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卿,外面在下雪了,我们看一看……”挽着狄仁杰的手,来到了室外,此时正值一年中最冷的时光,外面正在下雪,大雪翻飞,象鹅毛一般地落下来,一会儿地上一片雪白,只剩下远近的宫阙在满天的白羽毛中,悚然默立。
“狄卿,你年当益壮,我还年青,昔日,我对你说过,他日必然打造一个更强大的唐王朝,一万年太久,只争今朝,正好今天瑞雪登门,陪我把酒言欢,如何?”
“陛下……”狄仁杰也十分感动,迟疑了好一会儿,终于说了出来:“敢不从命。”
……
这是一场瑞雪,然而有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东突厥的暴乱,比历史上发作得更早,规模仿佛,然而因为提前得到了准备,又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比如李威第一道制书是让萧嗣业控制局势,延缓其蔓延的速度。而不是象历史上盲目的出击。然后又下了第二道制书,以战养战,弥补了一些粮草带来的困难。所以历史上仅一个来月,萧嗣业就因为没有防备,遭到了溃败。然而这一次,却坚持了三个月时间。
然而寡不敌众,最终溃败还是到来。到了冬月,漠南早就开始下起了漫天的大雪。与历史也不同,历史上唐军最怕的就是这种寒冷的天气,一是体质因素,二是唐朝士兵多穿葛布与麻布衣服,耐寒性差。但棉花普及好几年了,终于北方所有驻兵都穿上了厚实的棉大衣。
但体质因素,依然掣肘着唐朝士兵在冬天的战斗力,无他,即便是穿上了厚实的棉大衣,现在的百姓耐寒性也比后世强,在大漠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的低寒气温下,战斗力也受到了影响。而且穿着厚实,行动必然笨拙。
乘着这个低寒的气温,就着一把大雪,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发动大军向唐军总攻。唐军因为极寒天气,列营不整。到了夜晚时,气温更低,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继续进攻,萧嗣业困窘,只好拨营而走,于是唐朝军队崩溃,两个阿史德立即让军队随即追击,唐军大败。萧嗣业与花大智,李景福且战且逃,逃到了云朔北方的单于都护府,所乘的士兵十不足一。
萧嗣业只好返京谢罪。
唐朝军队在大漠的首次溃败,再加上在青海的不给力,新罗没有压制下去,又让另两个部族看到了希望,一个是契丹,一个是奚族。可这两个部族刚刚发兵响应东突厥的叛乱,就立即遭到营州都督周道务派遣出去的唐休璟狠狠的打压。当时周道务也没有想到会立功的,只是派出唐休璟防御,不让契丹与奚族攻到营州城下。
然而唐休璟看到两部刚刚谋叛,不相统帅,有的部族甚至心中犹豫不决,于是在独护山大破两部叛军,斩获甚众。
这是整个溃败中的唯一亮点,唐休璟终于走进众人视野,立即拜为西阴山下重镇丰州的司马。
萧嗣业却遭到李治罕见的雷霆大怒,萧嗣业前面一回朝,后面李治将他召到上阳宫,斥责道:“昔日我不斩薛仁贵,使尔等怯战如此!”
萧嗣业不敢答。
李治话音一转,又说道:“然尔与我家有雅旧,此次我然贷免你一死。”
不仅是指萧淑妃的,兰陵萧家与唐朝李家关系一向不薄,指此节的。然后又立即下诏,花大智与李景福皆免官,萧嗣业流桂州。一个久居北方的官员,流到桂林,结果可想而知。然而李治暴怒之下,李威都不敢替其求情。再说,萧嗣业是败逃下来的,而不是战死沙场,无论有什么理由为溃败遮掩,也有错,处罚是必须的。
在这件事上,虽很有可能母亲忌恨萧淑妃的因素在里面,在父亲耳朵边挑唆了一下,可李治做得没有大错。奖罚不鲜明,就不能治军。
但李治又下达了一系列错误的命令,先让曹怀舜为右金吾将军,率军守恒州,扼井径关,又让右武卫将军崔献率军往绛州,守龙门,阻河为固,摒守京畿。
这道诏命也证明了李治对军事的无知。
守恒州,扼井径关固然重要,能沟通河东河北两道,但是仅于此。军队驻于恒州,既不能保证云朔太原安全,又不可以东保于幽州、赵州不被突厥人入侵。更谈不上御敌于国门之外。
守绛州更是十分可笑,绛州上面有太原,有云朔,如果突厥人都攻打到了绛州,难道唐朝想学宋朝来个澶渊之盟?
但李威都看出来一点,父亲于其说是调兵遣将,不如早不满将士为自己收心。因为在青海的种种,曹怀舜与自己有些矛盾,此次重新启用,正是分制自己兵权的。然而曹怀舜到了前线,会做什么?
他刚要准备站起劝父亲取消这一道圣旨,狄仁杰坐在不远处,只是一个劲地摇头。
李威看着他,狄仁杰拼命地向东宫方向努嘴。
只好忍着。
下了大朝会,回到东宫后不久,狄仁杰到来,李威不悦地说道:“狄卿,为何阻我?突厥此时虽然侥幸获胜,然而让萧嗣业孤军狙击到了现在,心中戚戚,给他们十分胆量,也不敢进入中原之境。父皇这样的布兵,分明是怯敌之举……”
狄仁杰打断了他的话,道:“是,太上皇对军事不及陛下远矣,可是太上皇身体康复,又有太后相助,朝中大政之权,是在陛下手中,还是在太上皇手中?”
“父皇比我掌握的大政之权……要多。”
“正是,今天几道诏书,太上皇有没有征询过你的意见?再者,裴炎已经上书弹劾你教唆萧嗣业寇突劂人的牛羊为食,迫使突厥反意更炽,陛下,何必要插手?”
“笑话,不以敌人物资养战,萧嗣业早就因粮食之困,兵败下来,何能支持这么久?”
“可有几个大臣能明白其中的关健?臣再问陛下一句,突厥人,陛下能不能对付?”
李威想了一下,具体的历史真不知道,好象几年后不久,东突厥真正强盛起来,唐朝非但没有将它征服,反而多次入侵唐朝境内,给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不但有突厥,还有契丹人。
然而他仔细地看着行军地图,看双方的兵力布置与行动,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用兵不是很高明。并且突厥人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大。只是胜在人多势众,又皆是骑兵。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但以眼下的突厥人的将领与士兵,就是自己出征,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于是道:“大约能击败他们。”
“那就是了,不但有陛下,还有裴行俭不日将回到京城。虽然前几天,陛下说唐朝是你的国,可依臣之见,将来是陛下的国,现在还不是,大部还是太上皇与太后的国,恕臣不当言,陛下,可曾听过拥兵自重这句话?”
狄仁杰不是让李威做一个拥兵自重的兵阀,养突厥人以自保。是指让李威留突厥人这个兵患,有了兵患,李治对军事又不懂,若是有了万一什么不好的想法,也因为突厥,不敢对李威怎么的。
另外,正好让李治的一些布置,与李威形成对比。甭想着大家一些得到好处了,给了太后太上皇种种政绩,到最后他们真以为是自己的本事。是到了让太上皇再次出出丑的时候。
当然,前提是李威必须自己有把握能将突厥人征服。所以刻意地问了一句。
婉儿已经乐了起来,再次不顾体统地说道:“是啊,是啊,陛下,狄侍郎言之有理。”


第531章 害怕
李威却迟疑起来,道:“就怕不是拥兵自重,是养虎为患。”
仅是一个东突厥,大约自付还能对付的。
可不仅是东突厥,论氏兄弟在虎视眈眈,大食一直觊觎河中地区,其实大食已经进入河中地区,许多河中地区的国家,分别向大食臣服,这几年都不怎么向唐朝进贡了。
至于东边两个猥琐的国家,对现在的唐朝,确实不是很让人在意。新罗只是恶心罢了,将来还是一个恶心的国家。到穿的时候,仅是恶心,可许多人忽视了他们一直想建立一个大高丽的梦想,无变则己,有变,因为这个痴心妄想,会做某个国家的头号打手(拭目以待)。倭国古代仅是倭寇,可后来犯下的罪行,让李威不可忍耐。
这是一个后来人的想法,提前带到了唐朝,也要提前将这两个国家消灭,不消灭,将来这两个国家的心态,始终不是将来华夏的盟友,相反,随时伺机而动,图伺华夏。河边兽生已经回国,两国即将进行一场惨烈的鏖战,战后谁胜谁负,都注定了这两个国家必然走向覆灭。
但有大食,有吐蕃,终是如鲠在喉。再配合东突厥的暴乱,即使李威懂军事,也很头痛了。
仔细地想着,因为专业,略略研究过历史,可研究得不深入,对这段历史不清楚。即使清楚,现在的阿史那骨咄与默啜兄弟,以及孙万荣,除了一个孙万荣能找到外,其余二人,多半也找不到,甚至连名字都不是后来的名字。
因此,换了一个角度思考。
后东突厥的异军崛起,有多种因素的,比如武则天杀了一些有能力的大将,这一点同样很重要。刘邦用兵能不能比韩信?新罗若没有一个金法敏,能不能一次又一次从唐朝人身上讨便宜?吐蕃没有论钦陵,能不能大败薛仁贵?而后突厥大约也出了几个人杰。一正一负,所以唐军屡屡吃败。
还有一个因素,武则天改朝换代,国内反叛声音不小,有可能母亲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国外便吃了亏。再加上母亲不懂军事,使突厥人异军崛起。
唐朝的将士能力下降,没有什么名将了,裴行俭与薛仁贵、刘仁轨皆年高,只剩下黑齿常之与王方翼稍稍拿得出手,小一辈中,无论是薛讷、郭元振,或者张虔勖,皆无法与裴行俭这三人相比。就是稍次一些的重将,比如李谨行等人,一是胡人,二也不能与裴行俭相比,统帅几万人可以,统帅几十万人,才力又吃紧。
这才是李威最担心的。
士兵作战能力也在下降,唐初几万人几千人就可以发动一场大型战役,然而现在,动辄十几万人,还未必能胜利。人数越多,对统帅的要求就越高,但这个统帅之才,又如何寻找?
自己出现,会对一些有用的将领作保护,至少王方翼与黑齿常之,不能让母亲冤杀。更不能让母亲改朝换代,一旦这样,自己下场必死无异。说什么千秋大计,那是在能做的情况下做一做,自己小命都保不住了,谈何兴盛唐朝与中华?
人总有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想到了这一点,又想到了现在的政局,自己还没有真正全控大政呢,母亲种种的手段,也颇让自己心寒,于是说道:“狄卿,就依你之策。”
赌上一把了。
但从现在起,就要关注东突厥的事态,不能让他们形成大势。也就是说,可以小乱乱,权当实战练军的。也要配合一下没禄氏,不管没禄氏对唐朝最终是好感,还是反感,没有了用兵如神的论钦陵,吐蕃威胁力将会下降一半。还要从现在起,就要认真培训将领,大规模的练兵。
狄仁杰道:“陛下,正是如此,臣也知道这似乎是妄言,可小不忍则大乱,现在是小痛……先忍耐了,大唐若是失去陛下,才是大痛。”
说到这里,想到一旦陛下与太上皇太后交手失利,让两个先圣罢废,唐朝的将来,狄仁杰打了一个冷战,可以想像,唐朝最黑暗的时光将会到来……
上官婉儿忽然欠身施了一礼,说道:“狄侍郎,请受我一拜。”
本来生性聪明,武则天培养了一段时间,又替李威做了许多事,对政局了解得更比以前清楚。狄侍郎不是佞臣,若不是为了陛下,怎么会说出这番话。
“婉仪,世人皆知臣是陛下的头号心腹,这是臣的本职,勿敢当此大礼,”狄仁杰虚扶了一把。又说道:“最难的是一个人……”
是指裴炎的,正是因为裴炎的串连,武则天手掌得到掌控朝堂。若是找到此人把柄,将此人贬职,或者罢废,武则天四肢将会去掉两肢,可是当初许敬宗都能对付,明崇俨更不用说了,就连六皇子都不足为害。然而裴炎,狄仁杰同样一愁莫展。
无论是废或者罢,最少得有一个罪证,然而他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下去,就硬是没有找到一件有用的证据。
若不是自己想得远,都有可能反被此人迷惑。
“狄卿,不用担心,还有裴卿一策。”又说了一次。
裴行俭也是没有办法,又担心自己岁数已高,于是想出了一条十分恶毒的策略。这是最终极的战术,是以防万一的,一旦使了出来,就再没有回头的箭,不到万不得己时,李威也不想用。
“是……”狄仁杰话到嘴边,终忍住没有说。
这一对君臣的会变,终于决定了李治想要插手表现,李威旁观父亲糊弄插手的政局。
不过一个好消息,终于将压在洛阳上空的阴云化解了一些。
裴行俭押解着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返回到了洛阳。
李治在上阳宫大宴群臣,对裴行俭说道:“卿有文武才。”
“臣愧不敢当。”
李威没有吭声,文武才不是这一天就看出来的,为什么还是千年老二?
于是授程务挺为丰州都督,裴行俭加检校右卫大将军,并为定襄道行军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