛮自溃之策,雍正爷时,也曾有过这般念想,只是南蛮起势太猛,这北方,连带中原,都是南蛮自定的大义之地,绝不愿丢,所以我们才不得不退。等我们回到关外,就该继续守这一策,便是多大的屈辱,只要能存一国,存一族,我们都该咬牙受下,昔日勾践能卧薪尝胆,今日我满人就不能忍得苦寒!”
    众人一惊,张廷玉等汉臣更是掩不住惊色,看太后这脸色,竟不像是说来提振大家心气的虚话,而是真心的!她还真想着能卷土重来?
    扫视神色各异的臣子,茹喜冷笑道:“当哀家是在说笑话?别忘了,我满人是靠十三副甲起兵的!我们是从关外打进中原的!今日退出去,他日就真没再进中原的机会!?”
    她话语沉冷,心志显是无比坚定:“哀家知圣道在立什么功业,可他能一帆风顺么?他能活到功成之日么?哀家定下北迁之策时,就立下一志……”
    她目中闪起的精光让众人都不敢直视,就只听那仿佛从幽冥之地发出的冷声在耳边回荡:“哀家一定要比他活得长久!哀家一定要在他死之日,送去一束花,然后……看是哀家教出来的皇帝有为,还是他的接班人有为。听说他的太子小小年纪,就为私情乱国事,哼!等他咽气时,还不知是怎样一个昏君,乱了他苦心耕耘出来的华丽江山!”
    冤孽啊……
    不少人都在心中长叹,可细细品这话,却又觉得,这份心志未尝不是凝住满人继续朝前走的脊梁,不经意间,对这茹喜又多了一分敬畏。
    允禄更被茹喜这份坚定心志给感动了,他本是康熙的十六子,对乱了大清江山,害死他皇阿玛的李肆最为痛恨,他也六十多了,活着时还真报不了这仇,可他的后人能在李肆后人身上报得大仇,想想也是令人热血沸腾。
    他咬牙决然道:“太后,说走边走吧!咱们走时,再烧了这紫禁城,就给那李肆留一片残垣断壁!”
    众人同时抽了口凉气,接着满人拧眉沉思着可能性,而汉臣们却忐忑不安,想说话又不敢。
    茹喜看看有些坐立不安的张廷玉,缓缓摇头道:“不,这紫禁城……得好好留给圣道……”
    目光透过玻璃窗,茹喜看住坤宁宫南面的交泰殿,更南是乾清宫,再是乾清门。出了乾清门,就是广阔恢弘的紫禁城外朝,巍峨的太和殿下,太和门后,九曲拱桥蜿蜒,这令人凛然生畏的紫禁城啊,曾经也让她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逾矩。而当她垂帘主政,端坐皇帝身后时,透过珠帘,自大殿看出去,也觉整个天下都匍伏在她绣花鞋下,由她驰骋快意。
    “这紫禁城,这北京城,就是不祥之地……”
    茹喜悠悠说着,众人再是一惊。
    吴襄赶紧附和道:“永乐帝迁都北京城,不过三十年,就有了土木堡之变,遭难的可是明英宗啊。”
    嘿,那英对这英,听起来是好兆头,允禄一下就被说服了:“没错!有这紫禁城在,南蛮必然要迁都北京城,否则怎么压住紫禁城这股龙气呢!而等他大英朝待在了北京城,嘿嘿……”
    众人纷纷点头,都道太后神机妙算,虽心知这是再牵强不过的附会,可如今大清去国,总得多找些寄托。
    茹喜却摇头道:“这紫禁城,对谁都是不祥之地,我大清在这里还未待住百年呢。”
    众人愣住,茹喜叹道:“哀家就觉得,这紫禁城,总是散着沉沉的腐气,像是有一条腐龙深藏地底。有时做梦,更见整个北京城都被这腐气罩住,伸手不见五指,嗅者五脏糜烂,却还好端端活着,就如行尸走肉……”
    语调拉起,她再道:“哀家说不出更深的道理,就觉这腐气是汉人自己千百年积下的,我大清其实是被这紫禁城害的,所以呢,这紫禁城就得好好留住,留给圣道!留给他的大英朝!”
    张廷玉等人是不敢言语,满人们却是齐声叫好,纷纷议着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圣道该是怎样一副昏聩面目,南蛮又是怎样的国无宁日。
    气氛再转昂扬,茹喜正要宣布大清朝廷正式北迁,李莲英又捏着一份文报急急进见。
    “太后、太后,辽东……”
    茹喜心中一沉,升到咽喉的一口气压下,接过文报一看,脸色瞬间煞白,那口气沉在胸腔,上下不得,噎得她两眼翻白,身子竟一下软倒在塌上。
    众人惊得一片忙乱,有的招呼太医,有的招呼太监,李莲英急急去顺茹喜胸口,那文报也轻飘飘落地。
    在众人的注视中,文报上几行字清晰入目,“燕国公反,称帝宁古塔,兴兵西进,盛京势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九百四十章 辽东惊变,北方斗人心
    “圣上万岁——!”
    “大英万岁——!”
    “华夏万岁——!”
    山东兖州府城,皇帝北伐行宫前,如潮呼声直冲云霄,来自山东曹州、沂州、济宁州和兖州的数千民人代表得慕天颜,为翻身入英华而欢欣鼓舞。
    顶盔着甲,一身金黄、肃黑和火红相间大戎服的李肆向民众挥手道别,再引起一波万岁呼喝之潮。退入行宫后,李肆一路走一路卸甲,不断有禁卫引导各色人等上前,就在三言两语之间处置完一件事务。
    国家已非草创之时,李肆御驾亲征,就是带着最高国务决策机构出行。虽然内政有政事堂打理,法务有大理寺审度,李克载还以太子之身留在东京“见政”,可一**事以及北伐军务,还有南北事务依旧得靠他定夺,整日忙得脚不旋踵。
    “是孔先生啊,曲阜朕会去的,不过去之前你得跟北孔交代明白,不不,不是压着北孔与你并宗,那是你们的家事。朕可以拜孔子,早年在湖南石鼓书院不也拜过?可现在不一样了,你跟他们说,朕现在只拜天位之下的孔子。上天之下,诸圣相平,朕认孔圣,但不认其为独圣。他们不认这个,朕也不认他们。”
    “另外呢,他们既讲雷霆雨露皆是恩,英华是君民相约之国,朕对他们没什么处置,国中对他们的口诛笔伐就得当是雷霆雨露,该怎么受着。让他们自己掂量。”
    这是孔尚任的孙子,英华国中仁学学宗,“南孔”孔兴聿觐见。说的就是李肆拜祭曲阜孔庙之事。英华复兖州,兵不刃血,曲阜孔氏出力颇多。这北孔不仅眼力精,识时务,还揣着保自己这块道统牌坊的用心,想在皇帝拜祭孔庙之事上作文章,而李肆的回应很直接,孔庙不变成天庙,他就不去。而英华国中清算满清之害,曲阜孔氏也别想置身事外。
    之后是北伐第一军都统制孟松江的军报。说山东刘统勋稳坐济南府,没见着聚兵备战,也无请降之意,不知用意为何。他本想以少部兵力进逼济南府,主力继续北上,刘统勋这动静却颇为诡异,有些拿捏不准。请示是否调整部署。
    李肆随口指示道:“天下大变,总有人心志崩溃,魂魄难定,告诉孟松江,刘统勋魔怔了。别理他,该干什么干什么。”
    接着总帅部参谋急急送来一份封着红条的牛皮纸卷宗,封口处标着“辽东”,拆开一看,正大步流星的李肆停住,皱眉冷哼道:“这年羹尧,真会找机会……”
    再转头吩咐:“速召文武大臣,御前急议!”
    不多时,行宫会堂中,陈万策、范晋等文武要员分列左右,低声议论,一位十七八岁,面目俊秀的红衣尉官领着禁卫自侧门急步而出,正是三皇子李克冲,本在黄埔陆军学院就学,此次北伐,他被点为随身侍卫。
    禁卫们轰隆踏步立正,李克冲一声长喝:“陛下——驾到——!”
    换了军常服的李肆急急而来,不等众人拱手长拜,招手示意众人落座。
    “九天前,满清燕国公,吉林将军年羹尧在宁古塔登基称帝,国号为燕,改宁古塔为兴龙府,发檄讨满,大军前锋已出柳条边墙的英额门!”
    李肆却未落座,而是负手踱步,语气沉凝地道出辽东之事,群臣顿时一片愤然。
    “年匹夫!竟敢趁火打劫!”
    “选的真是好时候啊!”
    “二月时不是还在尼布楚跟罗刹人打得欢么?到现在不足两月,一连串事都办了下来,怕是拼得快尿血了吧?”
    或恼怒或鄙夷,但包括范晋和陈万策等人在内,没谁把年羹尧此举太当回事。听听年羹尧的国号:“燕”,看上去似乎是取自满清封爵,可实际却道明了他这股势力的“大义”,那就是割据一地,绝无与英华逐鹿之心。
    年羹尧不可能就靠着海参崴、宁古塔、黑龙江城这一条苦寒地带立业,他的目标是抄了满清的盛京老家,加上盛京,他的大燕也勉强算有一国气象了。
    “韩再兴动作该加快点,赶紧直捣盛京!辽东乃我华夏故地,怎能容年贼篡夺!”
    “陛下该严谕年贼,要他谨守柳条边墙,但有逾界,就自海参崴挥军而上,清了他的基业!”
    “不可!关外之地我英华素无经营,根基太浅,就该容年贼与满鞑互斗,待决出胜负,我英华再视势而定,坐收渔翁之利!”
    众人当下就议开了,可李肆话还没说完。
    “年羹尧三子年斌统领朝鲜军六万过鸭绿江,已陷镇江堡……”
    这下众人终于倒抽了口凉气,好家伙,年羹尧魄力真够大,居然把朝鲜一国也翻腾起来,绑在了自己帝王之业的战车上。
    形势复杂了,辽东已成涡流,各方势力都卷了进来。
    这其实还是英华给的机会,韩国志愿军倾巢而出,自海路北上辽东,这就让朝鲜没了后顾之忧。不知道年羹尧是怎么裹挟朝鲜主政李光佐的,或是许了什么割土让利的愿,多年绵战锻炼出来的朝鲜军也北上“伐满”了。
    年羹尧的心思昭然若揭,他是无胆跟英华掰手腕,但他这称帝本就是李肆早许他的,趁着英华北伐,主力在中原的机会,来一招火中取栗。辽东方向只有韩再兴一军,还得从海路绕入辽东,而他合兵十多万,自东、南两面急进,很有把握赶在第七军之前夺下盛京。
    至于之后的事,年羹尧也许认为,英华吃下中原和北方,暂时该心满意足,至少能有斡旋调和的空间。反正地盘先吃下嘴。之后的事之后再说。
    “绝不能让年贼得逞!”
    “韩再兴是不是打绵战打成了习惯,已不知真正的仗该怎么打!?”
    “急调精锐往援,韩再兴只有两师红衣。仆从韩军不堪重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