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4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一些有功的年青将领,进一步学习,加深军事修养。这个名单还没有拟出来。要么是明年武举,从民间选拨出一些学生入学。
其实兵部也有铨选将领的权利,三铨领其事,一是尚书铨,二是东铨,三是西铨。尚书是中铨,两侍郎是东西铨。以五等阅人,一为长朵,二为马射,三为马枪,四为步射,五为应对。又以三奇拔其选,一是骁勇,二是材艺,三为统领之用。其中若是遇到特别优秀者,立即登而任之。但这个铨选,只是铨选门荫权贵功勋,平民很难让一位兵部尚书两位兵部侍郎来察看的。
武举就是进一步对平民间人才的补充。
是良策,但或多或少损害了一些权贵的利益,并且还用了糊名制度,进一步减少作弊的可能。所以一成立,立即铨选了几十位权贵子弟进入军务监深造,减少权贵的不满。
但是机构简陋,又是低调设立,虽然让远在江准的刘仁轨遥领祭酒之职,还没有人将它当作一回事。
然而皆没有想到,这几十名学生就学的第一天,李威就到来了。
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反正皆是小事务,大的事务呈到了上阳宫,李威只当学习,才不停地批阅的。不如做一些实事,于是到来。
一间大教室,才开始学生十分少,以后还要开设教室,也没有什么名将前来教导,青海、东西突厥,朝中几乎所有能派上用场的大将,都在准备作战,没有空来教导,于是将皇家藏的一些兵法书籍搬了出来,让学生自己自学。
李威来到后,看到学生们一个个正在读书,主要是好奇,并且他们前来,都是自家人托了关系,第一天皆不敢大意。几天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李威都能在脑海里想出来的。
皇帝来了,一个个行礼。
摆了一下手,让他们坐下来,说道:“各位,国家今天兵事不休,一些老将没有办法退下来,等这段时间过后,以后刘相公,裴侍郎,包括薛仁贵、黑齿常之他们都有可能亲自来教导你们。不过今天是军务监开设第一天,我暂先代劳。不但在今天,以后若是有空,我会时不时亲自来教导你们。”
这一下子炸了营。
一个个喜出望外,皇帝也有军事才能的,而且是皇帝亲自教导,自己这些人算不算天子门生?
再次摆手,说道:“我先给你们讲一下六《六韬》中文韬第一篇文师第一……”
讲解了一遍,学生皆有些失望,这算什么?周文王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说了如何治国的一番话,他们前来不是想做文臣,是想做武将的。李威看着他们不解的眼神,说道:“孙子说,伐谋为上,伐交次子,再下伐兵,其下伐城。兵者,乃是国家大事也,仅是伐城,落入下风,我在青海,纵横捭阖,各种阴谋阳谋,不断施出。然而为什么让论钦陵大败李敬玄,又让我陷于绝境?不仅是作战,论钦陵机警地抓住了我们的国势,以及两帅之弊与汉胡之分,才得以成功的。这才是兵者上道。所以六韬将文师列为第一,不知国家大势,又谈何大捷,难道各位以后只想做一名有勇无谋的裨将?今天是第一天,我所讲的也是最重要的一课,你们立即反思一下,另外写三篇策子给我看一看,第一篇太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同天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者,仁也。既然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为什么需要皇帝独尊?何为天下人?何为同,何为擅?这是第一篇策子。”
很尖锐的一个问题,有许多学生开始反思。
“周得太公而获天下,汉有三杰,一统中原,但是不是仅有名将,就能使军队强大?这是第二篇策子。”这个问题有许多埋伏,不仅需要名将,比如论钦陵依附于吐蕃,仅能取得几次对唐朝的大捷,但绝不能够率领吐蕃人入主中原。国力的大小,同样是决定性的因素,包括兵力多少,财力多少,百姓勇不勇敢。另外还有英主的作用,有人才,得不到赏识重用,还是不行的。并且地形气候水土等等,也是战争决定性的因素。但没有说,李威也想看看这群纨绔子弟有何能耐,这些人当中,有的是秦琼与程知节、尉迟敬德的子孙,看他们有没有没落下去。
“第三遍策子是讲突厥人的,我朝给予突厥人不谓不厚,当初卫国公立功而返,突厥诸降将官爵封赏却在诸功臣之上,对其子民,也没有打散,让其保持原有状况,甚至连制度、风俗习惯都没有干涉,若有灾害,朝廷还给予了赈济,不可谓不仁矣,为什么他们还要反叛?这是你们今天的任务,务必将三篇策子做完,再呈上来。”
三个问题皆是古怪之极。
李威说完了,吩咐随行的官员,让他们监督这些学生,不让他们擅自外出,请教别人。
到了晚上,将策子一篇篇收上来,结果……惨不忍睹。这些学生回去后还在抱怨,说皇帝没有教有用的东西,反而出了刁钻的怪题。但家中有许多老家伙很聪明的,一个个捶胸顿足,道:“你们让我失望啊,这是陛下在培养帅才。”
但果不其然,第二天上午李威再次到来,将策子发还,摇了摇头:“很失望啊,诸位,我只好教你们攻防之道。”
量才而教,没有帅才,只好传授将术了。
可这样一来,军务监立即变得重要起来。这导致了一个结果,更多的权贵开始托人,想方设法将家中的子女往这个军务监里面送,就是一个将才,也是天子门生,前途有可能无法估量。而且无数百生开始关注另一件事,武举!


第525章 成叹息(上)
很晚,李威才回来,吃过晚饭后,还要批阅奏折。
上官婉儿心痛地说道:“陛下,不用这么辛苦。”
“你不懂的,国家将士不及开国远矣,有种种原因,还有一个让人忽视的地方,尚武风气下降。昔日魏征等人说,华夏是根,胡夷是枝叶。不仅是财帛,也有将士的因素。以胡对胡,固然减少了中原百姓的伤亡,但久而久之,中原人武风锐减,战斗力下降,胡人会越发轻之,这同样是一个不好的发展方向。此次开设军务监与设武举,不但是选拨与培养将领,也是提高全民的尚武之风。”
唐朝尚武风气比宋朝好。
就是现在,满大街的小青年大多数挂着一把佩剑,招摇过市,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很多,而且各个衙役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在斗殴时勿得让他们停下来,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要处理,得等到他们打完了,看有没有人受伤,没有人受伤,一笑了之,有人受伤,再进行拘捕。
可是李世民聪明的意识到,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改为文治,所以庙号不是武皇帝,是太宗文皇帝,强行将国家扭向正常的发展轨道。但他本人还一再强调备武的,可许多人误会了,认为文治是一切,所以李绩一死,李治胡乱用帅,甚至用李敬玄为青海主帅。以及府兵制的败坏,甚至许多百姓想方设法逃避兵役。
依然尚武,但不及从前远矣。
在战场上也能看出来,不抛弃战术武器谋略等因素,汉兵与吐蕃士兵交手,大多数不是吐蕃士兵的对手。所以李威一直在用一部分汉兵汉将,这就是打磨,最少保持朝廷有一支强大的汉人军队,那怕象自家一样,汉化鲜卑人的军队,这才是唐朝核心的力量。李世民当初重用胡将,是对功臣的掣肘,可现在却不需要了。到了矫正的时候。
比如树木,枝叶输其营养,才能反馈。不能不顾根本利益,输营养给枝叶,这颗树必死无疑。想万胡来朝,还得象唐朝初期那样,国内有一支能以一当十的军队。再加上人口基数,财富,唐朝才能真正变成这个世界上的怪物!
但不敢说出来。
正说着,裴雨荷进来禀报:“陛下,大喜。”
“何喜之有?”
“御医诊断,野辞小娘子有喜了,”说着,用古怪的神情看着李威。
李威有数子,没禄氏之子裴雨荷不知道,但东宫数子女,皆出身寒薄,徐俪稍稍好一些,然却是一个女儿,江碧儿出身平民,狄蕙出身烟花之地,但还没有这个野辞明月来历古怪,一个党项人。
然而心中稍稍放了一些心。她自己也无子,这是压力,因此每次轮宿之时,皆是很主动,甚至放下身架,回到娘家向母亲请教了一些房中术。想得是不错,然而几名女子那一个不想有一个孩子,李威是年青,可每晚都要索取,身体吃不消不提,那个小蝌蚪的质量也很成问题,反而减少了大家受孕的可能性。还好,李威主动节制了,否则连野辞明月这个孩子都未必能有。
李威也愕然,然后道:“过去看看。”
……
天就凉了下来。
不久后新的战报再次传到洛阳。
萧嗣业数战皆捷,然而出现了一个新的严重问题。
提前预警,此次准备得也比历史上更充分,驻扎的兵力相对来说,也多了一些,另外就是大量的粮草与武器,都提前送到突厥驻军大营。可不是防守,要剿灭,剿灭军队就要四处征战,粮草也随之调动。
才开始,突厥人被唐朝打惨了,有些畏惧,看到在正面战场上,唐军虽少,战斗力却十分强悍,再加上萧嗣业的指挥,于是将主意打到粮食上面。打不过你,我截你的粮草。能截走就截走,不能截走就地焚烧。
失去了粮草,萧嗣业军队渐渐变得困窘起来。
看到了战报,李威不客气地回批,你傻啊,没有粮草,敌人有没有?就是敌人没有粮食,有没有牛马羊,不吃面食,肉食吃了会死人啊。都反叛了,一次次战斗都打响了,一条条人命倒在血泊了,你还对他们有什么仁义?再者,你手中有多少军队,加上忠于唐王室的突厥各部,都不超过两三万人,不是两三十万人,靠掳掠维持不下来。写完了,立即用快马,用最快的速度送到萧嗣业手中。
不然不要拖到朝廷大军出发,很有可能一个月之内,萧嗣业军队就会溃败。那么战局能弥漫到边境,对整个军事布置都会产生极大的妨碍。
信送走了,李威却叹了一口气。
骂是一种态度,但萧嗣业内心的想法,李威却能知道。
朝廷最慢怠的两名大臣,一人是裴行俭,说李靖出将入相,是发生了,但为相,李靖做得不是很好。然而裴行俭呢?在吏部铨选了那么多年,所铨之人,皆是合格。也提出了许多建议,一些优良的革新,学问渊博,出身名门。无论从功绩,或者资历,才华与名声,皆能担任宰相。可朝廷换了那么多宰相,皆与裴行俭无缘。
第二个就是萧嗣业,功绩家世与资历,朝堂上没有几人能及,姜恪那样的人都能担任左相,可是萧嗣业六十多数了,还混在大漠上。
原因很简单,裴行俭得罪了母亲。萧嗣业是萧淑妃的族亲。因此,他行事更是小心谨慎,省怕别人拿它来做文章。但这项弱点一旦被放大,在战场上是致命的。
而且李威隐隐地感到此役下来,萧嗣业不能完功而终了。
唐朝在漠南的失利,却在另一个方向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裴行俭这一行很妖异,比演义中的故事还要精彩十分。大军出发,速度很快,不能再耽搁了。老将军年高心也高,还想赶回来,再到东突厥立立功劳,反正这几年有太上皇在世,他也不想做宰相了,不如多立一些战功,留名青史吧。
然后到了莫贺延沙漠,风沙肆虐,向导也迷失了方向。其实裴行俭后来悄悄对李威说出了真相,他在西州好几年了,本身就熟悉当地的地形气候,那一次迷失方向,是他刻意所为。绕了几个大圈子,将士饥渴难忍,裴行俭发话了,停军祭奠苍天,然后对手下说道:“泉水不远。”
就象一个神棍一样,大家将信将疑,不久后,云散风止,大军出发,往前行了不远,果然发现一处水草丰美的地方,众人惊喜不己,将他比作成名震大漠的汉朝贰师将军李广利。夸奖无所谓啦,主要是士气,一下子几千将士,对裴行俭恢复了信心。不然怎么办呢?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手下有十几万将士,没有信心,对付不了。
恢复信心后,大军立即出发,到了西州。也过了八月中旬,可是沙漠戈壁地区,白天还是很炎热的,许多藩属小国使者前来迎接,不是所有人都死心跟随李遮匐想要谋叛的,西域最少一半各部现在皆忠于唐朝。然后裴行俭当着这些人的面扬言道:“天气太热了,不能再前行,我们要在这里驻军,到九月下旬再出发,就有劳烦各部了。”
大军并不多,仅几千人,各部供养起来也不是很难,况且时间不长,一个月。于是纷然称喏。军队就驻扎了下来,正好哈密瓜与葡萄成熟,吃着甘甜的水果,喝着正宗的西域美酒,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
此行打的口号是护送波斯王子回国,再见到裴行俭是这种样子,阿史那都支没有再防备。
过了几天,动极思静,静极思动,老将军酒喝得差不多,水果也吃得差不多,又对各部说道:“我想要狩猎,你们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