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噶尔弼在奏报里还说,里塘巴塘藏人一路骄横,在喇萨还四处劫掠,似乎还抢了什么要紧的人物,这是他在抱怨跟着一起行动的英华军太霸道。而四川提督岳钟琪在奏报却老实说到,英华军战力强悍,喇萨就是他们先攻入的,没有英华军,不可能这么顺利。
    那混蛋现在可不要来捣蛋啊,现在朕还得忙着扫屋子呢……
    雍正心神飘浮,张廷玉说,该是兵部和通政司先传开的,雍正的心绪马上被拉了回来。
    一年前,先皇康熙在湖南受挫,之后中风,消息在通政司那传开,诸大学士和重臣们还得守在通政司才第一时间知道消息。
    看着雍正沉下来的脸色,张廷玉道:“臣请另设衙门,专门处置此等军国大事。一般政务,以及大事议定后的章程,才以题本走通政司和各部。”
    雍正沉吟了一下,重重点头,这法子好,以后军国大事,由新设衙门直报给他,他有什么重大布置,也由这新设衙门传达,这样就无提前散播军情政务的隐患。
    好处不止如此……
    雍正冷着脸,模糊着嗓子问:“此事朝堂……”
    张廷玉自是清楚雍正的担忧,这是进一步揽权于帝王,就怕宗室王公和朝臣会有意见。他早想好了应对,胸有成竹地道:“就说此衙门只理机密之军事,自是由皇上直掌。”
    雍正点头:“好!那就叫……办理军机房吧!”
    第二天,养心殿内,雍正那张终日面瘫式的冷脸罩上了一层笑意,目光也从过去的冰寒麻木转为热意滚滚,扫在诸位亲王朝臣脸上,就像是火星子溜过一般。诸人顿时觉得,端坐在龙椅上的雍正,似乎开始有了活气,这条被冻了一年的蛇,不,龙,终于苏醒了。
    听到雍正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宣布,由固山贝子允禟前往西宁塔尔寺,护送格桑嘉措入藏时,殿上一片沉默,谁都知道,这是雍正开始报复了。如今藏地大胜,他有这底气报复了。
    允禩嘴皮一掀,却没出声,看向了允禵,可允禵却一脸漠然。就这点耽搁,兼任理藩院尚书的隆科多已经嗻着应了下来,要替允禟张罗出行之事。
    接着雍正说到办理军机房,宣布允祥、张廷玉、马尔赛外加老八和十四为军机房行走。允禩脸色一沉,允禵却径直辞道:“臣体衰心弱,怕有误国事,当不起皇上厚望。”
    这也是允禩的心意,雍正把他们拉进军机房,还不知是要借着什么军国大事发作,这关头就得缩在一边,跟军国事不沾边,由得他雍正去折腾。
    雍正怒道:“你自西北回来,诸项差事,推三阻四,连皇考陵事都不上心,你到底还姓不姓爱新觉罗……”
    从允禵回京师一路扰驿,到拜谒皇陵时对他这个皇帝态度不端正,什么鸡毛蒜皮事雍正都捡出来数落了一通。语气严厉,用词苛酷,前所未见,但众人却都不敢发声。允禩心中百感交集,既是怜悯,也是幸灾乐祸,让你当大将军王啊,让你觉得自己能上位啊,看吧,你才是老四最忌惮的人。
    允禵就乖乖地跪着,一语不发,瞧着他这乖顺劲,雍正心头骤然一跳,他忽然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
    雍正一拍龙椅护臂,咆哮道:“你默然不语,是不是还觉得冤屈!?且回府呆着去!侯着朕处置!”
    允禵跪谢,转身而去,众人看着他的背影,就觉份外凄凉,心中都道,允禵完了。允禩还低低吐了口气,心说老四收拾了老九和十四,该是出够了气。只要摆足了恭顺姿态,自己也该安全一些了。
    允禵走过允禩时,眼角闪过一丝怜悯,脸上依旧僵硬着,就这么出了养心殿。
    “四哥终究是要处置我的,说什么话,装什么姿态都没意义,还不如摆出一副死猪样,随他怎么折腾!反正我跟他一母同胞,顾着面子,他也不好下手杀我。可你八哥……你难道不知道,四哥最忌惮的,就是你么?”
    想着之前陈万策的建言,允禵苦笑摇头,是啊,他就是姓爱新觉罗,所以跑都没得地方跑。陈万策大胆建议他拥兵入四川,跟南蛮议和,自成一路,他终究不敢行这一事,硬着脖子回了北京,为的就是这一天,雍正向他动手的这一天,其他书友正常看:。
    “多半会是圈禁吧,这外面的天地,怕是再难见到了。”
    出了紫禁城,允禵留恋地看着四周,凄凉之意,此时才从心头涌起。
    “李卫任江苏巡抚……”
    此时养心殿里,雍正正说到人事调整,刚刚发落了允禵,他这番安排,就无人敢置啄。
    这才是皇帝啊,雍正心想。之前他要下什么旨意,总有朝臣挑剔,接着就是王公们开口,说先皇是怎么做的,现在这么做又怎么不妥,让他总难伸展主意。
    现在好了,藏地一胜,无人敢置疑他的决策,借着这股威势,发作了两个弟弟,朝臣和宗室更是噤若寒蝉,果然是要紧握权柄,才能行得快意之事。
    很早就对李卫许下了馆阁之位,尽管此人深知他得位内幕,但李卫的忠诚,雍正是相信的,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李卫来信任。之前本就有心让李卫上到督抚,可自己一直被缚着手脚,只能先给李卫一个江苏按察使,现在么,是时候让李卫独当一面了。
    把李卫安排在江南,也是他防范李肆插手江南的必要之举。李肆帮他赢了藏地战事,要的临清关就不得不给李肆。必须得让知根知底的李卫守在江南,才能保住江南不被李肆侵蚀。
    “田文镜任江西巡抚兼理提督事,鄂尔泰任湖北巡抚兼理提督事……”
    这两个得力之人,也要拔起来大用,加上年羹尧,四面阻住李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他收拾好身边事之前,就得靠这一圈防线,跟李肆继续相持。
    “快了,等收拾了老八,李肆,咱们就好好来过手吧。”
    瞄了一眼允禩,雍正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第四百七十四章 钟老爷的大转进
    第四百七十四章钟老爷的大转进
    金秋之月,本就是农人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月份,英华治下的农人,期待之感更为强烈。
    曲江县莫山乡某处稻谷场里,高高摞起的秸秆堆透着丰收的沉意,农人们正围在一处,热烈地议论着。
    “英德的山田,桑树、茶树、蓖麻,蓼蓝还有红花和栀子,什么来钱种什么,咱们的山田也该改改了。”
    “朝廷特地降了这些东西的产税,比稻米番薯苞米还低,就是推着咱们去种的。”
    “种子钱可以找王农正替咱们说话,年初他就在劝咱们改种,可咱们都没听。有他担保,民贷可以帮咱们赊买种子,王农正还会找懂行的人来教咱们。”
    “杨局董,这事可大,您可得在乡公局上联合其他局董老爷们,跟主薄争争,让他多讨点县里的扶农钱。”
    听大家说得热闹,杨局董矜持地板着脸,长长唉了一声,“明年我杨老儿还是不是局董,那可难说哦。瞧,钟老爷又来了,他可是势在必得啊。”
    一个胖子穿了一身朴素的麻衣,搂着个大篮子,也没要身后的仆人出手,一边笑着,一边朝农人们发铜钱,不正是钟上位钟老爷么。
    “今秋丰收,钟某人可不能忘了诸位乡亲的帮村,来来,每人十八文喜钱,祝大家年年要发,呵呵……”
    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不用说人家还发钱,农人们又都是憨实人,接过了钱,鞠躬点头,也不再说话,场面却冷了下来,书迷们还喜欢看:。
    瞅见了杨局董,钟上位有些尴尬,他这般笼络莫山乡的人,一方面是为了消除之前邓小田事件的恶名,一方面也确实是为了莫山乡公局局董的位置。莫山乡公局现在设有十六名局董,都是有田产的农户推举出来的。这局董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却能跟乡里官员直接说话,甚至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乡里官员的决策。不止如此,县公局的局董还从各乡区镇的局董里推选,进到县公局,那可就是不官而官。不仅会监督一县官员的作为,据说年终对官员的考评,还是吏部核定官员功绩和都察院找茬审官的重要依据。
    所以呢,虽说跟满清时代勾连官老爷不大一样,没办法讨到实际的好处,但从身份、名声和遏止他人朝自己伸手等等方面来看,局董这个位置,比满清时代的乡绅仕宦可值钱得多。唯一不爽的是,局董是有定额的,必须得跟人抢,而且这个局董是有产人公推,就不得不去讨好下面那些小户。
    钟上位想当局董,乡里其他局董他没本钱比过,唯一的机会就是这个杨局董。此人不过是有个二三十亩地的寻常小户,靠着助人为乐的名声成了局董。钟上位觉得,再怎么助人,也比不过他用银子砸人,所以杨局董的位置,必定是他的。
    此刻在农人这收买人心,却撞见了对手,钟上位自然心虚加尴尬。但他也是有历练的人了,尴尬一闪而过,大方地朝杨局董招呼道:“老杨啊,咱们乡里乡亲的,别老惦记着我钟上位的往事了。现在我已经把地租降到了五成,可别继续朝外宣扬之前的四六嘛。”
    貌似认错,实际在责备杨局董害他,杨老头气得扭头不再理他。
    正冷场时,一个粗浑声音响起:“哟嗬,都在这呢,到处找人找不到。张先生呢,哪个小子去唤唤张先生,有大事!要他赶紧来读报!”
    只有一条胳膊的刘驿正来了,依旧是量着地一般,步伐周正地踏了过来,腰间的皮包鼓鼓的,塞满了文书报纸。
    几个小子应了一声,飞奔而去,其他人则纷纷杂杂地问着到底有什么大事。
    刘驿正从皮包里取出一份报纸,看那青白的纸头,就知道是官报《英华通讯》,他扫视一眼,见到了钟上位和杨局董,笑道:“这事呢,对地多的人来说有好有坏,对地少的人来说就是好事了。”
    刘驿正清了清嗓子,大声道:“从圣道二年起,我英华治下,田则合并,田税调平,生田、普田和熟田,生田田税一分银,普田三分,熟田五分!”
    稻谷草里,瞬间静了下来,连偷食的鸟儿似乎都被这消息惊住,再没了唧唧喳喳的鸣声。
    好半天,钟上位才清醒过来,带头喊道:“万岁爷——圣明!”
    众人醒转,也都叫了起来,万岁爷怎么不圣明!?原本田分九则,分得很细。最上则田税高达九分银,当然,那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田,中则田平均四分。现在这么一调,最熟的田只交五分,中则只交三分,这是大减税啊。
    跟满清时代不同,英华治下,减就是减,实实在在,这就意味着农人的负担起码减轻了两成以上。而对稻谷场里这些农人来说,他们正计划转种物税优惠的作物,如果顺利的话,收入暂且不算,负担比今年几乎要低三成。
    杨局董都笑得一脸灿烂,心说这个局董争不争也没什么了,这样的日子,那才是真正的盛世。
    又是钟上位扫了大家的兴,他问道:“驿正,怕不止是这个消息吧。”
    他是有心人,刚才刘驿正提醒过,估计有消息对地多之人不利,如果只是减田税的话,跟刘驿正的话可对不上,其他书友正常看:。
    另一个声音道:“这消息还是我来说吧,反正以后是归我管……”
    众人赶紧朝此人躬身,这是王农正。
    王农正朝刘驿正点点头,朗声道:“陛下刚刚颁下了《劝租诏》……”
    听得“劝租”两字,钟上位心中一抖。
    “陛下在诏书中说,此国为万众之国,大家就要和睦相亲。虽可循正道得利,但和气生财为先。前些日子,农人苦于田价,一国动荡,此乱就得大家齐心合力,一同来平。昔日佃种田地,五五为古制,陛下也不愿以君威压民意,因此他劝谕治下有地之人,以四六为根,佃于他人。此非强令,而是陛下希望大家以善为先,自愿而行。”
    听王农正说这话,降租只是自愿,钟上位松了口气,暗道自己那小同乡做事还是有章法的。劝劝大家,摆个姿态而已。没有实利,谁愿意降啊?五五也就保个三分利而已,再低,买田佃人就没得赚了,天下所有地主都得跳起来。
    王农正接着道:“陛下说了,既然是大家齐心协力,所以朝廷在此事上,也要出分力。所以呢,凡是地租自愿降到四六,并且在我农署将租约过契的,生田田税再降五厘银,普田和熟田降一分银!”
    “以四六佃田之人,官府将发匾额嘉奖,同时县乡公局推选,也会从优考虑。子弟入学,工商积资,条条大道,都会为他们敞开,有田之人,自己注意了哦。”
    听到降息就降税的消息,钟上位的脑子就已经盘算开了,转得几乎冒烟,再听到后面一系列好处,他两眼一亮,几乎当场就要跳起来,去找王农正将自己名下所有租约过契。降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