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5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简单,在州县主官身边放下听龙门使唤的师爷,再由师爷把控州县刑房,而后又由龙门工商组织已打好基础的商代,为非经制的胥吏差役提供稳定钱粮。一手管理权,一手财权,就此握住基层治安。按照刘兴纯的预料,最多一年,除开苏州、杭州、江宁等要地,江浙两省的地方治安,都能在江南行营的手里。
    可现在李方膺和吕毅中带着国中一大帮读书人跳了出来,刘兴纯掌国中治安这么多年,转念就能料到江南乱象会越演越烈。工商争利,已逼得江南人在英华和满清之间抉择,大批利益受损的江南人都站到了仇视英华的一方,大义社的活动已波及到苏州,正向杭州和江宁扩散,在各行各业引出激烈冲突。
    现在读书人也都来了江南,要在江南诛心,肯定会有一部分人心向英华,但绝对也会把更多的人彻底推向满清一边。天主教最近在江阴建天庙,就被当地儒生带头烧了,可见诛江南人心之难,难于登天。
    刘兴纯在龙门头痛呻吟,范晋在无涯宫头痛呻吟。
    “官家啊,江南人心,早已沉腐了,雍正文狱,江南无一人振臂,连怨愤之声都难听到,臣在江南四年,竟未听到当地人对雍正有一声抱怨,反而觉得那些人该死。江南人都认为,南北交锋,国战临头,就该如此凝聚人心,国中文人去江南,不仅起不了作用,还会让仇怨更加深重。”
    李肆摇头:“江南人都认为?哪里的江南人?别忘了,今日我英华,朝堂重臣里,三成都是江南人,翰林院里,一半是江南人。西行三贤,全是江南人。黄埔陆军学院六届学员,四成都是江南人。东西两院,有四分之一或是南迁的江南人,或是祖籍在江南。国中工商,特别是机械和织造业,更以江南人为主,研究出蒸汽机的黄卓,那也是江南人。”
    李肆叹气:“我英华,虽自广东起事,现在还未占江南,可这一国,却是江南人帮着立起的。江南人里,最聪明、最有才华,最愿冒险,最知大义的人,都在我们国中。他们要拯救乡亲,我们能置之不理?”
    这也不止是江南人的问题,朝廷去了,军队去了,工商去了,但读书人没去。从圣道四年开始,国中读书人都忙着消化西学,他们被通事馆整理出来的欧罗巴学问给迷住了。到圣道八年后,这股风潮才渐渐消退,并不是大家厌倦了,而是段国师、西行三贤和各家学院,都将西学的根底,与上古先秦的诸子百家融在了一起,由此再掀起“古学复兴”。
    新的学院不断涌现,而会社也遍地开花,这时候读书人不再满足于在国内争论,他们想去其他地方壮大自己的思想派别。此时孔尚任已在交趾病故,儒社想借交趾为复兴古儒之地,纷纷去了交趾和广南。其他派别,很自然地将目光投向了江南。
    李肆对有些怔忪的范晋道:“去年你阻拦几家学院在龙门设分院,我没有说话,是因为我也不确定,那时在江南打人心战会有什么后果。今年该是时候了,我许了他们,你却说江南乱,还在阻着他们,你这是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有些偏啊。”
    范晋脸色一变,这可是很严厉的指责……
    正要离座请罪,李肆翻白眼道:“看吧,你还是没明白,江南行营总管那位置的意义,书迷们还喜欢看:。”
    龙门,面对上百名读书人的逼视,刘兴纯哈哈笑着向众人拱手:“诸位老爷们,有什么吩咐,小的无所不从!”
    他跟这帮读书人已经吵了好一阵,在龙门开书院,这倒没什么,可这帮家伙还要满江南乱窜,也不想想,满清官府是不敢表面为难,可桌面下施什么手段,那就不清楚了,总之出去一百个,能回来五十个就算不错了。
    劝说没有丝毫用处,来江南的读书人已不是毛头小伙,都是满肚子学问的,可他们却个个满腔热血,视此行是践道大业,什么艰难险阻,根本不在乎。
    他们不在乎,刘兴纯却不敢不在乎。先别说还有吕毅中这样的翰林,其他人可都是国中学界大佬,即便之前没当面见过,名字也是报纸上时时提起的。真要放他们亲自去江南闯荡,丢了一个他都很难向国中舆论交差。
    刘兴纯只好曲线救国,说这事也不是非得要亲自出马才能办的。不就是人心之战么?出书,发报纸,办学院,造舆论,可以蹲在龙门干嘛。
    李方膺和吕毅中笑着代众人道谢,还要求刘兴纯给予诸多支持,这时刘兴纯才明白过来,自己这江南行营总管,早前是护着工商的商货入江南,现在要护着读书人的大义入江南,那就是佣仆的命。
    所以他才开着玩笑,自居下人,称呼众人为老爷,当然,笑声里很有些苦味,脑子里还转着“四哥儿,你好狠!”的大不敬之念。
    众人哪敢受他如此姿态,赶紧也深拜回礼,厅堂里响起春风般的笑声。
    黄埔无涯宫,范晋的笑声格外苦涩:“官家说得是,这四年,我确实把自己当作英华在江南之主,事事以己念为先,怪不得工商都开始向我送礼,原来是我把权压在了他们身上,而没摆正自己的位置,书迷们还喜欢看:。”
    李肆摆手道:“你莫自责,江南事,这四年你打牢了基础,这功劳是抹不掉的。再说了,即便你有此念,不也克制着自己吗?就算你不克制,还有都察院,还有东西院在看着你呢,那些个人情总是难免的。如果你真是因不适任而卸职,我升你为次辅这事,又怎可能这么顺利?我这个皇帝,现在也不是为所欲为的,就像之前的烟囱事件……”
    说到这“烟囱事件”,范晋也摇头叹息,至少就内政事而言,皇帝现在还真不再是一言九鼎了。
    这事他回黄埔就已知道,报纸上正议得沸沸扬扬。事情也很简单,其实是早前反蒸汽机风潮的余波。黄埔学院天人社的一帮学生,因为鼓动佛山民人到天坛请愿,引发数万人冲突,还伤了好几十个,最终被追责,在监狱里呆了十天。
    出狱后,这帮学生“痛改前非”,明白搞事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牺牲就没有改变。他们跑到佛山,爬到蒸汽机和冶铁炉的烟囱上,要以自己的下场来向世人证明,这黑烟是有毒的。
    他们得逞了,这黑烟当然是有毒的。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轻者咽喉灼痛,重者肺水肿甚至窒息,如果不是作坊赶紧关闭了机器,旁人施救及时,这十来个学生估计要全部交代在烟囱上。
    这事一出,舆论哗然,原本被工商和朝廷刻意淡化的蒸汽机风潮再度引爆。眼见天灾**论刚被朝廷出台的各项救济措施消解掉,再被这么一闹,国中又要起大风波。
    到了这个地步,一直袖手旁观,觉得现在还不必太注重这事的李肆也不得不出面。先是推着舆论,奠定“兴利去弊”的底调,避免争论进入“要不要蒸汽机”的极端状态,接着亲身上阵,向国中展示无涯宫的十多台蒸汽机,表示我皇帝都在用,也好好的嘛,没什么问题。
    当然,接着就得谈如何降低危害,李肆宣布由将作监牵头,跟东西两院和工部、商部联手设立“降烟除害会”,专门研究降低工业污染的问题,同时协调工业和民间的利益冲突,书迷们还喜欢看:。
    诸如加高烟囱,改善锅炉设计,提高煤炭质量等等技术标准很快就出台了,这些东西大家早就心知肚明,可因为要多花成本,工坊主们都不愿用。
    李肆之前漠视此事,正是因为他即便给了压力,也难见成效。毕竟行政命令大不过市场规律,大不过资本利益。
    但市场规律又受人心约束,舆论引导,资本利益也得在英华这一国所立起的民间舆论下低头。来自民间的舆论汹汹如潮,工坊主们也只好退让,李肆自然乐见其成,唯一有些郁闷的是,这“天人社”,压根就是墨家那帮“黑色和平组织”,这么早就蹿了出来,跟工业化作对,还真是让人难以省心。
    可现在从江南事来看,去江南最积极的同样是什么“天人社”、“至同社”、“墨社”,李肆也释然了,这就像是社会的脚刹,总得让刹车存在。至于刹车片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前进速度,就得看政fu,看他来怎么调节了。
    提到烟囱事件,范晋也大致想明白了,振作精神问:“官家刚才说,让我任次辅是因应要务,就不知是怎样的要务。”
    李肆招手,六车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文书,摆到书案上时,见着封皮上的“北伐总筹”,范晋抽了口凉气,这东西他很熟悉,他任枢密院知政时,要参谋司制订的全面北伐计划。
    才在说江南还得缓收,现在却把这东西丢了出来……
    面对范晋极度迷惑的目光,李肆沉声道:“苏文采转任枢密院知政,要做的事就是让枢密院立起顺畅的文书流程,而你任次辅,首要的工作是连通政事堂和枢密院……”
    接着李肆重重吐出两个字:“备战!”
    ……

第六百三十七章 娇躯三震
    第六百三十七章娇躯三震
    范晋回到自家宅院,妻子管小玉迎上来时,见他还一副魂游天外的模样,随口道:“被那昏君骂了吧,舒坦么,穷酸?”
    管小玉已年过三十,还育了两儿一女,年轻时代跟范晋打打闹闹的脾性也淡了,但嘴里却还不饶人,书迷们还喜欢看:。对范晋是称作“穷酸”,对李肆则称作“昏君”,心情不好时还要骂“狗皇帝”。老实说,她跟李肆还真是仇深似海,父亲是被李肆逼死的,当初为救父亲,为救广州旗人,要把自己献给李肆,还被推了出来。
    后来想在英慈院救伤赎罪,李肆却给范晋支了阴招,遭范晋“强暴”后,这辈子只好跟范晋厮缠不休,苦中带乐地过着。
    范晋脸颊上还显着一丝晕红,被迎头骂来,却丝毫不动气,哈哈笑着,竟伸手将管小玉抱住:“舒坦!舒坦!这番舒坦,还得叫娘子受受!”
    被范晋抱着,一路闯廊过厅,进到后园,管小玉才清醒过来,面开桃花地咬牙道:“死鬼!这可是白日呢,你在发什么疯!”
    范晋却毫不在意,进屋一脚将门倒踹上,就把妻子丢到了床上,看着钗横发乱的妻子,独眼里光芒浮烁:“什么疯?你马上就知道了……”
    黄埔天坛,北面是无涯宫,大中门西侧是通事馆,东侧是枢密院,如此布局,正与英华一国的政体结构相应。通事馆对外事,枢密院对军事,都是皇帝直掌。
    就在范晋喜不自禁,在家中整治悍妻的同时,枢密院里人纸飞扬,苏文采的怒吼声从海防司、塞防司、军情司一直荡到参谋司,“文书就是你们的武器!对文书漫不经心,你们这是渎职!这是反叛!统统都该枪毙!”
    参谋司的一帮参谋们泪眼相对,一个中年骑尉摊在椅子上,无力地道:“我想回家……”
    到今天为止,这是枢密院封院的第六天了,枢密院各司累得已不成人形,可坐镇枢密院的苏文采却无比亢奋,还压着众人,如牛马一般操劳。
    从没见过这般景象,枢密院各司,竟没有一司闲着。想起当年参谋司为拟全面北伐计划,也是好几天熬下来,那个中年骑尉眨了眨眼,觉得心里好受了点,至少这次不只是他们参谋司忙累。
    “咱们继续吧,再审定进青海的路线……”
    他一开口,涣散的眼瞳又凝聚起来,而同僚们下意识地看向桌上的沙盘,血液上头,泪意也消散了。
    运筹帷幄的感觉,足以抵消多日劳累,跟多年前纸上谈兵搞出全面北伐计划不同,这次是真刀实枪,他们的每一步谋划,都将着落在实际行动上。
    “入藏这一条路线阻力不大,康巴藏人能为我们所用,班禅虽然态度不明,可**身边有我们的人。”
    “可以放偏师,但主力不可能走这里,四斤炮都难拖过去……”
    “从四川北进青海,这一条路也不好走,还是先推到兰州……”
    “走陕甘就用不上准噶尔内应,现在对上鞑子的骑兵,到底有多大把握,谁都心里没数。”
    “我们得握住西北之事的根底,拿到落脚点,掐住满清跟西北的命脉,兰州势在必得!主力只能走这一条线,然后再看青海乃至西域之事。”
    “那人选呢?咱们就没熟悉西北环境的将帅。”
    “张龙骧还是去缅甸合适,龙骧军在西南驻扎多年,擅长山林战事。缅甸那边,虽有扶南军,可毕竟不是正军,还得让龙骧军去打底。”
    “张龙骧去缅甸,吴魔督去马六甲?对魔督来说是不是牛刀杀鸡了?”
    “还得防范满清在湖南和江西大动,张应跟何孟风应该能胜任一面之帅了,湖南还有孟奎和岳超龙坐镇,书迷们还喜欢看:。”
    “佛督去江南么?江南本有韩再兴,再去了佛督,那鞑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