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了他的意见。
张石显得很淡定,毕竟像这种场合他已经经过了多次,对这一类的问题也早有准备:“谢总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非常到位,一语便击中了要害。”张石说了一通场面话后,做出了解释:“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关键,一是对中心各个专业的医生的引导,或者说是培训。国内肿瘤医生并不是没有跨学科交流的欲望,相反,他们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生,在这种欲望上只会更加强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内的现况!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对健康要求的提升,和肿瘤治疗预后的残酷现实,已经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而国内的医生也都明白,肿瘤治疗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率,那就必须多学科联合治疗。可惜的是,国内的现有体制,却制约了他们的这种欲望,长期下来,他们也就懒得去交流,懒得去融合了。”
朱小君一边听,一边用得意的目光看着谢伟,而谢伟装作没注意到朱小君,只把目光给了张石,伴随着张石的分析讲解,谢伟不住地点着头。
张石更加兴奋了。
“所以,我们中心在成立后,对医生们的引导和培训并不是教他们该如何交流融合,而是清楚地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全新的医疗体制,我们和旧体制的本质区别,我们鼓励学科间的交流配合,我们反对闭关自守反对墨守成规。我想,只要明确地告诉了医生们我们的体系概念,那么,情况必将得到极大的改观。”
谢伟露出了笑容:“你的分析很中肯,你的策略很清晰,你的方向很正确,我……被你说服了。”
按照常规,提问者已经表示了被说服,那么回答者应该见好就收才对,但张石已经说的兴起,哪管那些常规知识,只管着自己能一吐为快:“我只说了第一个关键,还有第二个关键,那就是中心的操盘手,假若我们能有一个通晓肿瘤各个治疗手段的这么一个人,把肿瘤治疗的各个学科串联在一起,那么,可想而知的是,中心的MDT的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而矛盾将会最大化的减少……”
谢伟一时间忘记了礼节,迫切地打断了张石:“听张总这么说,咱们是已经拥有了这样的人才?”
朱小君这才开口说了第一句话:“我们张总本身就是肿瘤治疗的专家,而且他已经做到了能深刻理解各个治疗手段的优劣,并熟练掌握了治疗实施技能。”
谢伟不由得向张石竖起了大拇指。
宫琳适时地出来做了个圆场:“谢总,您还有别的什么问题么?没关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我们为这个方案准备了很久,也很想听听别的高手的意见。”
宫琳的这句话说的很有意思,明面上是一种客气,因为谢伟做为投资方,在决定投资之前,一定会充分地了解这个项目,所以,提问题是本分,不提问题是见外。但宫琳的这句话却给人另一种感觉,那就是不管你谢伟投不投资这个项目,对奇江来说,这个项目都是势在必行。
谢伟是投行的精英,见过无数的世面,当然能品得出宫琳这句话在暗示什么。
如果,宫琳和张石知道了朱小君和谢伟的这层关系,那么张石不会那么兴奋,而宫琳也没有必要以暗示来激发谢伟投资欲望。可有意思的是,无论张石还是宫琳,包括参加项目说明会的赵一航以及其他几名员工,对这一点都不知道,所以,他们才会使尽了浑身解数,想一举拿下这个财神爷。
朱小君在跟谢伟通电话的时候,就明确要求谢伟要把这出戏好好地演一下,万万不可被人家看出了破绽。
所以,原本不再打算提问的谢伟,连忙调动了所有的脑细胞,硬生生在极短时间内,又憋出了一个问题:“我还有一个疑问。各位都知道,在国内,和公立医院搞合作,其实并不完全合法,它只是打了一个擦边球,而且,以这种合作方式建立起来的中心,产权结构也比较混沌,这对于未来进一步的资本运作,可是个硬伤啊!”
这对张石来说是个崭新的问题,他从未经历过,也从未对此进行思考过。
宫琳对合作模式也是陌生,一时间觉得谢伟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像赵一航这中层次的员工,那就更不能指望了。
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朱小君的身上。
如果这是谢伟在私下场合向朱小君单独提问的话,朱小君很可能一巴掌甩过去,然后说,你他妈来问我,我他妈去问谁啊?
但却是在众人的面前,朱小君不光不能训斥谢伟,还得违心地对谢伟赞扬一番,因为谢伟的这个问题,确实击中了搞医疗合作的这个行业的要害。
同时,朱小君又不能够避而不谈,因为在座的还有数位奇江医疗的员工,若是避而不谈的话,那么他在公司里的威望便要大打折扣。这……可不是朱小君愿意看到的。
“谢总的这个问题很有穿透力啊!一下子就击中了我们这个行业的要害。”朱小君一时没想到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于是便先跟谢伟打起了哈哈:“谢总说的不错,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够拿出好的办法来,那么我们的投资就会处在一个具有很大风险的境地中,若是哪天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脑子一短路,说要严格纠察各大医院的合作项目,那我们还真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谢伟提出这个问题后,随即便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价值,因此多少也对自己产生了佩服情绪。再加上他一直想验证一下朱小君这个首领的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的墨水,于是便大着胆子,以微笑迎接了朱小君目光。
“是啊,咱们投资下去的都是大型医疗设备,这种设备一旦安装,就很难在拆卸,万不得已必须要拆卸的话,等再安装起来,设备的性能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朱总说的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并不是危言耸听。”
朱小君微笑着点了点头:“既然我们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那么可以想象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早已经展开了充分的思考。我也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谢总,我们已经想到了应对策略。”
谢伟饶有兴趣道:“那么,能说出来听听吗?”
朱小君双手一摊:“当然不能!这是我们奇江医疗的核心秘密,鬼知道你谢总不是别的公司派来打探消息的?”
谢伟当时就以为朱小君这是因为并没有想到应对策略而故意为之,于是便想配合朱小君跳过这个问题。
却不曾想,朱小君根本不给他配合的机会:“当然,这只是个玩笑!谢总啊,如果你能当场拍板投资这个项目,那么,我也不妨给你汇报一下我们的对策。”
“汇报……谈不上!”谢伟有些紧张了,他从朱小君的字里行间,读到了朱小君对他的不满:“说句真心话,我对这个项目充满了期待,各位也都清楚,目前的国内医疗界,真正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并不多,而贵公司设计的这个项目,的的确确是一个很有前景很有想象空间的项目。做为一个把投资重点放在了医疗产业上的投资人,我谢某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来拒绝这么一项优秀的项目计划。”(未完待续。)
第279章五个亿
瞄了眼朱小君,谢伟又接着说道:“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投多少钱才合适,而这个问题,取决于这个项目的风险有多大,那么,就我的认识,该项目值得考虑的风险,正是合作模式的政策风险和股权结构不清晰所带来的下一步融资风险。”
朱小君的确对谢伟产生了不满的情绪,因为谢伟多事,给他提出了一个一时间想不出答案的问题。
但是,就在谢伟表述的空隙中,朱小君灵光闪现,忽然想到了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的计策,于是,他对谢伟的态度,迅速从不满转变为了赞赏,因为谢伟的这个刁钻而且极具深度的提问,给了他朱小君无限装逼的机会。
“既然谢总这么说了,那么我们也就不好意思再隐藏什么了!”朱小君站起了身,轻松地踱起了步。
围坐在会议桌旁的宫琳张石赵一航等人,无一不为朱小君捏了把汗。
就连谢伟也同样为朱小君捏了把汗。
“首先,咱们得先唠叨唠叨这个模式该找怎样的医院进行合作。”朱小君来到了会议桌的顶头,双手按在桌面上,狡捷的目光把众人扫视了一遍,然后淡淡一笑:“大医院得靠边站,为什么呢?因为大医院的肿瘤专业相对成熟,各个学科的既得利益明显而且庞大,改造他们的思想,成本太高!我们要找的医院是那些规模一般,肿瘤学科比较薄弱的医院,这类医院的特点是在当地排名靠后,收入效益颇低,院内医学专家匮乏。一航啊,你是负责项目开发的,你来告诉大家,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医院的院长,谈出了咱们的投资愿望和项目设计,你估计那院长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赵一航不假思索,答道:“我估计院长会立刻请我吃饭。”
“没错!”朱小君的效益更浓了:“当院长有了兴趣,那我们就有了主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刚才的这个矛盾适时地抛给了院长,你不是想让我们来投资么?你不是想借助我们的力量来发展医院的肿瘤学科吗?没问题,可是你得帮我们解决这个风险的困扰啊!谢总,你认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向院长提出这种要求过分吗?”
谢伟略加思考,摇了摇头:“院长的兴趣已经被提起来了,这时候提出这种要求,也是理所当然。”
朱小君接着问了一句:“那你认为,院长能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么?”
谢伟此时已经完全沉浸于对问题的研究中了,因此并没有去考虑朱小君的感受,而是凭着自己的直觉答道:“恕我直言,我不认为国内的院长能够想到合理的应对策略。”
朱小君笑了笑:“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拿出了能够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案来,那你说,院长会是什么态度呢?”
谢伟稍做了思考,答道:“这个时候,院长的思维已经进入了咱们的节奏中,所以,他应该是积极配合的态度。”
朱小君点了点头:“从国家的政策上讲,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只不过在具体落实中,院长看不到实际的明显的好处,因此才会懈怠,才会下意识地拒绝。咱们现在通过上述的招数,使院长摆脱了这种固有思想,那么,和医院一块建立一个二级法人医疗机构,还会是一件难事么?”
一语既出,在座的各位都陷入了沉思,各自从各自的角度来评品朱小君提出的这个方案。这些人当中,当属张石对医院体制最为熟悉,而谢伟则是对国家政策以及法律结构最为了解,因此这二人最先体会到了朱小君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几乎是同时,谢伟和张石拍起了巴掌。
宫琳随即也领会了精妙所在,不由得跟着谢伟张石二人鼓起了掌来。
再接着,便是奇江医疗的其他人,也不知道是真明白了还是假明白了,总之,要是不鼓掌的话,那就只能说明自己是外行,是弱智。
掌声渐熄,谢伟起身来到了朱小君的身边,握了手,说道:“现在,咱们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了,朱总,这个项目需要多少投资?”
朱小君随口反问了一句:“那你准备投资多少呢?”
谢伟面露难色。
朱小君是他的首领,原本说好了的就是他谢伟的钱朱小君有权力随时调用,而且是想用多少用多少,所谓的项目天使投资,那也不是遮人耳目的一个幌子,若是朱小君耍横的话,即便没有什么项目,他谢伟也是只能听从了朱小君,要多少就得拿出多少。
因此,朱小君的这个反问,实在是难为了谢伟。
看到了谢伟一闪而过的为难之色,朱小君随即便明白了问题所在,他呵呵一笑:“其实,该投资多少,可不是你我二人说了能算的,咱们得问问这个项目的操盘手的意见啊!”
谢伟与尴尬中看到了台阶,赶紧顺着朱小君的话走了下来:“对,对,朱总提醒的对,咱们是应该听听张总的意见。”
待朱小君和谢伟归了座,张石打开了项目财务分析的PPT,简单讲解了一番之后,总结道:“本项目的底线投资金额为3500万,理想投资金额为6000万……”
张石一报出这个数字,立马遭到了谢伟的抵制。
“不好意思,打断一下,张总啊,我们这些做风投的可不是什么慈善家,我们追求的是利润,是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利润,只做一家中心……这不符合我们的投资思路。”
张石反驳道:“再好的项目也得把基础夯实了,我们这个项目的最大瓶颈是人的问题,是医疗团队和市场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我们必须把第一家中心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夯实了基础,才能够去谋求项目的快速发展。”
谢伟暗地里观察了一下朱小君的神情,然后继续纠正着张石的观点:“夯实基础和准备井喷,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