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衙内新传-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高强自己,他虽然年轻。在朝中政局上没有什么发言权,然而凭借着在徽宗赵佶面前一贯的出色表现,加上其大通钱庄成立时间虽短,但在钱引发行、筹措大军粮草以及赈济灾情上头,已经显示出其背后住持者高明的理财手段。而理财这一项,差不多已经成了现在徽宗择相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换句话说,也是高强入朝为相的最大资本。
    这么几条加起来,如今的高强已经渐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再这么下去,很快他就将正式登上大宋的政治舞台。参与决定天下上亿百姓的命运决策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首先要提出的就是自己的政治纲领和路线,而高强现在就面临这个要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抉择,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还要搭着蔡京这棵大树继续靠下去。
    对此,不止是高强自己心里明白。政坛老手的蔡京和高俅等人都是心知肚明。说实话,从目前的局面看来,继续追随蔡京似乎是高强的不二选择。蔡京在整跨了元佑党人之后,整个文官集团几乎都已经匍匐在他脚下,再没有一个文官的分量能和他相比,在以士大夫治国地大宋政治中,这一点就是他蔡京得以屹立不倒的资本。
    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满朝文武都争着削尖脑袋巴结蔡京,太师府一个马夫都可以在高官如云的东京城里横着走。他高强又好命的深得蔡京赏识,以长孙女招之为婿,栽培有加,连其举荐的宗泽、张随云等人也都跟着仕途亨通。在所有人看来,高强都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跟随蔡京罢?而这“所有人”中间,不但包括高强的父亲高俅,高强地妻子蔡颖,一贯赏识与扶持他的现任参政梁士杰,甚至连高强最为亲信的许贯忠。“几乎”也是这么认为地。
    说“几乎”,是因为这几年来。许贯忠几乎是与高强最知心的人,诸般计谋无一不参,甚至在谋杀方腊一党这件事上,高强对他也毫无保留。这位当初在孙二娘的人肉包子店里救下的寒门士子,已经取得了高强半个头脑的地位。以他的智慧和对高强的了解,又怎么看不出高强在这个未来政治路线上地保留?
    只是,高强自己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来,许贯忠也不好直言。然而每次提到当朝宰臣的表现,高强每每现出不屑的神色来,许贯忠自然也能想到,这位年轻的衙内在政见上多半会有自己的一套,恐怕将来入了宰执也未必会一门心思地为太师蔡京摇旗呐喊。
    是以,今日见高强又说起了朝中的宰臣们,许贯忠便有意无意地旁敲侧击起来:“衙内,眼看王皇后薨了有一年了,官家该当另立新后,这朝中政局,怕是又要有一番变化。”
    这问题近来也一直在高强脑中萦绕,闻言颔首道:“不错,郑贵妃专宠后宫已经几年,若不是她所生皇子早夭,恐怕王皇后这位子都未必能保到身死之日,现在看来,其正位皇后怕是板上钉钉的事。”
    “郑皇后一旦正位,郑枢相便立刻炙手可热,其地位进一步上升,若能再交接我高家和童节帅那里为援奥,嘿嘿……”
    许贯忠却摇了摇头:“衙内,恐怕未必如此。郑枢相这么得势,蔡太师第一个容他不得,必要设法挠其权位。”
    把郑居中扛到现在这样的位置上,乃是高强的一贯政策,甚至当初使得他踏进枢密院的黄河双头龟事件,也是高强事先在暗中给他透了风,指点了应对之法。因此,在明了高强的本领与其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之后,郑居中也乐得向他们靠近。有这样一股势力在朝中,足以牵制蔡京,这正是高强的盘算之一。现在听到许贯忠发出危言,高强不由警惕:“怎么说,难道蔡太师还能像对付张康国那样,下毒暗杀?”前任枢密使张康国暴卒,时人多以为是蔡京下毒暗害,而郑居中向来与蔡京不对盘,说不得蔡京就会再出毒着。
    “不然,下毒可一不可再,郑枢相出入宫禁,身边少不了奇人异士,这倒无需我等为他操心。贯忠所虑者,本朝向来不许外戚秉政,之前蔡太师复相之时,曾欲举荐郑枢相入枢密,那时说是枢密不属于政事堂。可这官字两张口,怎么说都有,现今郑枢相眼看要出头,保不准蔡太师那里换个口风,就要说他外戚秉政了,反正台谏官多半都是太师一党,弄几个奏章弹劾还不容易?”
                  第三十章 思变(上)
    “嘿!”高强这回真叫嘿然了,嘿了一声就没下文。他毕竟不是什么天生的英明神武,在现代一个普通职员,小范围的闪展腾挪还能对付,摊子一大事情一多,难免就会出岔子。先前对梁山的发展把握不够是一个例子,这回对朝廷政局的看法过于乐观又是一个例子。
    确实如许贯忠所说,由于蔡京掌握了台谏这个强力的武器,就可以用各种方式来打击政敌,被他抓住一点把柄,立刻就能整得你万劫不复。郑贵妃如果封了皇后,郑居中的官运很有可能就是冰火两重天,一是扶摇直上,二是被蔡京党羽借口外戚秉政弹劾,滚出枢密院去作个位尊而无权的虚职。如果真出现后一种情况,那么高强之前在郑居中身上下的功夫就可算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眼见高强皱眉不语,许贯忠只得开解道:“衙内无需挂怀,太尉老大人与郑枢相交好,想必会从中斡旋,若是郑枢相懂得向蔡太师作些姿态,事情未必就到这步田地。”
    高强愣了一下,心说官字两个口,我看你许贯忠还不止两个口罢,怎么上嘴唇一打下嘴唇,这事听起来又没什么打紧了?
    却听许贯忠悠悠续道:“衙内,有道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郑枢相的权柄,自然有人为他操心,咱们离京城一千多里远,管得了那许多?”
    高强蓦地醒悟,指着许贯忠哈哈大笑:“贯忠啊贯忠,你也来戏我!”话说到这份上,高强再不明白就是白痴了。许贯忠的意思就是点醒他,朝政虽然复杂,头绪尽有万千,你站好自己的位置才最重要。
    他的目标是,要帮助大宋做好准备。迎接几年后女真起兵抗辽所导致地北边剧变,保证大宋自身的安全,以此来保护他自己的荣华富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维持大宋国势不发生大的动荡的前提下,尽快取得权位,扭转徽宗朝主昏臣奸,偌大的国家元气耗尽。最终被小小女真把皇帝都抓去的奇耻大辱。虽然北宋亡了还有南宋,但身为徽宗最亲信臣子高俅的独子,他高强的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
    而几年以来,由于采取了联结蔡京的“正确”路线,他如愿从一个京城里的纨绔子弟,一举登上了大宋知府之位,牧守一方,各种应对未来的布局也初步奠定。
    想到这里,高强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扯着许贯忠坐定。低声道:“贯忠,本衙内现有一事不决,你来为我筹划筹划。”自己一个人动脑子,看来只会越想越糊涂,环顾四周,既能得到自己的绝对信任。又在这方面能有所建议的,除了远在江南的燕青之外,也只有许贯忠了。
    见许贯忠一副淡然若定的模样。高强便知道他早就等着自己开口,先是讪笑,随即正色道:“我自白衣,数年而为一方知府,这中间自己固然努力,然而蔡太师于其中实有绝大助力。若论私情。本该相报,怎奈蔡太师为政的种种举措。未必都顺理利国,我若入朝参政,少不得要有所建言,又恐伤了两家姻好,不但物议要骂我背恩,后院先就起火。这件事我想了很久,一直不得要领,贯忠多智,可有以教我?”
    他这番话说得文绉绉,又避重就轻,实际脑子里想的很简单:跟着蔡京走,下场多半不妙,不跟蔡京走,眼前就要不妙,这可如何是好?
    许贯忠纵然了解他的癖性,却也万万想不到,这小衙内居然能“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晓得不能跟着蔡京随大流,还道他真个心存社稷百姓,看不惯蔡京的一些作为。原本许贯忠在母亲惨死于十字坡之时,就不愿芶活于世,是高强以世情相激励,又以国士待之,这才得了他的效力,现在见高强殷殷以黎民社稷为念,许大军师心中颇为激赏,能不为之尽心竭力?
    这问题他也不是头一天考虑了,因此略一思忖,就有了个大概,向高强拱手道:“衙内,贯忠有一问,请衙内为我解之:本朝以士大夫治天下,宰相权重,然而为宰相者非士大夫莫属,本朝除了蔡太师之外,可有第二个人能担当此位?衙内自身,姑且不论。”
    高强想都不用想,蔡京是熙宁年间的进士,数十年的官场沉浮,加上他自身的才具,大宋官场早已被他摸的滚瓜烂熟。历史上徽宗朝宰执换人如走马,他却能四度拜相,凭的决不仅仅是能得皇帝欢心,实际上,在利用元佑党籍案整倒了主要政敌之后,满朝士大夫再也没有人能与之抗衡,徽宗若是不用蔡京而用别人,只有更糟糕,因为比他好的都被整垮了!在历史上,继蔡京之后把持相位的王甫、李邦彦等人一个比一个胡来,而童贯和梁师成等人相继专权,也未尝不是因为徽宗有意培养其他势力,来制衡蔡京所领导地文官集团。
    “没!若单论个人才具,梁士杰堪当大任,然而他与蔡太师过于亲密,一损俱损,算不得合适人选。蔡党羽翼已经丰满,换了任何一个人上台,只要蔡京想和他过不去,这位宰相的政令能不能出了东京城门都是个问题。”
    许贯忠大点其头:“衙内见的透彻!如今士大夫多攀附蔡太师,无论是之前曾取代太师为相地赵挺之、刘逵等人,还是有望进位宰臣的张商英、梁士杰,俱都得蔡太师提拔,而以蔡太师的城府手段,也断不能容得哪个人能培养出一批士大夫,来取代他的地位。因此本朝政局无论如何变幻,宰执之位始终是由蔡太师把持。”
    高强喟然长叹,这个结论他也是赞同的,惟其如此,心中更觉彷徨:蔡京扳不倒,自己难道就这么跟着胡混下去,到最后大家一起完蛋?
                  第三十章 思变(下)
    许贯忠见高强有些沮丧,撇了撇嘴道:“衙内,你却糊涂了,那梁中书诚然是与蔡太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衙内你娶了太师的孙女为妻,又倚仗太师而进,又何尝不是如此?蔡太师有一天要是真倒了台,衙内也没什么好处罢?”
    “呃……”真个的,脑子里一直盘算着蔡京是祸国之臣,跟随他只是权宜之计,高强几乎要把这茬给忘了。可这么说起来,自己岂不是只有一条道走到黑?
    隐隐觉得许贯忠话里有话,高强心急如焚,连声催道:“贯忠,你有话尽管说出来,何必藏着掖着?”
    许贯忠见高强有些急了,这才将心中所想的关键说出:“衙内,我大宋既然是士大夫治国,宰相就该是士林领袖,若换了其他任何人,纵然是天纵奇才,稀世名将,那也是治不好国家的。如今既然蔡党势大,士林中已然没了对手,要想另起炉灶的话,几乎已不可行,咱们不妨因势利导,就索性供着蔡党这倾朝的权势,把其他可能冒起争权的苗子统统扼杀了也好。衙内自己呢,须得与蔡党共进退,却不必与太师共进退。”
    “咦!”高强眼前陡然开了一片新天地,真如醍醐灌顶一般。细想一下,蔡京若是能一直把持相位,大宋的政策不必像历史上一样变来变去,变得上下都无所适从,没准效果还能好一点。蔡京再怎么说,虽然人品不好,才能却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就连当初的司马光也大加赞赏的,总好过让王甫这样的下三滥小人来胡搞一气。那才真是糟糕之极。
    不过这最后一句,他却有些参详不透:怎么叫又要与蔡党共进退,又不必与太师共进退?好在许贯忠不必他追问,自己已经解释开了:“方今太师年已六十有四,年事日高,政务日繁,又哪里能顾得了?不免要援引党羽,分布要津,至于政事堂上,也要有得力之人。梁士杰擢升中书侍郎,即为明证。再过几年,蔡太师精力日衰,衙内又积累些资历,少不得也要进政事堂去,那时势必被太师委以重任。试想一下,倘若衙内在这之前就露出与太师离心的迹象。这宰执大位能来的这么容易?”
    这话说的透彻,高强原本是打算以各种方式邀宠于上,然后找机会上位,只是这样的打算多少有点听天由命的成分在里面,及不上这么来的顺当:“之后呢?”
    许贯忠嘴角逸出一丝冷笑。眼睛掉向窗外:“太师年高力衰,眼见梁士杰与衙内已然在中枢站稳了脚跟,多半是要回家享清福去了。衙内后有蔡党大批士大夫为羽翼,前又深得圣眷,加上军中和宫中响应。只怕比那梁士杰更有权势。一朝大权在手,当可捡拔有能之士,稍稍分布要津,从容施展心中抱负,只需把握好分寸,太师面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