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5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我告这一状,告错了?周兴听后,心中十分不解。
不摸清楚太后的心意,自己行事那么就困难了。
这厮,还想凭他的能力,将武则天的心意摸清楚。
武则天也知道他的能力,安慰地说了一句:“你的忠诚,哀家也心许。”
话音一转,又说道:“你去将徐敬业案卷宗拿给哀家看一看。”
“喏。”周兴退下去。过了好一会儿,抱来一叠厚厚的卷宗。李首成接过来,递到帘后。武则天一张张地翻看。终于明白为什么狄仁杰动怒的原因。
不能不承认周兴很有狱吏之能,短短的十几天时光,居然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刑讯出洛阳那么多对她不满的士兵,百姓,与低层官吏。
有的是说了许多过激的话,到处蛊惑人心,若是不处理,洛阳乃是国家根本,一旦动荡,后果不堪设想。可有许多人,却是因为对长子忠诚,被周兴拍自己马屁,强制性的牵扯进去。这些人中除了少数外,大多数只是默默观望,或者敢怒不敢言。也被周兴当作逆党判决了。
不过武则天又注意了一点。抓了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可中间除了有怨言的人,还有忠于儿子的人外,并没有裴炎与程务挺的党羽。但武则天没有怪罪,裴炎与程务挺的力量,还不是眼前这个小狱吏所能开罪的。
放下了卷宗,平静地说道:“徐敬业案,到此为止吧。”
“是臣做错了吗?”周兴小心地问了一句。
“你没有做错,是哀家不想伤害更多的人,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几句话,武则天只有一小半是真的。对周兴是很欣赏,想要守住这个家,得需要一只很凶恶的看门狗。周兴就是这只看门狗的最佳人选。
但武则天冷静地认识到,前段时间步子跨得略大了一点。这时,要收上一收,将局面稳定下来。况且周兴已杀了许多人,给予某些人足够的震赅,不需要再杀了。以免物极必反。
这时候也不能杀儿子的人过多。以免落得更多的把柄,防止儿子还活在世间呢。尽管这种可能性越来越缈茫。自己不是去年与今年春天,那时候自己有丈夫的遗诏,又没有做什么事,儿子就是顺利回到东都,也不能将自己怎么样。但自下半年起,为了加快掌控权利,自己跨出了几大步,儿子一旦出现,局面对自己很不利的。
包括留下狄仁杰,都是为了留一条后路。
儿子若是死了,自己主要敌人,不是儿子的党羽,而是裴炎与程务挺。一个在大臣中有着巨大的声望与号召力,一个掌控着羽林军,这才是让她未来最寝食不安的。
狄仁杰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居然少死了许多人。
这是狄仁杰没有想到的。
东都局势渐渐稳定。这时,来了一行客人。
吐蕃的使者前来议和。
武则天听到后,想都没有想,说道:“他们害我儿生死不明,还有胆量前来议和。对他们说,要战就战,想议和,万万不能。”
这一次,几乎得到满朝大臣的支持。
已经给了他们机会,就差一点准备和亲了,可是吐蕃人最后做出什么事了?这才是一群永远喂不饱的狼,比突厥人更可恶。特别一些对李唐政权仍怀有旧情的大臣,更是对吐蕃人咬牙切齿。
使者被灰溜溜地赶了回去。到了青海,李威闻听后,对黑齿常之说道:“母后用心不纯啊。”
黑齿常之只是嘿然一笑。做来做去的,就是针对太后的,可他是臣子,不敢明说出来。
李威又说道:“你派人将他们请过来。”
母亲做的用意,无非是想激怒吐蕃人,让吐蕃人再次攻击,好让青海与西域将士两败俱伤。母亲的性格亦是如此,她也许喜欢人才,可这个人才就象她昔日驯马一样,要为她所用,她才会珍惜。若不为她所用,宁肯用匕首杀死,也不能让他桀骜不驯,不听话。
也许母亲知道国家需要青海诸位将才,可这些将才对她不忠心,她也不会爱惜了。
李威想法也有些偏激。武则天这样做,不仅是这个原因,还有做一个表态,另外她也不喜欢对外族采取妥协的政策。所以历史上百败百战,直到晚年后,看到国家困窘了,才向默啜妥协。
吐蕃的使者带了进来。
李威一身平民装扮,没有想起来。
让他坐下来,李威说道:“朕听说你们吐蕃想要与我们唐朝议和?”
“朕?”吐蕃这个使者手中的茶杯一下掉在地上,发出一声清脆的碎响,吓着了。
“你想什么?难道你真以为朕的手下败将,你们吐蕃的大论,能使朕生死不明?”
那也未必,好象每一次作战,你吃的苦头更大。但不敢说,也知道唐朝皇帝无赖的打法,稳打稳扎,耗死你。谁叫人家国家强大呢。不过转眼就想到另一个问题,敢情这个皇帝是假的生死不明啊。一想就明白了,是他使的阴谋诡计,原来唐朝的这趟水,比吐蕃还在浑。
头脑清醒过来,不敢大咧咧地坐下,伏于地上说道:“此次出战,是噶尔兄弟强求,我们吐蕃国内是一片反对声啊,不相信,请陛下派人到我们吐蕃问一问。”
这一说,他不是没禄氏的人,也是一个赞普党系。可是李威眼下没有空去管他,徐徐说道:“想和行,你们吐蕃将论钦陵多次挑衅我们大唐,出尔反尔,将他交给我们大唐,朕会立即同意你们吐蕃人议和。”
就是没禄氏主意,这也是在帮助没禄氏,进一步削弱噶尔兄弟的威信。
也要见上一见,否则论钦陵会胡思乱想,此时李威也不想与论钦陵再进行一场会战了。纵然论钦陵能看穿他的用意,可得知自己还活着的消息,他就是强行出兵,也因为国内反对声音很大,不得不中止。
说完了,为了防止泄露消息,派人将吐蕃使者以及侍卫一行人,强行“保护”到柏海,这才返回。
唐朝来了吐蕃客人,元旦过后,突厥大草原上也来了一位客人。
消失数月不见的孔正方突然出现在突厥牙帐附近,要求谨见骨咄录。
骨咄录能成功,一部分是侥幸,正好逢到唐朝政权更替混乱之时,也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对人才颇为爱惜。孔正方本来默默无闻,然而无论武则天或者吐蕃,或者突厥,都派了大量的斥候秘密潜入青海。
想知道唐朝皇帝是生是死,在青海能得到第一手情报。这一个生,一个死,不仅会影响武则天的决策,同样会影响吐蕃与突厥的决策。因此斥候就带回来孔正方与青海诸将闹矛盾的事。
一开始骨咄录没有注意,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孔正方是谁啊。
斥候这才说了他出使洛阳那次经历,大多数北门学士自爱羽毛,或者其他原因,那天晚上没有辨,但外界却误认为孔正方凭一己之力,将所有北门学士说得哑口无言。因此,在骨咄录心中认为孔正方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事实也不错,胆子大,又有骨气,气节高烈,为官也有吏才。不然李威也不会挑中他了。
听到孔正方来投,大喜,迎出帐外,手挽手将他拉到大帐问道:“孔君,为何来投奔我啊?”
孔正方神情悲哀地说:“我忠的是陛下,不是忠的黑齿常之。然而太后暴虐,又不敢投奔。只好投奔大汗。”
不对啊,这话里有话啊,骨咄录又问道:“那么你为什么放弃你们的陛下?”
孔正方抹了抹眼泪,摇了摇头说:“大汗,我们陛下再也回不来了。”
心里却在说,陛下,莫要怪臣无礼,这可是你让我说的。
骨咄录一听站了起来,踱来踱去,复又问了一句:“我还是听不懂。”
“黑齿常之与李谨行失职,同意了陛下以身犯险。没有想到论钦陵兵撤得快,南山口防事没有准备好,被吐蕃人攻破。随后李谨行与黑齿常之二人悄悄派了许多斥候潜入吐蕃,都一年多时间了,还没有得到陛下的消息,你说陛下还能有生还的可能?”
“可是我没有听吐蕃说杀害了你们陛下。”
“大汗,我们陛下的脾气,你难道没有听闻?就是他遇了险,会不会泄露自己的身份,使国家处于危机状态。”
骨咄录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听闻,是好象这么回事。
“那你们唐朝皇帝既然出事,那些将领难道不害怕吗?”
“他们为什么要害怕,手中有大量的将士,正等着太后开价钱呢。”
“这倒也是,”骨咄录哑然失笑。
孔正方继续说道:“只要大汗答应我一件事,我出一策,保证突厥重现昔日荣光。”
骨咄录认为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也多与唐朝人打交道,知道唐朝确实有许多人才被埋没了,比如阿史德元珍。于是就问道:“什么事,你说说看。”
“请大汗起兵反武复唐。”孔正方一下伏下来。
反武复唐?骨咄录苦笑,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在唐朝边境小打小敲的,占点小便宜还可以,但可不可能,攻到洛阳去?若能,早就进攻了。攻破洛阳,会获得多少财富?
不过他还是将孔正方扶起来,说道:“那你有何策?”
“大汗只要抛弃虚名,派大军攻破朔州,将阿那史道真活捉,奉他为谋主,大事可成也。”
骨咄录又踱来踱去,阿史那道真是阿史那社尔之子,真论起来,即便他母亲是唐朝公主,也远比自己根红苗正。正因为道真呆在朔州,漠南许多部族一直没有对自己诚服。
走了一会儿说道:“名位我没有那么吝啬,更不会象你们唐朝的太后,可朔州没有那么好攻打啊。”
“大汗。此时青海诸将没有表态,大唐精兵猛将全部放在关中诸关把守,内部又不稳。阿史那道真虽是社尔之子,然他本身军事天赋很低。一旦大汗出兵,定会手到擒来,那时候合所有突厥各部之力,再加上大汗是为了复唐反武起的兵,山东百姓也会鼎力支持。大汗能重现突厥伟业,我们唐朝也有救了。”
骨咄录不会真听他的话,复什么唐,反什么武。不过孔正方的话说得有道理啊,眼下唐朝内部正混乱时候,皇帝又真死了,倒是自己的一大良机。喝道:“传暾欲谷与元珍前来见我。”
PS:解释一下。刘仁轨的担心,李治身死,李威进京不会有阻力的,仅凭那些关卡,怎么也阻挡不了。夺回政权也没有阴力的,绝对的武力之下,什么阴谋诡计都没有作用,况且他身上披着大义。但武则天没大恶,虽有过,可也为了唐朝做了一些贡献,还是生母,不能强行幽禁。看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那么一个反武的人,都隐晦地批评了李显幽禁武则天的事。那时候武则天杀了多少人了?只要不幽禁,皇宫里什么事都能发生。李威还处在危险之中。
裴行俭的计策是养恶,先行忍让,让武则天抓权,生出一些恶名,这才能有道义夺权。所以李威前去西域,也是养恶。
没禄氏计谋则更恶毒,让李威装死。这个比较容易,在她到青海之后,会发生许多战役,每场战役,有主力部队,有侧应部队,有后勤的,有包抄的,有拦截的。总有一支部队处于危境之中。并且李威在青海与士兵共生死,也容易让人相信。而战役范围的广大,正好能躲过盘问,到青海可以说在西域,到西域可以说在岭西、呼罗珊,甚至信德。
一开始武则天肯定会防范。但是李治一死,权利分配无外乎是在武则天与裴炎手中。若没有手段,裴炎实权更大。以武则天与裴炎对权利的渴望,时间短,畏于李威,处于合作状态,时间长,必然产生争夺。肯定是武则天胜利,然而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渔夫的故事,欲壑难填。你,我,他,人人如此,谁能不承认?时间也长了,更会认为李威死了。武则天对权利的渴望,会使她做出更进一步激烈的事,李唐余威还在,百姓也比较拥戴,会不服,不服就有镇压。大恶就有了。有了大恶,李威可名正言顺地解决皇宫,百姓也不以为过,后人也不会认为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书中没有明说,可疑问的人多,顺便说一下。至于徐敬业是不是谋反,请看自己看史书。


第622章 春雷(九)
暾欲谷与元珍也认为是一个机会。
也想过孔正方使诈,然而全部随着否决。若是唐朝皇帝还活在世间,没有这个必要。现在唐朝民声鼎沸,只要他率领青海大军东下,定会所向披靡,何必多此一举?
手序多了,破绽也就多了,画蛇添足,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这个皇帝对百姓似乎很不错,一旦自己南侵,会使唐朝许多百姓遭秧,不符合这个皇帝的性格。
但几人忽视了两条,一个是李威不想开一个坏头,特别是打内战的坏头。第二个不想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以兵伐母的印象。
只要突厥一出兵,朝廷无将可用,必然会派出程务挺与张虔勖。那么用计在塞外将二人生擒活捉,再调动青海与西域几十万大军,形成一种压迫之势。纵然关内有驻兵,也不敢对自己进行阻挡。
避免了打内战,不打内战,老百姓就不会认为自己是以兵伐母。
一个母亲大义,让他绞尽脑汁。
这番苦心,也许武则天都从来没有考虑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