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都市藏真-第9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道韩孔雀感兴趣,船长说起来了一些“下海人”的事情。

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世事维艰

下海人是一群常年在水下劳作的渔民。

他们身穿潜水服,口含呼吸器,手拿网兜和钩,在水下的危险环境中捕捞海参、海胆、海螺、石斑鱼等海产品,通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劳动,收获着、生活着……

当我们大快朵颐美味野生海鲜时,殊不知诸如海参、海胆等海产品,并不是一网下去就能轻易打捞上来的,而是要靠具有专业技能的渔民,潜入海底一点一点捕捞。

在国内一些生产珍贵海鲜的地方,就居住着这么一些渔民,他们自称“下海人”,常年背负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危险与艰辛,靠捕捞海底的海鲜为生。

他们漫游海底,采海参拾海螺,只要是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全都能够捕捞上来,这些人是专业的,可不像是韩孔雀等人那样,只捡自己认识的,认为有价值的捕捞。

“看来下海人才是专业的,你做没做过下海人?如果你能够认识水下的所有有价值的海鲜,我就再带你下去一次,正好也学学下海人搜刮地皮的本事。”韩孔雀笑着道。

此时正是秋季,可谓秋高气爽,微风吹拂,这船上,这里算是国内少见的,保存较完好的自然生态海域之一,自然有着丰富的资源,所以韩孔雀才会这样说。

“虽然没有仔细探查,但通过下的几网,捕捞上来的渔获来看,附近海域盛产无针乌贼、梭子蟹、海胆、石斑鱼、龙虾、鲍鱼等,可以说下面遍地是宝,如果我们有了您的本事,这些宝贝可全都是俯首可得了。”船长笑着道。

眼前,碧绿的海水波光粼粼,肉眼可见水下小鱼来回游动,相比腰上围上10余公斤重的铅块腰带,还要戴上潜水镜,口含呼吸器,跟着韩孔雀下水可就轻松多了。

听到韩孔雀再次答应带自己下水,船长自然高兴,他手拿铁钩和装海鲜的网兜,纵身一跃,随着韩孔雀潜入水中,很快就不见了踪影。

潜入海中的他,韩孔雀只是看着,而穿着则左手拿网兜,右手持铁钩,漫游在水下。

透过能见度仅几米的海水,看见礁石上的海螺,先用铁钩捣松,然后装进网兜。

遇到泥砂中的海参,船长索性将铁钩换到左手,右手直接抓起放入网兜。

如此反复,在海底漫游,寻找海鲜大餐上的珍馐原料。

“嗬!今天开局还不错。”约莫半个小时后,两个人浮出海面,船长托起网兜,用力一抖,十几只黑色的海参,和零散海螺便懒懒地躺在了船舱内。

“你们潜了多深?”波香卡问。

“差不多三四米。”船长踩上吊环跳上船来。

“这边这片海域还不算深,所以没有去更深的海域,第一次我们可是潜下了有一二十米,那里海参和鲍鱼更多。”船长有点遗憾的道。

刚才潜下去了,才发现海水并不深,但这边的海产却不少,所以他捕捉满了手中的网兜,也就只能上来了。

“秋天是水下捕捞淡季,就算原来我在家乡,一天也可捕捞一二十斤海鲜,效率高的话有五十斤左右,但今天下去了那么一会儿,就捕捞了上百斤了,这还真是没法比啊!”船长感叹的道。

取下潜水镜和帽子,船长用手抹了抹脸上的汗水,一百多斤海鲜,加上海水的重量,以他此时的体力,也只能带这些上来了。

“这还真是一门好手艺,船长,你这么了解,是不是年轻时干过?”小林问道。

“怎么?你想学?就怕你吃不了这种苦啊!”船长道。

坐在甲板的椅子上,船长黝黑的皮肤,健硕的身体,就好像在发光一样,他虽然很累,但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很多人都擅长潜水。”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海岛苗人,他10岁那年他就能不用任何设备,仅靠闭气潜水抓海参。

他18岁参军,退伍后常年在外漂泊,打过工也做过生意。

现在50岁了,又来到了孔雀岛上,凭过硬的潜水本领,靠捕捞海鲜过日子。

“年轻时虽然能够潜水,但那个时候海鲜很多,也没有那么多人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专门下水捕捞这些东西,也只是最近十几年,海鲜越来越贵,才又做了几年,要不然我们脚下这条船我也买不起。”

知道小林想要学潜水,又看韩孔雀和波香卡好像很感兴趣,所以船长就说了起来。

潜水自然是很危险的,他们最怕“断氧”或被卡在岩石中。

孔雀岛附近海域的渔民大多在水面捕鱼,所以他们更需要“下海人”,下海人专门从事海中潜水作业,以捡捞海床和礁石上的海产品为生。

“一般来说,45岁已经是‘下海人’的年龄极限,可我今年50岁了。”船长叹息道。

在这里,他认识的很多渔船上,会潜水的很多,但只有3人曾经做过“下海人”,年龄最小的是他弟弟,今年也已47岁。

“如果不是出于无奈,谁会选择做这个事呢?”

潜水捕捞,一干就是一天,七八个小时泡在海底不停地捕捞,对体能要求高,很多年轻人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而潜水作业稍不留神就有生命危险,所以很多年长的人,也不愿意年轻人干这个活,因为年轻人干什么都容易分神,这在水下是很危险的。

“干这行最怕的就是‘断氧’或被卡在岩石中。”船长指着身边的“氧气机”,上面连着一条百米长气管。

这条管就是潜水员的“生命线”,一旦弯折或断掉,就意味着海下捕捞者“断氧”。

他也曾经遇到气管弯折的意外,幸好当时反应快,猛拉气管,被船上的搭档发现,及时把他拉出了水面。

另外,寒冷对捕捞人也是一大考验。

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是海参、海螺等最肥美的季节,也是水下最冷的时候,海水冷得刺骨。

“有时候手指脚趾冻得快没知觉了,才浮出水面休息一会。”船长说道。

聊着聊着,不觉已到了中午时分,此时他们所有人都还还粒食未进。

“老杨,赶紧过来帮把手。”船长喊的老杨,就是大副,也是他的同乡。

大副老杨前几年也当过“下海人”,不过嫌钱少又辛苦,才没干了。

如今在这孔雀岛上,现在跟着他,靠接待来岛游客和偶尔出海打鱼谋生,只是不到两个月,就赚够了他一辈子的养老钱。

吃水不忘打井人,船长能够来这里,是同乡帮的忙,而他富裕了,自然要帮助同乡,所以大副老杨和小林都来了,算是他对同乡的回报。

而这种回报,却是韩孔雀和波香卡最想看到的,波香卡欢喜,自然是因为这些都是她的族人,他们能够互相帮助自然是她愿意看到的。

而韩孔雀,自然是希望他们都有所牵挂,只要有所牵挂,就会老实的接受岛上的统治,不会随便破坏现在这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捕捞海鲜不赚钱吗?”韩孔雀问道,捕捞了几年海参,居然才买了那么一艘小船,要知道他们岛上的渔船可是很便宜的。

“不怕你笑,除去成本,一年到头平均月收入才十来万元,这还是没有出意外的结果,而家里几个儿子都要结婚,几十万元现在还真不算什么。”

船长给韩孔雀算了笔账:他去年一整年仅有102天能下海捕捞,像海螺平时一公斤才卖20来元,一天的收获还要两个人分。

而今年到目前,据大副老杨说,他们家乡的那些渔民,下海捕捞还不到70天,收入就更少了。

而这在国内沿海是普遍现象,到了现在,国内沿海的很多渔民,都已经上岸了,所以孔雀岛招收渔民的时候,才会有很多人前来,而最先前来的,都是一些十分自信的老渔人。

“我们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才能下海捕捞,如果天气不好,只有闲在家里。”大副老杨道。

船长笑呵呵的道:“下海捕捞也要看‘水花命’(‘下海人’对‘运气’一词的俗称),运气好碰到海鲜多,技术好的也能捕到石斑鱼等高价海鲜,运气不好,啥都捞不了多少。

而像这里这样,有着大量海参、鲍鱼、龙虾、生蚝、象拔蚌等珍贵海产品栖息地的海域,国内很少见,就算原来有,现在也被破坏的很严重了,所以在国内的渔民都不好过。”

“是啊!世事维艰啊!”波香卡道。

“所以才能显现出这里的好。”船长道。

“这里再好,也要我们有本事守住。”韩孔雀也叹息道。

“只要胆大心狠,就没有守不住的,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不能让别人欺负了。”小林则比较年轻气盛,所以说话比较冲。

大副老杨好像想到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此时脸色有点古怪的道:“人当然是胆子大点好,就算是做‘下海人’也要有‘水胆’,如果没胆量,那也是白搭。”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两头鲍

“是啊!潜入海下,空旷的海底世界,孤身一人,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碰上大鲨鱼,性命都难保,而且,在水下还经常产生莫名的幻觉和恐惧,如果没有点胆子,还真是没法做这个。”船长坦言。

其实船长没说,大副老杨之所以不做下海人了,除了收入越来越低外,没“水胆”也是原因之一,害怕在水下有危险。

一边说着话,一边处理着手中的鲍鱼,这个时候海面风浪渐起。

看着在跟前忙碌个不停的小林,船长又缓缓地说道:“我之所以不想让我的孩子子承父业当渔民,就是因为那实在是太辛苦了!

今后我也不会让我的孩子以下海捕捞为生,所以你就不用想了,如果真的想要学门技术,不如我交给你烹制海鲜算了,也只有我们这种常年生活在海上的老渔人,才知道这些海中的珍馐怎么吃,怎么好吃。”

“那当然好。”小林欣喜的道。

他是见识过船长的手艺的,不管是刀工,还是厨艺,那可都是没说的。

船长处理鲍鱼,选择的都是个头比较大的,这样的鲍鱼好处理不说,还更好吃。

所谓的四头鲍,三头鲍,甚至两头鲍都有,这已经足以说明,这片海域之下的鲍鱼,应该很多,而且肯定没有人发现过这里,要不然,那么大鲍鱼不会留到现在。

听到船长的提议,小林的双眼立即就亮了,他虽然在船上待得时间不长,但船长的手艺他可是早就见识过了,而波香卡之所以带着韩孔雀上了这条船,也肯定是因为这条船上的船长不简单。

先前韩孔雀对船长制作出来的煎鱼排就很感兴趣,现在看船长处理鲍鱼,他就更感兴趣了。

“我早就听人说双头鲍了,这种很贵的鲍鱼是不是长了两个头?可我也没见这些鲍鱼有脑袋啊?”小林看着手中的一只鲍鱼,奇怪的问道。

韩孔雀一听,大笑道:“哈哈!所谓两头鲍,就是两个鲍鱼一斤,三头鲍就是三个鲍鱼一斤,另有五头鲍,七头鲍,越小越便宜,鲍鱼仔最不值钱,差一头,中间能差好几百。”

虽然没处理过鲍鱼,但韩孔雀毕竟博学,所以这个还是很清楚的。

船长也笑呵呵的道:“鲍鱼的等级按‘头’数计,每司马斤有‘2头’‘3头’、‘5头’‘10头’‘20头’不等,头数越少意味着鲍鱼的个头越大,价格也就越贵。

马斤是俗称港秤,约合655克,所以如果是两头鲍,那么每只都要超过半斤,这就比较难得了,因此也有‘有钱难买2头鲍’之说。”

这个时候,韩孔雀突然对波香卡道:“我们这里除了这次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发现鲍鱼?是不是鲍鱼的品质都很不错?”

“咦?你怎么知道?”波香卡奇怪的问道。

韩孔雀苦笑道:“我怎么知道的?这个是我猜的,我知道,原来的鲍鱼,以网鲍头数最少,吉品鲍排第二,禾麻体积最小,头数也最多。

两头的禾麻及吉品已成为目前罕见品种,已犹如古董珍品一样,一头、两头的鲍鱼属极品,已很难见到,而在众多鲍鱼中,又以尼桑网鲍头数最少,吉品次之,禾麻体积最小,头数也最多。

这个划分,是因为尼桑出产的三种鲍鱼:网鲍,吉品鲍,禾麻鲍,这三种也最负盛名,有鲍中之王之称,而尼桑号称鲍鱼皇国,制作鲍鱼的技术相当精湛。”

尼桑是个岛国,岛国自然出产海鲜,而且他们那里出产的海鲜还真是不错,就比如这鲍鱼中的三种极品。

比如说网鲍,出产于尼桑青森县,是鲍中顶级绝品,原产于尼桑千叶县,后因海水污染,现以青森县出产的品质较佳。

其外形椭圆呈咖啡色,鲍边细小,鲍忱呈珠粒状,烹制起来柔软稔滑,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鲜美,用刀横切便能看到鲍身带有网状花纹,故称网鲍。

现在,他们这片海域出现了大批量的鲍鱼,自然要冲击尼桑的鲍鱼市场。

而除了这个,还有蓝鳍金枪鱼,甚至最早韩孔雀就开始操作的锦鲤,这些都是可以冲击尼桑市场,甚至是打垮尼桑一个垄断暴利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