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程度,只能勉强够用,但绝对无法完成很大量的分析。
非要做为经济学家,他最擅长的方面应该是对整体经济学的一种看法,从进入香港大学开始的第一天,他就将在杨凯教授的指导下,尝试完成他的第一篇真正属于自己的学术论文——地方行政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这个论点,他和杨凯、华康盛、胡祖铭都讨论过很多次,实际上在94年就可以进行编写,为此,他也通过旗州经济研究院不断抽调了各种需要的数据。
相关的学术报告完全没有,根本没有借鉴和引用的可能,因为他所提出的这个论点在目前几乎没有人提及过。
用杨凯的话,将为经济学创造一个新的分支“行政经济学”,虽然它只能适用于中国,却是国际社会研究中国经济所必须的理论依据。
华康盛,如果写的好,这可以直接让获得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博士学位,甚至有机会拿下孙治方经济学奖。
杨少宗则更清楚一点,他的这篇论文将在长远的五十年内,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最有效的武器,中央可以参考他的基础理论,通过对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强度的调节、控制,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遏制通货膨胀的根源问题——投资过剩。
参考他的理论,中央还可以对国内控制、监管机构进行调整,更有效的利用地方行政竞争这个武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比如,他的理论证明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不要过多的将中央资源集中在个别地区,要通过对几个地区的均衡布局,自动引导地区竞争。
譬如,他不赞成中央全力建设淞州的决定,赞成将深州提升为直辖市,长远时间内,一定要平衡好淞深两地股市的发展,在工业发展上,他也不赞成全力发展深州,在北方也不能集中发展首都,而是要做到卫州、淞州、展,中央不要轻易去提经济龙头的概念,不要轻易落入地方政府的口号中,在各个经济区都要做到三点、四点的平衡发展,不要去牺牲一个地区的利益发展另一个地区,而是最大程度的允许地方政府自由竞争。
杨少宗是很奇怪的人,精力很旺盛,每天工作十六个时,只睡六个时,即使是在飞机上,他也要抓紧时间工作学习。
在抽出大量时间学习专业的同时,他还在香港不断出击,用39亿港元的惊人报价直接吞并了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香港百富勤投资银行。
百富勤投资银行成立于1989年,主要创始人的梁百韬先生是香港著名的银行投资专家,长期在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担任要职,和李嘉臣、李兆基等富豪关系极为密切。
92年,淞州发展急需资金,想让淞州实业公司在香港上市筹集外汇,荣智健出面帮助梁百韬争取i总承销权,而当时,中旗系也派出了管靳生出面去淞州谈判,为刚收购了新鸿基证券公司开拓了香港证券业务的中旗国际证券公司争取业务。
荣智健的力量极大,梁百韬在亚洲金融业的声望极高,关系极大……管靳生完全谈不下来,最后是杨少宗再度出面才最终敲定了这个合同,自此,双方是第一次结了仇,后期的争斗就愈发ji烈,从92年第一次正面冲突,到94年底,双方在红筹股承销的较量上大肆厮杀了二十多次。
做为香港仅有的两家能和国际证券投行抗衡的证券公司,在香港本土业务和亚太业务上,中旗和百富勤的竞争也极为剧烈。
在1994年,百富勤的营业额达774亿港元,主要业务来自于东南亚企业在港上市,以及在东南亚的投资和贷款,中旗国际投资公司的营业额达723亿港元,两家仍然位居港市美林、雷曼、汇丰、里昂证券四大外资投行之后。
在郑裕彤的引介下,杨少宗在港期间也和梁百韬见面,最终和梁百韬等人达成并购协议,由香港中旗国际投资公司兼并百富勤投资银行,改组为中旗国际投资银行,梁百韬加盟中旗国际投行担任总裁,全权负责香港银行、证券、期货及其他业务,并持有一部分中旗国际投行的股权。
在此基础上,原百富勤的股东长江实业、淡马锡控股,以及新加入的新世界控股集团公司也在中旗国际投行持有部分股份,中旗国际投行同时利用百富勤投行的上市公司身份借壳上市,正式成为香港股市的一员。
原香港中旗国际投资公司总裁钱嘉威调回中旗集团担任常务副总裁,正式开始负责在美国筹建分公司,中旗国际投行的大幕终于拉开,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不断吸收外部人才的加盟,特别是通过杨凯教授和胡祖铭等人的关系,不断吸收内地在美国的留学教授、学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加盟中旗国际投行在港工作。
胡祖铭已经身在美国,一边寻找合适的硅银的e,一边邀请多位美留学多年的经济学者进入中旗国际投行的经济分析师阵容,包括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任职终身教授的王易江,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李青葵、世界银行中国经济研究部主管研究员钱家英。
在国内,中旗集团也开始向一家纯粹的投行转变,不断邀请国内的经济学家、金融学专家担任投行的咨询顾问,并大肆从国内各个行业挖走高管,通过在旗州大学的旗州商学院进行为期一年在职mb进修教育的方式,从基础改造他们对投资行业的理解,为后面担任高级项目经理做准备。
李兆棠和华康盛推荐了一位重量级国内中青年经济学者——凡纲,很奇怪的姓,但绝对是真正超重量级的人物,也是国内目前最年轻社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头衔的保持者,长期担任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和主要研究员,也是央行金融政策的主要顾问研究员之一。
杨少宗在秘书二局工作期间和这个人打过交道,确实是很特别的人,简单的,高大英俊,帅的一塌糊涂,四十岁的老帅哥,看起来和三十岁一样。
在一群糟老头子为主的经济学家中间,有这么一个人出现在会场里,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多注意两眼。
华康盛推荐凡纲,那是因为他们曾经一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进修研究生,并且都曾被公派往早稻田大学进修国际金融学,只不过,凡纲后来回社科院担任研究员,并在社科院继续攻博士,而华康盛回到长江大学担任讲师,后来机缘巧合再次派往研究现代企业管理。
不一样的路,不一样的人生。
此时的中旗投行是来者不拒,刚从深州证券交易所退下来的前任所长夏彬华在中旗投行担任企业融资部高级主管兼首席评估师,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宋国清也在李兆棠的介绍下,到旗州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任教,同时担任中旗投行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宏观分析师。
在香港,杨少宗还亲自负责面试,将郭方熊、陶大东、谢国珍三位内地出生的亚洲投行专家给挖了过来,郭方熊是美国银行香港区董事副总经理及首席中国经济师,陶大东是里昂证券亚洲部高级分析师兼中国经济研究部主管,谢国珍则是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董事兼企业财务部高级分析师。
三人此前都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内陆续派往美国的公派留学生,修完经济金融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后,最初都是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这样的机构任职,因为89事件的影响,很多公派留学生最终没有按照政府方面的规划回国,大家开始自寻出路,逐步都成了投资银行的重点吸收对象。
杨少宗不惜重金将他们礼聘回来,担任中旗国际投行的要职,郭方熊担任中旗国际投行的副总裁,陶大东出任国际金融部的高级主管兼首席分析师,谢国珍则调入中旗集团担任项目总监。
曾经和华康盛一起赴早稻田大学留学,后来留在松下国际企业研究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的李海闻博士已经受邀回国,担任现代企业管理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员和企业咨询部高级主管,同时在旗州商学院担任兼职教授。
中旗系在另一个层面上疯狂成长着,通过兼并百富勤,杨少宗将触手伸进了整个东南亚,拥有了在周边11个国家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许可,通过这些分行,杨少宗正在寻求进一步获取外资银行的牌照,将中旗银行业务也逐步深入到东南亚。
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做全局谋划,田源做为国内对国际期货和对冲基金最好的研究人员——中旗国际投行的国际期货部高级经理兼高级分析师,已经赴美考察和吸收一部分对冲基金的分析师和经纪,并且在老虎基金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代价是他将负责为老虎基金提交一份中国期货市场长期政策的分析报告。
杨少宗不惜高金将陶大东请过来,也是要迅速扩大中旗国际投行在国际金融流动领域分析和金融杠杆、对冲等业务。
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杨少宗对中旗国际投行的规定很简单,在东南亚的投资应该集中在短期融资和证券市场,首先还是要做好各国市场长远经济分析,然后再逐步考虑扩大投资范围,不要涉及难以脱手的地产、工业等长期投资项目。
除了百富勤原有在泰国等地聘请的本地高管外,杨少宗对中旗国际投行在各地的高级主管都进行了逐一面试,且不惜重金聘请那些在各个分行市场上更有水平的高级经理、分析师、经济师。
同时,他兼并了一家香港本地的广告公司,为旗下及参股、合作企业提供在形象、营销策略等方面更为全面的分析咨询、设计服务
第一百六十七章 《地方行政竞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香港是一个真正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杨少宗就一直生活在这个大都会中,大多数的时间,他还是和萧薇一起很寂静的生活在香港大学附近的一间高档公寓中,公寓楼是利氏家族提供的,甚至连租金都没有收
他博士,萧薇则在香港大学修工商管理emba,两个人都显得很平静。
就在这种宁静的,时而又非常ji动的生活中,胡祖铭终于带着一份很详细的报告和资料来到了香港,将所有的硅银ceo适合人选都提交给杨少宗。
杨少宗将所有的资料都看了一遍,这才和胡祖铭问道:“都和他们谈过吗?”
胡祖铭想了一下,道:“都接触过,未必都谈过!”
这个人吧,未必愿意加入中旗系的人都敢拿出来给杨少宗过目。
萧薇当然很了解胡祖铭是什么样的人,就在旁边幽幽笑出声,拿着自己的书本离开书房,她才懒得参与这些决策,除非杨少宗要和她si下询问意见,一般情况下,她已经很少在会议上什么。
她很清楚,她已经是杨少宗的妻子,她需要永远保持一致,除非杨少宗是真的错了,那她也选择回家之后再慢慢劝。
萧薇离开后,杨少宗从厚厚的一叠资料中挑选出两份简介,一份是美国苹果电脑公司互动媒体部的全球副总裁李开孚,另一份是趋势科技的总裁姜丰年。
他很简单的道:“随便找一个,如果李开孚不愿意来,那就直接兼并趋势科技。”
两个人都是台湾,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拥有在美国的绿卡,应该也会一直定居在美国,或者回台湾。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有能力在美国的it世界里周旋,同时又是华人,大家至少在母语和文化上能够沟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胡祖铭道:“第一个我服不了,他问我有什么样的计划,我暂时还不知道,他,都不知道为什么来找我,我以后在公司里该做什么。第二个,我还没有接触,但我听朋友,他篮球打得很好,很喜欢和朋友一起花时间聊天,我觉得比较适合我们的团队!”
杨少宗想了想,道:“帮我定一张去美国的飞机票,我想去找他们,也许,我们两个都要!”
胡祖铭ting有趣的称赞道:“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是。
就在国内股市大暴动,淞州市委几乎每天打一个长途电话来找杨少宗问责的情况下,杨少宗居然决定去美国发展他的新世界。
这个时候,他们刚刚在开曼群岛做好硅银的注册,总计投入7000万美金,全部是用杨少宗手里的中旗投行原始股做抵押,和中国国际银行借过来的,先启动这家公司的运作。
杨少宗做决定一贯是很快的,他临时推迟了明天预定和梁百韬就中旗银行长期发展的策略会议,直接乘坐飞机和胡祖铭一起前往旧金山,并在那里见到了李开孚和姜丰年。
杨少宗先和李开孚见面,然后告诉他……他们到底想做什么,很简单,投资那些最有潜力的络公司,购买一家有影响力的信息科技杂志,开设自己的信息公关和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